尴尬的启示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mao04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都遭遇过令人尴尬的冷场局面。冷场是课堂常见的一种现象,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课堂出现冷场的原因,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了具体应对冷场的策略,以期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开展。
  〔关键词〕心理课;课堂;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04-0020-03
  近期我在执教过程遭遇了一次“课堂危机”,虽然化险为夷,但也引发了我诸多反思。在执教“珍爱生命”时我设有一问:“人为什么活着?”,我的意图是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但由于问题设计过于宽泛、生硬,学生“无从下手”,课堂一时陷入了“冷场”。而后,在给其中一个班上课时,有位学生回答“活着是为了等死”,全班哄堂大笑,笑后课堂气氛立即冷了下来,学生们看着我,都在等我的反应,当下我感到有些尴尬,但还是马上调整了状态,继续追问“我觉得这位同学的回答很有意思,出乎我的意料,不知道你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想?”。这位同学接着说“每个人都要死,这是必经的过程,人活着的每一天都不知道哪天会突然死去,你永远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会先到来,所以其实活着就是一个等待死亡的过程”,“我觉得你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你的这个想法让我想到,曾经有一位德国哲学家提出‘向死而生’的观点,不过,这位哲学家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又与你的观点有所不同,他曾提出一个‘生命倒计时法’的观点,意思是我们现在过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小时,甚至每一分钟,都是走向死的过程。不过,在这里,老师想作一点补充,同学们,正是因为死亡的不可预知性,我们活着不应该只是单纯地‘等死’,而应该珍惜活着的每一天,只有这样,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现出无限的可能性。不知道我这样的解释你能否接受呢?”在这位同学的点头示意中,这次“课堂危机”算是翻页了。
  像上述的“冷”插曲在日常教学中并不罕见,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不同于常规学科,它更“走心、入脑”,更注重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因此一个师生互动、充满生机、回答问题高效的课堂,是许多心理教师渴望呈现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却是事与愿违,由于种种原因,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与问题没有得到学生应有的响应,教师在台上“苦心经营”,学生在台下却“毫不领情”,或是教师讲兴正浓,突遇学生某个提问或回答而无法应对一时的课堂中断,这种现象就是平常所说的课堂“冷场”现象。学生启而不发,教师急而无奈,这让很多教师苦恼,甚至觉得尴尬。
  一、课堂冷场原因分析
  在执教过程碰上“冷场”,实属正常,但作为心理教师,我们仍需反思课堂出现“冷场”的原因,并积极寻找解决的方法,以期能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做相关浅析。
  静思课堂出现冷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青春期特殊的心理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初中后,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在这一时期出现质的变化。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于“自我”的体验及感受前所未有的清醒。他们对自己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热衷于思考自己的优点、缺点、特点等,显得十分“自恋”,这一时期的学生开始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经常有害羞的感觉,总想着自己可别在其他的同学面前出丑。由于自尊心强,面子观点重,本来能回答的问题又怕回答错了受到老师的批评、指责和同学们的嘲笑,因为他自己也曾嘲笑过回答错误的同学。
  (二)问题设置欠妥
  设计的讨论问题本身有问题。好的问题应能启迪思维,激起探究欲望,使学生“跳起来摘到桃子”;提出的问题应明确、具体,使学生有话可说,不能大而虚或容纳太多概念等。“谈谈你做完这个游戏的感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的感悟和收获是什么?”这是很多心理教师课堂提问的常用语,我在执教的过程也常常设计此类问题,本意是想让问题更具开放性,让学生发散思维,对活动的体验和感受能畅所欲言,但事与愿违,我发现,往往此类问题一出,学生反而迅速陷入“冷场”,无话可说。细细一想,这样的问题其实太笼统,它更像一个不着边际的“大问题”,特别是对于大多数低年段学生而言,这样的问题并不太好聚焦思维,因此学生的回答常常漫无边际。又如上文提到我在执教过程设问的“人为什么活着?”就显得大而虚,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问题太空泛,学生从不知从何答起,因此课堂便容易出现不答、乱答、错答等现象,也间接地使课堂陷入了尴尬、冷场的境地。
  (三)思考时间预留不足
  许多时候,我们往往害怕學生的沉寂与冷漠,习惯于要求学生才思敏捷、对答如流,可就不能给予他们充分的思考时间和形成自我见解的机会,从而造成他们在回答问题时出现言语“卡壳”、思维“短路”现象,课堂也由此陷入更为被动、难堪的局面。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解读文本内容,从而在自己头脑中建构出新知识与新世界,这种建构和教学是同步进行的,但知识建构需要时间,老师抛出每个问题后,都必须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因为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间,才能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而我们大多数执教者在追求“45分钟高效课堂”的同时忽略了思考的重要性。
  (四)不能面向整体学生
  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发现,每堂课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往往都是同样几个学生,久而久之,其余部分学生便习惯将自己置身于讨论发言之外,课堂往往就分成了参与者和看客两部分。还常存在一种情况:部分优秀学生呈现了较为完整的回答后,其余学生纷纷把手放下,造成了“一鸟入林,百鸟静音”的态势,课堂随之也进入“冷场”状态。
  二、课堂冷场应对策略
  面对已经造成的“冷场”怎么办?这就涉及教师如何反思及重构,如何点拨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教师要审时度势,讲究策略,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的反思及应变能力。我认为处理“冷场”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热一热
  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因素,心理的安全与自由,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我们在个体咨询和访谈过程中,首先也是要建立良好咨访关系。同理,当学生走进心理课堂,心理教师先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处于一个安全、信任且愉悦的氛围中。在这样的心理环境中,学生思维在接受外界信号的速度加快,有助于他们在课堂无拘无束地自由讨论,敢想敢问,敢于积极思考,将自己的内部潜能释放出来,将自己的疑惑大胆地表露出来。因此,教师在课上应注意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氛围。学生在这样一种轻松自如的情绪中,无论是记忆还是思维,都会得到更好的发挥。
  (二)换一换
  教师的提问是一门艺术。《礼记·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教师设计问题前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把问题设在学生认知的发展区,既非唾手可得,又非可望而不可即,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到的地方。要想课堂提问更加深入,可以将大问题细化、具体化为一个个层次分明的小问题和子问题。通过铺设阶梯,层层深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比如,我在执教“悦纳自我”一课中“我的优点树”这一环节时,原先设问:“请同学们分享自己刚刚参加这个活动的感受”。课堂陷入了“冷场”,在引导之后学生的回答也非常简单且流于表面,比如“我感到很开心,我们要学会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这样的问题对学生的深度思考帮助不大,课程结束后我进行了反思与修改,将问题换成“在我的优点当中,哪些已经得到了充分发展?”“有哪些优点被我自己忽视了,还需要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将其充分发挥?”。结果再给第二个班上课时,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明显提高,问题更有针对性,学生有话可说,学生的思考从“优点让人愉悦”这种面上的感受发展到要充分发挥优点塑造自我的立体式体验。
  (三)等一等
  “等待时间”这一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罗伊提出的。她在研究课堂提问时发现,教师在提问与引导学生回答之间的平均“等待时间”仅为约0.9秒。而后罗伊再次进行实验,发现如果增加“等待时间”,学生回答的积极性明显增高,回答内容更丰富,回答时也更有信心。例如我在执教“合作你我他”一课时,在完成“你是我的眼”活动后,并未马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而是让学生闭眼静坐,给予学生2分钟的时间,静静回顾整个活动过程中自己的体验和感受,继而组织讨论,在随后的交流讨论中,我发现学生分享的参与度更高,分享内容更深入,课堂呈现更精彩。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许多教师来说,在课堂上哪怕增加几秒的“等待时间”也并非易事。因为课堂上的“冷场”会促使我们重新组织语言对学生加以引导,我们总是习惯了“向45分钟要质量”,而这往往并不利于解决课堂冷场现象。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这里的“浪费时间”并不是不加节制的“放羊”,而是要让学生更多地拥有自主思考的时间,在心里组织表述语言,或者有创新的想法要慢慢道来。因此,在课堂上,作为心理教师我们更应该多一份等待。
  耐心、包容是教学倾听的智慧,很多时候我们只要稍稍等一等,精彩和奇迹就会绽放,课堂里便会“ 此时无声胜有声”,教者则 “于无声处听惊雷”。
  (四)表一表
  个别心理咨询中有自我表露技术,教师适当的自我表露能为学生起示范带头作用,为学生处理相关问题提供“原型启发”。例如,在初一新生“适应新环境”一课中,我请学生分享自己进入新的校园环境后的所感所想时,由于是新班级,大多数同学还不熟悉,部分同学放不开,课堂陷入“冷场”。于是我先自我开放,讲述了自己独自一人第一次到省外读大学时的经历,在适应语言环境、饮食环境及当地人文等方面的过程和感受,学生听得都非常专注。由于我执教的学校有超过一半的省外学生,大多数学生也是第一次离家住校,所以很多学生都感同身受地不停点头,在我讲述完自己适应新环境的过程后,便有不少学生也举手想要分享自己初入初中的感受。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自我开放营造出了平等、真诚的氛围,给学生建立了安全感,并做了具体化的示范,学生自然而然便能打开话匣子,从而避免了课堂“冷场”现象的出现。
  (五)组一组
  心理课堂常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呈现,充分发挥小组的功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都有可表达的内容,避免课堂“冷场”。这里可借鉴美国学者菲利浦斯提出的“六六讨论法”:六个学生为一组,每组推选一名组长,由组长指定一名学生计时,一名学生记录,小组成员轮流发言,每人限时一分钟,且要刚好讲足一分钟,最后整合六个人的交流意见,分享本组讨论结果。这种小组讨论的方法能在较短时间内带动热络的讨论,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感,促使每个学生思考自己将要公开表达的内容,因此课堂上时常可以挖掘到很多平时较沉默学生的有趣的构想,有效避免部分学生进入小组讨论阶段就当起“看客”“旁观者”的角色。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适时进行小组的调整,例如,執教青春期专题时,因涉及生理心理变化,可按性别进行分组;执教人际交往专题时,可不同小组设置不同情境进行分题讨论等,讨论形式丰富多样,学生参与度高,便能有效避免课堂出现分享环节的“冷场”现象。
  三、结语
  总之,教无定法,课堂冷场现象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具体措施,教师需要充分运用教育机智改变冷场带来的尴尬局面,如果教师能“化腐朽为神奇”,学生的思维也能在“冷场”中碰撞出精彩的火花。
  参考文献
  [1]林志明.当提问遭遇“冷场”[J].教学月刊,2009(9):35-37.
  [2]孙滔.情境设计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研究,2010(32):43-46.
  [3]谭洁. 让课堂“冷场”绽放异样精彩[J].师道·教研,2016(6):78.
  [4]李志军,梁庆文.课堂气氛沉闷原因及对策浅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11):18-20.
  [5]李娜.对课堂提问增强课堂效能的探索[J].教育教学研究,2010(27):36.
  [6]吴存明.一节“顺”课引发的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08(8):64-65.
  [7]曹辉.建构主义课程理论的“情境”解说[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12):6-8.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龙侨中学,泉州,362241)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
其他文献
〔关键词〕成长;心灵;家庭教育  他们,为何能够变形?  一直在关注湖南卫视每周播出的《变形计》,《变形计》里每一个故事,都给我以心灵的震撼,触碰到我神经最敏感、最脆弱、最深处的地方。他们,是一群来自大城市里的阔少爷、富二代、公子哥……他们性格暴戾,挥金如土,自私冷酷,沉溺于游戏,为所欲为……他们的父母在家里用尽所有办法都无济于事,而短短的七天之旅,却使这些孩子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是什么神奇的力
摘要:“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曾谈到,人最容易在少年时期去形成,除了这种年龄不能形成得合适。可见,中小学生阶段是对孩子们进行品德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而师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高尚的结晶,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取代的教育力量。其主要表现为:(1)理解爱护学生,以爱感人;(2)尊重鼓励学生,以爱治人;(3)平等对待学生,以愛育人。  关键词:品德养成教育;理解;爱护;尊重;平等  
与前几年相比,年轻人对颜值的追求越发迫切。P图美颜成为提升颜值最简单快捷的办法。全世界每隔0.03秒就有一个人上传自拍图像,而美颜相机每天会生产出 1 亿张自拍照,自拍者在美化照片上平均花费的时间是40分钟,甚至超过了化妆。  美颜,成了新时代“社交礼仪”。  在过去要拍出一张美照,得化妆、选景、买胶卷、洗照片,很麻烦。现在,拍、修、发送,一款美图软件就能搞定,so easy。  在美图工具的帮助
循规蹈矩才是正道  《时代邮刊》2017年第1期的“独家策劃”《中国人的规矩》,紧扣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满满地传递着一个信息:循规蹈矩才是正道!  规和矩本是古代用来畫圆和方的工具,后来引申为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既包括党纪国法、规章制度,又包括道德规范、标准礼仪。它是社会有序运转、人们和谐共处的必然要求,是一种约束,更是一种保障。  所以懂规矩、用规矩、守规矩对全民都很重要
一九六九年,马科斯(Ferdinand Marcos)在竞选中获胜,成为菲律宾共和国首位连任的总统。在其第二个任期中,菲律宾长期以来积累的社会问题进一步恶化,面对社会动荡与潜在的颠覆行动,马科斯于一九七二年九月宣布在菲律宾实行军事管制,并承诺将菲律宾建设为一个“新社会”(New Society)。具体来说,即通过军事管制和权力集中,最高效率、最大限度地调动菲律宾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所有人的潜力,实
提要:20世纪后半期,西方古典学界,主要是欧美学者对古希腊演说的研究开始摆脱亚里斯多德的传统,将其作为一种社会政治文化现象,与雅典民主政治结合起来进行研究,重点分析和探讨了演说与雅典政治领袖、雅典法律诉讼和雅典城邦民主政治意识形态的建构等之间的关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可否认,这些研究成果具有很大的启发性,为国内外同仁进行相关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20世纪后半期 古希腊演说
距 2020年东京奥运会开幕还有近两年时间,日本在一些非传统优势项目上展现出的实力不可小觑,尤其是乒羽项目的迅速崛起,给中国拉响了警报。冷项崛起今年1月到7月世界羽联第一级至第四级世界巡回赛中,日本与印尼以同样夺得11个冠军的成绩并列第一。考虑到各国选手对公开赛的重视程度不同,人们普遍认为含金量更高的汤尤杯和世锦赛最能反映羽坛的真实格局。从2000年到2010年,日本羽毛球在各项大赛上几乎颗粒无
几年前,一说到台球,很多人都会觉得这只是游手好闲的年轻人的无聊消遣。直到一位中国少年在2004年温布利大师赛、世界职业巡回赛苏格兰大师赛这样的国际最高级别比赛中取得了不俗成绩,又在2005年的斯诺克巡回赛中国公开赛中击败了七届世界冠军得主亨得利一举夺魁,国人才惊诧地认识到:原来这项运动也能造出耀眼的明星,而“丁俊晖”这个名字在一夜之间就家喻户晓。  丁俊晖才18岁,可他已经打了10年的台球。许多人
〔关键词〕《史记》;解读;教育智慧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12-0079-02  苏秦、张仪都是平民出身,都师从鬼谷子,学的都是纵横之术,最后都做到了国相的位置。当然也有历史学家研究,他们俩并不在同一时期,咱们姑且还是以《史记》中记载的为准。苏秦早出山,也早登要路津,提早挂了六国的相印。张仪出山要晚一点,也没那么顺利。  张仪游
一早上8点半,一群身着红色运动服的男女运动员准时出现在北京西郊的国家射箭场上。这是9月的头一天,阴云密布,秋雨阵阵,但中国射箭队的训练照常进行。与这天气相反,总教练刘希源脸上充满阳光。一个多月前,他带队出征了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世界射箭锦标赛。此赛也是里约奥运会的席位赛,有96个国家派队参加争夺,中国队参加了反曲弓项目的比赛。在排位赛上,中国女队位居团体第三,男队位居团体第七。按照规则,团体排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