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新课程已全面启动的今天,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是摆在每一个教学工作者面前迫切的任务。几年的教育实践证明,科学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实践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下面本人对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在中学的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理念及其特征
所谓的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获得结论的过程。这是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思维观念下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一学习方式适当地模拟了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步骤或过程,能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面对疑难情境时如何搜集和加工所需要的资料。它与传统授受式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也不同于一般的启发式教学。它具有独特的教学内涵。具体来讲,探究性学习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情境性
教师在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往往要先为学生创设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情景内容不拘于教材,也不拘于教师的知识视野,它更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学生更容易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引起求知欲望,也能更深刻地感受到科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从而使自身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探究性
传统的授受式教学很大程度上都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自然不好。而探究性学习则是让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查资料、做实验、验证假设,最终解决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这种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
(三)过程性
探究性学习比传统授受式教学更加注重学习的过程,更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个人体验及对信息、资料的整理与综合。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增强了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去解决问题,以及应当持有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
(四)互动性
学生在整个探究性学习过程中都不是以个人力量独立完成的。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不断地从教育信息载体中感知、提取信息,进行学生与信息之间的互动。同时教师不再是课堂的领导者,而是以和学生平等的身份引导学生探究,通过多方面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对教学程序进行适当调控,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在探究中,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之间可以彼此交流各自的见解,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多向互动当中,使学生对知识形成了更丰富、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共同协作的团队精神。
二、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与社会、生活和生产联系相当紧密的一门学科,这就为实施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先天性的优越条件。那么,如何更好地在化学的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呢?
探究性学习主张让学生自主探究,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被完全取代。由于课上的时间有限,为了更好地使学生提高探究学习效率,教师采取一些基本操作程序和适当的教学策略是必须的。
探究性学习方式并没有把“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抛开,而是使两者更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是一个综合性的教与学的过程,其基本过程如附图所示:
具体来讲,探究性学习主要有以下四个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只要教师用心准备,要做好这点并不是太难。因为化学以其学科特点已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情境素材。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好奇的实验情境,创设有趣的化学史实故事情境,创设学生常见而不知的生活情境,创设突发性化学事件的情境,创设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情境等多方面途径,都可以引起学生对探寻化学世界奥秘的欲望,从而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发真正的探究兴趣。
(二)分析起疑,启发探究思维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探究活动自始至终都要以“思”贯穿活动的全过程。此时教师一定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鼓励并启发学生从刚才的问题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教师的启发诱导作用,目的就在于开启学生的探究思维,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维加工,查阅资料,推理和归类,挖掘其隐含的条件,并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对问题作出大胆而有根据的假设。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探索的愿望越强烈,探索的行为就越容易做好,探索的结果也就越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积极性结合得越圆满。
(三)合作探究,培养探究能力
当学生对某一问题作出了猜想和假设后,往往会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论断是否正确。此时教师应当给予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组织学生自主地去实践、去验证,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探究活动中。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建议学生实行分组合作探究,这样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同一问题和现象,不同学生往往会有不同的见解,通过交流和讨论,学生之间容易激起许多的思维歧点,从而引起更深一层的思考与探究。同时,教师还应当允许学生犯错误,甚至失败,但要及时引导学生找出失败的根源所在,并增加适当的素材,指导学生重新进行假设与验证。
通过整个探究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获取知识后的甘甜与喜悦,最大可能地感悟到书本中所隐含的哲理以及团队协作的巨大力量,而所有这些又化作非智力因素,成为促进学生不断追求新知、完善自我、健康成长的原动力。
(四)交流评价,提升探究素质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最终得出问题的结论,此时内心的成就感与喜悦是溢于言表的,并且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与点评。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口头或书面等形式明确表达整个探究实验的过程、体会及结果,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吸收他人对探究过程的有益提示,分析他人对探究结论的有益质询,认识到表达与交流对探究活动的重大意义,从而提升自己的探究素质,把探究性学习逐渐变成自己的一种学习习惯,变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背景下,将探究性学习引入到化学教学中,有益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勇于实验、勤于思考的探究过程中,学习和掌握化学知识与技能,培养科学探究能力,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最终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然而从目前的教学形势来看,由于受长期传统的授受式教学习惯、学校升学考试的巨大压力以及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需要投入大量的心思与精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真正彻底地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我们的课堂教学,使之成为师生的一种教、学习惯与能力,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只要我们坚持以积极的心态投身到新的课程体系,努力践行课程改革,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一定能够走在课程改革的前列,适应新课程改革实践的需要。
以上是我对探究性学习的一些认识和体会,许多不成熟之处希望专家斧正,同仁共勉。
一、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理念及其特征
所谓的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获得结论的过程。这是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思维观念下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一学习方式适当地模拟了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步骤或过程,能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面对疑难情境时如何搜集和加工所需要的资料。它与传统授受式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也不同于一般的启发式教学。它具有独特的教学内涵。具体来讲,探究性学习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情境性
教师在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往往要先为学生创设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情景内容不拘于教材,也不拘于教师的知识视野,它更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学生更容易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引起求知欲望,也能更深刻地感受到科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从而使自身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探究性
传统的授受式教学很大程度上都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自然不好。而探究性学习则是让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查资料、做实验、验证假设,最终解决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这种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
(三)过程性
探究性学习比传统授受式教学更加注重学习的过程,更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个人体验及对信息、资料的整理与综合。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增强了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去解决问题,以及应当持有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
(四)互动性
学生在整个探究性学习过程中都不是以个人力量独立完成的。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不断地从教育信息载体中感知、提取信息,进行学生与信息之间的互动。同时教师不再是课堂的领导者,而是以和学生平等的身份引导学生探究,通过多方面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对教学程序进行适当调控,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在探究中,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之间可以彼此交流各自的见解,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多向互动当中,使学生对知识形成了更丰富、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共同协作的团队精神。
二、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与社会、生活和生产联系相当紧密的一门学科,这就为实施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先天性的优越条件。那么,如何更好地在化学的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呢?
探究性学习主张让学生自主探究,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被完全取代。由于课上的时间有限,为了更好地使学生提高探究学习效率,教师采取一些基本操作程序和适当的教学策略是必须的。
探究性学习方式并没有把“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抛开,而是使两者更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是一个综合性的教与学的过程,其基本过程如附图所示:
具体来讲,探究性学习主要有以下四个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只要教师用心准备,要做好这点并不是太难。因为化学以其学科特点已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情境素材。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好奇的实验情境,创设有趣的化学史实故事情境,创设学生常见而不知的生活情境,创设突发性化学事件的情境,创设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情境等多方面途径,都可以引起学生对探寻化学世界奥秘的欲望,从而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发真正的探究兴趣。
(二)分析起疑,启发探究思维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探究活动自始至终都要以“思”贯穿活动的全过程。此时教师一定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鼓励并启发学生从刚才的问题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教师的启发诱导作用,目的就在于开启学生的探究思维,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维加工,查阅资料,推理和归类,挖掘其隐含的条件,并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对问题作出大胆而有根据的假设。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探索的愿望越强烈,探索的行为就越容易做好,探索的结果也就越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积极性结合得越圆满。
(三)合作探究,培养探究能力
当学生对某一问题作出了猜想和假设后,往往会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论断是否正确。此时教师应当给予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组织学生自主地去实践、去验证,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探究活动中。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建议学生实行分组合作探究,这样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同一问题和现象,不同学生往往会有不同的见解,通过交流和讨论,学生之间容易激起许多的思维歧点,从而引起更深一层的思考与探究。同时,教师还应当允许学生犯错误,甚至失败,但要及时引导学生找出失败的根源所在,并增加适当的素材,指导学生重新进行假设与验证。
通过整个探究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获取知识后的甘甜与喜悦,最大可能地感悟到书本中所隐含的哲理以及团队协作的巨大力量,而所有这些又化作非智力因素,成为促进学生不断追求新知、完善自我、健康成长的原动力。
(四)交流评价,提升探究素质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最终得出问题的结论,此时内心的成就感与喜悦是溢于言表的,并且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与点评。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口头或书面等形式明确表达整个探究实验的过程、体会及结果,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吸收他人对探究过程的有益提示,分析他人对探究结论的有益质询,认识到表达与交流对探究活动的重大意义,从而提升自己的探究素质,把探究性学习逐渐变成自己的一种学习习惯,变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背景下,将探究性学习引入到化学教学中,有益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勇于实验、勤于思考的探究过程中,学习和掌握化学知识与技能,培养科学探究能力,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最终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然而从目前的教学形势来看,由于受长期传统的授受式教学习惯、学校升学考试的巨大压力以及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需要投入大量的心思与精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真正彻底地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我们的课堂教学,使之成为师生的一种教、学习惯与能力,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只要我们坚持以积极的心态投身到新的课程体系,努力践行课程改革,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一定能够走在课程改革的前列,适应新课程改革实践的需要。
以上是我对探究性学习的一些认识和体会,许多不成熟之处希望专家斧正,同仁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