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新课改,教师要使自己充当的角色发生改变,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不能做简单的教书匠。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也是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氛围的重要场所。
关键词:历史教学 激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采取激趣教学法,不但能够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实效性。
在学案的设计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创设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学习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特点和技能水平设计知识的学习过程和问题,把学生引进旧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新旧知识的迁移过渡,顺利进入新课题的学习。在配套练习的设计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突破教材中的难点,为学生铺设认知平台,促使学生化解疑难,思维顿开。学案要重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
一、巧妙导入----抓住学生的心理,先声夺人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必须在导入新课上下功夫,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导入时富有吸引力、感召力,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但如果每次上课都运用同一方式来导入新课,时间久了就会显得呆板,学生也觉得枯燥乏味,有千篇一律的感觉,很难激发学习兴趣,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课堂教学的质量。那么,如何让课堂一开始就显示出生机与活力呢?结合教学实践,有几种方法可供大家参考借鉴:提问法、情景再现法、问题探究法、对比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等。比如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节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调查介绍中国在衣、食、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变化来导入;讲《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时,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中摆放的瓷器导入新课……无论哪种方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先声夺人。
二、注重直观----让学生兴趣盎然、酣畅淋漓地体味历史
(1)借助教科书插图。学生喜欢有血有肉的历史,生动活泼的历史,而历史本身也是多姿多彩的。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历史教材中的插图,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这些资料可以从各方面多角度来反映当时历史发展的概况,有反映战争场景的,有展示历史重大事件风貌的,有勾勒人物形象的……,不论哪一类,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和完善,是与教材相辅相成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帮助学生更客观、全面的了解历史。如《人们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展现了解放军声势浩大的攻势;《西汉博山炉》等则反映出中国古代手工业工艺的精湛,纹饰的精美;《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发言》则勾勒出伟人的丰采……。可以看出,这些插图提供了直观的、确切的地域空间图像,表达了文字难以表达的效果。
(2)联系现实问题。学生对现实的热点问题十分感兴趣,对他们自身所经历的事更能产生感情共鸣,当然也能轻松愉快接受。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时,让学生结合自己家的变化来理解改革开放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的深刻变化;讲有关“中日关系”“中美关系”等内容时,联系现实中中日、中美关系来介绍;讲《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时,借助学生熟悉的一些商标,如雀巢咖啡能被世界各地的人们享用,沃尔玛、家乐福等超市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汇丰等银行的出现增强了金融领域的竞争,让中国人体验到优质的服务,诺基亚等名牌手机使人们之间信息传递更加快捷、方便,所有这些都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而这也正让我们享受着经济全球化的成果。
(3)利用多媒体锦上添花。对于生动、形象、具体的历史史实,其情景性强,十分引人入胜,因此,实际教学中,根据实际条件和自身特点采取适当的多媒体、网络手段去创设情境,相应的情境氛围会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信息。既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又能加深记忆,还可以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为教学锦上添花。如“南京大屠杀”使学生认识到了法西斯的残暴,“百年中国”使学生理解了共产党的伟大,“世纪战争”让学生感受了战争的风云……这样,使原本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但也应注意的是:不能因为过于注重直观性,导致流于形式,干扰、弱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及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良好氛围----让学生发挥作用,发展个性
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最有价值的本钱。”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思考,培养能力,良好的教学氛围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诱导作用至为关键。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新课改,教师要使自己充当的角色发生改变,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不能做简单的教书匠。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也是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氛围的重要场所。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如教学活动的安排、过程的实施、历史知识的迁移、练习的设计、问题的拓展等方面,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做到教学内容鲜活,师生互动交流,共同探究问题,从而让学生思维多样、体验有效,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知识。要实现这些目标,教师语言要风趣、幽默,态度和蔼可亲,对各个层次的学生能够点拨引导,让其有学习欲望,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唯有如此,学生才能身心愉悦,思维活跃,发挥主体作用,发展良好个性。
综上所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要从兴趣培养入手,使学生“乐学”、“想学”,但在操作过程中,也不能单纯为有趣而激趣,弱化其它方法和手段,放松对内容的深层理解、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完成历史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历史教学 激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采取激趣教学法,不但能够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实效性。
在学案的设计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创设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学习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特点和技能水平设计知识的学习过程和问题,把学生引进旧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新旧知识的迁移过渡,顺利进入新课题的学习。在配套练习的设计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突破教材中的难点,为学生铺设认知平台,促使学生化解疑难,思维顿开。学案要重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
一、巧妙导入----抓住学生的心理,先声夺人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必须在导入新课上下功夫,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导入时富有吸引力、感召力,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但如果每次上课都运用同一方式来导入新课,时间久了就会显得呆板,学生也觉得枯燥乏味,有千篇一律的感觉,很难激发学习兴趣,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课堂教学的质量。那么,如何让课堂一开始就显示出生机与活力呢?结合教学实践,有几种方法可供大家参考借鉴:提问法、情景再现法、问题探究法、对比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等。比如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节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调查介绍中国在衣、食、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变化来导入;讲《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时,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中摆放的瓷器导入新课……无论哪种方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先声夺人。
二、注重直观----让学生兴趣盎然、酣畅淋漓地体味历史
(1)借助教科书插图。学生喜欢有血有肉的历史,生动活泼的历史,而历史本身也是多姿多彩的。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历史教材中的插图,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这些资料可以从各方面多角度来反映当时历史发展的概况,有反映战争场景的,有展示历史重大事件风貌的,有勾勒人物形象的……,不论哪一类,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和完善,是与教材相辅相成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帮助学生更客观、全面的了解历史。如《人们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展现了解放军声势浩大的攻势;《西汉博山炉》等则反映出中国古代手工业工艺的精湛,纹饰的精美;《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发言》则勾勒出伟人的丰采……。可以看出,这些插图提供了直观的、确切的地域空间图像,表达了文字难以表达的效果。
(2)联系现实问题。学生对现实的热点问题十分感兴趣,对他们自身所经历的事更能产生感情共鸣,当然也能轻松愉快接受。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时,让学生结合自己家的变化来理解改革开放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的深刻变化;讲有关“中日关系”“中美关系”等内容时,联系现实中中日、中美关系来介绍;讲《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时,借助学生熟悉的一些商标,如雀巢咖啡能被世界各地的人们享用,沃尔玛、家乐福等超市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汇丰等银行的出现增强了金融领域的竞争,让中国人体验到优质的服务,诺基亚等名牌手机使人们之间信息传递更加快捷、方便,所有这些都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而这也正让我们享受着经济全球化的成果。
(3)利用多媒体锦上添花。对于生动、形象、具体的历史史实,其情景性强,十分引人入胜,因此,实际教学中,根据实际条件和自身特点采取适当的多媒体、网络手段去创设情境,相应的情境氛围会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信息。既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又能加深记忆,还可以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为教学锦上添花。如“南京大屠杀”使学生认识到了法西斯的残暴,“百年中国”使学生理解了共产党的伟大,“世纪战争”让学生感受了战争的风云……这样,使原本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但也应注意的是:不能因为过于注重直观性,导致流于形式,干扰、弱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及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良好氛围----让学生发挥作用,发展个性
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最有价值的本钱。”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思考,培养能力,良好的教学氛围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诱导作用至为关键。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新课改,教师要使自己充当的角色发生改变,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不能做简单的教书匠。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也是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氛围的重要场所。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如教学活动的安排、过程的实施、历史知识的迁移、练习的设计、问题的拓展等方面,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做到教学内容鲜活,师生互动交流,共同探究问题,从而让学生思维多样、体验有效,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知识。要实现这些目标,教师语言要风趣、幽默,态度和蔼可亲,对各个层次的学生能够点拨引导,让其有学习欲望,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唯有如此,学生才能身心愉悦,思维活跃,发挥主体作用,发展良好个性。
综上所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要从兴趣培养入手,使学生“乐学”、“想学”,但在操作过程中,也不能单纯为有趣而激趣,弱化其它方法和手段,放松对内容的深层理解、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完成历史教学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