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之与陈援庵的交往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m9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寒斋藏有胡适签名本一册。此论文抽印本,原为日本著名汉学家羽田亨题赠“胡先生教正”之自撰学术论文,后由适之先生“转赠援庵先生”。
  胡适(字适之)与陈垣(字援庵),一位是留学名校的“洋博士”,另一个为学无师承的“士学者”,但他们却一同成为20世纪中国学界领军人物,且私交甚密。
  1922年2月19日,胡博士前往北平平民中学(今北京市第四十一中)演讲,题目是《学生与社会》,陈垣时以教育部次长兼任该校校长(见刘乃和等著《陈垣年谱配图长编》,辽海出版社2000年10月版)。陈垣之孙陈智超所撰《胡适与陈垣》文中也如此记载:“19日,请胡适去平民中学演讲。”同年,胡适以北大教授身份兼署《国学季刊》编辑部主任,陈垣被礼聘为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导师,二人共同好友沈兼士则为《国学季刊》编委兼国学门主任。胡适任《国学季刊》编委会主任时,该刊曾相继刊发陈垣论文《火祆教入中国考》、《摩尼教入中国考》、《元西域人华化考》。由此推定,堪称同事的胡适与陈垣,识荆的最晚时间当在1922年,最初引荐人或为沈兼士。
  查《陈垣年谱配图长编》知,1924年6月3日,胡适在《黄氏日记》卷86发现一篇摩尼教道士张希声所作《崇寿宫记》,可以补充陈垣《摩尼教入中国考》中材料不足,遂函告陈垣。翌日,陈垣即复胡适6月3日函,以示谢意。这是笔者所知现存胡、陈二人最早的往来书信。至于所见陈垣与胡适的最早合影,则是那帧摄于1924年9月的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同仁照,像片中人物均为学界巨子:顾颉刚、沈兼士、董作宾、朱希祖、蒋梦麟、胡适、陈垣……
  陈垣治学的一重要特征,即善于在繁杂的历史现象中找出一般性规律,将之归纳成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类例,然后再简洁、系统地告知读者。对陈垣这位治学深邃而论证精密的学者,胡适甚为服膺,谦恭有加。
  检《胡适日记》知,1926年7月,胡适乘火车沿西伯利亚铁路经莫斯科赴英国开会,途中他写了《介绍几部新出版的史学书》(首发1926年《现代评论》第4卷上),开头第一篇便是陈垣的《二十史朔闰表》。1930年,胡适在《<敦煌石室写经题记>与<敦煌杂录>序》(许国霖著)中则指出:“今有陈垣先生的《敦煌劫余录》流行于世,其考订之详,检查之便利,已远在巴黎伦敦诸目之上了。”
  1934年,胡适为陈垣的《<元典章>校补释例》作序。对此,他在1934年9月11日的日记中谈到:“援庵嘱作他的《<元典章>校补释例》,我久已许他了。今早他送校样来,我细读一遍,晚上翻看王念孙(按,清代校勘学名家,号高邮)的《<淮南杂志>序》,俞樾(按,清代经学名家,号曲园)的《古书疑义举例》等,准备作一篇校勘学序文。”在《一九三四年的回忆》一文中,他颇为自得地讲到:“《说儒》之外,第二篇论学文字要数《<元典章>校补释例-序》,实在是一篇校勘学方法论。”
  《元典章》,为元朝法令文书的分类汇编,由元代原始文牍资料组成,是考究元代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重要文献,但《四库全书》未收。历代抄本、刻本因抄写者、刻工识字能力所囿等诸多因素,错字多多。陈垣经多方探求,历时二十余载,搜集各种版本和抄本,然后自1930年5月始用两个多月时间以几种抄本对清末学者沈家本刻本《元典章》进行对校、互校,共觅得沈刻本《元典章》一万二千条谬误。而后,他由此万余条谬误中选出千余条,进而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再后分类归纳出四十二条误例,最终进行校补、释例,遂成《<元典章>校补释例》(参见《史学家陈垣传略》,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陈智超自选集》)。
  对陈垣这部著作,胡适在《<元典章>校补释例·序》中作出高度评价:“援庵先生校《元典章》的工作,可以说是中国校勘学的第一伟大工作,也可以说是中国校勘学走上科学的路。”“他的释例,都是已证实了的通例,是校后归纳所得的说明,不是校前所假定的依据。”在序中,他感慨地谈到:“我和援庵先生作了几年邻居,得读《释例》最早,得益也最多。他知道我爱读他的书,所以要我写序,我也因为他这部书是中国校勘学的一部最重要的方法论,所以也不敢推辞。”胡适对此文可谓下了大功夫,正是由于他在文中从理论上首次阐明新校勘学的考据方法,该序也因此得以成为“校勘学方法论”。
  《史讳举例》,为陈垣仿照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所撰的又一重头学术著作。1943年,时在美国的适之先生挥笔写就《读陈垣<史讳举例>论汉讳诸条》一文,予以品评、推介。随之,他写道:“援庵先生旧居米粮库一号,我居四号。我们作了多年的邻居,享受了多年的论文切磋之益,他的《<元典章>校补》,我曾替他写了万余字的长序。我们相隔几万里,不知何时才能重有聚首论文之乐,所以我很诚恳的把这两篇避讳的文字奉献给我的老朋友、老邻居陈援庵先生。”胡适所说的米粮库,在北京东城地安门景山后街。1930年11月,他由上海回北大任文学院长,即寓居于此。1932年8月,陈垣也自丰盛胡同十八号迁至米粮库。直至“七七事变”,两人在米粮库实做了近五年的邻居。
  据顾廷龙笔谈,对上海合众图书馆藏全祖望(清代史学名家,号谢山)《水经注》稿本,胡适起初并不认同出自全氏手笔,经陈垣鉴定后方信之。1948年,举世瞩目的中央研究院院士选举,由胡适拟定的史学组四名候选人中,均为学界顶级人物:张元济、陈寅恪、傅斯年,还有一位,就是陈垣。由此来看,胡适推崇陈垣,已至无以复加程度。
  至于陈垣,他也极为欣赏胡适之才情:“文成必先就正于伦(明)、胡(适)、陈(寅恪)诸公。”(1939年1月4日致子乐素家书)“惜胡、陈诸先生均离平,吾文遂无可请教之人矣!”(1940年1月7日致陈乐素家书)1933年元月,陈垣以谭家菜宴请法国大学者伯希和,曾特函请胡适作陪(胡适因故缺席)。
  胡适小陈垣十一载,两人本应存“代际差别”,但他们之间不仅没有发生时下所谓的“代际冲突”乃至学术争胜,反而始终过从尤密,互为“推手”。揣度其是由,桑兵先生推断:“一则陈垣在世,且与胡适新派的关系甚好,胡不愿与之结怨:二则陈垣严守史学界域,所治中外关系史,为胡适不大熟悉,而且少有动气之作。”(见桑兵著《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第十章《胡适与<水经注>案探源》)此外,笔者以为,还有一最为关键的原因,即此二人都对乾嘉考据学产生浓烈的兴趣,对乾嘉学者的治学理念、治学方法都备加推崇,且均视考据学、校勘学、避讳学等专门学科为治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和工具。这一点,也是他们由相识到相知继而交好的最根本前提。
  然而,对他们的密切往来,学界中人尤其旧派学者却大有不以为然者,认为陈垣屈尊近年少的胡适,有长他人志气之嫌,乃至有人竞面陈直抒胸臆,以示反感。据陈垣在《跋张尔田遗札》中回忆,1934年,《<元典章>校补释例》(胡适序)刻成。一日,在某宴会中,张尔田(字孟劬,著名学者)即对他讲:“君新出书极佳,何为冠以某序?(指胡适为序,按)吾一见即撕之矣。”(见陈智超编注《陈垣来往书信集·张尔田》)陈垣请胡适为序之原委, 依笔者浅见,正应桑兵教授所言陈垣“中正平和,左右逢源,取长补短”的秉性(参见桑兵著《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第八章《陈垣与国际汉学界》),实无仰仗之意。至于张尔田如此深恶胡适之,据笔者推测,原因除新学与旧学相抵外,大抵与时任北大文学院长胡适解聘教授林损(字公铎,著名学者)一事有关。斯时,胡适正想方设法打破浙人在北大文学院的垄断,大刀阔斧进行教学改革,而林、张均为浙人。
  据陈垣嫡孙陈智超对笔者讲,他所见胡与陈之间往来书信计三十五通,仅1933年4月里,就达八通之多,内容大都为学术商讨(陈智超编注的《陈垣来往书信集》录有十七通)。1948年12月13日,胡适再次致函陈垣:“这几天,天天想写信给先生,总不得闲暇,十二月七日的信到今天还没有奉答,千万请恕罪。”信中,胡适感谢陈垣将应邀参加17日北大校庆五十周年及讲演,另对他将自己关于杨守敬两札书写时间进行修正,一并深表谢忱(见《陈垣年谱配图长编》)。此函系胡、陈毕生最后一次论学通信。两天后,炮声隆隆中,胡适飞往南京,而陈垣则未听其言随之南飞,毅然留平。两人二十六年的交往就此终止了。
  1949年5月11日,陈垣《致胡适的公开信》发表于《人民日报》,他呼吁:“我们的研究,应扭转方向,努力为人民大众服务,不为反人民的统治阶级帮闲。”胡适读到老友这封信后,十分不快,于24日的日记中写道:“我今天细想,陈垣先生大概不至于学习的那么快。”随即写出《跋陈垣给胡适的一封公开信》作为回应。在信中,他断言自以为很了解陈垣,对其思想转变如此之快,难以置信,且这封信以白话文写就,与陈以往文风迥然有别,故此信并非出自陈垣手笔。诚然,信是由陈垣与弟子刘乃和、柴德庚等人一起研究写成,但胡适并不知道此前陈垣曾“阅读马列主义、毛泽东著作,钻研三月,不知肉味”(陈智超著《史学家陈垣传略》),思想确已发生巨变,赘上一言,1952年12月2日,陈垣曾由北京致长沙杨树达一函云:“高邮岂足为君学?况我公居近韶山,法高邮何如法韶山?”(见杨树达著《积微翁回忆录》及《陈垣来往书信集》)陈垣此函内容,胡适也当不会得知,如若有知,他定会喟叹不已。
  无论如何,1950年以后,动如参与商,两人天各一方,永无再度聚首之日,但彼此定难以释怀。胡适在谈论学术问题时常常会提到“援庵先生”(见耿云志《胡适年谱》,香港中华书局1986年7月版)。而陈垣对胡适,因大陆“批胡”甚烈,缄口不提,亦合乎时情。至于思念之情,有无?几许?虽不得而知,但我想他是断断不会忘记这个曾与他有过频频文字交往的适之先生。
  临了,谈谈题赠胡适此篇论文的作者羽田亨博士。羽田亨(1882—1955),20世纪日本学界一流学者,曾任京都大学教授、日本东方学会首届会长,他通晓多国语言文字,发表过多部有关中亚文学和历史学的论著(曾与伯希和合编过《敦煌遗书》),其中,《西域文化史》、《西域文明史》在国际汉学界影响深远。
  1922年,羽田亨来华留学,与胡适在学术方面交往甚密,此论文单行本当为此际持赠。适之先生颇为推崇其才学,在《白话文学史》序言中曾谈到:“敦煌石室的唐五代写本的俗文学,经罗振玉先生,王国维先生,羽田亨博士,董康先生的整理,已有很多可供我们采用了。”在《<敦煌石室写经题记>与<敦煌杂录>序》中,胡适也多次提到并激赏羽田亨。陈垣与羽田亨亦为旧雨,1955年6月10日,他在北京饭店会见日本学者桑原武夫,寒暄数语后即问:“羽田先生何在?”当被告知“在我们来中国前的4月13日因癌症去世”时,老先生伤感不已(参见《陈垣年谱配图长编》)。
其他文献
严复(1854~1921)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初名传初,曾改名宗光,字又陵,又字几道,晚号瘠墅老人,别号尊疑、尺耋、辅自然斋主人、观我生室主人,福建侯官(今闽侯)人。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届毕业,在军舰实习五年,到过新加坡和日本等地。1877年留学英国格林尼次海军大学,了解英国的社会制度。1880年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后升总办。甲午战争后,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
期刊
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的迅速兴起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但它同时也不得不面临国内没有相应的受众和体制基础的现实,经历了几年的盘整,身处一线的中国当代艺术画廊的经营者们除了从一开始就伴随他们的那些需要坚持才能解决的诸如藏家培养的问题之外,当初所面临的画廊定位、运作模式、藏家培养、国际合作、资本引入等问题也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国际化的交流合作和专业化的操作成为画廊经营者们能够在挑战中从容应对的两大基本要素,而画
期刊
古今中外的收藏界都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坐家”收宝往往比外出“寻宝”更易得到想要的东西,但这一前提条件就是要拥有雄厚的资金。顾洛阜凭借这一优势,一度重点购藏书法,逐渐成为当时北美地区收藏中国古代书法的第一人。黄庭坚的草书最长卷(18.22米)《廉颇蔺相如传》,也归顾氏收藏。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购藏中国古代书画方面,曾首先“锁定”要整体收购两个大藏家的藏品:一个是著名华裔收藏家王己千,另一个便是美籍
期刊
艺术山丘皇家广场上的艺术殿堂欣赏比利时独有的名家作品    布鲁塞尔,一个中世纪风貌与现代气息十分协调的美丽古都,比利时皇家美术馆便坐落在这座城市的“艺术山丘”上;美术馆内汇集了从中世纪黄金时代的法兰德斯绘画到现代艺术等数量庞大的作品。现在,就让我们漫游比利时皇家美术馆,尽情地欣赏这座古都世代相传的艺术珍品。    汇集了德尔沃、玛格丽特等20世纪大师名作的近代美术馆    皇家广场位于距布鲁塞尔
期刊
徐悲鸿,一位近现代中国面改良先驱,一位从江苏乡村走向世界,将西方艺术引入中国,又将中国艺术介绍给世界的艺术大师,无论是他的艺术历程,还是他丰富感情世界都有着太多太多的话题。在拍卖场上,徐悲鸿作品的数量远不及齐自石、张大千,但只要有精品出现,必定成为藏家关注的对象。近期,一张以7200万元高价拍出的徐悲鸿油画《人体蒋碧薇女士》被指为明显指鹿为马的伪作,将徐悲鸿推向这个乱象丛生的艺术晶市场的风口浪尖。
期刊
关于“当代艺术”的概念,学界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在收藏、拍卖界,这个概念同样含混。从拍卖行部门设置及图录印制来看,中国大陆一般称之为“中国油画及雕塑”,香港多以“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命名,或纳入“二十世纪亚洲及中国当代艺术”的范畴,台湾则往往概称为“华人西画及雕塑”。一般来讲,今天通常意义上的“中国当代艺术”,指的是’85新潮美术以后油画、雕塑、版画领域里有所创新、颠覆先前既有规范、先锋性的艺术
期刊
在美国金融界中有一对无人不晓的夫妇,他们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痴迷于当代艺术,但并非因为看中了当代艺术的升值潜力,而是看中了当代文化的本身,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艺术结晶。在过去将近20年中,他们收藏了几乎囊括了过去30年全球具有代表性的先锋艺术家的作品,如辛迪·舍曼、达明安·赫斯特、埃德·拉斯查、格哈德·里希特、安森·基弗、安迪·沃霍尔、村上隆等。除了收藏欧美当代艺术外,他们更广泛涉足亚洲当
期刊
近日,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发布《2010春季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词查报告》,2010年春季拍卖成交总额较上季的156.46亿元人民币,提升至201.41亿元人民币,创历史上单季总成交额最高纪录,环比上季增长了28.7%。中国书画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增至52.09%,形成古画和近现代书画竞相争辉的局面;瓷杂市场份额进一步被压缩。仅为16.97%,香港仍足瓷杂精品市场的重镇;油画及当代艺术市场回温,市场
期刊
近日,法国著名干邑品牌马爹利举办的“2010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获奖艺术家作品巡展在广东美术馆举行,展出四位获奖艺术家——著名油画家周春芽、雕塑家刘建华、时尚摄影师冯海及法国先锋摄影家贝蒂娜·瑞姆斯的艺术作品。“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评选始于2004年,今年已迈入第7个年头,7年间共评选出20多位在摄影、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充满灵感与才华的国内外艺术家。孟尼亚是法国干邑世家马爹利公司的全球品牌传承总
期刊
唐三彩是唐代工匠在汉魏单色釉陶基础上创新发展起来的低温多彩釉陶新品系的总称,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故习称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其呈色机理是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釉色在器表上互相浸润、自相映发,或原色或复色或兼色,故具斑驳绚丽、丰腴莹润、富丽堂皇的艺术魅力。  唐朝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在文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