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章士钊:这个运动不能再搞下去
1973年5月25日,一架前往香港的飛机从北京起飞,机上乘坐的是时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已92岁高龄的章士钊。他此行的目的是为了与台湾方面会谈两岸问题,欲开启“第三次国共合作”。
抵达香港后的章士钊,因频繁活动,劳累过度,37天后病逝于香港。
民国时期,章士钊仗义辩护陈独秀“危害民国案”,长达53分钟的滔滔雄辩旁征博引、洋洋洒洒,使得“政府不等于国家”这一声音,响彻大江南北,其辩护词被中外报纸竞相登载。
章士钊于1951年7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1959年10月任馆长时,章士钊已经78岁,但他并非静养天年,而是对时局、国策等建言不断,且多敢为之举。最为人称道的便是在动乱非常、人人自危的文革时期,他向毛泽东直言文革之弊,认为这个危害国家的运动不能再搞下去了。
试想,章士钊曾任段祺瑞政府的司法总长、教育总长,国民政府的参政员,还曾被鲁迅痛骂为“落水狗”,如此经历任何一项,在造反派“横扫一切”的恐怖中,将其“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都万分“有理”。所以,这样的情形下,章士钊的所言所为,可谓之大义大勇。
据相关史料及其女章含之的回忆文章记载:文革初期,章士钊见社会上掀起了一场反击“二月逆流”的浪潮,并公然提出“打倒刘少奇”时,便深感不安和愤怒,并直言表示:“这个运动再搞下去,国家要完了。不能打倒刘少奇,这些家伙(“四人帮”一伙等人)要把中国毁掉。”
“来信收到,甚为系念。已请总理予以布置,勿念为盼!”
值得一提的是,周恩来凭借毛泽东对章士钊来信的批件,拟出了一份“宜加保护”的民主人士名单,一大批民主人士因此而免于文革劫难。
(作者:汪 静)
朱启钤:关于天安门广场周边建筑的建议
朱启钤(1872~1964)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建国前,曾为北洋政府官员。朱启钤年长周恩来近26岁,他们二人在不同的时代都担任过政府总理,周恩来尊重朱启钤,朱启钤敬佩周恩来,留下许多佳话。本篇为朱启钤之子朱海北先生回忆新中国成立后的轶事。
先父朱启钤,晚清时曾任京师外城巡警厅厅丞、京师大学堂译学馆监督、津浦铁路局北段督办。北洋政府时代,曾任交通部总长、内务部总长、代理国务总理、1919年南北议和北方总代表。以后,在津沪一带经营实业,经办中兴煤矿公司(今山东枣庄煤矿)、中兴轮船公司等企业,并在北京组织中国营造学社,从事古建筑的研究。
上海解放后,周总理派章文晋同志(先父的外孙)到上海将先父接到北京。同行的有我的侄子朱文楷。此后先父即定居在东四八条住宅中,一直到1964年去世。先父回京后,对人民政府的各项措施颇有好感。他将珍藏的岐阳王世家文物共56件捐献给政府(明歧阳王李文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明初封为岐阳王)。这批文物中,吴国公(即朱元璋)墨、《张三丰画像》、明太祖御帕及纪恩册、《平番得胜图》等极为珍贵。其中仅《张三丰画像》一件,解放前美国人福开森就准备出三万美元购买,但先父出于爱国心,并未卖给他。政府为了表彰先父此举,除文化部予以嘉奖外,并曾将这批文物在故宫太和殿公开展出。
周总理对先父关怀备至,先父来北京后,就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因先父对古建筑研究有素,又让他兼任古代修整所的顾问;并先后安排他为市政协委员和全国政协委员。
60年代在北京市政协的一次会上又说:“解放前有人想把国画界一棍子打死,解放后国画是枯木逢春,但是现在很乱。”他针对美术家协会个别人对众多北方画家的偏见批评道:“美协对国画界有门户之见,认为南方的画家画得好,外面的画家画得新,这叫人不能服。他们多半是研究西画、雕塑、木刻的,对于国画不是真懂。他们一定要装懂,外行一定充内行,不能领导一定要领导,怎么能领导好呢?”这就是陈半丁,一个率真而又有所主张的艺术老人。他的批评未必完全正确,但并不是空穴来风。
齐白石去世后,京城国画界论资历和影响就要数陈半丁了,但陈半丁对同道朋友总是有求必应,尽力满足。不过也有例外,据半丁后人说,康生曾几次流露出对半丁作品的喜爱,意在索画,但陈半丁因讨厌这类政客,始终未予理睬,由此也得罪了康生。一次,在一个画家的展览上,因对一幅作品的评价与康生发生分歧,陈半丁毫不客气地说:“你是搞政治的,你不懂画!”独持己见,不向权贵摧眉折腰,可歌可泣。
(作者:朱京生)
1973年5月25日,一架前往香港的飛机从北京起飞,机上乘坐的是时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已92岁高龄的章士钊。他此行的目的是为了与台湾方面会谈两岸问题,欲开启“第三次国共合作”。
抵达香港后的章士钊,因频繁活动,劳累过度,37天后病逝于香港。
民国时期,章士钊仗义辩护陈独秀“危害民国案”,长达53分钟的滔滔雄辩旁征博引、洋洋洒洒,使得“政府不等于国家”这一声音,响彻大江南北,其辩护词被中外报纸竞相登载。
章士钊于1951年7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1959年10月任馆长时,章士钊已经78岁,但他并非静养天年,而是对时局、国策等建言不断,且多敢为之举。最为人称道的便是在动乱非常、人人自危的文革时期,他向毛泽东直言文革之弊,认为这个危害国家的运动不能再搞下去了。
试想,章士钊曾任段祺瑞政府的司法总长、教育总长,国民政府的参政员,还曾被鲁迅痛骂为“落水狗”,如此经历任何一项,在造反派“横扫一切”的恐怖中,将其“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都万分“有理”。所以,这样的情形下,章士钊的所言所为,可谓之大义大勇。
据相关史料及其女章含之的回忆文章记载:文革初期,章士钊见社会上掀起了一场反击“二月逆流”的浪潮,并公然提出“打倒刘少奇”时,便深感不安和愤怒,并直言表示:“这个运动再搞下去,国家要完了。不能打倒刘少奇,这些家伙(“四人帮”一伙等人)要把中国毁掉。”
“来信收到,甚为系念。已请总理予以布置,勿念为盼!”
值得一提的是,周恩来凭借毛泽东对章士钊来信的批件,拟出了一份“宜加保护”的民主人士名单,一大批民主人士因此而免于文革劫难。
(作者:汪 静)
朱启钤:关于天安门广场周边建筑的建议
朱启钤(1872~1964)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建国前,曾为北洋政府官员。朱启钤年长周恩来近26岁,他们二人在不同的时代都担任过政府总理,周恩来尊重朱启钤,朱启钤敬佩周恩来,留下许多佳话。本篇为朱启钤之子朱海北先生回忆新中国成立后的轶事。
先父朱启钤,晚清时曾任京师外城巡警厅厅丞、京师大学堂译学馆监督、津浦铁路局北段督办。北洋政府时代,曾任交通部总长、内务部总长、代理国务总理、1919年南北议和北方总代表。以后,在津沪一带经营实业,经办中兴煤矿公司(今山东枣庄煤矿)、中兴轮船公司等企业,并在北京组织中国营造学社,从事古建筑的研究。
上海解放后,周总理派章文晋同志(先父的外孙)到上海将先父接到北京。同行的有我的侄子朱文楷。此后先父即定居在东四八条住宅中,一直到1964年去世。先父回京后,对人民政府的各项措施颇有好感。他将珍藏的岐阳王世家文物共56件捐献给政府(明歧阳王李文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明初封为岐阳王)。这批文物中,吴国公(即朱元璋)墨、《张三丰画像》、明太祖御帕及纪恩册、《平番得胜图》等极为珍贵。其中仅《张三丰画像》一件,解放前美国人福开森就准备出三万美元购买,但先父出于爱国心,并未卖给他。政府为了表彰先父此举,除文化部予以嘉奖外,并曾将这批文物在故宫太和殿公开展出。
周总理对先父关怀备至,先父来北京后,就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因先父对古建筑研究有素,又让他兼任古代修整所的顾问;并先后安排他为市政协委员和全国政协委员。
60年代在北京市政协的一次会上又说:“解放前有人想把国画界一棍子打死,解放后国画是枯木逢春,但是现在很乱。”他针对美术家协会个别人对众多北方画家的偏见批评道:“美协对国画界有门户之见,认为南方的画家画得好,外面的画家画得新,这叫人不能服。他们多半是研究西画、雕塑、木刻的,对于国画不是真懂。他们一定要装懂,外行一定充内行,不能领导一定要领导,怎么能领导好呢?”这就是陈半丁,一个率真而又有所主张的艺术老人。他的批评未必完全正确,但并不是空穴来风。
齐白石去世后,京城国画界论资历和影响就要数陈半丁了,但陈半丁对同道朋友总是有求必应,尽力满足。不过也有例外,据半丁后人说,康生曾几次流露出对半丁作品的喜爱,意在索画,但陈半丁因讨厌这类政客,始终未予理睬,由此也得罪了康生。一次,在一个画家的展览上,因对一幅作品的评价与康生发生分歧,陈半丁毫不客气地说:“你是搞政治的,你不懂画!”独持己见,不向权贵摧眉折腰,可歌可泣。
(作者:朱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