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美术教学只注重技能的训练和知识的灌输,培养出的幼儿必然是思维单一,只会求同,不会求异,只会重复、再现、临摹。这种依葫芦画瓢的思维方式,不但压抑了幼儿的思维,还打击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发挥美术活动的教育功能,“培养幼儿勇于创新、有丰富情感、有审美情趣及良好个性品质,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一、以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为立足点
为培养孩子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调整教育行为,从改变孩子传统的美术学习方式开始。运用丰富多样的美术游戏活动,可让幼儿在“玩色”的过程中,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动机,让其愉快地接受教育,受到美的熏陶,成为学习的主人。
色彩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幼儿对一些鲜艳的色彩最为敏感,特别喜欢涂抹、把玩颜色。水粉,颜色鲜艳、强烈,有很强覆盖力,作画方法不受限制,可任意涂抹,极受幼儿所喜爱。教师应根据幼儿的生理与心理特点,设计丰富的游戏活动,让幼儿运用手、脚、身体、嘴巴等肢体与五官直接参与到“玩色”活动中。并以活泼新颖形式导入活动,活跃教学,让幼儿共同讨论,发表自己的建议、设想,平等参与“玩色”活动。
如滚动活动,滚动的工具与材料可以是珠子、车子等玩具;印画活动,印的工具与材料可以是幼儿的手、脚、身体及叶子、印章等。教师提供水粉颜料及相关辅助材料,以故事、游戏等形式导入活动,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玩色”活动中,开展自主表达,体验活动过程。
创新的美术游戏活动,不仅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表达的需要,还满足他们的好奇心,锻炼其小手肌肉,也能更好地培养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
二、以注重幼儿创造能力的萌发为重要的价值追求
幼儿是发展中的主体,其生理、心理的发展都處于一种不成熟的状态,他们观察和表现外界事物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无法理解教师讲授的技巧与规则。因而在美术活动中,幼儿需要表现的主要不应该是绘画技巧,而是幼儿自身的感受和情感。美术活动最终目的应着眼于幼儿的自我表现,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应取消示范画,以欣赏画代之,力求通过美术活动,发展幼儿的感官,让幼儿看、摸、闻、尝、听,在头脑中储存大量的表象,慢慢地从依赖实物思维、依赖老师的示范画、依赖老师的整体示范中摆脱出来,而转变到依靠头脑中的表象来思考,然后再引导幼儿将实物进行类比,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教师的任务是不断地开拓幼儿的思路,让幼儿思维越来越活跃。鼓励幼儿的奇思妙想、好奇心,探索精神、兴趣倾向,把游戏活动与培养幼儿的求异心理结合起来。如小班活动《快乐的小鸡》,绘画活动前,首先以开火车“参观农场”的游戏形式,把幼儿带到户外的草地上,引导其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小鸡的活动;接着,坐下来“休息”,再引领幼儿欣赏小鸡作品;最后在张贴有多幅单一的不同动态的小鸡欣赏画的场地,让孩子自由交流,讲述小鸡的外形特征等。在这样自然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绘画小鸡的美术活动中,教师只是作重点及难点的讲解示范,至于小鸡和谁在活动、进行什么活动、在什么地方活动等,让幼儿自己打破时空限制,进行再造想象、创造想象,甚至幻想、异想天开。
教师应明确美术活动的重点是创造意识的启迪,而不是技能的传授,通过绘画指导幼儿如何思考远比知识技能的传授重要。
三、以帮助幼儿主动构建知识技能为提高审美素养的手段
艺术教育领域的目标是“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而未能对教育内容做出具体的规定,但这并不意味着知识技能不重要。因为没有知识技能支撑的活动是不存在的。
这就是说,在绘画活动中不应强调幼儿画得如何像,色彩用得如何好,但是一定的审美经验和绘画技巧还是需要的。以色彩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为例,教师为体现幼儿是活动的主人,体现幼儿的自主性,幼儿运用色彩时,假如教师只强调他们选择一些鲜艳的色彩作画,或只是要求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作画,这样,由于幼儿没有色彩搭配的知识作为表达的基础,即不懂得如何通过背景色彩来突出主体或对称美、均衡美等,那么,幼儿作品看起来必然都是千篇一律,缺乏个性,谈不上求异与创新。此外,没有任何经验基础的创作可能会让幼儿对绘画活动产生畏难情绪,失去活动兴趣。因此,教师应有计划地通过各种活动逐步培养幼儿相应的绘画技巧,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为他们自觉的创作提供知识。
责任编辑 罗 峰
一、以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为立足点
为培养孩子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调整教育行为,从改变孩子传统的美术学习方式开始。运用丰富多样的美术游戏活动,可让幼儿在“玩色”的过程中,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动机,让其愉快地接受教育,受到美的熏陶,成为学习的主人。
色彩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幼儿对一些鲜艳的色彩最为敏感,特别喜欢涂抹、把玩颜色。水粉,颜色鲜艳、强烈,有很强覆盖力,作画方法不受限制,可任意涂抹,极受幼儿所喜爱。教师应根据幼儿的生理与心理特点,设计丰富的游戏活动,让幼儿运用手、脚、身体、嘴巴等肢体与五官直接参与到“玩色”活动中。并以活泼新颖形式导入活动,活跃教学,让幼儿共同讨论,发表自己的建议、设想,平等参与“玩色”活动。
如滚动活动,滚动的工具与材料可以是珠子、车子等玩具;印画活动,印的工具与材料可以是幼儿的手、脚、身体及叶子、印章等。教师提供水粉颜料及相关辅助材料,以故事、游戏等形式导入活动,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玩色”活动中,开展自主表达,体验活动过程。
创新的美术游戏活动,不仅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表达的需要,还满足他们的好奇心,锻炼其小手肌肉,也能更好地培养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
二、以注重幼儿创造能力的萌发为重要的价值追求
幼儿是发展中的主体,其生理、心理的发展都處于一种不成熟的状态,他们观察和表现外界事物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无法理解教师讲授的技巧与规则。因而在美术活动中,幼儿需要表现的主要不应该是绘画技巧,而是幼儿自身的感受和情感。美术活动最终目的应着眼于幼儿的自我表现,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应取消示范画,以欣赏画代之,力求通过美术活动,发展幼儿的感官,让幼儿看、摸、闻、尝、听,在头脑中储存大量的表象,慢慢地从依赖实物思维、依赖老师的示范画、依赖老师的整体示范中摆脱出来,而转变到依靠头脑中的表象来思考,然后再引导幼儿将实物进行类比,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教师的任务是不断地开拓幼儿的思路,让幼儿思维越来越活跃。鼓励幼儿的奇思妙想、好奇心,探索精神、兴趣倾向,把游戏活动与培养幼儿的求异心理结合起来。如小班活动《快乐的小鸡》,绘画活动前,首先以开火车“参观农场”的游戏形式,把幼儿带到户外的草地上,引导其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小鸡的活动;接着,坐下来“休息”,再引领幼儿欣赏小鸡作品;最后在张贴有多幅单一的不同动态的小鸡欣赏画的场地,让孩子自由交流,讲述小鸡的外形特征等。在这样自然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绘画小鸡的美术活动中,教师只是作重点及难点的讲解示范,至于小鸡和谁在活动、进行什么活动、在什么地方活动等,让幼儿自己打破时空限制,进行再造想象、创造想象,甚至幻想、异想天开。
教师应明确美术活动的重点是创造意识的启迪,而不是技能的传授,通过绘画指导幼儿如何思考远比知识技能的传授重要。
三、以帮助幼儿主动构建知识技能为提高审美素养的手段
艺术教育领域的目标是“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而未能对教育内容做出具体的规定,但这并不意味着知识技能不重要。因为没有知识技能支撑的活动是不存在的。
这就是说,在绘画活动中不应强调幼儿画得如何像,色彩用得如何好,但是一定的审美经验和绘画技巧还是需要的。以色彩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为例,教师为体现幼儿是活动的主人,体现幼儿的自主性,幼儿运用色彩时,假如教师只强调他们选择一些鲜艳的色彩作画,或只是要求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作画,这样,由于幼儿没有色彩搭配的知识作为表达的基础,即不懂得如何通过背景色彩来突出主体或对称美、均衡美等,那么,幼儿作品看起来必然都是千篇一律,缺乏个性,谈不上求异与创新。此外,没有任何经验基础的创作可能会让幼儿对绘画活动产生畏难情绪,失去活动兴趣。因此,教师应有计划地通过各种活动逐步培养幼儿相应的绘画技巧,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为他们自觉的创作提供知识。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