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赛珍珠一生穿梭在中西文化之间,独特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形成了她的多元文化观。不同文化之间应平等交流、共存共荣的观念使赛珍珠在翻译《水浒传》时采取了异化的翻译策略,暗合了当代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成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的必读佳作。在当今世界一体化的趋势下,赛译《水浒传》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赛珍珠; 《水浒传》;文化交流
赛珍珠(Pearl S. Buck)1892年6月26日出生于美利坚合众国西弗吉尼亚州赫尔斯堡罗。4个月后,随传教士父母来到中国。先后在镇江、宿州、南京、庐山等地生活和工作了近40年。赛珍珠童年的大部分时光都在镇江度过,在那里她学会了汉语并习惯了中国风俗,同时,由于生活在美国传教士中间,她也从小开始学习英语。可以说赛珍珠的一生都受到两种文化的影响。她出生在一个美国家庭,父母给她的美国式的家庭教育;但她自幼在中国长大,生活在中国人中间,感受的是中国的环境和文化;成年后她回美国上大学,自然会接触到美国的环境,感受到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念,西方的价值观念对她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大学毕业后又回到中国,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天天接触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又续上了她在中国形成的文化意识。赛珍珠二十世纪20年代末期在南京任教期间,着手翻译《水浒传》,花费近五年时间,最终于1933年完成了这部中国古典巨著的翻译。这是这部中国古典名著的第一部英文译本,在美国一推出即荣登美国权威的“每月图书俱乐部”排行榜,而且多次再版。目前世界上很多图书馆都有赛译的《水浒传》[1],在美国的很多高校,赛译《水浒传》仍然出现在他们的中国文学课程里[2]。赛译《水浒传》在美国得到了读者的认可和接受,虽然赛珍珠的翻译在国内受到很多学者的批评,但从传播效果这个角度来说,她的翻译是成功的。
一、赛珍珠对汉民族草根精神的弘扬
赛珍珠从小与中国平民生活在一起,对中国底层老百姓有着深刻真实的了解,对中国老百姓有着深厚的感情。童年时的镇江生活让赛珍珠感到异常温暖,特别是家里的仆人给予她的疼爱,除了保姆王阿妈,其他的人也都对她很好。留在她记忆深处最难忘的是她在8岁那年,有一次不小心弄断了园丁的锄把,这事正好被她的父亲赛兆祥看到了,因为害怕受到责备,赛珍珠不敢承认,向父亲撒了谎。赛兆祥毫不客气地拿起鞭子,園丁为了使小姑娘免受皮肉之苦,发誓说锄把事她自己弄断的,但这也无济于事。在赛珍珠挨打的时候,园丁竟然在走廊上悄悄流起泪来[3]16。她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来实现这一目的:一是作为作家,她孜孜不倦地写作,宣扬中国文化,通过《大地》等诸多小说中对中国底层人物的描写,塑造了一个个中国农民的鲜活人物形象,解构西方文学中对中国人的既有的刻板形象。“赛珍珠杰出的作品,使人类的同情心越过遥远的种族距离,并对人类的理想典型做了伟大而高贵的艺术表现”[3]187;二是作为翻译家,她通过评述和译介中国名著《水浒传》,让美国人真正了解到中国的审美传统和老百姓的心理与价值观。
二、赛译《水浒传》之版本选择
赛珍珠很早就听说过《水浒传》中的故事,梁山英雄人物几乎伴随着她长大,她非常希望能够把这本自己最喜爱的名著介绍给自己国家的人们,让他们了解,在中国也曾有像罗宾汉那样的英雄人物。在她决定翻译《水浒传》的时后,南京市面上有该书的多个版本,主要有七十回版本,一百回版本、一百一十五版本和一百二十回版本。赛珍珠之所以选定七十回版本的《水浒传》来翻译,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七十回版本《水浒传》的政治内容和对其中英雄人物的认同。因为七十回版本的《水浒传》还没有开始招安的情节,梁山好汉们反抗邪恶势力和无道社会的精神发展到了顶点。而其它版本《水浒传》所增加的章回,叙述好汉们被朝廷招安,又被朝廷利用,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使《水浒传》脱离了革命文学领域,符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革命精神丧失殆尽。
三、赛译《水浒传》之翻译策略
译者的翻译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译者对源语的文化态度。赛珍珠从小就接受中西两种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一直游走在中西两种文化之间,逐渐学会了不用自己的文化标准来衡量对方。赛珍珠对两种文化的差异十分敏感,在译文中她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作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结构。赛珍珠正是为了尊重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在翻译中力图表现出来,再现中国社会的风貌,所以她在翻译中没有用西方语言文化的标准来改造《水浒传》的语言结构,而是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尽量保留原著的本来面目。为了是译文能够更加肖似原著,赛珍珠对很多中文里的特色词都采用了直译的方法[4],特别是对于英语中缺位的名词。这被中国学者广泛诟病为“误译”、“硬译”和“死译”。赛珍珠这样翻译实际上是为了模拟中国人的心理机制,传播中国文化。通过读者所不熟悉的、非常态的英语,最大限度地保留《水浒传》原著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结构。这样,不了解汉语的英语读者,看到这样奇特的语言表达方式,会觉得自己是在读原著,是在跟“中国文化”面对面地进行交流。
四、赛译《水浒传》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暗合
随着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的翻译文化转向,翻译研究所关注的重点转到了文本外的社会文化与政治因素,而不再是文本语言层面上的忠实于对等。赛珍珠翻译《水浒传》是在二十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那个时候翻译还没有成为一门学科,现代翻译理论都还没有出现。但是赛珍珠采用的异化翻译策略非常契合当今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赛译《水浒传》里充满了陌生化的表达,能直译的她尽量都采用了直译,在传递汉语言的语言特色和汉民族的形象思维方式方面是独树一帜的,对当前国家实施的文化“走出去”战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骅. 美国东方主义的“中国话语”——赛珍珠中美跨国书写研究[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87.
[2] 唐艳芳. 赛珍珠《水浒传》翻译研究——后殖民理论的视角[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3.
[3] 怡清. 大地史诗——赛珍珠[M].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2:16,187.
[4] Pearl S. Buck. All Men Are Brothers (second edition) [M]. New York: Moyer Bell, 2010.
【关键词】:赛珍珠; 《水浒传》;文化交流
赛珍珠(Pearl S. Buck)1892年6月26日出生于美利坚合众国西弗吉尼亚州赫尔斯堡罗。4个月后,随传教士父母来到中国。先后在镇江、宿州、南京、庐山等地生活和工作了近40年。赛珍珠童年的大部分时光都在镇江度过,在那里她学会了汉语并习惯了中国风俗,同时,由于生活在美国传教士中间,她也从小开始学习英语。可以说赛珍珠的一生都受到两种文化的影响。她出生在一个美国家庭,父母给她的美国式的家庭教育;但她自幼在中国长大,生活在中国人中间,感受的是中国的环境和文化;成年后她回美国上大学,自然会接触到美国的环境,感受到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念,西方的价值观念对她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大学毕业后又回到中国,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天天接触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又续上了她在中国形成的文化意识。赛珍珠二十世纪20年代末期在南京任教期间,着手翻译《水浒传》,花费近五年时间,最终于1933年完成了这部中国古典巨著的翻译。这是这部中国古典名著的第一部英文译本,在美国一推出即荣登美国权威的“每月图书俱乐部”排行榜,而且多次再版。目前世界上很多图书馆都有赛译的《水浒传》[1],在美国的很多高校,赛译《水浒传》仍然出现在他们的中国文学课程里[2]。赛译《水浒传》在美国得到了读者的认可和接受,虽然赛珍珠的翻译在国内受到很多学者的批评,但从传播效果这个角度来说,她的翻译是成功的。
一、赛珍珠对汉民族草根精神的弘扬
赛珍珠从小与中国平民生活在一起,对中国底层老百姓有着深刻真实的了解,对中国老百姓有着深厚的感情。童年时的镇江生活让赛珍珠感到异常温暖,特别是家里的仆人给予她的疼爱,除了保姆王阿妈,其他的人也都对她很好。留在她记忆深处最难忘的是她在8岁那年,有一次不小心弄断了园丁的锄把,这事正好被她的父亲赛兆祥看到了,因为害怕受到责备,赛珍珠不敢承认,向父亲撒了谎。赛兆祥毫不客气地拿起鞭子,園丁为了使小姑娘免受皮肉之苦,发誓说锄把事她自己弄断的,但这也无济于事。在赛珍珠挨打的时候,园丁竟然在走廊上悄悄流起泪来[3]16。她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来实现这一目的:一是作为作家,她孜孜不倦地写作,宣扬中国文化,通过《大地》等诸多小说中对中国底层人物的描写,塑造了一个个中国农民的鲜活人物形象,解构西方文学中对中国人的既有的刻板形象。“赛珍珠杰出的作品,使人类的同情心越过遥远的种族距离,并对人类的理想典型做了伟大而高贵的艺术表现”[3]187;二是作为翻译家,她通过评述和译介中国名著《水浒传》,让美国人真正了解到中国的审美传统和老百姓的心理与价值观。
二、赛译《水浒传》之版本选择
赛珍珠很早就听说过《水浒传》中的故事,梁山英雄人物几乎伴随着她长大,她非常希望能够把这本自己最喜爱的名著介绍给自己国家的人们,让他们了解,在中国也曾有像罗宾汉那样的英雄人物。在她决定翻译《水浒传》的时后,南京市面上有该书的多个版本,主要有七十回版本,一百回版本、一百一十五版本和一百二十回版本。赛珍珠之所以选定七十回版本的《水浒传》来翻译,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七十回版本《水浒传》的政治内容和对其中英雄人物的认同。因为七十回版本的《水浒传》还没有开始招安的情节,梁山好汉们反抗邪恶势力和无道社会的精神发展到了顶点。而其它版本《水浒传》所增加的章回,叙述好汉们被朝廷招安,又被朝廷利用,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使《水浒传》脱离了革命文学领域,符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革命精神丧失殆尽。
三、赛译《水浒传》之翻译策略
译者的翻译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译者对源语的文化态度。赛珍珠从小就接受中西两种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一直游走在中西两种文化之间,逐渐学会了不用自己的文化标准来衡量对方。赛珍珠对两种文化的差异十分敏感,在译文中她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作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结构。赛珍珠正是为了尊重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在翻译中力图表现出来,再现中国社会的风貌,所以她在翻译中没有用西方语言文化的标准来改造《水浒传》的语言结构,而是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尽量保留原著的本来面目。为了是译文能够更加肖似原著,赛珍珠对很多中文里的特色词都采用了直译的方法[4],特别是对于英语中缺位的名词。这被中国学者广泛诟病为“误译”、“硬译”和“死译”。赛珍珠这样翻译实际上是为了模拟中国人的心理机制,传播中国文化。通过读者所不熟悉的、非常态的英语,最大限度地保留《水浒传》原著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结构。这样,不了解汉语的英语读者,看到这样奇特的语言表达方式,会觉得自己是在读原著,是在跟“中国文化”面对面地进行交流。
四、赛译《水浒传》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暗合
随着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的翻译文化转向,翻译研究所关注的重点转到了文本外的社会文化与政治因素,而不再是文本语言层面上的忠实于对等。赛珍珠翻译《水浒传》是在二十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那个时候翻译还没有成为一门学科,现代翻译理论都还没有出现。但是赛珍珠采用的异化翻译策略非常契合当今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赛译《水浒传》里充满了陌生化的表达,能直译的她尽量都采用了直译,在传递汉语言的语言特色和汉民族的形象思维方式方面是独树一帜的,对当前国家实施的文化“走出去”战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骅. 美国东方主义的“中国话语”——赛珍珠中美跨国书写研究[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87.
[2] 唐艳芳. 赛珍珠《水浒传》翻译研究——后殖民理论的视角[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3.
[3] 怡清. 大地史诗——赛珍珠[M].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2:16,187.
[4] Pearl S. Buck. All Men Are Brothers (second edition) [M]. New York: Moyer Bell,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