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古通今破茧成蝶

来源 :音乐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mei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已经流传了一千七百多年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影响最为深远而广泛的民间故事之一,不仅是口头传承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被各种艺术形式反复演绎的经典篇章。六十年前,何占豪、陈钢在上海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如今已传遍五湖四海;三十多年以来,辽宁芭蕾舞团也正是以几个版本的《梁祝》延伸着芭蕾舞民族化的进程。在戏曲舞台上,《梁山伯与祝英台》更是无数剧种竞相吟咏的千古绝唱,1953年袁雪芬与范瑞娟被拍成电影的越剧版本堪称经典,1954年韩少云与李放主演的评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是余音悠远。近日,沈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沈阳市文化演艺中心)所属沈阳评剧院推出了新编古装评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对这一历久弥新的经典题材进行了当代化的演绎。简约紧凑的情节,靓丽而时尚的舞台,轻歌曼舞令人耳目一新,大胆的突破又引人深度思考。
  评剧是一个不断成长的剧种,其一百一十年的历史也是不断兼容并蓄的历程。在沈阳评剧发展的进程中,尤其在“韩花筱”流派形成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京剧、豫剧等剧目的移植对沈阳评剧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近期,以青春版《宝玉和黛玉》为代表,沈阳评剧院推出的多部青春版古装戏中,受到越剧的影响开始明显起来,典雅、灵秀、唯美的风格与青春靓丽时尚相得益彰,为萌发于田间地头的评剧注入了都市化的活力。《梁祝》虽然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古老故事,但千百年以来却产生了众多版本,据称自封“梁祝故里”的地方大约就有十余个之多,因此,尽管名篇叠出,却仍有改编空间。编剧黄伟英的创作并非简单地重复前人,他对主题和结构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要从人性的角度诠释人物的内心世界,对爱的渴望和对封建社会的抵抗。该剧不仅唱词重新谱写,情节人物也删繁就简,强化了戏剧冲突,并赋予了关东戏剧特有的浓烈气质。没有了书童四九陪伴的梁山伯孤身求学,这与对其家境的设定并无矛盾。而将同窗三载压缩为一年有余,相应的情节也有所删减,此举尽管为悲剧性的强化留出了篇幅,但梁祝之间情感的积淀却不够细腻饱满,这实际上弱化了凄美哀婉的经典情境,却增添了强烈的戏剧冲突和情感张力。关东的戏曲以火爆著称,沈阳评剧也始终离不开强烈的情感落差,《我那呼蘭河》《风流寡妇》《魂断天波府》《孝庄长歌》均是强调这种冲突,而评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是力求将封建礼教与美好爱情的冲突渲染到极致。它控诉着封建礼教对美好爱情的扼杀,鞭挞着以儿女姻缘取悦权力的功利思想,更是揭露了封建势力的欺下媚上与残忍粗暴。正是伴随着这一主题的转向,十八里相送的回忆不再浮现,楼台会互诉衷肠也终被割舍。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冷峻的灯光,散发着囚笼般的阴森;一排排家丁的队列,更彰显着那个社会的冷漠与无情。杨晓彦导演曾执导了黄伟英的成名作《山里人家》,如今他已年届七十,但仍是沈阳戏曲舞台上最为活跃的导演。评剧古装戏《宝玉和黛玉》、评剧现代戏《黄显声》、京剧《青天道》等,她不仅近年来佳作不断,在评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更是显现出大胆的创新姿态。该剧的背景使用了抽象的形态,似蚕茧、如浮云,又象征着那千缕情丝。几点雕梁交待出地点,虽造型不够精致,却也简约节制。舞蹈语汇与戏曲审美的有机融合,简繁互补却也并不突兀。被拦在府门外的梁山伯,被高高架起的祝英台,以及最终两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诸多场景的营造均令人印象深刻。作为经典故事的当代演绎,评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探索求新无疑是全方位的,但在戏曲舞台真正的拓展空间当属在音乐领域。
  拉开帷幕,首先奏响的就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由初相遇到草桥结拜,再由草桥一别到化蝶,这首小提琴曲不仅是贯穿始终的主旋律,而且搭建了总体布局的主框架,构成了《梁山伯与祝英台》音乐风格的主基调。在以往的评剧音乐创作中,主题音乐主要集中于幕间曲或背景音乐,对故事情节的参与留有空白,比如《我那呼兰河》中的“我那呼兰河……”,《孝庄长歌》中的“你是最亮的那颗星……”。而《梁山伯与祝英台》则突破了这个限制,“草桥一拜……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它的幕间女声重唱和幕后的伴唱是不同的评歌,承上启下地推动着剧情的展开。《梁祝》的旋律则不时出现在背景中,尤其是在戏剧的结尾,小提琴协奏曲与舞蹈成为了主要的表现手段,在视听感官上给予了观众心理的满足。无疑,鲜明而强烈的主旋律为戏曲的音乐增强了整体感,而笛音声声使提琴与板胡、二胡的衔接更为自然,整个配器层次丰富,增添了流畅的变化。同时,幕间的伴唱使幕间的转场也颇为紧密,音乐的贯穿从始至终浑然一体。在其总体的音乐布局中,前半部舒缓而抒情,竹笛与木管、弦乐轻盈而灵动。而随着剧情的推进,铜管与军鼓强化着节奏。但这些又被统一在主旋律之中,因而既富于变化又不失整体感。不可忽视,这种音乐整体格调的强化,不同于传统的清雅留白,也消解了评剧唱腔的韵味,并对演员的嗓音条件和声乐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好在韩派传人韩笑与花派传人孙明月天生丽质、嗓音清澈,她们并没有被传统流派所拘囿,低音的韵味,高音的激越,韩派的甜美与花派的硬朗并未淹没于浑厚的交响。饶有情趣的是,该剧的对白由不上韵的普通话、越调、京韵并置,单纯的银心是生活的语气,杭州的学子有吴越的腔调,而迂腐的员外则使用京韵,这与人物的身份、地域、经历产生了某种巧合,因而并未令人感到不协调。《梁祝》的剧情是祝英台女扮男装,舞台上实际是梁山伯女扮男装,这是女子越剧的有趣看点。而沈阳自《宝玉和黛玉》的青春版评剧延续了越剧的设置,虽然两位年轻演员的形象、气质、嗓音对比并不明显,但却平添了江南少男少女的雅致与俊俏。祝员外作为封建家长的象征,张牙舞爪、孤傲刁蛮,如凶神恶煞一般,是一个根据剧情要求被强化的角色。而教书先生诙谐、风趣、儒雅,颇具几分仙风道骨。这几个形象特征鲜明的人物,再加上男子武队和女子舞队,令整个舞台繁简相济,宏大却不拥堵。
  其实,在戏曲如何走向现代的争鸣中,一直有这样一种声音,主张将传统戏曲与现代戏曲进行切割,消解剧种,淡化流派,强调创作。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毛小雨研究员主张,“我们要大力提倡演员要有自己的个性鲜明的风格和特点,要学习优秀表演艺术家的创造精神,而不是亦步亦趋做个‘超级模仿秀’的大拿。这是现代戏曲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一方面因为基于方言的地方戏曲尽管有三百多种,但声腔体系远非那么丰富,而舞台审美更是高度趋同,因而淡化剧种的主张并非没有道理。另一方面在现实中剧种的多寡已成为戏曲发展的指标,而诸多地方戏曲正是以其不可替代性作为安身立命之本,流派的淡化实际意味着剧种的消亡,因而必然面临着不可逾越的阻力。但是,暂且将各种争论置于一旁,回顾沈阳评剧的发展轨迹,对歌剧演唱方式的吸收,对地域民间小调的吸纳,音乐剧作曲技法的兼容并蓄,以及乐队和配器的中西合璧,却实际上为这种理论提供着注解。评剧是为数不多的以普通话为基础的剧种,冀东平原的原生腔调在东北并无盛行的环境,因而,沈阳评剧的音韵更新有着其必然的因素。而新版《梁山伯与祝英台》最为引人深思之处,就是将这种趋势推向了一个新的层面。沈阳评剧受歌剧和音乐剧的影响日趋明显,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音乐创作无疑是颇具代表性的新探索。
  虽说评剧“生在唐山,长在沈阳”,但根脉还是扎在京津冀。“韩花筱”成熟在沈阳,但不可忽视她们年少时已在河北、天津颇具积淀。如今,一方面沈阳评剧的演员队伍已经进入本土化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日趋清新时尚。这就要求对传统的继承不能局限于表层的模仿,更不能用过去的艺术成果束缚自己的手脚,而是要深度融汇前人的艺术精髓和表现方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姿态寻求更广泛的艺术滋养。也许这正是沈阳评剧在新时代传承发展的必然趋势。
  梁山伯与祝英台历经磨难,比翼齐飞,终化蝶而去;愿沈阳评剧融古通今,破茧成蝶,不断拓展自己的天空。
  郑永为 研究员、沈阳市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盛京戏曲论坛秘书长
其他文献
管风琴作为最古老的键盘乐器已经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其一直作为宗教音乐的代表乐器被人们所了解。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双排键与电子管风琴这类结合了电子技术的乐器不断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并且走进了各个教堂中,上海中心城区的教堂众多,有一大部分教堂在使用电子管风琴。本文以当今上海中心城区教堂内的电子管风琴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学视角,以部分教堂为例进行个案分析,对电子管风琴在上海教堂内的使用现状
期刊
古谱解译的成果只有轉化为音响,才能更易于为大众所感知。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已经有过一些古谱解译类的音乐会,但它们多是限于学术层面,多只在院校或研究所中视奏或内部交流,普通乐迷则很少参与,音乐会的策办者与大众之间互不感兴趣。去年展演的陈应时教授的敦煌古谱解译音乐会在社会引起关注,我曾经写过一篇评论,对这场音乐会的创演者主动拉近与大众的距离之探进行了由衷点赞。音乐会在学术界产生影响后又得到国家艺术
期刊
三年一届的中国艺术节是国家文化艺术的节日,它不仅是对全国艺术发展的高规格检阅,也是中国舞台艺术最具影响的盛会。5月中下旬在上海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不仅包含舞台艺术及美术、书法、摄影展,举办文华奖和群星奖的展演,还有演艺及文创博览会及惠民演出。这其中音乐是一个贯穿始终的艺术元素,在舞台上,不仅有中国交响乐团《浦东交响》、香港寰宇交响乐团《弦乐四季夜》那样气势磅礴的交响乐章,也有民族器乐剧《玄奘
期刊
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弘扬鲁艺精神的实践下,2019年3月28日至5月5日,由沈阳音乐学院主办为期三十七天的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延安鲁艺音乐文化传承与理论研究人才培养”课程培训在沈阳音乐学院和延安大学展开。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就鲁艺音乐文化的传承和理论研究进行学习交流,该项目培训师资力量雄厚,包括季惠斌、魏艳、计
期刊
2019年5月22日下午15时,在中央音乐学院琴房楼演奏厅,由北京当代乐团举行了《紫薇》专场音乐会,这也是2019北京现代音乐节系列音乐会中的一场中国室内乐作品专场音乐会。  北京当代乐团成立于2018年秋天,是中国首支职业现代室内乐团,其宗旨是在广阔的国际艺术视野下,聚焦20世纪以来世界范围的现代室内乐经典作品,大力推动中国室内乐音乐的创作、演奏与传播,立志成为当代中国音乐新风尚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期刊
音乐与情感的关系是音乐美学领域的经典命题,在音乐表现情感的语境下,其形式、途径、内容、精神内涵等,均是这一命题中的重要课题。在探讨音乐——尤其是纯器乐作品的情感表现时,音色能够直观、突出地表现音乐作品中所具有的风格和所隐含的情绪,其中,打击乐的音色又是所有乐器种类中最特别的。以西洋打击乐为例,它区别于键盘乐、弦乐及管乐等,本身并不表现旋律(可以有音高)及与旋律相关的调式调性、和声、复调等材料,而以
期刊
歌曲创作在中国自有其传统,但多是以单线条的独唱或齐唱歌曲为主,樊祖荫等在少数民族地区发现有少量的多声民歌。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逐渐引入了西方的合唱艺术,这一诞生在教堂之中并支撑西方音乐发展的音乐体裁,一直以来都是创作者眷顾的对象。自学堂乐歌引入合唱形式以来,它在中国的各个时期都扮演着重要角色,《黄河大合唱》《幸福河大合唱》《祖国颂》等。而它在近年来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或与“彩虹”、“八秒”等新型合唱团
期刊
2019年,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诞辰70周年,在这个属于全中国人民为之庆祝的时日里,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率先以14首声乐原创新作品向祖国母亲致敬!该场音乐会亦是上海第36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年底,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系主任周湘林教授向全系教师进行创作动员,动员会得到了全系教师的积极响应,从教授到讲师,从中年到青年,甚至连并非从事创作方向而属于作曲技术理论方向的教授也参
期刊
姜克美是胡琴演奏家,她以统驭胡琴类乐器的卓越才能为民族乐坛带来一片好音。  姜克美演奏的胡琴类乐器中,板胡,是她事业的起点,是她做为当代杰出演奏家的本色。  1978年至1988年,姜克美先后就读于沈阳音乐学院附中和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板胡专业,毕业考入著名的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成为一名板胡独奏演员。长松之下当有清风,姜克美:在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历三十余年的舞台涵养,卓然独立而成大家。  一  姜克美
期刊
G20峰会在杭州召开,在向世界全方位展示浙江的同时也把浙江带到了国际化的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浙江的重要讲话中为加快推进浙江文化强省建设,一再明确的强调指出:浙江要抓住“一带一路”的有利战略契机,推动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的浙江故事”。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浙江省政府把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以实际行动切实饯行“一带一路”的倡议,多方借力,将文化“走出去”,做为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