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水井,文化传承

来源 :艺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kabc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传统村落是农耕生活的源头与根据地,且多为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文化和记忆。文章基于参与观察、无结构访谈及查阅文献等方法对湖北省利川市柏杨坝镇传统村落中古建筑群“大水井”的建筑艺术、文化底蕴以及李氏家族的家规族训的传承展开研究。“大水井”用建筑的形式表达着一些隐喻,它超越了人们最基本的居住需求,寄托着他们的美好祝愿,同时也通过家规族训看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民居建筑上的诠释。
  关键词:传统村落;“大水井”;建筑艺术;家规族训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大水井”古建筑群(1)坐落于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柏杨坝镇。在长江中下游地带,该古建筑群规模最大且保存较为完好,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1992年12月16日,“大水井”古建筑群被公布为湖北省省级文物单位,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在利川市成立了大水井古建筑群保护管理所。2014年11月26日,水井村进入到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相比于全国其他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土家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研究显得较为冷清,而专门针对“大水井”古建筑群研究就更为缺乏。本文尝试聚焦于“大水井”的建筑、装饰艺术,并解读其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大水井”的建筑与装饰艺术
  “大水井”古建筑群由李氏宗祠、李亮清庄园和李盖五住宅三座古建筑组成。其中李氏宗祠和李亮清庄园隶属柏杨坝镇水井村,李盖五住宅隶属高仰村。李盖五住宅在“文革”时期“破四旧”时被毁坏,李氏宗祠、李亮清庄园保存较为完好,因此本文只对李氏宗祠、李亮清庄园进行研究。
  (一)“大水井”的建筑艺术
  “大水井”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末清初,在民国时期得以完善。整体布局采用传统的中轴对称原则,建筑随地势层层拔高,显现出其建筑的庄严。房屋的建造大多采用“一柱六梁”“一柱九梁”的建筑风格,备受建筑行业的推崇。值得一提的是高耸在整个建筑上方的“小姐楼”,采用的是“走马转角楼”设计,在当地的古建筑中,此种类型少之又少。同时受山地地形的限制,在有限的地域内建造出如此大规模的庄园和宗祠,且风格多变、错落有致,对于建筑学、艺术学等学科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1.李亮清庄园建筑
  正对全景图右手边的是李亮清庄园,它由北、中、南三组并列相连的院落组成,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包括24个天井(2)、174间房屋。从庄园的整体布局来看,遵循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中轴对称法则,门厅、花厅和正房构成一条主线,三进四厢对称分布。不过庄园的主大门与一般建筑有些不同,主大门并不位于建筑的中轴线上,而是与中轴线的夹角成45°。据村里老者说,这是因为庄主为壬辰癸已年生人,属水,房屋朝向须朝北,但朝北之门,又有违“阴打堡,阳打丫”(3)的习俗,而且大门要正对当地河流汇入长江之处的“龙口”才能“龙跃大海”。可见,该建筑的设计不仅仅是从建筑本身的考虑,还有着风水学上的考虑。
  进入庄园,“清莲美荫”四个大字便映入眼帘,透过庄园的圆形拱门,就可以看见院坝的东边种着一株桂花,意寓着“园中显贵”。[1]58然后就可以看到庄园的正门,正门后即为正厅。正廳的侧边,横贯着一条西式柱廊。顺着这条轴线可以进入庄园的花厅和账房,这也是房屋的中堂。再往后就是庄园的后堂,这里也是庄主李亮清及其子女的居室。
  庄园内,房屋全部采用木骨架,而非铁钉钉制而成。但除了土家吊脚楼的木质结构外,还有一些西式建筑掺杂其中,看上去潇洒、气派,又能与浓郁的民族特色融为一体。
  2.李氏宗祠建筑
  从李亮清庄园走出大概200米就可以到李氏宗祠,也就是全景图的左手边方向。据资料显示,李氏宗祠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动工,3年后修成,其房屋的占地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800平方米。宗祠正前方是一巨大的条石砌成的坎,另三面均为高墙,高高大大的护城墙把宗祠紧紧地裹在中间,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密不透风。
  从建筑风格来看,它属于宫殿式建筑。三殿四厢,呈中轴对称分布。三殿分别为前殿、拜殿和祖宗殿,其中拜殿是李氏宗祠的核心,主要作为祭祖的活动场所。每年农历三月的清明节、七月的盂兰节以及十月的冬至都会举办祭祖活动。殿的两端山墙面上分别刻有“忍”“耐”二字,并设有“廉泉井”“让水池”,无不显示出李氏家族崇尚清廉、礼让的家风。
  宗祠东边的建筑,称之为“平安福”,一般作为族长与族内长辈商议族内大事的地方,而西边的“居之安”则是惩罚违反族规之人的场所。在这中间设立的一块巨石,称之为“过失桥”。一旦族人犯错,就必须跪在过失桥上,任由族长的训斥和责罚。在这里审判以后,若判生,则从望华门放归;若判死,则从承恩门进行捆绑之后从屋后的龙桥(4)推下悬崖。
  在宗祠的东北角,就是大水井,其井水甘甜,常年不竭,宗祠靠着这口井吃水。
  (二)“大水井”的装饰艺术
  “大水井”建筑装饰精美,随处可见石雕、木雕及彩画等装饰,这些精美的装饰往往都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各式美好的寓意,寄托了主人的愿望与处世哲学,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
  1.石雕装饰
  石雕在李亮清庄园较为常见,不管是柱基还是平面上都可以看到精雕细琢的石雕。石雕图案以动植物为主,所传达的大多是主人的寄托和愿望,如象征繁荣昌盛的牡丹、寓意四季平安的月季、寓意喜事即将到来的喜鹊等。宗祠内的过失桥,石头的中间好似一幅八卦图,其四角处分别刻有一只蝙蝠(5),而蝙蝠与“福”字谐音,代表着福气,细细地看会发现,整块石头的图案连起来是一只大的蝙蝠。这都代表了主人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另外,天井的墙壁上刻有“忍”“耐”二字,合着“旧学商量加缜密,新知涵养转深沉”的楹联,传达了庄园主人以忍让为处世之道的涵养。   2.木雕装饰
  木雕较为石雕要应用得更加普遍,不管是在庄园还是宗祠,几乎都是木质结构。门、窗的木雕都各有讲究。门一般采用的是透雕手法,使房屋显得明亮而又大气。透雕图案需要与周边的窗户相协调,因此窗户的设计也是生动、丰富的。居室中,从椅子、桌子到床等各个物件上都镶嵌着精美的图案。和石雕类似,木雕的图案也以动植物为主,图案种类多达20余种,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刻有蝙蝠图案的木雕。廊头上更雕有龙头凤尾,其他面积稍宽的木质材料上我们还可以看见“八仙祝寿”等以神话传说为题材的图案。
  不仅如此,整个房屋的梁柱都运用了祥云、牡丹作为纹饰,使得整体装饰造型多样又能传达出主人对家族的美好愿望。可惜的是,庄园中大部分的家具早已流散民间,现存的只有百来件。
  3.彩画装饰
  除了石雕、木雕,彩画是李氏宗祠的又一大装饰特色。在李氏宗祠的前殿、中殿的梁架、匾额上展现得较多。彩画这一装饰在大水井建筑中保存得最为完好的就在李氏宗祠屋顶上以及墙面和匾额上,墙面装饰的是专门烧制的高浮雕琉璃画,不仅仅是鎏金涂彩,还有形状多样的云朵、植物图案等装饰彩画。在城墙上方的左右两侧还耸立着两风火垛子(6),其垛头、垛沿上都能看到琳琅满目的彩瓷,可以看到上面生动而巧妙的人物垛。目前,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以物寄情”“以象表意”的传统建筑特点。
  二、李氏宗祠与儒家文化传承
  宗祠又称作祠堂,秦汉时期开始兴起,当时的祠堂是在坟墓前或坟墓顶建造一个石祠用于祭祀。有了正式的宗庙以后,由于等级制的限制,大多数平民并不能到宗庙祭祀自己的先人,而只能在家中祭祀。一直到了宋代,百姓们才开始修建自己的家祠,他们也才有了专门祭祖的地方。李氏族人和大多数聚族而居的人一样,他们属于宗法制的社会群体,由他们所组成的村落大多都能延续百年,除去经济、政治等因素,宗法制度是其重要的纽带。这从李氏宗祠的建筑及陈列的家规祖训可见一斑。
  自古以来宗祠就是传播儒家文化的主要场所,宗祠建筑也作为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具体呈现。就拿宗祠拜殿到祖宗殿的天井两侧的台阶来说,靠近拜殿一侧五级,靠近祖宗殿一侧九级,寓意“九五之尊”,这不仅反映出李氏家族地位的至高无上,还显示着族长的威严以及李氏家族强烈的等级观念。李氏宗祠不仅行使着敬宗收族的权力,还管理着村民们的婚丧嫁娶、诉苦申冤等事务,同时其族长还行使着族权、政权、军权等。
  拜殿殿内陈列着《家规》《家训》《遏欲文》《勸孝文》的木刻,更有“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等楹联。“爱弟、敬夫、训妇、择友、教子、扶弱、抑强、教女、肃闺、慎习、去恶、诉讼、奢侈、淫乱、赌博、产、悔、崇伦、名分、制邪、和平、速战。”是李氏家族家训族规的主要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为立志勤学、谨慎交友、积德行善、孝悌忠信、勤俭节约五大方面。李氏宗祠家训族规部分原文如下(节选自:《魁山堂李氏家训族规》):
  《慎习》:古人云,“裸虫三百人最为劣,爪牙皮毛不足自卫 , 唯赖诈伪迭,嚼啮等而下之 , 至有不务正业,为隶卒倡优僧。亲匪类、嗜洋烟、甚至不避刀锯,罔顾廉耻,如此之人真玷辱宗亲吾族。自天魁岐山二公迁蜀以来,忠厚传家已经五代,幸无其人。然栾郤伯有岂能永保后嗣乎?如或有之族正必严以家法,婉迪令其改正。倘执迷不悟,有犯重件者,送官惩治出祠。
  《去恶》: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则知置身无过,可以律圣贤,不可以律庸愚。有心之失人难免矣,所患者,怙终不悛,耳族有残忍秉性,必易为慈良,狭隘之量,必易为宽宏机械之习,必易为浑厚狂妄之行。必易为醇谨便佞之舌,必易为嗫嚅从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譬如今日生庶不致显干于国宪,隐可质于神明,易曰不远复,无只悔元吉可不勉哉 ! 愿吾门弟效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2]78
  李氏宗祠内陈列着的家训是清后期鄂西少数民族地区遗留下来的规模较大、教育面较广,较为深刻的家训,是传统宗法制度下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鄂西地区古代家庭教育的一个缩影。同时“训”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先辈们的经验和智慧,是一项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对文化的重要补充,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祠堂不仅仅发挥着祭祀的功能,其运作和维系还代表着宗族的昌盛和家风的严谨,直到今天,李氏家族也一直在传承着家训文化。2018年清明节,李氏家族的后辈开展了一次大型的祭祖活动,其主题是对族谱的修订,祭祖活动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李氏家族也筹集了慈善基金用于族人的困难解决,同时捐赠10万元给柏杨坝镇政府。李氏族人现在全国各地都有着很好的发展,对社会做出积极贡献,能组织起来修订族谱不仅体现李氏家族的发扬光大、李氏家训族规的传达,更是对大水井古建筑群、对水井村、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贡献。
  三、“大水井”建筑的保护与传承
  “大水井”建筑从其空间结构上来讲,体现着强烈的等级观念,蕴含着丰富祭祀文化内涵。从建筑风格来说,“大水井”建筑结合着中西方的特征,不仅体现了传统的民俗文化,还反映出呈现阴阳互通、“天人合一”的多神论特征;从建筑和装饰上,我们可以领略到李氏家族所传承的耕读文化内涵。目前,在利川市已成立大水井古建筑群保护管理所,虽然已经在建筑的勘测、木质的维护等方面都做了相关的工作,但想要在古建筑群长期保存完好的基础上,还能更好地将其文化内涵和精神传达出去,显然还需要更多努力。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各级保护单位协同作战,政府做好后援支撑
  由于大水井古建筑群相对较晚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因此对其保护和修缮工作还有许多地方有缺陷。政府作为主导力量应当走在前面发起倡议并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但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不局限在政府,政界、学界、商界包括其他社会人士应当联起手来共同维护。
  (二)提高民间艺术地位,建立与完善传承机制
  对于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在当今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但相应的文化传承人少之又少,况且在大部分地方来说,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还未被真正的重视起来。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和保护,首先就得从传承人、传承机制做起。如今对于李氏家族的发展以及李氏如何取代黄氏等等一系列的历史资料还有待考证,对于之后的传承和发扬也更需要后继有人,因此亟待建立、完善相应的传承机制。   (三)建立数字博物馆,古村落与城镇化融合发展
  当前,对于数字博物馆的建立成为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一大重要举措。目前全国范围已推出智能手机体验3D景区的VR技术,在甘肃的莫高窟进行了实验,并得到了很好的反馈。推进数字博物馆技术,既可以满足游客对景区的游览和观赏,又能实现对景区的保护,数字技术的推进也能够对村落的发展带来技术上的提升,使得古村落保护与城镇化发展脚步能够同步进行。
  整体来说,大水井保存完好,目前其房屋上的瓦片及内屋结构已经得到了修缮,重要文物已经保护起来,但仍然有文物流失在民间,需要各方协同作战,找回遗失的文物并对其加以保护。
  结 语
  “大水井”除了其建筑、装饰等具有的艺术价值之外,还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它不仅再现了当时的家族生活和生息运作,还为我们展现出以宗法和血缘为基础的聚落文化传统,其礼仪教化等在当时尤为重要。[3]132李氏宗祠建筑不仅有儒家元素的体现,也蕴含着地域特点与祭祀文化, 并通过其家训文化显示出中国优秀傳统文化,直到今天,它们还在影响着我们。通过对“大水井”古建筑群的研究、分析,我们更加直观感受到传统文化在民居建筑上的诠释和体现,因此,对“大水井”古建筑群内所传承的文化内涵的研究保护是非常有必要的。
  注释:
  (1)文中“大水井”不仅仅指代大水井这口井,而指代的是大水井古建筑群。
  (2)“天井”是指房与房或者房与围墙之间所围成的露天空地,即四面有房屋、三面有房屋而另一面是围墙或者两面有房屋另两面是围墙时,中间的空地。
  (3)“堡”指代船头山山堡,“丫”指代山丫。按照当地的风水原则,房屋朝向需避开山头而对准山丫,房子里面的人才能平安无事。
  (4)蝙蝠在土家族人的生活中寓意着“福”。
  (5)“龙桥”是该地的一天然石桥,高约200米,桥下水流湍急,其石板古道与宗祠相连。
  (6)“垛子”,墙上向外或向上突出的部分,如门垛子、城垛子。在建筑施工中,垛子一般指墙垛和门垛,墙垛是指在平面中凸出墙面的柱状构造,主要起加强墙体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可作局部承重构件;门垛是指在墙体上开设的门洞。
  参考文献:
  [1]吴漫玲,方振东.大水井古建筑群平面布局及景观意象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
  [2]谢书达.大水井李氏家训探析[J].大东方,2016(2).
  [3]邓小蕾.试析大水井古建筑群的文化内涵表达[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6).
  (责任编辑:林步艳)
其他文献
摘 要: 兰州太平鼓器形独特、音韵浑厚,是极具地域性的民俗艺术。作为表演的兰州太平鼓,具有配套的服装配饰和完整的表演程式,已成为兰州著名的城市名片之一;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鼓舞,对其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碰撞、传承机制不适应社会的危机。论文旨从自上而下的“国家在场”与自下而上的“文化自觉”角度,对太平鼓未来的保护和传承模式进行一定的探究。  关键词:兰州太平鼓;非物
期刊
【摘要】 海德格尔认为在凡高的画作《农鞋》中,艺术为物提供了存在的家园,使得物居于本然,寻获其存在性。这主要体现在:其一,在艺术中物以器具的方式存在,区别于一般使用物的特性;其二,艺术是物存在的隐匿之所,作为艺术存在方式之一的大地自行锁闭,以制造大地的方式使得物保存其存在特性;其三,艺术是物存在的真理之所,真理诞生于世界和大地争执的过程中,争执的深化为物提供了动态的场域,使物走向无蔽之中;其四,艺
期刊
摘 要: 《从地平线回望——中国影视的绰约瞬间》是周安华近年来的学术剪影合集,从中可以完整领略著者在影视研究领域所突显的历史活性:他以“现代性”为核心导引,从比较艺术视域出发,形成纵横多元的研究路向;他对中国影视发展历程的关照和对优秀作品的选择是复线的、活泛的、历史的;他以开放视野的审美批判,将超越时代的理性洞见浇筑于对影视历史绰约的描绘之中。  关键词:比较艺术学;电影艺术;历史活性  中图分类
期刊
摘 要: 2020年12月18-20日,由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主办、曲阜师范大学承办的第七届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学术会议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以线上线下同步的形式在曲阜师范大学圆满举行。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就“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新趋势”开展了整全和系统地研讨和交流。双一流、新文科、英语国家设计类博士培养模式、特色教育等视点和主张、倡导研究“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学
期刊
摘 要: 在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新要求的语境中,如何提升艺术专业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已经成为当下需要讨论的命题。文章基于时代诉求与学科发展需要,以及艺术学科博士学位课程理想与实践,系统讨论在高等教育中研究生专业学位课程建设的学科逻辑与能力指标。研究认为,新文科时代的艺术专业人才升级与艺术学科的纵深研究是学位课程建设的核心缘由,意识力、抽象力和理性思维力这三个能力指标,是构成专
期刊
摘 要: 文章以“催眠”题材悬疑犯罪类型片《催眠·裁决》为研究对象,指出其为悬疑犯罪片开掘出新颖创作手法。其一,其与诸多经典悬疑电影存在强烈互文关系,在拉康提出的“双重欺骗”背后通过反转节奏完成了对观众的心理补偿;其二,其特有的“催眠”选材与电影的“造梦”机制形成了耦合关系,通过镜头的“凝视”完成对观众带有“深度催眠”意味的“双重认同”;其三,其在诸多细节上隐藏着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相关的“能指
期刊
摘 要: 在创作现实题材电影的主流要求下,1930年代“联华”影业公司出现了向农村题材转向的创作热潮。孙瑜的《小玩意》和费穆的《香雪海》是“联华”农村题材影片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类型,分别显示出“希望”的农村观与“堕落”的农村观,它们代表着“左翼”电影导演对彼时农村问题的两种分析思路,背后亦对应两种不同的历史观。《小玩意》和《香雪海》尽管各有优点与不足,但都蕴含着“左翼”电影家身处复杂国情中,对社会问
期刊
摘 要: 在探讨“形式”与“批判性”关系的问题上,尼古拉斯·布里奥的理论为这一问题带来了新的思考角度。如果将“批判性”理解为一种批判的话语,形式的批判性固然离不开社会文化语境提供的参照。但“批判性”还能体现为一种批判效力,布里奥提出的三个形式范畴论述了“形式”如何通过建立各种“关系”进行一种施行性的批判。由此布里奥为我们开辟了在艺术本体论之外思考纯粹形式批判性的思路,以一种“使用的艺术”实施形式的
期刊
摘 要: 纪蔚然新剧《12.3坪》延续了剧作家对于“家庭”议题的探讨,传统家庭结构的分化并没有解放新世代群体,反而使得个体更加地疏离;语言方面则使用阻拒式的对白和象征化的独白,在进行现代戏剧探索的同时也并没有弱化戏剧的文学性;拼贴式的戏剧结构兼有后现代戏剧碎片化的特征,始终围绕着情景和意象展开,跳脱出了单一家庭现象的批驳,而呈现出对整体人文精神的忧虑。  关键词:《12.3坪》;纪蔚然;阻拒语言;
期刊
【摘要】 巴拉戈夫的新片《高个儿》开创了新时代战争叙事的新模式。宏大主题的驾驭、微观事件的描摹、视聽的杰出表现,均体现出这位年轻导演不凡的潜力。本文拟从身体符码、色彩话语和女性命运三方面,剖析其独异的创伤书写。  【关键词】 巴拉戈夫;《高个儿》;创伤书写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高个儿》(Beanpole)仅是1991年出生的俄罗斯新生代导演坎特米尔·巴拉戈夫(Kant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