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年家事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yR87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买菜记
  如今我每每走进超市,看着那琳琅满目的食物,就会想起小时候下乡买菜的经历。
  那时买什么都要票证的,买肉要肉票,买鸡蛋要鸡蛋票,买豆腐要豆腐票,但即使是这样,每天街坊边的菜店和肉铺天不亮就挤得满满的,甚至也有那“坚韧者”,头天夜里会找张草席蜷曲在店铺门口,早晨开门那些人便能提着菜篮从里面挤出来,脸上就刻满了得意。那时母亲天还漆黑就要去排队的,但往往大门刚开,队伍就挤成一团,一个死拽一个的后腰,“严防”有人“加芯”。我那时常会跟着母亲去排队,但见挤起来就拼命双手推着母亲,生怕被挤出队列,那就只能最后去买些烂菜叶了。母亲常常买了菜挤出来,脸上憋的通红,头发也乱蓬蓬的,连衣衫扣子也会被挤掉。
  眼见买菜这样“艰难”,我时常想给家里帮点忙。那年冬天,学校组织我们初中生到延安参观,大家坐的是“解放”大卡车,开始车里歌声嘹亮,可颠簸了一阵儿,就闷下头不出声了。我害怕晕车,便靠在车帮上准备随时呕吐,后来也不知坐了多久,那卡车猛地停了要加水。我便跳下车想找遮蔽处方便,忽然看到司机和老师进了旁边的窑洞,便好奇地凑过去打探,原来是问老乡有没有土豆。那司机似乎与老乡有过交易,随手从黑黢黢的窑洞深处拎出两袋来。看来那老乡就是做这生意的,家里还有一杆大称,一斤只卖五分钱。这么便宜呀,我当然也想买一点,可老师问我带没带口袋?我这才反应过来,人家早就做了准备,一个提着帆布包,一个提着面粉袋。他们在那儿挑拣过称,我急得抓耳挠腮,难道就这样放弃了这个“便宜”吗?忽然,我灵机一动把套在棉裤上的罩裤脱下来,解下鞋带把两个裤腿扎住,一窑人见状都笑了。老农顺手便把半筐土豆倒了进去,我付了钱扛起来埋头往回走,一车同学都吱吱喳喳笑了,远远看着像扛个人回来。我爬上卡车,这才感觉那棉裤不套罩裤就失去了保暖作用,冻得我两腿瑟瑟发抖,后来发现那棉裤前边还敞着口,我难堪地把土豆搂在怀里,同学们讥讽我怕谁抢了,其实我是害怕露出裤头里的“秘密”。这时又有同学嚷嚷也下车捎点便宜货,但司机没有一丝通融,发动汽车就沿崎岖山路颠簸起来。而我后来把土豆扛回了家,母亲高兴地逢人就夸儿子买的便宜,这个冬天肯定够吃了。
  我也许是因此受了鼓励,郊外野营训练,或是下乡学农,常常会注意农舍里有没有鸡蛋,地里有没有大葱白菜,但多数农家对我的询问很警惕,总是没好脸地说,自己都不够吃,还卖啥呢!我后来才明白,那时这种买卖属于“资产阶级尾巴”,谁都怕被“割”了去的。但还是有些农家会“铤而走险”,我那天就发现有户母鸡在抱窝,但主人悄悄说想换粮票给城里读书的孩子。我便回到家偷偷取了抽屉里的粮票,几天后又独自骑自行车返回去,把半篮鸡蛋换了回来。
  但这次交易母亲说不值当,夜里也有农民拎篮子来街坊兑换,差不多也是这个价。而我明白母亲是为我骑自行车感到后怕,叮嘱我再也不要独自乱闯了。那时我的个子不高,屁股坐在车座上,双腿还够不到踏板,只能跨在车梁上一起一伏。不过,买菜的需求家家都有,星期天我常常能约上几个会骑车的伙伴去农村买菜。为让母亲放心,临走伙伴们会齐聚在厨房窗下,母亲见果真是一帮人同去就不再叨叨了。
  我们那时去农村找“资本主义尾巴”,主要是三种菜,一是猪肉,越肥越好;二是土豆,越大越好;三是大葱,越粗越好。我们的自行车成群结队,在路上“呼啸”而过,有点像电影里“鬼子进村”,胆小的农家见了我们会咣当关了大门。当然也有农家愿意接待我们,一拥一院,讨价还价,一人说买,一轰而上。若还有人没有买够,老乡会自己跑到邻家再拎些菜来。然后我们就在农家小院坐下喝水,也啃几口自带的馒头。这时就能看清各自的家境了,有的馍里夹的是咸菜,有的夹的是鸡蛋,而母亲给我夹的是油泼辣子,大家吃得真是香,嘴里咽干净了还在咀嚼,也许一辈子也难以忘怀呢。我那时还背有一只绿色军用水壶,老乡会给满满斟上,还会帮我们把菜绑到后座上。
  当然,也不是每次“出征”都这么顺利,我清楚记得那次我们骑车去长安县买年货,进入县城的路是条长长的陡坡。本来骑车遇坡挺惬意,不用费力蹬踏,吱吱悠悠就滑下去了。可那天我骑车刚下坡就感觉刹车失灵,双手紧捏刹把,车子还往下溜,同行伙伴追着我喊:“扶稳把!”但那坡太长太陡,车子飞似的向下冲去,只听耳边风声呼呼,两边行人一闪而过。我感觉坡下街市也开始骚动,有人起身张望,有人往后直躲。忽然,我听到有人大喊“用脚蹬住!”我急忙用腿后跟抵住飞转的后车轮,只听摩擦声“吱吱”直响,后脚跟震得麻痛。终于下到坡底,我用尽全力把后轮挤住,车速缓慢下来,我跳下车一个趔趄滚倒在地,自行车横着滑向路边。顿时有路人围拢上来,我站起来扶起自行车,惊魂未定地四下张望,伙伴们很快集聚到我身边,就在路边找到车匠把刹车修了。如今我已想不起来那天进村究竟买的猪肉还是白菜萝卜,只记得回到家母亲问我怎么把裤子摔破了,我支支吾吾不小心摔了一跤。
  但这场虚惊,我事后想想挺害怕的,胳膊膝盖都磨破了,一抹紫药水痛得直抽气,但我始终没敢告诉母亲实情。然而不知是谁走露了风声,母亲从此把自行车钥匙给藏了起来,每次要用便要盘问许久。后来我工作了,每天要骑自行车上下班,母亲依然会絮叨路遇下坡千万要当心,我都听得有点烦了,常常没等听完就骑上车溜了……哪知道现在我想听母亲的絮叨,却再也听不到了。
  拾粪记
  我是在城里长大的,本没有种地机缘的,而我却有过一段拾粪的“秘史”。
  小时候,家里的口粮还是挺紧张的,爷爷就在住宅楼前空地上开辟了一小块农田,也就三十多平米,种着小麦、谷子、红薯,还在地畔种了豆角、辣椒。那时爷爷几乎每天会蹲在地里拔草、松土、撒肥,好像有干不完的活,父亲下班后也会帮着爷爷侍弄。所以,小小田园何时望去都显得生机勃勃的,似乎藏着莫名的诱惑。但爷爷总埋怨城里缺少粪肥,地里庄稼长不旺盛。可那时街坊里已经用了抽水马桶,根本见不到想要的粪肥。爷爷为此愁得在外边到处转悠,期盼能有什么“发现”,却也不知为何弄得浑身臭烘烘的,依然没有“实质”收获。爷爷忿忿地说眼下这块地如果这样下去,这一季长不出个模样,再有两三季,就瘦得长不出像样庄稼了,想吃点新粮更是不可能的了。   我听见爷爷整天叨叨,忽想起前些日子在街坊外马路上玩耍,踩过一脚马粪,那马粪能不能做肥料呀?爷爷跟我来到马路上,果然发现有牲口拉下的痕迹,于是爷爷就带我拿上簸箕和煤铲沿路搜寻起来。
  而我却在拾粪的过程找到了苦涩的乐趣。
  那时候马路上汽车、马车、人力车混杂,每每遇上汽车驶过,我们一帮孩子还喜欢跟在后面吸那汽油味,觉得那味道香醇醇的,一边追跑着,一边贪婪地吸着,跑在前面的回望跟不上的小伙伴,常有骄傲的表情溢出来,像是占了多大便宜似的。现在想起来,那汽车吐出的是有害气体,孩子们完全是自我摧残。但我们跑着吸着快乐着,从没有人阻拦过。我们还喜欢跟着马车跑,当然紧跑几步就追上了,趁那车夫不注意,悄悄扒到马车后帮上,双腿空悬,吱悠吱悠,自然不敢出声,生怕赶车人回头甩我们一鞭梢。如果赶车人始终没有察觉,我们就能“吱悠”享受好一会儿,实在见那路途远了,才跳下车挑衅性地怪叫几声。但有时马车是空载,我们刚一扒上前辕就翘了,赶车人回头见有小孩扒车就嚷叫起来,我们慌忙跳车撒腿就跑,也有跑慢的鞭梢会挂到脊背上。当然跟车跑时若踩到马拉的粪便,就会跌倒在路上,引得伙伴们在路边嘻哈起来。
  不过,若真要专心捡起马粪,还是需要极大耐心的。那时马路是碎石子铺就的,路面中间石子细如米粒,两边石子粗糙如核。那时路上的畜车比汽车多,常有马儿边走边把粪便拉下来,待我赶过去粪肥又不见了,原来是赶车人下来顺手收拾了,所以我往往要走很长的路才会把簸箕装满。想那时我对马粪几乎着迷了,看见一堆马粪就像见到了宝物,疾跑过去将铁铲抵着粪堆,猛地一撮便把马粪抛进了簸箕,动作快捷地像演戏。而且时间久了,我还能分辨出什么样的粪是马拉的,什么样的粪是牛拉的驴拉的。当然牛车很少,牛粪自然少,但只要遇到就是一大堆,铲到簸箕里会淤出来,很有些成就感的。
  如果遇上几辆头尾相跟的马车队,我会紧随其后,等到有马儿拉下粪便才停住。的确,跟着马车慢步走,听着马儿铃铛响,偶尔赶车人再吼上几句秦腔,尽管也听不懂唱什么,却会感觉到惬意自在。当然,如果跟随许久没有捡到马粪,我会恶作剧地捡颗石子朝辕马扔去,当然会引来赶车人的叫骂,甚至会跳下车冲你怒吼。我紧跑几步回头扮个鬼脸,知道赶车人是绝不敢撇下马车追人的,但爷爷发现了会训我欺侮可怜人。后来我才发现有的马车配带了粪袋,就在马屁股上兜着,牲口随拉随收,想那赶车人也是想收集粪便给自留地用的。
  我和爷爷最后把路上拾来的马粪堆到地头,等到积有一小堆了,爷爷就用细土掺和了,又浇些水砌成更大的堆,周围再用铁锨拍实等待发酵,待过些时日才会把粪土撒到地里去。尽管那地里的庄稼并没长出新鲜来,而我却像功臣似的,抱膝地头,眼瞅绿苗,感觉那庄稼在突突地生长,如果爷爷再夸上一句,我便乐得屁颠屁颠的了。
  但是父母亲反对我到马路上去拾粪,可能是觉得太危险,又觉得有些脏吧,所以每每拾粪回来,母亲就盯着让我用肥皂把手洗干净再去拿馍端饭。其实,那马粪驴粪就不脏,几乎闻不到异味,即使是牛粪也感觉不到腥臭的。
  不过,后来也许是长大了的缘故,我开始讨厌牲口的排泄物,远远看见路上有牲口粪便就想躲过去,如果不小心脚上踩了,便要使劲在细土里蹭上好一阵儿,直到一点异味也没有了,才肯迈步行走。后来我上班工作了,似乎再也没看见过牲口的粪便,即使去田园踏青,看见有牲口在田间耕作,在圈里吃草,就怎么也感觉不到粪便的稀罕了,反而会捂住鼻子匆匆绕过去。若有人提起小时候拾粪的往事,我甚至会矢口否认。
  我想这大概应是“移情别恋”使然。
  责任编辑 何冰凌
其他文献
1.玉兰  我觉得,春潮澎湃,百花齐放,是从玉兰这里开始的。或许,也有其他性急的花儿率先开放。但是哪一样都比不上玉兰花惹眼——不用成双成对,不用呼朋引伴,只是自己,便独成一处好风景。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草木亦然。不看玉兰的外在形貌,单看其内在气质,已是卓尔不群。  草木靠着它们的返青、成长、开花、结果来表达自己,还有它们的叶落归根和化作春泥更护花。我所欣赏的是,即使到了深冬时节,光秃秃
期刊
张联纬领受了朝廷指令,千里迢迢到甘肃礼县上任。他曾是左宗棠麾下的幕僚,因在陇县造福一方,而被派往礼县出任知县。  到任后,他细心体察民情,竟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礼县的老百姓,无论贫富,几乎家家都存放着灵柩。  “这是本地的风俗吗?”张联纬问。  “回大人,埋不起哩。”一个黑衣农人说。  张联纬越发糊涂了,家里死了人都埋不起,百姓这么穷啊?  黑衣农人告诉他,礼县的税赋很重,埋一次人要交十两纹银。一
期刊
暮 春  花开之后,万物进入  秘密的通道。复杂又简单的工序  匆忙的人,不知其美。  感谢傍晚的暴风雨  让我停下来——一个蛮横的人,毫无道理地  撕扯它的头发——  ——临窗的刹那,我看到枝叶间  裸露的毛绒绒的  幼嫩果实。  ——植物们多快啊,在毫不起眼的  生长与轮回中,我们已没有  驻足观望的时间……  告 别  必须在太阳陨落之前下山。  云絮飘飞,归鸟从干裂的  树梢掠过  台阶上
期刊
诗肇始于词语。通常来说,词语被它的本义束缚着,诗人的任务是动用身体的感受去解放或消解它,让它重新获得鲜活的气息。瞬间闪现于我们灵视的、天空的、如闪电般的,或像一只断了连线的音箱突然发出声音振荡于空寂的耳鼓的,对于这样的情形,我们必须为它寻找形象,即让它获得身份,从而使它得以洞开世界之门变的可能,并拥有合法性。而《县城》完全是另一种情形,“县城”本身是一个确定性的对象,如何让它跃身于语言,并从车马的
期刊
古今中外,诈骗案例数不胜数,大到骗钱、骗物、骗色,小到骗吃、骗喝、骗玩……狡诈的骗子挖空心思,骗术花样百出,手法不断翻新,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各种骗局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  骗子的行径比起偷盗、抢劫更隐蔽,更狡猾。虽然不像抢劫那样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但是它手段卑劣,防不胜防,更令人咬牙切齿,深恶痛绝。  随着网络和智能手机迅猛发展,骗子们也“与时俱进”,各类新型诈骗活动“提档升级”,体现
期刊
坟头草  爷爷去世后,熬过短暂的悲恸与沮丧,奶奶又扛着农具下地了。残酷的生活,没有给她预留逃避的时间和空间。  挥爷爷挥过的镰刀,使爷爷使过的犁,背爷爷背过的箩筐,叼爷爷叼过的旱烟,哼爷爷哼过的门歌……干所有爷爷干过的农活,奶奶活脱脱是爷爷的再生。  爷爷坟头的草可劲地长,奶奶说,那不是草,那是爷爷长出的头发和胡须。她体罚贪嘴的牛犊,砍断不怀好意的荆棘和藤蔓。  奶奶把爷爷坟头的草一根一根拔下来,
期刊
在路灯的光影与冬日晚风的凛冽中,和平路少了几许平日的繁华,添了几丝苍凉。在与哈密道的交叉口,我被一所小洋楼吸引,走近镶嵌在门口左侧的文物牌,才发现原来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大公报社旧址”!难怪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站在“《大公报》旧址简介”前,历史的面纱瞬间被文字揭开,那远去的人和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一个个封存在记忆里的名字纷至沓来:英敛之、张季鸾、王芸生、萧乾、范长江……当然还有,那就是民国才女吕碧城
期刊
A  杨旺24岁才抽上人生的第一根烟。晚是晚了点,但总好过他们。有些人活一辈子都抽不上一根烟,有些人就是他们。  空调机嗡嗡响着,冷气开得很足。这时候杨旺才真正有心思注意这房间。暗红的灯光从头顶淋下来,倒不像他以前看过的小说中写的那样,斑驳的墙壁,摇摇欲坠的吊灯,一爬上去就会吱吱呀呀的老床,这里都没有。不开彩灯就跟寻常宾馆一样,床的对面是台液晶电视。不看姐姐的话,杨旺的目光能端端正正地坠进那屏幕的
期刊
在下雨之前,张树根并不打算给张驰打电话,尽管之前他一直在犹豫。  这是第二天深夜,快要接近凌晨了。他在心里算了算,从昨天凌晨到现在,事情过去快要24小时了。此刻他抽着红梅烟,烟蒂通红,大风把烟灰刮得干干净净。他的车就停在身后那棵树下,如果现在蹲下身,去摸刹车片,一定还是热的,他为它感到难过,在温度高达40℃的天气里,它一直受着折磨。  后来下雨了,正好是一支烟的工夫。他舒缓地吐了最后一口烟,眼看着
期刊
1  那一阵子,吴家宁很是郁闷。  他完全没有想到,曾经多次给人家让路,他都让到不能再让的地步了,怎么还要给人家让路。吴家宁忽然发现,这大半辈子他总是在给人家让路。他都怀疑自己,天生就是一个给人让路的命!  想想也是,给人让路的事,成为吴家宁前半生轨迹上一些重要的节点,差不多由那些节点决定了他的人生走向。让路让得多了,吴家宁记不清到底让过多少回,只记得最典型的那几次。一般情况下,给人让路,仅需侧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