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和操作能力,而现阶段中职生有其特殊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思想对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建构主义 计算机基础 中职生 意义建构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155-02
一、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1.基础太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缺乏学习兴趣
目前就读中职的学生一般是没有考上高中的应届毕业生和离开校园一段时间又想回学校学习的往届生。这些学生在初中的成绩普遍不好,课前没有预习的习惯,上课时听得懂就听,听不懂也无所谓;课后也不复习,导致陷入恶性循环,越不听越听不懂,越听不懂越不想听。
2.计算机基础能力不同
现在很多城市的中学开展了计算机基础课程,这些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而农村的学生可能从未接触过计算机,连最基本的鼠标键盘等操作都不会。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不同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3.学生对计算机学习存在误区
有部分学生认为学计算机就是学打字,汉字输入法学会了,计算机就算学会了;这些学生在使用软件时感到很茫然,不知从哪下手,更不会自己解决问题。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学计算机就是上网,查资料,聊天,看电影,玩游戏。这些学生对上网很在行,可一旦遇到安装卸载程序,网络无连接,或者要制作一张表格时,就不知如何操作了。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知识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叫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教学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4.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建构主义理论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1.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计算机硬件系统”时,我设计“去电脑城购买计算机”这一情境,并依次拿出硬件,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由哪些部件组成,各硬件工作原理,如何拼装,如何进行日常维护,如何解决小故障,最后请同学上来拼装电脑。这次课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也使原来的枯燥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2.相互协作与交流
相互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比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怎样更多的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
在教学“使用Word制作表格”时,我首先讲授表格的制作以及合并拆分单元格方法,然后将学生每五个人分为一个小组来用Word表格制作个人简历。在这一过程中,小组成员要上网查询个人简历由哪些部分组成,然后讨论出符合中职学生的个人简历需要哪些部分,最后将个人简历在Word上制作完成。这次课抓住了学生对就业的向往心态,在协作与交流中让他们了解求职时用人单位看中学生在校时的哪些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在校学习有一定的引导性和促进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3.意义建构
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Office办公软件中很多操作是相通的,在教学“PowerPoint——文本编辑”时,我沒有讲授操作具体方法,而是提示学生用Word里学的编辑方法去操作,大部分学生都能快速正确的完成。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会面对各种不同的软件,不一定有人去教他们如何使用,只有在日常教学中培养他们找规律、举一反三、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使他们今后在工作岗位上不惧怕任何陌生的软件,从容不迫的去研究它、使用它。
参考文献:
徐斌艳,吴刚等《建构主义教育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关键词】建构主义 计算机基础 中职生 意义建构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155-02
一、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1.基础太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缺乏学习兴趣
目前就读中职的学生一般是没有考上高中的应届毕业生和离开校园一段时间又想回学校学习的往届生。这些学生在初中的成绩普遍不好,课前没有预习的习惯,上课时听得懂就听,听不懂也无所谓;课后也不复习,导致陷入恶性循环,越不听越听不懂,越听不懂越不想听。
2.计算机基础能力不同
现在很多城市的中学开展了计算机基础课程,这些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而农村的学生可能从未接触过计算机,连最基本的鼠标键盘等操作都不会。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不同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3.学生对计算机学习存在误区
有部分学生认为学计算机就是学打字,汉字输入法学会了,计算机就算学会了;这些学生在使用软件时感到很茫然,不知从哪下手,更不会自己解决问题。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学计算机就是上网,查资料,聊天,看电影,玩游戏。这些学生对上网很在行,可一旦遇到安装卸载程序,网络无连接,或者要制作一张表格时,就不知如何操作了。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知识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叫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教学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4.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建构主义理论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1.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计算机硬件系统”时,我设计“去电脑城购买计算机”这一情境,并依次拿出硬件,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由哪些部件组成,各硬件工作原理,如何拼装,如何进行日常维护,如何解决小故障,最后请同学上来拼装电脑。这次课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也使原来的枯燥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2.相互协作与交流
相互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比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怎样更多的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
在教学“使用Word制作表格”时,我首先讲授表格的制作以及合并拆分单元格方法,然后将学生每五个人分为一个小组来用Word表格制作个人简历。在这一过程中,小组成员要上网查询个人简历由哪些部分组成,然后讨论出符合中职学生的个人简历需要哪些部分,最后将个人简历在Word上制作完成。这次课抓住了学生对就业的向往心态,在协作与交流中让他们了解求职时用人单位看中学生在校时的哪些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在校学习有一定的引导性和促进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3.意义建构
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Office办公软件中很多操作是相通的,在教学“PowerPoint——文本编辑”时,我沒有讲授操作具体方法,而是提示学生用Word里学的编辑方法去操作,大部分学生都能快速正确的完成。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会面对各种不同的软件,不一定有人去教他们如何使用,只有在日常教学中培养他们找规律、举一反三、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使他们今后在工作岗位上不惧怕任何陌生的软件,从容不迫的去研究它、使用它。
参考文献:
徐斌艳,吴刚等《建构主义教育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