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应该捡回的教学方式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dm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暑假期间,我有幸参加《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举办的吟诵培训班。在此期间,我受益匪浅。也是从那时起,我知道从先秦开始,诗词文赋都是吟诵的:创作时吟诵,欣赏时吟诵,学习时吟诵。吟诵是汉语文的传统的唯一诵读方式。此刻,我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用什么形式创作的,就应该用什么形式来欣赏和学习。于是,我决定在古诗文课堂教学中引进吟诵。
  开学初,我接到了工作室培训的通知,并且将在10月19日上一节古诗课。如何上这节古诗课,我毫不犹豫的就想到了把吟诵引进课堂。那天,我上了盛唐著名诗人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上课的侧重点是带领学生走进古诗词的韵律中,从平仄说起,让学生感悟古诗文的魅力。下面,是我对这首诗教学的反思,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思考。
  一、文本解读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王维,写本诗,也是客居他乡,客中送客,他最能理解元二此时的心情。苏轼说王维是“诗中有画”。本诗有一幅怎样的画面?前两句讲在渭城,有“朝雨、客舍、杨柳”, 朝雨画出凄清之景,新柳勾起离别之情,只写景物,而别情已有丰富的暗示。后两句讲元二和王维在喝酒。元二使命在身,与王维分手在即;王维虽然远送,但势难再留,这时,也没有其它的办法,只能劝元二再饮一杯,再待一会而已。用一“更”字,则此前之殷勤劝酒,此刻之留恋不舍,此后之关切怀念,都体现了出来。就是这样一幅画面,表达了人间的真情。
  此文本的解读,是上好本节课的前提。
  二、平仄读诗
  当学生能够把诗的每个字音都读正确的时候,老师开始教学生平仄读诗。下面是教学片断。
  师:唐朝时候读诗写诗都愿意遵循一种规律,就是平仄的规律。今天老师就教你们用平仄的方法读诗。初次接触平仄,今天老师只告诉你们平仄的读法。平声要读得长一些,仄声要读得短一些。请看大屏幕。(老师出示本首诗的平仄标示)。
  
  师:老师用横线表示平声,竖线表示仄声。每句诗的第一、第三、第五个字,不管是平声还是仄声,都按平常的读法。你们想听老师先读吗?
  生:想。
  师用平仄的规律读这首诗。学生听得兴趣盎然。
  师:我们先读第一个词“渭城”。看老师的手势读。
  生看着老师的手势,把“城”拖得很长很长。
  师:对了,就是这样读。
  接下来老师教读“朝雨”“浥”“轻尘”。然后让学生读整句诗。之后,又自己试着读后三句诗。
  学生自己读诗的时候,有一种莫名的兴趣,而且会动手,会摇头,真的回到了私塾读书时候的情境。
  【反思】学生不断的读诗,如果没有任何新意,就会觉得厌倦。老师用节奏和平仄规律引导学生读诗,目的有两个:一是激起学生读诗的兴趣,二是帮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慢慢的体会诗中所描写的景、表达的情。在用平仄规律读诗的过程中,我由易到难,学生虽然没接触过平仄规律,但并不觉得困难,相反,却饶有兴趣。是成功的。
  三、举象造境
  1、举象,列举诗中所描写的景与事。
  (1)释题。谁送谁?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重点理解“使”。
  (2)简介王维。知道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
  (3)体会诗文含义 。
  【反思】按照认知规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有一个由局部到整体,由粗略到精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学生在读通读顺诗歌这个过程中,头脑中已经有了一些简单的“象”,如柳、客舍、雨等,但这些“象”是粗浅的、零散的。老师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充分的学习,讨论,然后列举诗中的景象与事件,再把这些连成一幅简单的画面,不失为理解诗的好办法。
  2、造境,把自己置身于诗情画意之中
  (1)师诵“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反复多次的诵,学生闭上眼睛听和想。
  (2)当你静静地聆听的时候,你看到
  渭城的柳色——
  渭城的客舍——
  深深的吸一口气,你闻到
  渭城的空气——
  师:可是王维并没有对元二说什么,而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你从酒里品出了什么?
  【反思】我在学生举象的基础上,借助课件的展示,语言描述,进一步将诗句还原成特定的情境、意境、心境。让孩子们深深的体会到了渭城的一切是那么美好,而王维的好朋友元二却要出使到安西。此时配以恰当的音乐,旅途艰险的图片,加上深情的描述,让孩子们深深的感受到王维对朋友的那份牵挂。这一设计,很快让学生入情入境。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手段。
  四、吟诗唱诗
  在上面的教学中,学生已经进入“境”了,并伴随着一种“情”,这种“情”,是一种情感状态,来就来了,像台风,像大潮。于是我结合平仄规律诵读诗歌,学生也跟随,反复几次,让离别情绪充分的流露。此时,我配上音乐《阳关三叠》,情到深处,便轻轻地唱了起来。这是课堂很精彩的地方,让人难以忘怀的地方。那时,同学们真的不自觉的动起来了,真有《诗大序》所说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反思】吟诵伴随了人的肢体语言。古时候的私塾教学,老先生便是先教学生吟诵几遍,然后让学生自己下去吟诵。学生在吟诵的过程中慢慢品味,就是一个消化与吸收的过程,反复吟咏,情通古人。此教学过程,我很欣慰,它再现了那时的情景。至于说吟诵,至今已经面临绝传的境地,希望我的教学能引起老师们的重视,把我们中华文化的吟诵法传承下去。
  有了以上的反思,我希望下一次再上这节课,老师们的心中,有这样的画面:师生用平仄的规律读,和着《阳关三叠》的旋律唱,兴浓时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师生一唱三叹,诗意盎然,情意融融……
  后来,我上了很多诗,《登鹳雀楼》、《牧童》等,吟诵都是我的教学手段。学生的兴趣也很很高,实现了高效课堂,由此,我认为:吟诵,是教师领导力的体现;吟诵,是古诗教学的好方法。
其他文献
【摘要】: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文言文(包括古诗词)在我市中考题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如何进行文言文的教学,进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初中语文教师迫切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文言文精讲多学教学模式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有着丰富的精神资源。它能够陶冶人的心灵,熔铸人的精神,有利于青少年成为一个有血有肉、
语文自主学习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语文的活动。可以说语文自主学习不仅能开发出学生潜在的能力,而且能激活、诱导出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一切天赋和诺言都不如习惯更有力量”。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的习惯对于学生来讲至关重要。作为语文教师,结合实践,笔者在此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习惯:  一、认真预习的习惯。   语文的课前预
期刊
摘要:  作文是情感发落于笔端的产物,它会显示作者的个性和与众不同的创新之处。创新是作文的生命,文章只有能写出真情实感,才会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新色彩。要想让学生从小不怕写作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给学生多一点自主,多一层想象,多一些探索,让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和交流,让他们的作文写出特色,文章透出新意来,成为作文的真正主人。  关键词:  作文教学 创新思维 引导学生 知识积累 思维空间 想象力  
内容提要:作文教学应该按从说到写的顺序,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提高要求。可见,从说到写是有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关键,会说便会写,说是写的前提。这里的“会说”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说话,而是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强弱。对此,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指导学生“我手书我口”,以达到说与写的统一,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主题词:口语表达、培养策略、写作水平  语文教师们曾经在作文教学方面煞费苦
作文批改是学生作文的重要环节。怎样进行有效作文批改一直是困扰着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作为一名从事多年语文的教师,我对批阅学生作文的方式互批,群批,面批,背批都一一作过实验,也有过比较,下面我就以上四种批阅方式谈谈我个人的认识和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学生互批的优缺点  学生进行作文的互批互改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批改活动中体验、发现并综合运用各种写作知识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
期刊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课标要求: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可见,小学生作文是练笔,是习作,它不同于写作,更不同于创作。三年级是作文起步阶段,为了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我在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 从故事启蒙  小学生最爱听故事、讲故事。我抓住这个特点,有意识地利用这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