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中韵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sy8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清时出现的浅绛彩瓷是中国陶瓷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的瓷绘艺术“绚丽多姿,百花盛开”,交映着无数迷人的美丽,凝聚着艺术创作者的智慧和感情,编织着无数精彩而遥远的故事。它把中国的文人书画元素融入到瓷器中,开创了一代瓷艺新风。它是清代晚期用瓷器体现中国画艺术的精彩尝试,创造出了瓷画的新面貌。同时,这一创作也因蕴含着作者个人深厚的思想意境和艺术创作的魅力,因而脱颖而出了许多优秀而精湛的作品,被后人称为“烈火中燃烧的国画艺术”、“最具内涵文化作品”、“魅力瓷器”等。这一时期的浅绛彩文人瓷绘帽筒更是将中国书画艺术的“四绝”—诗、书、画、印抒情而艺术地表现在帽筒上,使瓷画与传统中国画相结合,从而使帽筒这一器物得到升华。
  浅绛彩帽筒瓷绘,品艺精绝,流派纷呈,秀逸萧疏,恬淡清新,引人入胜。以下是家藏的几款浅绛彩瓷帽筒,笔者尝试用当今的技术把文人浅绛瓷绘帽筒中精湛的瓷绘进行平面展示,以求得更直观、更完美的艺术效果。
  1.戴裕成“金玉满堂”帽筒一对(图1)
  金鱼,它以身姿奇异、色彩绚丽、体态端庄、游姿典雅、恬静温柔而著称。人们赞誉它为“金鳞仙子”、“水中牡丹”;西方学者则冠它以“东方圣鱼”的美称。可以说金鱼是一种天然的活的艺术品。帽筒“金玉满堂”,以其智慧的想象设计和精湛的画艺,使这对“挂红”金鱼帽筒成为最精彩的浅绛作品之一。
  鱼在中国图案上是一个流传极广、传为佳话的装饰形象。中国人喜爱鱼纹,更赋予它一定的人情味,人們把盼望书信交流的美好情感称做“鱼雁传书”,把夫妻恩爱称做“如鱼得水”。而鱼与“余”音同,故在传统习俗中它又被视为吉祥物,常用来比喻富余、吉庆和幸运。
  “金玉满堂”即金鱼与金玉谐音,数尾金鱼在透明的鱼缸中嬉戏游动称曰“金玉满堂”。帽筒绘画纹饰清晰流畅,画工精湛,色泽浓艳,画面整体细腻典雅,生动有神,一派生机勃勃其乐融融的美景,有着富贵高雅艳丽的气质。
  这对帽筒是晚清浅绛彩名家戴裕成“甲午”之年的优秀作品。“金鱼图”表现着作者内心深处的精神空间,阐释着笔、墨、彩、水的物化语言与意象天成的创作意境,是帽筒作品中颇为少见的佳作。 
  2.何明谷山水瓷绘帽筒(图2)
  浅绛彩瓷绘成就最高的是山水画作,体现着作者对山川景物深入的了解和真切的感受,以及对于形与神各自不同的体验与感悟,从而形成了每位作者不同的笔墨程式。由于没有格式化的要求,丰富了帽筒瓷绘山水绘画创作的空间,无论是群峰突起树木葱茏,还是远山近水层峰叠翠、山泉蜿蜒草堂隐现,都显现着作者深情的创作意境和生动的自然景观,使其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何明谷,晚清浅绛彩著名画家,精于工笔、写意。其作品创作严谨,讲究意境,笔艺深沉而老辣。这对浅绛山水瓷绘帽筒,是仿“石田老人笔法”。石田即沈周(1427-1509年),明代杰出书画家,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等。沈周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帽筒画面上突兀险峻的重山,气势雄伟,林木丰茂,石体坚凝,深谷、寒林,谷间的石桥,山中的古寺,蜿蜒曲行的山路,有着诗一般的意境。山下的村居,出行朝拜的居士,潺潺流水的小河,在帽筒上构成了一幅精彩的山水图。整个画面山势起伏,江天辽阔,很有气势。挺立的山峰充满欲升之势,展现着勃勃生机。帽筒浅绛瓷绘体现着作者深厚的技艺和创作功力,是浅绛山水帽筒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3.汪永太“五子图”帽筒(图3)
  汪永太,晚清浅绛彩瓷绘名家之一。目前存世作品较多,但像这对1912年(民国元年)创作的“五子图”帽筒,笔法细腻,图意新颖,施色艳丽,整体构图恬淡、欢快、活泼、优美的作品不多。此画用工精细,构图疏密得当,表现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这对帽筒的特殊性在于它是晚清浅绛瓷绘向民国过渡的作品之一,其用料用彩已明显地比晚清的浅绛瓷绘作品艳丽,所以它有晚清的“血统”,又加入了民国的新鲜“血液”,是一件极为难得的作品。
  帽筒画面绘有五个丰腴可爱的儿童在玩耍,中间的儿童身高体壮,手握鲜花一束,最后一位高举“如意”,前面一位蒙面而寻,旁边其中一位似在吹口哨,另一位手提鞭炮一串,一幅“夺彩”之后热闹庆贺的场面,将孩童稚气天真和快乐的天性表现得非常生动逼真。帽筒瓷绘线条流畅,粗笔挥豪,笔墨酣畅,画面整体布局合理,是一对民国早期的精品之作。
  4.陈子常:“太白醉酒图”帽筒(图4)
  陈子常,晚清浅绛彩瓷绘大家之一。这对浅绛彩瓷绘帽筒“太白醉酒图”创作于光绪九年(1883年)。画中李白头戴学士帽,身穿“朝服”倚缸而憩,神态酣然,深醉中也充满着诗仙风骨的豪气,流露着高傲之态。两个书童,一个脸如红霞,手端酒杯席地而座,有着似醉非醉的形态,看来“诗仙”杯中的剩酒喝了不少。另一书童经不住美酒的诱惑,在李白酣醉之际,他也背对“诗仙”,抱壶“偷”饮。图中三个人物形态各异,但都没有离开一个主题“酒”。诗、酒同李白结了不解之缘,李白自己也说过“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天子呼来不上船”这一句,更使李白的形象变得高大奇伟。后人也夸赞“诗仙”酒入豪肠,三分笑啸成剑气,七分酿成了月光,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陈子常的这对浅绛彩瓷绘帽筒创作不论是创意还是设色,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艺术境界,表现着非凡的艺术功力,是浅绛瓷绘帽筒中不可多得的上品之一。
  5.“八破”浅绛瓷绘帽筒(图5)
  瓷器上有一种图案很是特别,它就是“八破纹”。据了解,“八破”又称“吉破”“什锦屏”,又名锦灰堆,也叫“集破”“集珍”“打翻字纸篓”等。“八破”中的“八”寓意丰富,还有“发达”“发财”的意思;“破”是破碎,寓意“岁岁平安”。在中国传统绘画史中,我们很难找到对于19世纪“八破画”的介绍,它所反映的美学风格及所表现的美学思想很少被研究者提及。
  这只创作于光绪五年(己卯,1879年)的“八破”图帽筒,直接对实物进入写生,以残破文物片段堆叠构成画面,追求形似逼真的破书、破字、破对联……
  浅绛瓷绘上的“八破纹”完全是手绘而成的,并不是由实物剪裁后拼贴在画面上的。帽筒绘画采用开窗式,整个“八破”图绘,巧妙地将窗口与瓷绘相拥、相融地进行艺术结合,使帽筒瓷绘有着一种强烈的表现意念。
  浅绛瓷绘帽筒是画的“天空”。仙境般的画境,展开的画面,让您入景入情。每每读着这一幅幅让人“心憾”的精彩画面,就像进入了一片“圣地”,让你在沉醉和兴奋中回味,让你产生不尽的遐想和美好的追忆。(责编:雨岚)
其他文献
他曾是一名优秀的军人,四十年如一日,战斗在祖国安全保卫的第一线;先后参与指挥了国庆大典、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的安保工作;如今,爱好书法的他又集结多年收藏成果,倡导并创立了“聚砚斋”,投身于中华砚文化收藏事业,担当起传承和弘扬中华砚文化的领头人。从将军到收藏家,华丽转身之后,不变的是老将军火热的激情和执着的追求。他就是刘红军。—2011年影响中国收藏界十大人物颁奖词  从战士成长为将军
期刊
最近,笔者先后在《中国文物报》(2011年12月14日3版)、《收藏界》(2011年第12期)读到同一作者(李姓)的《两枚诗文竹臂搁 一对金石忘年交》(以下简称“李文”)一文,也看了“李文”附刊的图片(图1)。笔者认为对“李文”有必要撰文提出质疑,在撰稿中竟然又有了相关“发现”,故在此一并撰述,以供广大收藏爱好者参考。     一、所称“竹臂搁”的形制不伦不类  “李文”起首称:“承蒙一位未曾谋
期刊
说起收藏,古往今来似乎有些规律,比如以收藏品类别为例,有人好藏书画,有人喜藏金银铜器,有人爱藏文房四宝或奇石玉器或古董杂项等等。而笔者则偏重于收藏一种精神或一种情怀。  也许会有专家郑重指出,这叫什么收藏?虚字一个,您外行啊?  专家的质疑很对,不过,就收藏而言,笔者倒认为,珍稀也好,名贵也罢,喜欢与心爱才是最重要的。  闲言少叙,说说笔者收藏“时绍华”的故事吧。  笔者为什么收藏一个名叫时绍华的
期刊
2012年1月8日下午三点,“首届著名文人书画新作展暨《收藏界》杂志创刊十周年联谊会”于宁夏银川镇北堡西部影视城隆重举办。参加会议的主要领导有:宁夏文联、宁夏作协名誉主席、西部影视城董事长张贤亮,宁夏军区原司令胡世浩,自治区人大教科委副主任刘万韧,宁夏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海军、黄占宝,宁夏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柴建方,宁夏轻工院院长张晓东,宁夏蓝星集团董事长陈震,兰州军区驻宁某部参谋长乔永长,著名艺术评论家
期刊
有幸结识齐家文化玉器,且十分偏爱齐家文化玉器,不仅仅因为地处齐家文化发源地域,占据地利之便,更重要的是因为齐家文化玉器所独有的美深深吸引了我们。  材质好  齐家文化玉器所用材料大多是就地取材或就近取材(这主要受制于当时的经济条件和交通条件),其中也有少量的和田玉,还有的疑似青海玉。其材质大体包括石、半石半玉、玉,还有绿松石、天河石等(本文只对玉料展开讨论)。所用玉料大多质地较好,有青白玉、白玉、
期刊
我在《2007年中国书画拍卖年鉴》(《艺术与投资》2008年第3期)一文中,曾就文徵明《渔梁红叶图》卷和唐寅《金阊送别图》卷说过如下一段话:  2007年11月30日,明代文徵明的《渔梁红叶图》(手卷,1521年作)在北京保利也拍得2296万元的高价。(注:尽管该图上有乾隆皇帝御诗一首“绣绘绕峰瀑带冈,秋光人意两茫茫。停云若嗜惠山酒,问渡应知溪号梁”。并有御印:石渠宝笈、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三
期刊
刘亚谏《江山多娇》  张金玲《清凉世界》
期刊
为弘扬祖国的书画艺术,更好地挖掘书画家的创作灵感和发挥书画艺术在服务社会中的作用,1月31日,中国名家书画院大理创作基地在大理地热国正式揭牌。  揭牌仪式由中国名家收藏委员会顾问高为华主持,大理地热国董事长时绍华女士致欢迎词,中国名家收藏委员会主席、《收藏界》杂志社社长、中国名家书画院院长高玉涛,大理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王以志在揭牌仪式上讲话。著名艺术评论家阎正,著名电影明星、书画家张金玲,中
期刊
几千年来,中国就是一个以“慢文化”著称的国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躬耕南山,采菊东篱;名仕风流,低吟浅唱;听花开花落,看云卷云舒……一直是先贤们为我们描绘的一种美好而轻松的生活状态。  不知从何时起,这一传统观念被效率、金钱、利益这些关键词所取代。而近年来,人们对“慢生活”、“品质生活”的向往与渴望越来越强烈,人们开始反思,成天忙忙碌碌,到底为什么?难道追求幸福生活的唯一方式就是拼命挣钱,就是把自
期刊
觚,古时为酒器。明清时期各种质地的觚形器,均用作插花、陈设或者供器。造型多为侈口外撇,腹微鼓,腹径小于口径,胫直底微丰,长度与上颈相若,仿古铜觚式样。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喜爱和热衷于插花艺术的文人,把插花称为“案头清供”,置于案头,正符合古人热爱之气氛,令人若得于己,可追古之意趣,廉洁自身。  白玉花觚,清乾隆时器,高27.2厘米,径14厘米。菱花口,菱花底,呈花瓣式。玉质白润,冰肌玉骨,掏膛底,打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