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对小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也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资源来培养小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并从小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环保;习惯;养成;策略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随之发生的环境问题越来多,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越来越清晰认识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决不能以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为代价。面对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兼顾的问题,建设良性的生态文明,成为了摆在中华民族面前的一道新试题。为此,国家确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制定了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学校这个教育基地,开展培养小学生环保意识并养成良好环保习惯的策略性研究,把这一份环境保护意识植根于小学生纯洁的心灵,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历史使命。
一、帮助学生了解环境现状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首先要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帮助认知面比较狭窄,认知层次比较低的小学生对自己身边所处的环境,进一步引申到人类生活的地球的环境,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通过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的展示,引导学生对人类生存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生存危机感。
帮助学生了解环境现状,可以采用以下的几种方法:
一是视频资源。把从网络、电视节目上搜集到的与环境有关的视频资源如《地球现状》等,一方面了解人类生存的环境情况,一方面了解由于人类破坏环境带来的各种自然灾害。
二是图文资源。把从报纸上搜集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图片资源如《环境报》《南方周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等作为环境教育的活水,用图片作为拓展学生环境教育的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生活教材。
三是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对所在生活环境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在走访实际环境中,通过学生的亲眼所见,亲鼻所闻,亲耳所听,亲口所尝,告诉孩子们一个真实的环境世界。
通过以上多种方法,引领学生走进“环境”这个看似与他们毫无联系却又息息相关的领域,通过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场景激发学生了解环境关心环境的情感,培养他们保护环境修复环境的意识,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二、引领学生培养环保意识
一是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从小朋友进入幼儿园开始,就被老师通过各种途径灌输要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珍惜粮食,保护水资源等等。在小学阶段可以进一步通过主题班会课、少先队活动、综合实践等不同的形式,有机地巧妙地在活动中向学生渗透并强化其环保意识。如主题班会课——《拯救地球母亲河》。课前,把学生分成“环境污染”“环境知识”“环境卫士”三个小组,分别在老师和家长委员会的带领下,一方面收集有关资料,一方面了解家庭、社区的环境污染情况,并进一步通过报纸、互联网等媒体,了解中国、了解地球的环境污染情况。课中,则以视频、图片、歌曲、故事等主要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环境污染问题和初步了解解决环境污染的一些措施。课后,开展环境手抄报设计、环境知识有奖竞赛、我为环保献一计(或我为环保做一事)等方式进一步深化和巩固课堂所学。课前的调查、课中的学习、课后的活动,学生既感受到地球之美,又掌握到环保知识。另一方面,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感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自觉的环保习惯,学生从小参与到环保建设中来,增强了环保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二是活动中强化学生的环保习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一些切合学生实际能力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环保习惯。
其一是引导学生参与校内的环保教育活动。如定期开展“让地球妈妈变得更美丽”的活动。其一是校园绿化小卫士活动:为他们制作规范的标识便于佩戴;承包学校内的花坛和树木;其二是植树活动:为所植树木挂上说明书,说明树木所属的种类,种植的时间,种植的人员等;组织护花护树队,定期为花、树浇水等,学习种树技能。
其二是引导学生参与校外的环境教育活动。如统计小区内的树木数量、种类、生长情况等,然后制作成调查报告,内容涵盖:小区内有多少种树?其中果树有多少?树木分别分布在哪些地方?树木的生长情况如何?果树有没有结果?结果数量和质量如何?根据以上问题引导学生画出树木的分布图,拍摄树木的照片,分析调查所得,哪些树生长得比较好,原因是什么;哪些树生长得不是很好,原因是什么,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建议等等。
其三是引导学生升华环保意识。对于学生来说,环保知识属于非考试内容,时间长了就容易忘记,如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早在19世纪就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件事,我听到了,很快就忘了;看到了,也就记得了;做了,很自然地就理解了。”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实践之后,才会印象深刻。因此,除了上述的一些活动之外,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充分利用学校的艺术节,引导学生收集和整理对环保保护的意见,然后把这些意见编成舞蹈的形式,用艺术的形式诠释他们对环保的理解,鼓励更多的身边人参与到环保行列中来。
又如学校草地边的警示语,可以引导学生定期对其进行更换,向学生征集相关警示标语,通过评选,把学生的警示标语分期分批制作好放在草地及树林边。学生在课堂所學转化成了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的同时,又强化了学生所学的内容,提升了认识,深化了理解。
再如学习《为什么是母亲河》,除了让学生了解长江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的缘由之外,更重要的是把保护母亲河的理念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可以采用“找一找,赛一赛,走近母亲河”和“看一看,想一想,走进母亲河”等环节,在文字、图片、视频等丰富资料中,引导学生了解黄河是如何成为中华民族的起源,进而了解长江流域繁荣的经济和黄河流域悠久的文化历史,感受长江黄河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接着让学生观看母亲河被污染的视频和图片,激发学生保护母亲河的愿望。在此基础上,安排“比一比、演一演,歌颂母亲河”和“想一想,做一做,保护母亲河”的环节。充分利用已有的歌曲《长江之歌》《龙的传人》等素材,进行歌曲比赛、诗歌比赛、朗诵比赛等活动,以艺术的形式深化环保教育。在最后一个“保护母亲河”的环节,则把环保教育由艺术回归到实践中,学生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保护”建议,如成立“保护长江黄河基金会”、制作“保护长江黄河宣传片”、制定“保护长江黄河法”等等。
为了进一步升华和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习惯,结合每年的世界湿地日、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气象日、世界卫生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无烟日、世界环境日、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世界人口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世界动物日、世界粮食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一系列与环境有关的世界日,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一系列形式生动内容丰富的活动,如调查报告、制作戒烟卡、评选绿色小卫士、绿色行动进万家、变废为宝、环保回收等等,学生在在这些别开生面的活动中从知到行,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并在调查、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过程中,观察、体验、感悟,一方面积累了相关的环境保护知识,一方面形成了保护环境的意识,并逐渐成为生活中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在这个由意识的培养到习惯形成的过程中,不光使学生由一个对环保一无所知的门外汉,到成为一个热爱祖国、热爱自然、保护大自然的践行者。在这个蜕变的过程中,学生明白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进一步激发起他们内心的动力,并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恒久地主动地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道理外化为道德行为,进而固化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用开放的态度,充分利用课前和课后的延伸,拓宽环境教育的渠道。随着学生生活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互联网等进一步了解到更多的环境破坏、环境污染等的世界级难题,也了解到中国在为保护环境方面所做的不懈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深刻理解国家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治国理念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对改善和保护中国环境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了解到更多更全面的保护环境的方法,把这种保护环境的意识付诸行动之外还影响到身边的其他人,和身边的人一起保护环境。这样的课前和课后的延伸,使教学内容进一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进一步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在开展环境教育的过程中,坚持以学生生活为主线,以学生体验为主导,以学生实践为主体,带着学生向自己熟悉的生活出发,在生活中不断地以各种符合学生心理和年龄特点的与时俱进的方式方法有效地激发学生投身环保的持久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不断感知,不断内化,最终使环保习惯成为学生实际生活中终身相伴的好习惯。
【关键词】环保;习惯;养成;策略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随之发生的环境问题越来多,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越来越清晰认识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决不能以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为代价。面对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兼顾的问题,建设良性的生态文明,成为了摆在中华民族面前的一道新试题。为此,国家确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制定了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学校这个教育基地,开展培养小学生环保意识并养成良好环保习惯的策略性研究,把这一份环境保护意识植根于小学生纯洁的心灵,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历史使命。
一、帮助学生了解环境现状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首先要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帮助认知面比较狭窄,认知层次比较低的小学生对自己身边所处的环境,进一步引申到人类生活的地球的环境,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通过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的展示,引导学生对人类生存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生存危机感。
帮助学生了解环境现状,可以采用以下的几种方法:
一是视频资源。把从网络、电视节目上搜集到的与环境有关的视频资源如《地球现状》等,一方面了解人类生存的环境情况,一方面了解由于人类破坏环境带来的各种自然灾害。
二是图文资源。把从报纸上搜集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图片资源如《环境报》《南方周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等作为环境教育的活水,用图片作为拓展学生环境教育的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生活教材。
三是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对所在生活环境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在走访实际环境中,通过学生的亲眼所见,亲鼻所闻,亲耳所听,亲口所尝,告诉孩子们一个真实的环境世界。
通过以上多种方法,引领学生走进“环境”这个看似与他们毫无联系却又息息相关的领域,通过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场景激发学生了解环境关心环境的情感,培养他们保护环境修复环境的意识,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二、引领学生培养环保意识
一是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从小朋友进入幼儿园开始,就被老师通过各种途径灌输要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珍惜粮食,保护水资源等等。在小学阶段可以进一步通过主题班会课、少先队活动、综合实践等不同的形式,有机地巧妙地在活动中向学生渗透并强化其环保意识。如主题班会课——《拯救地球母亲河》。课前,把学生分成“环境污染”“环境知识”“环境卫士”三个小组,分别在老师和家长委员会的带领下,一方面收集有关资料,一方面了解家庭、社区的环境污染情况,并进一步通过报纸、互联网等媒体,了解中国、了解地球的环境污染情况。课中,则以视频、图片、歌曲、故事等主要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环境污染问题和初步了解解决环境污染的一些措施。课后,开展环境手抄报设计、环境知识有奖竞赛、我为环保献一计(或我为环保做一事)等方式进一步深化和巩固课堂所学。课前的调查、课中的学习、课后的活动,学生既感受到地球之美,又掌握到环保知识。另一方面,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感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自觉的环保习惯,学生从小参与到环保建设中来,增强了环保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二是活动中强化学生的环保习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一些切合学生实际能力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环保习惯。
其一是引导学生参与校内的环保教育活动。如定期开展“让地球妈妈变得更美丽”的活动。其一是校园绿化小卫士活动:为他们制作规范的标识便于佩戴;承包学校内的花坛和树木;其二是植树活动:为所植树木挂上说明书,说明树木所属的种类,种植的时间,种植的人员等;组织护花护树队,定期为花、树浇水等,学习种树技能。
其二是引导学生参与校外的环境教育活动。如统计小区内的树木数量、种类、生长情况等,然后制作成调查报告,内容涵盖:小区内有多少种树?其中果树有多少?树木分别分布在哪些地方?树木的生长情况如何?果树有没有结果?结果数量和质量如何?根据以上问题引导学生画出树木的分布图,拍摄树木的照片,分析调查所得,哪些树生长得比较好,原因是什么;哪些树生长得不是很好,原因是什么,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建议等等。
其三是引导学生升华环保意识。对于学生来说,环保知识属于非考试内容,时间长了就容易忘记,如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早在19世纪就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件事,我听到了,很快就忘了;看到了,也就记得了;做了,很自然地就理解了。”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实践之后,才会印象深刻。因此,除了上述的一些活动之外,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充分利用学校的艺术节,引导学生收集和整理对环保保护的意见,然后把这些意见编成舞蹈的形式,用艺术的形式诠释他们对环保的理解,鼓励更多的身边人参与到环保行列中来。
又如学校草地边的警示语,可以引导学生定期对其进行更换,向学生征集相关警示标语,通过评选,把学生的警示标语分期分批制作好放在草地及树林边。学生在课堂所學转化成了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的同时,又强化了学生所学的内容,提升了认识,深化了理解。
再如学习《为什么是母亲河》,除了让学生了解长江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的缘由之外,更重要的是把保护母亲河的理念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可以采用“找一找,赛一赛,走近母亲河”和“看一看,想一想,走进母亲河”等环节,在文字、图片、视频等丰富资料中,引导学生了解黄河是如何成为中华民族的起源,进而了解长江流域繁荣的经济和黄河流域悠久的文化历史,感受长江黄河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接着让学生观看母亲河被污染的视频和图片,激发学生保护母亲河的愿望。在此基础上,安排“比一比、演一演,歌颂母亲河”和“想一想,做一做,保护母亲河”的环节。充分利用已有的歌曲《长江之歌》《龙的传人》等素材,进行歌曲比赛、诗歌比赛、朗诵比赛等活动,以艺术的形式深化环保教育。在最后一个“保护母亲河”的环节,则把环保教育由艺术回归到实践中,学生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保护”建议,如成立“保护长江黄河基金会”、制作“保护长江黄河宣传片”、制定“保护长江黄河法”等等。
为了进一步升华和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习惯,结合每年的世界湿地日、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气象日、世界卫生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无烟日、世界环境日、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世界人口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世界动物日、世界粮食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一系列与环境有关的世界日,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一系列形式生动内容丰富的活动,如调查报告、制作戒烟卡、评选绿色小卫士、绿色行动进万家、变废为宝、环保回收等等,学生在在这些别开生面的活动中从知到行,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并在调查、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过程中,观察、体验、感悟,一方面积累了相关的环境保护知识,一方面形成了保护环境的意识,并逐渐成为生活中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在这个由意识的培养到习惯形成的过程中,不光使学生由一个对环保一无所知的门外汉,到成为一个热爱祖国、热爱自然、保护大自然的践行者。在这个蜕变的过程中,学生明白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进一步激发起他们内心的动力,并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恒久地主动地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道理外化为道德行为,进而固化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用开放的态度,充分利用课前和课后的延伸,拓宽环境教育的渠道。随着学生生活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互联网等进一步了解到更多的环境破坏、环境污染等的世界级难题,也了解到中国在为保护环境方面所做的不懈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深刻理解国家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治国理念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对改善和保护中国环境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了解到更多更全面的保护环境的方法,把这种保护环境的意识付诸行动之外还影响到身边的其他人,和身边的人一起保护环境。这样的课前和课后的延伸,使教学内容进一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进一步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在开展环境教育的过程中,坚持以学生生活为主线,以学生体验为主导,以学生实践为主体,带着学生向自己熟悉的生活出发,在生活中不断地以各种符合学生心理和年龄特点的与时俱进的方式方法有效地激发学生投身环保的持久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不断感知,不断内化,最终使环保习惯成为学生实际生活中终身相伴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