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审美意识培养是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审美意识培养旨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积极的、正向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因此,高中美术教育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既是学生心理认知的需要,又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通过挖掘教材亮点、巧用多种媒介、引导分析点拨、鼓励表达分享这四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启发并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并从中享受到美的教育与乐趣。
关键词:高中美术 审美意识 培养方法
审美意识是围绕美所产生的系列感受、标准、反映、评价等的一种意识活动。从学校教育角度以及美术学科的特征上看,美术教学本身强调的就是以美术作品为载体来向欣赏者传递美好感受的活动。因此,借助美术学科来对学生进行审美意识的培养,这不仅是素质教育时代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学生审美意识培养的意义
1.心理认知的需要
高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塑造与初步定型的重要时期,他们既逐渐走出了初中阶段叛逆的幼稚时期,又开始进入对未来好奇憧憬的迷茫时期。因此,这个阶段的学生迫切需要得到来自家庭与学校在精神层面上的指导与帮助。而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意识恰恰是一种带有良好的、积极的、正向的情感态度与标准倾向,它会对学生的主观判断、兴趣爱好、价值追求等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在美术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意识的培养是高中生心理认知的需要。
2.综合素质的需要
在大力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家长与教师已意识到在重视培养学生智商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学生情商的培养。特别对于学生在日常人际交往、价值取向方面所表现出的所思所为,更体现了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特征。从人才培养角度上看,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有效人才,而审美意识恰恰是关注于学生精神层面的。因此,在美术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意识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1.挖掘教材亮点——激发兴趣
教材是承载及输出学科知识的重要载体与根本媒介。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时,首先应当重视教材,以教材为基础,通过挖掘教材的亮点来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以《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为例,玉器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民族精髓的一种寄托与内涵传递,而且也对整个文化传承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为了更好地挖掘教材亮点,我在开展教学时,注意抓住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去讲解。比如,我会介绍一些古代社会中非常有趣的礼制与民俗,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二,从色彩形状的角度去讲解。比如,玉人、玉凤、玉猪各自的色彩与模拟形状等,通过抓取学生的注意力来吸引学生。其三,从多学科的角度去讲解。比如,人类对玉的认识最早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我就会与历史学科结合;“龙凤玉佩”作为玉器配饰,也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摔玉”),我就会与语文学科结合,等等。实际上,我之所以要强调教师在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时要从挖掘教材亮点入手,就在于审美意识是一种意识形态,是由内而外自发产生的,绝非外力强行灌输可以实现。唯有学生真正地喜欢、感兴趣,他们才会在教师的引导下萌发并强化审美意识。
2.巧用多种媒介——营造氛围
美术作为一种表达艺术家思想观念与情感诉求的视觉艺术与造型艺术,其特点就在于以平面或立体的艺术形象来吸引欣赏者的注意力,并在激发欣赏者思考或共鸣的过程中去触发情感。因此,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效果,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目的,我通过巧用多种媒介,为课堂营造了一种艺术氛围。以《时代风采——现代中国画、油画》为例,这一章节的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与民族自豪感。我在开展教学时,会尝试在课堂中引入了两种媒介:其一,3D动画。比如,李可染的《无限江山入画图》,这幅艺术作品画出了江山无限缥缈的气度,考虑到平面作品呈现出来的缥缈感往往不如立体作品那么强烈,于是我在网络上找到了《无限江山入画图》的3D动态图,在课堂上借助视频工具呈现给学生观看,这种“活起来”的3D逼真感让学生的感觉十分强烈,易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其二,音乐。在《无限江山入画图》的3D动态图中,我还选取了古典音乐为其配乐。不难发现,3D动态图通过调动学生的视觉神经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而音乐则是通过刺激学生的听觉神经来触发学生的审美意识,两者相得益彰,在课堂上营造出来的艺术氛围也对我的教学工作增色不少。
3.引导分析点拨——传授方法
艺术作品的鉴赏,特别是审美意识的培养,它虽然属于精神意识领域,属于抽象思维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鉴赏如同空中楼阁般虚无缥缈或者不着边际,它也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因此,我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时,通过向学生传授方法来引导他们鉴赏。以《天上人间——壁画》为例,我在引导学生分析这一章节的艺术作品时,多从方法和技术角度入手。比如《辟车伍佰八人》,我指导学生从人物形象的笔墨特点(生动准确)、画面感(具有渲染性)方面去鉴赏;比如《戈射收获画像砖》,这是一幅描绘狩猎的场面,我指导学生从场面内容(画面的上部分为戈射,下部分为收获)与代表意义(劳动的价值)方面去鉴赏。又以《与时俱进——木刻、漫画、现代雕塑》为例,木刻与漫画两个既有传统渊源又是新兴的美术门类,我就从这三种呈现方式的不同作用和特点入手,带领学生分析鉴赏各幅艺术作品。总的来讲,艺术作品的鉴赏大致可以从形体、结构、色彩这三个大方面入手,各个方面中又有各自的细分技巧,我在讲解时会将比较常见的、使用频率高的方法教给学生。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分析与鉴赏方法后,他们再欣赏一幅艺术作品时就不会只是简单地“看看”,而是会有技巧地去分析与解读。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不断强化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4.鼓励表达分享——思维火花
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还要鼓励学生主动表达与分享,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以《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为例,这一章节的情感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体会多元文化。实际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代表着不同的文化特征与思想信仰,对于高中生来讲,他们在文化追求与取舍上也有自己的思想倾向。因此,我在开展教学时,采用了分享与表达的方式,即鼓励学生各自选取一个宗教及若干艺术作品,向我和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观点、看法与感受。由于这一章节所呈现的三种信仰其本身就是三种文化的代表,当它们所代表的艺术作品被学生交替着拿出来分享时,这本身就有一种思维碰撞的效果,特别是当我以开放式、分享式的方式来让这些火花流动起来时,就能形成一股多元文化的气息。学生也会在课堂上发现其他同学与自己或是相近或是相反的审美品位与情趣。最后,我对学生的分享与发言情况进行了总结与梳理并适当给予点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审美行为得到了释放,审美细胞得到了活跃,审美情趣也得到了提高,这种“流动起来”的思维方式极大地培养并强化了学生的审美意识。由此可见,鼓励学生表达与分享的目的就在于给学生提供一个审美输出的窗口与机会,使其审美能力在思想交流与碰撞中得以沉淀。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精神文明的需求呈现出越来越强烈的状态,而对学生来讲,精神文明汲取的最主要途径就是学校教育。因此,学校教育责无旁贷地承担着精神文明输出的重责,高中美术教育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参考文献:
[1]张永芳.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2]张宏伟.高中美术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祖国(教育版),2014(5).
关键词:高中美术 审美意识 培养方法
审美意识是围绕美所产生的系列感受、标准、反映、评价等的一种意识活动。从学校教育角度以及美术学科的特征上看,美术教学本身强调的就是以美术作品为载体来向欣赏者传递美好感受的活动。因此,借助美术学科来对学生进行审美意识的培养,这不仅是素质教育时代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学生审美意识培养的意义
1.心理认知的需要
高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塑造与初步定型的重要时期,他们既逐渐走出了初中阶段叛逆的幼稚时期,又开始进入对未来好奇憧憬的迷茫时期。因此,这个阶段的学生迫切需要得到来自家庭与学校在精神层面上的指导与帮助。而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意识恰恰是一种带有良好的、积极的、正向的情感态度与标准倾向,它会对学生的主观判断、兴趣爱好、价值追求等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在美术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意识的培养是高中生心理认知的需要。
2.综合素质的需要
在大力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家长与教师已意识到在重视培养学生智商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学生情商的培养。特别对于学生在日常人际交往、价值取向方面所表现出的所思所为,更体现了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特征。从人才培养角度上看,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有效人才,而审美意识恰恰是关注于学生精神层面的。因此,在美术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意识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1.挖掘教材亮点——激发兴趣
教材是承载及输出学科知识的重要载体与根本媒介。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时,首先应当重视教材,以教材为基础,通过挖掘教材的亮点来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以《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为例,玉器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民族精髓的一种寄托与内涵传递,而且也对整个文化传承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为了更好地挖掘教材亮点,我在开展教学时,注意抓住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去讲解。比如,我会介绍一些古代社会中非常有趣的礼制与民俗,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二,从色彩形状的角度去讲解。比如,玉人、玉凤、玉猪各自的色彩与模拟形状等,通过抓取学生的注意力来吸引学生。其三,从多学科的角度去讲解。比如,人类对玉的认识最早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我就会与历史学科结合;“龙凤玉佩”作为玉器配饰,也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摔玉”),我就会与语文学科结合,等等。实际上,我之所以要强调教师在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时要从挖掘教材亮点入手,就在于审美意识是一种意识形态,是由内而外自发产生的,绝非外力强行灌输可以实现。唯有学生真正地喜欢、感兴趣,他们才会在教师的引导下萌发并强化审美意识。
2.巧用多种媒介——营造氛围
美术作为一种表达艺术家思想观念与情感诉求的视觉艺术与造型艺术,其特点就在于以平面或立体的艺术形象来吸引欣赏者的注意力,并在激发欣赏者思考或共鸣的过程中去触发情感。因此,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效果,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目的,我通过巧用多种媒介,为课堂营造了一种艺术氛围。以《时代风采——现代中国画、油画》为例,这一章节的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与民族自豪感。我在开展教学时,会尝试在课堂中引入了两种媒介:其一,3D动画。比如,李可染的《无限江山入画图》,这幅艺术作品画出了江山无限缥缈的气度,考虑到平面作品呈现出来的缥缈感往往不如立体作品那么强烈,于是我在网络上找到了《无限江山入画图》的3D动态图,在课堂上借助视频工具呈现给学生观看,这种“活起来”的3D逼真感让学生的感觉十分强烈,易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其二,音乐。在《无限江山入画图》的3D动态图中,我还选取了古典音乐为其配乐。不难发现,3D动态图通过调动学生的视觉神经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而音乐则是通过刺激学生的听觉神经来触发学生的审美意识,两者相得益彰,在课堂上营造出来的艺术氛围也对我的教学工作增色不少。
3.引导分析点拨——传授方法
艺术作品的鉴赏,特别是审美意识的培养,它虽然属于精神意识领域,属于抽象思维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鉴赏如同空中楼阁般虚无缥缈或者不着边际,它也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因此,我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时,通过向学生传授方法来引导他们鉴赏。以《天上人间——壁画》为例,我在引导学生分析这一章节的艺术作品时,多从方法和技术角度入手。比如《辟车伍佰八人》,我指导学生从人物形象的笔墨特点(生动准确)、画面感(具有渲染性)方面去鉴赏;比如《戈射收获画像砖》,这是一幅描绘狩猎的场面,我指导学生从场面内容(画面的上部分为戈射,下部分为收获)与代表意义(劳动的价值)方面去鉴赏。又以《与时俱进——木刻、漫画、现代雕塑》为例,木刻与漫画两个既有传统渊源又是新兴的美术门类,我就从这三种呈现方式的不同作用和特点入手,带领学生分析鉴赏各幅艺术作品。总的来讲,艺术作品的鉴赏大致可以从形体、结构、色彩这三个大方面入手,各个方面中又有各自的细分技巧,我在讲解时会将比较常见的、使用频率高的方法教给学生。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分析与鉴赏方法后,他们再欣赏一幅艺术作品时就不会只是简单地“看看”,而是会有技巧地去分析与解读。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不断强化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4.鼓励表达分享——思维火花
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还要鼓励学生主动表达与分享,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以《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为例,这一章节的情感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体会多元文化。实际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代表着不同的文化特征与思想信仰,对于高中生来讲,他们在文化追求与取舍上也有自己的思想倾向。因此,我在开展教学时,采用了分享与表达的方式,即鼓励学生各自选取一个宗教及若干艺术作品,向我和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观点、看法与感受。由于这一章节所呈现的三种信仰其本身就是三种文化的代表,当它们所代表的艺术作品被学生交替着拿出来分享时,这本身就有一种思维碰撞的效果,特别是当我以开放式、分享式的方式来让这些火花流动起来时,就能形成一股多元文化的气息。学生也会在课堂上发现其他同学与自己或是相近或是相反的审美品位与情趣。最后,我对学生的分享与发言情况进行了总结与梳理并适当给予点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审美行为得到了释放,审美细胞得到了活跃,审美情趣也得到了提高,这种“流动起来”的思维方式极大地培养并强化了学生的审美意识。由此可见,鼓励学生表达与分享的目的就在于给学生提供一个审美输出的窗口与机会,使其审美能力在思想交流与碰撞中得以沉淀。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精神文明的需求呈现出越来越强烈的状态,而对学生来讲,精神文明汲取的最主要途径就是学校教育。因此,学校教育责无旁贷地承担着精神文明输出的重责,高中美术教育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参考文献:
[1]张永芳.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2]张宏伟.高中美术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祖国(教育版),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