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东师范大学倪文锦教授指出:“当前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最大问题,主要不是出在教学方法上,而是出在课程与教学内容上。”审视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课堂上,串讲分析,逐段品味,讲得“透透”的,始终挣脱不了课文的束缚。
为此,根据周一贯先生提出的“教学智慧增量”,笔者经思考与实践认为,语文教学要灵活地处理运用教材,适度整合,有效拓展延伸,实现课程与教材内容“智慧增量”,从而达到教学效果和学生整体素养提升的“智慧增量”。
一、智慧发现:语文教学必须在“高耗低效”的泥淖中突围
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乱象丛生”,造成了教学的“高耗低效”。必须克服以下几种现象:
(一)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一课一课进行教学,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教学法缺乏教学的整体性,只重视本篇的教学目标、知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
(二)教学过程中倾向于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过于倾向于对文章内容的追问,
走不出内容分析的套路。这样的教学阻碍了学生的语言学习,学习内容变成了一些呆板、零碎的知识片段,而不是一个个完整的生活场景。
(三)教师习惯于从“教”的角度出发,“基于教”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立足于教师“条分缕析地教”,忽视了“学生学”的素养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体现,学生在这条狭窄的思维通道中“亦步亦趋”,学习活动空间较小。
二、智慧整合:“学为中心”在“阅读整合”课堂中发生生长
阅读课的整合就是在尊重现有教材的基础上,站在课程的高度,用整合的思想对教材、教学内容进行有益的拓展、补充、提升。它旨在教学单篇课文教学的基础上,精心选择每篇教材的教学内容,重组教学资源,实现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资源整合,阅读教学与习作表达的资源整合,学科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资源整合,从而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外延,丰富学生语文学习的内涵,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阅读整合课”提倡“1 1”,前一个“1”为教材中的课文,后一个“1”是与前一个“1”相关联的文本,根据年段等的不同这里的“1”可以是一段,也可以是一篇、一组、整本书,甚至是一位作家的系列作品。
(一)从一篇到一组
如《桂花雨》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作者琦君。她的另外两篇文章《毽子里的铜钱》和《月光饼》,也是写童年,忆家乡的。三篇文章主题统一,构建了一带二的整合课程,体现了教学由单篇课文到多篇文章的拓展和提升,实现了“走近琦君”的教学期许。
(二)从一篇到一整本书
教学中,也可以由本篇课文拓展阅读作者的整本书,或推荐相关的经典书目。
如学习《珍珠鸟》,再读《俗世奇人》;学习《我和祖父的园子》,带出《呼兰河传》的阅读;在学习《第一次抱母亲》时,为了让学生明白生活中除了亲情,还有友情,可以推荐阅读《时代广场的蟋蟀》《夏洛的网》……
(三)从一篇到一个系列
如在学习《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时,可以安排了以下的教学内容和流程:1.学教材:读古诗,理解诗意,感受情趣;2.大家诵:《从前有个小孩子》《世界上的孩子有多少》;3.大家读:从《拾鸡蛋》《跟祖父学诗》,走进著名作家祁智的整本书《小水的除夕》。
这样的课堂发生了“裂变”,以往“教”为中心的“串讲分析”“逐段讲解”“深挖细品”的现象荡然无存。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活,思维质量得以锻铸,情感实现真正提升,视野自然开阔。
三、 发展智慧:在“阅读整合”中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阅读整合”不是为了整合而整合,它的意义在于:
(一)發展语言。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阅读整合课”能够让学生接触到足够的丰富的语言,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吸收;让学生有机会碰到自己想要的语言形式,学生会不自觉得模仿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学生在某一个阶段读某位作家的作品,他们的日记中就会有模仿的痕迹,而这种模仿不是有意识的,是潜移默化受到的感染。学生接触到大量的经典作品,就会发展学生的语言。这种发展是持续的,是在将来的学习道路上不会遗落的,是能够为学生一生成长提供营养的。
(二)锻炼思维。语言是交流的媒介,更是思维的凭借。“阅读整合课”提供了思维得以深入的可能性,单是学生感兴趣的情节的猜测、人物命运的琢磨等,就足以锻炼学生的思维了。它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广阔和深入。不同作者类似作品之间的比较,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比较,不同作品中某类人物的比较,如比较童话作品中的“王子”“公主”,比较不同作品中的“智慧老人”。
(三)强健精神。整本书负载着文化,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就会受到文化的熏染,就会获得精神的愉悦。而这种愉悦又能使他对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有更多的体悟,文化的因子就会进入学生的血脉之中。学生拥有独特的价值观念,就能形成独特的文化人格,就不会迷失在社会中。精神的强健带来的是对世界的洞察,是对人生的了悟。
(四)提升境界。在“阅读整合”的过程中,必然包含智育和德育的因素,并且是始终伴随语言学习过程,须臾不可分的。不管就语言所承载的内容而言,还是语言本身,都具有不可抗拒的美的因素。语言承载的美与语言本身的美被学生分享,被学生接受的时候,学生的审美水平就会不断提升。“智育使人智慧,智育与美育在一起,使人大智大慧。德育使人醒悟,德育与美育在一起,使人大彻大悟。”一本书往往能把智育、德育、美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就有可能大智大慧,大彻大悟,这岂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学生在获得语言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获得自己。可以说,学生发展语言的过程,就是获得新的生命的过程。学生为了人生境界的提升,为了生命的完美而进行阅读。换言之,“阅读整合课”能够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能够使学生具有更完美的人生。
【作者单位:扬州市江都区张纲小学 江苏】
为此,根据周一贯先生提出的“教学智慧增量”,笔者经思考与实践认为,语文教学要灵活地处理运用教材,适度整合,有效拓展延伸,实现课程与教材内容“智慧增量”,从而达到教学效果和学生整体素养提升的“智慧增量”。
一、智慧发现:语文教学必须在“高耗低效”的泥淖中突围
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乱象丛生”,造成了教学的“高耗低效”。必须克服以下几种现象:
(一)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一课一课进行教学,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教学法缺乏教学的整体性,只重视本篇的教学目标、知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
(二)教学过程中倾向于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过于倾向于对文章内容的追问,
走不出内容分析的套路。这样的教学阻碍了学生的语言学习,学习内容变成了一些呆板、零碎的知识片段,而不是一个个完整的生活场景。
(三)教师习惯于从“教”的角度出发,“基于教”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立足于教师“条分缕析地教”,忽视了“学生学”的素养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体现,学生在这条狭窄的思维通道中“亦步亦趋”,学习活动空间较小。
二、智慧整合:“学为中心”在“阅读整合”课堂中发生生长
阅读课的整合就是在尊重现有教材的基础上,站在课程的高度,用整合的思想对教材、教学内容进行有益的拓展、补充、提升。它旨在教学单篇课文教学的基础上,精心选择每篇教材的教学内容,重组教学资源,实现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资源整合,阅读教学与习作表达的资源整合,学科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资源整合,从而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外延,丰富学生语文学习的内涵,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阅读整合课”提倡“1 1”,前一个“1”为教材中的课文,后一个“1”是与前一个“1”相关联的文本,根据年段等的不同这里的“1”可以是一段,也可以是一篇、一组、整本书,甚至是一位作家的系列作品。
(一)从一篇到一组
如《桂花雨》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作者琦君。她的另外两篇文章《毽子里的铜钱》和《月光饼》,也是写童年,忆家乡的。三篇文章主题统一,构建了一带二的整合课程,体现了教学由单篇课文到多篇文章的拓展和提升,实现了“走近琦君”的教学期许。
(二)从一篇到一整本书
教学中,也可以由本篇课文拓展阅读作者的整本书,或推荐相关的经典书目。
如学习《珍珠鸟》,再读《俗世奇人》;学习《我和祖父的园子》,带出《呼兰河传》的阅读;在学习《第一次抱母亲》时,为了让学生明白生活中除了亲情,还有友情,可以推荐阅读《时代广场的蟋蟀》《夏洛的网》……
(三)从一篇到一个系列
如在学习《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时,可以安排了以下的教学内容和流程:1.学教材:读古诗,理解诗意,感受情趣;2.大家诵:《从前有个小孩子》《世界上的孩子有多少》;3.大家读:从《拾鸡蛋》《跟祖父学诗》,走进著名作家祁智的整本书《小水的除夕》。
这样的课堂发生了“裂变”,以往“教”为中心的“串讲分析”“逐段讲解”“深挖细品”的现象荡然无存。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活,思维质量得以锻铸,情感实现真正提升,视野自然开阔。
三、 发展智慧:在“阅读整合”中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阅读整合”不是为了整合而整合,它的意义在于:
(一)發展语言。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阅读整合课”能够让学生接触到足够的丰富的语言,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吸收;让学生有机会碰到自己想要的语言形式,学生会不自觉得模仿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学生在某一个阶段读某位作家的作品,他们的日记中就会有模仿的痕迹,而这种模仿不是有意识的,是潜移默化受到的感染。学生接触到大量的经典作品,就会发展学生的语言。这种发展是持续的,是在将来的学习道路上不会遗落的,是能够为学生一生成长提供营养的。
(二)锻炼思维。语言是交流的媒介,更是思维的凭借。“阅读整合课”提供了思维得以深入的可能性,单是学生感兴趣的情节的猜测、人物命运的琢磨等,就足以锻炼学生的思维了。它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广阔和深入。不同作者类似作品之间的比较,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比较,不同作品中某类人物的比较,如比较童话作品中的“王子”“公主”,比较不同作品中的“智慧老人”。
(三)强健精神。整本书负载着文化,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就会受到文化的熏染,就会获得精神的愉悦。而这种愉悦又能使他对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有更多的体悟,文化的因子就会进入学生的血脉之中。学生拥有独特的价值观念,就能形成独特的文化人格,就不会迷失在社会中。精神的强健带来的是对世界的洞察,是对人生的了悟。
(四)提升境界。在“阅读整合”的过程中,必然包含智育和德育的因素,并且是始终伴随语言学习过程,须臾不可分的。不管就语言所承载的内容而言,还是语言本身,都具有不可抗拒的美的因素。语言承载的美与语言本身的美被学生分享,被学生接受的时候,学生的审美水平就会不断提升。“智育使人智慧,智育与美育在一起,使人大智大慧。德育使人醒悟,德育与美育在一起,使人大彻大悟。”一本书往往能把智育、德育、美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就有可能大智大慧,大彻大悟,这岂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学生在获得语言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获得自己。可以说,学生发展语言的过程,就是获得新的生命的过程。学生为了人生境界的提升,为了生命的完美而进行阅读。换言之,“阅读整合课”能够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能够使学生具有更完美的人生。
【作者单位:扬州市江都区张纲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