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 "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课前预习作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第一环节,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无疑成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课前预习;习惯培养;方法指导;预习设计;质量检测
课前预习是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文章强调了预习的习惯培养,预习方法指导,预习任务的设计及预习情况的检查与评价,以期引起同行的关注。
什么是预习?《现代汉语词典》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的过程就是预习。”预习的过程就是自学的过程,就是凭自己已有的综合能力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独立理解、识记知识的过程。预习是学习的极为重要的阶段,它的特点是先人一步,它的本质是独立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预习就是学习的第一核心。学生学习过程中预习可以使学生在课前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适当大致的了解;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更能提高听课效率。
一、课前预习的习惯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即将进行学习的内容是否具有必须的知识和技能是学习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教学是否能实现预定目标的关键。预习是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地理课程内容概略了解过程。没有预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产生生吞活剥的感觉,预习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条件,预习能引起对新的学习内容产生积极的“心理倾向”和“激活”已有的经验、知识和技能,接受新知识。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应该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注意对学生提出预习的要求,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学生学习时间紧张,一开始我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并且落实,以养成良好的习惯。首先,布置预习课文的作业(预习学案),统一印制,明确要求学生将预习学案在课前完成,然后,课前检查学生的预习学案,了解其预习的情况。课上我针对学生预习的结果,给予指导,并将预习结果不错的学生给予表扬,以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在适当的时候,可让预习结果比较好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讲一讲课,可提高他的预习兴趣,也让他自己发现预习的问题与不足,同时,也会促进其他学生预习的热情。这样要求时间长了的话,学生就会自己体会到预习的好处,并主动去预习课文,养成良好的习惯。我自己在备课时根据学生预习的实际情况,对于学生能够通过预习就掌握的知识不再细讲,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存在问题的地方,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必要性,不会打击他们的预习积极性。
二、课前预习的方法指导
叶圣陶先生说:预习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那么,应教给学生怎样的切实可效的预习方法,才能让学生的预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在教学中,我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指导精神,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了以下方法指导:
一读:1读教材,首先浏览教材,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明确哪些知识与已学知识有联系,有哪些知识基本是陌生的,做到前后贯通。其次找出新课的重点和难点。2 读地图,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地理学科所学习的无论是自然地理中的位置、地形、气候、资源、河湖,还是人文地理中的人口、人种、城市、交通、工农业生产等都能够很直观的在地图上呈现出来。具有信息量大,形象直观等特点,是语言文字描述所不能代替的,同时也是地理学科考试的最主要的信息载体,巧用地图来进行预习、学习、记忆是学好地理必备的技能。因此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中的地图和相对应的地图册,阅读时,应 左图右书,图文结合边看课文,边看地图册,把文字内容落实在图像上。
二思边读、边想、边产生疑问。俗话说:学贵质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大胆提出疑问,不断地思考:是什么地方?有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要增强信心,鼓足勇气,敢于向疑难问题挑战。
三记学做预习笔记,俗话说:“不动笔墨不看书。”我们也应该养成边看书边做笔记的习惯。勤于动笔,手脑并用,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手过一遍胜过眼过十遍”。读地理书时,边读边勾画重点、难点、要点、疑点,也可以打上各种符号,必要时还可以作简单的眉批,这样有利于抓住要领,加强读书印象,利于复习巩固。
四练尝试练习,检验预习效果。实践出真知,这是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学生经过预习,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知识。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可以检验预习效果。这样既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又能让教师发现学生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抓住重点、难点。
三、课前预习的教学设计
预习设计是预习成功的关键,教材是设计预习内容的依据,课标是设计预习目标的依据。因此,作为教师,应该首先认真研究教材和课标,准确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编写意图,把握知识的基础要求,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程序的预习内容和预习目标,进而依据预习内容和预习目标,分类设计出预习任务。预习任务的设计,要按由浅入深的认知程序,展现知识的认知历程,学生才能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知识的内涵及研究方法,预习才能高效。预习任务可分三类:1设计认知前提。通过预习认知前提,在复习旧知识、解决欠帐问题的基础上,按照以旧引新的思路,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结与过渡。这种内容既可以设计成应用性的诊断,也可以设计成新旧知识的衔接,从旧知识引发新知识。例如在预习《埃及》时,我是这样设计认知前提的:回顾七年级上册第二章亚非分界线及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四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热带沙漠气候的分布和特点。2设计认知活动。根据知识类型,认知活动可分三类:①事实性知识。其教学侧重于概念的要点辩析。既可以设计成阅读性任务,在阅读活动中辩析知识要点,也可以设计成分类对比任务,在对比活动中认识归类的条件。例如在预习《天气和气候》一节时,对于天气和气候的概念,我是这样设计的,阅读天气和气候两框教材,从概念和特点两方面比较天气和气候的区别。②技能性知识。其教学侧重于动手操作。既可以设计成阅读性任务,在阅读中归纳操作程序及操作办法等,也可以设计成操作活动,在操作过程中感受操作办法、辩析操作要点等。例如在预习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二节气温和降水,预习目标要求学生能根据气温和降水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在设计预习任务时,我是这样设计的:阅读教材“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一框教材,做教材P66活动题1、2,尝试总结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的方法。
③策略性知识。其教学侧重于展现研究或应用的历程。如果是实验性的内容,可根据实验历程设计预习任务,如:实验程序设计、实验操作分析、实验结论推断等;如果是应用性的内容,可根据应用程序设计预习任务,让学生在尝试应用中归纳解题程序、解题方法等。
四、课前预习的质量检测
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督促学生提高预习质量,及时得到反馈信息,我们要及时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检查评价。下面我从以下两个方面谈一下我的做法:
(一)预习的检查,可采用小组检查和教师抽查相结合的方式。首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由组内地理学科组长对本小组成员完成学案的情况进行检查,在课前预习结束部分的右边用红笔给出评定等级、签名及检查时间,汇总本小组同学在预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填好《地理学科学生课前预习检查评价记录表》,交课代表,由课代表转交任课教师。同时教师要随机抽查三分之一学生的预习学案,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深入检查,特别要统计学生对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的完成情况,并及时查找学生在预习中暴露出的新问题,及时进行二次备课,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以便于教师在讲授时有的放矢,并做好检查记录。
(二)预习的评价:为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教师要结合批阅和小组反馈,做好对学生预习质量的评价。为课堂信息反馈提供依据,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对学生学习习惯的评价,用好学习习惯培养量化评价表。评价可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完成预习任务的情况纳入到小组评价之中,同时要对完成预习任务较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并对不能完成预习任务的学生进行督促,从而进行个别指导,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注意的是,在评价时,要合理使用评价标准:(1)预习检查中规定每个学生的完成情况为7分,书写为3分,划分等级,A级为10分,B级为8分,C级为6分,D级为4分。(2)用好课前预习评价表:(小组学科组长及课代表使用)
教学实践证明,课前预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自学能力、认知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从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中学地理老师应在紧密结合教材内容、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把预习工作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还应该有效地去指导学生预习,使预习的作用得到更好地发挥。
参考文献:
[1]谷丽丽添补语文学习“黑洞”,从有效预习开始[J]《山东教育》2009年第6期第28—29页.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10月版.
[3]叶圣陶《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M]湖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7月.
关键词:课前预习;习惯培养;方法指导;预习设计;质量检测
课前预习是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文章强调了预习的习惯培养,预习方法指导,预习任务的设计及预习情况的检查与评价,以期引起同行的关注。
什么是预习?《现代汉语词典》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的过程就是预习。”预习的过程就是自学的过程,就是凭自己已有的综合能力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独立理解、识记知识的过程。预习是学习的极为重要的阶段,它的特点是先人一步,它的本质是独立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预习就是学习的第一核心。学生学习过程中预习可以使学生在课前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适当大致的了解;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更能提高听课效率。
一、课前预习的习惯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即将进行学习的内容是否具有必须的知识和技能是学习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教学是否能实现预定目标的关键。预习是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地理课程内容概略了解过程。没有预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产生生吞活剥的感觉,预习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条件,预习能引起对新的学习内容产生积极的“心理倾向”和“激活”已有的经验、知识和技能,接受新知识。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应该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注意对学生提出预习的要求,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学生学习时间紧张,一开始我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并且落实,以养成良好的习惯。首先,布置预习课文的作业(预习学案),统一印制,明确要求学生将预习学案在课前完成,然后,课前检查学生的预习学案,了解其预习的情况。课上我针对学生预习的结果,给予指导,并将预习结果不错的学生给予表扬,以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在适当的时候,可让预习结果比较好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讲一讲课,可提高他的预习兴趣,也让他自己发现预习的问题与不足,同时,也会促进其他学生预习的热情。这样要求时间长了的话,学生就会自己体会到预习的好处,并主动去预习课文,养成良好的习惯。我自己在备课时根据学生预习的实际情况,对于学生能够通过预习就掌握的知识不再细讲,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存在问题的地方,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必要性,不会打击他们的预习积极性。
二、课前预习的方法指导
叶圣陶先生说:预习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那么,应教给学生怎样的切实可效的预习方法,才能让学生的预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在教学中,我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指导精神,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了以下方法指导:
一读:1读教材,首先浏览教材,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明确哪些知识与已学知识有联系,有哪些知识基本是陌生的,做到前后贯通。其次找出新课的重点和难点。2 读地图,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地理学科所学习的无论是自然地理中的位置、地形、气候、资源、河湖,还是人文地理中的人口、人种、城市、交通、工农业生产等都能够很直观的在地图上呈现出来。具有信息量大,形象直观等特点,是语言文字描述所不能代替的,同时也是地理学科考试的最主要的信息载体,巧用地图来进行预习、学习、记忆是学好地理必备的技能。因此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中的地图和相对应的地图册,阅读时,应 左图右书,图文结合边看课文,边看地图册,把文字内容落实在图像上。
二思边读、边想、边产生疑问。俗话说:学贵质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大胆提出疑问,不断地思考:是什么地方?有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要增强信心,鼓足勇气,敢于向疑难问题挑战。
三记学做预习笔记,俗话说:“不动笔墨不看书。”我们也应该养成边看书边做笔记的习惯。勤于动笔,手脑并用,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手过一遍胜过眼过十遍”。读地理书时,边读边勾画重点、难点、要点、疑点,也可以打上各种符号,必要时还可以作简单的眉批,这样有利于抓住要领,加强读书印象,利于复习巩固。
四练尝试练习,检验预习效果。实践出真知,这是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学生经过预习,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知识。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可以检验预习效果。这样既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又能让教师发现学生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抓住重点、难点。
三、课前预习的教学设计
预习设计是预习成功的关键,教材是设计预习内容的依据,课标是设计预习目标的依据。因此,作为教师,应该首先认真研究教材和课标,准确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编写意图,把握知识的基础要求,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程序的预习内容和预习目标,进而依据预习内容和预习目标,分类设计出预习任务。预习任务的设计,要按由浅入深的认知程序,展现知识的认知历程,学生才能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知识的内涵及研究方法,预习才能高效。预习任务可分三类:1设计认知前提。通过预习认知前提,在复习旧知识、解决欠帐问题的基础上,按照以旧引新的思路,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结与过渡。这种内容既可以设计成应用性的诊断,也可以设计成新旧知识的衔接,从旧知识引发新知识。例如在预习《埃及》时,我是这样设计认知前提的:回顾七年级上册第二章亚非分界线及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四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热带沙漠气候的分布和特点。2设计认知活动。根据知识类型,认知活动可分三类:①事实性知识。其教学侧重于概念的要点辩析。既可以设计成阅读性任务,在阅读活动中辩析知识要点,也可以设计成分类对比任务,在对比活动中认识归类的条件。例如在预习《天气和气候》一节时,对于天气和气候的概念,我是这样设计的,阅读天气和气候两框教材,从概念和特点两方面比较天气和气候的区别。②技能性知识。其教学侧重于动手操作。既可以设计成阅读性任务,在阅读中归纳操作程序及操作办法等,也可以设计成操作活动,在操作过程中感受操作办法、辩析操作要点等。例如在预习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二节气温和降水,预习目标要求学生能根据气温和降水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在设计预习任务时,我是这样设计的:阅读教材“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一框教材,做教材P66活动题1、2,尝试总结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的方法。
③策略性知识。其教学侧重于展现研究或应用的历程。如果是实验性的内容,可根据实验历程设计预习任务,如:实验程序设计、实验操作分析、实验结论推断等;如果是应用性的内容,可根据应用程序设计预习任务,让学生在尝试应用中归纳解题程序、解题方法等。
四、课前预习的质量检测
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督促学生提高预习质量,及时得到反馈信息,我们要及时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检查评价。下面我从以下两个方面谈一下我的做法:
(一)预习的检查,可采用小组检查和教师抽查相结合的方式。首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由组内地理学科组长对本小组成员完成学案的情况进行检查,在课前预习结束部分的右边用红笔给出评定等级、签名及检查时间,汇总本小组同学在预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填好《地理学科学生课前预习检查评价记录表》,交课代表,由课代表转交任课教师。同时教师要随机抽查三分之一学生的预习学案,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深入检查,特别要统计学生对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的完成情况,并及时查找学生在预习中暴露出的新问题,及时进行二次备课,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以便于教师在讲授时有的放矢,并做好检查记录。
(二)预习的评价:为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教师要结合批阅和小组反馈,做好对学生预习质量的评价。为课堂信息反馈提供依据,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对学生学习习惯的评价,用好学习习惯培养量化评价表。评价可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完成预习任务的情况纳入到小组评价之中,同时要对完成预习任务较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并对不能完成预习任务的学生进行督促,从而进行个别指导,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注意的是,在评价时,要合理使用评价标准:(1)预习检查中规定每个学生的完成情况为7分,书写为3分,划分等级,A级为10分,B级为8分,C级为6分,D级为4分。(2)用好课前预习评价表:(小组学科组长及课代表使用)
教学实践证明,课前预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自学能力、认知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从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中学地理老师应在紧密结合教材内容、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把预习工作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还应该有效地去指导学生预习,使预习的作用得到更好地发挥。
参考文献:
[1]谷丽丽添补语文学习“黑洞”,从有效预习开始[J]《山东教育》2009年第6期第28—29页.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10月版.
[3]叶圣陶《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M]湖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