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本作者不详的书,满纸荒诞不经的物,寥寥几笔勾勒出无边的想象世界。
《山海經》的字里行间都是神奇脑洞,奇珍异兽们没一个安于普通的外形,人面蛇身;鱼形鸟翅、独手独脚……跨物种混搭风随处可见,如此长相实在有些挑战人的认知与接受度。
出人意料的是,面对众多奇珍异兽,古代先民选择的探索方式是——用嘴。其状如何,其味如何,食之效用如何,此类直接又纯粹的表述,在书中随处可见。
可俗语有云,病从口入,先民们这么吃真的没问题吗?到底是什么让他们有吃奇形怪状异兽的勇气?翻开《山海经》食用指南,一起走进神奇异想世界,探秘古代先民的饮食逻辑吧。
食用禁止:从零开始的食客修炼
合格的食客常常严苛要求选材的标准,优雅的进餐姿态,充分的味蕾享受。
面对《山海经》里众多外形与能力皆古怪的异兽,首要任务是列出食用禁止清单:一言不合就吃人的,远离;动辄带来旱涝灾害的,远离;自带生火与吃火属性的,远离……
食客修炼之路,从明确不可吃者开始。
食人凶兽摧残身心
穷奇,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四凶之一。《山海经》里有两张穷奇的专属画像——外形像牛,全身刺猬毛,声音似狗叫,吃人;像虎,有翅膀,吃披散着头发的人。
作为凶兽,它不仅吃人,还发展壮大了恶人集体。有人打架,它就吃掉有理的一方;听说谁忠诚,它就咬掉人家鼻子;看到作恶多端的人,它就亲自捉野兽送去作为鼓励……它就这样凭借“实力”,在《左传》《史记》《后汉书》等史书里成为“恶”的化身。
行走的水灾预言者
春秋时期,魏国大梁城。一位农夫在城附近听见有婴儿啼哭,他循声找去,没想到却看到一只蛇形妖怪。三天后,黄河泛滥成灾,沿途的八百五十多个城镇乡村全部被淹没。农夫看见的,或许正是传说中的上古神兽化蛇。
《山海经》里的化蛇,“其状如人面而豺身,鸟翼而蛇行,其音如叱呼,见则其邑大水”。人面豺身,有翅膀却像蛇一样爬行,会发出婴儿啼哭或人叱骂的声音,出现之处将发生严重水灾。
烈火灼烧灰飞烟灭
外形似鹤,只有一只脚,青色身体上有红色斑纹,嘴巴为白色——《山海经》里的毕方颇有气质。它的名字恰似竹木燃烧时的噼啪声响,火焰是它的食物,与它火神的地位十足契合。
不过人们似乎并不期待迎接这样一位火神,《山海经》告诉我们毕方所到之处有“讹火”,会出现原因不明的火灾;《东京赋》里毕方“常衔火在人家作怪灾”;《骈雅》直接给它定了位,“毕方,兆火鸟也”。
天干夜燥,要小心火烛、严防毕方啊。
干枯大地的悲鸣
肥遗(Wei),一种蛇,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旱灾预言者的首席代表。关于它的记录,远至《山海经》,近到明代的《京山县志》。
《山海经》里的肥遗有两种形态。一种长有六只脚、四只翅膀,一种长着一个头、两个身体。明代末年,在湖北京山县一间民宅的水沟里,人们“见蛇出,长六尺,围尺许,身红绿色,六足如鸡距,不噬人”,正是六只脚形态的肥遗出现,之后,果然天下大旱。
以上,摘自《禁止食用完全手册》。
异兽的世界,着实挑战食客的脑洞:有的让人不胜其弊,例如合窳就不仅会带来水灾,还吃人;有的“见则有兵”,朱厌、凫篌等所到之处都会发生战争;有的还能带来瘟疫,比如蜚、跂踵……禁止食用的还有友好的异兽,饲养名为窃脂的鸟、长得像乌龟的蟾等,都可有效避免火灾。
食客的养成,实乃略漫漫其修远兮。
山珍
舌尖上的山海经
海味
现代科学诞生之前,想象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山海经》里面幻想出来的妖怪,它们的食用药用价值,也随着它们的神话背景,而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期望。人从来都是向着更好的方向在渴求变化和发展的——希望成为飞毛腿日行千里,希望漫漫长夜不做噩梦,希望不会被瘟疫夺走性命,希望白日不打瞌睡……看似在说想象的世界,可仍然在通过想象力,寄托改变现实世界的心。在这一点上,其实,我们和千百年前的人们并没有太大不同。
食客异闻录 弄微
后羿:我没有射落太阳
我们常常能在诗歌与故事中读到后羿射日的传说。然而神话中射下九个太阳的人,真的是我们熟知的后羿吗?
《山海经》其实早已给了我们答案,上古时代射落九日的英雄也叫羿,却并非我们熟知的后羿,这个“羿”出生在尧的时代,是东夷的主神,也称“夷羿”。
当时正逢乱世,帝俊与義和生的十个儿子成为天上的十个太阳,他们同时出现在天边,炙烤大地,民不聊生。羿受命于危难之间,带着帝俊赐给他的系着白羽的弓箭,扶助天下邦国。我们熟知的后羿也确有其人,但较之《山海经》所著录的上古时代,后羿出生的时代已是奴隶社会初期的夏朝。他是有穷氏的首领,也是当时百步穿杨的神箭手,他从太康手中夺得王位,成为夏朝第三代君王。
帝尧时代距离夏朝已有数百年,后羿根本不可能出现在《山海经》的世界中,只是夷羿与后羿名字里都带“羿”字,并皆以箭术著称,才渐渐被后世混淆为一人。
共工:我没有怒撞不周山
提起司水之神,我们往往会想起水神共工。传说他与火神祝融打架,大败,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洪水四起,于是有了女娲补天的故事。
但在《山海经》中,不周山并非支撑天地的支柱,共工也没有怒撞不周山。“西北海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可见不周山原本的山形便是有缺口的,与共工无关。
最早将共工与不周山联系起来的典籍为《列子》,《淮南子》继承《列子》的神话体系,记载了共工败给颛项后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史记》又将颛顼与祝融置换,这才演变成后世熟知的火神祝融与水神共工的战争。 西王母:我与玉帝不相识
印象中,王母娘娘与玉皇大帝是一对夫妻,玉帝控管天庭,而王母掌管婚育,为女仙之首。
但《山海经》中的王母却不是这样雍容端庄的形象,《山海经·西次三经》记载:“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狌,是司天之厉及五残。”这里的王母形貌与人相似,却长着“豹尾虎齿”。
到了战国时代,西王母才渐渐被塑造成一位女性形象;汉代人受阴阳五行观的影响,将东王公与西王母组成一对道侣,这时玉帝甚至尚未在道教体系中出现。直到宋代以后,宋真宗加封玉帝尊号,玉帝才一跃而起,成为三界的统治者。在家庭观念浓厚的封建社会,玉帝也应该有自己的妻子,于是人们历数女仙,便将资历最高的王母安排成了玉帝的妻子。事实上,王母的历史远超过玉帝,两人也并不相识。
《山海经》犹如一卷封藏了无数秘密的画轴,寄托着上古时代人们对于世界的懵懂认知。在遥远的过去,异兽们也许真的存在,神话的主角或许也曾呼风唤雨、掌管一方。这些真相作为一个个秘密,封存在《山海经》的密码里,等待着后世逐一发掘。
《山海经》与日本妖怪的前世今生 陈雅萌
说完中国的奇珍异兽,我们来聊聊那些日本的妖怪们。不知道你有没有玩过游戏《阴阳师》,里面形形色色的妖怪们,或是怪异,或是美型,都深深地吸引着玩家们,日本的妖怪文化也随着这款游戏的出现掀起了热潮。其实这些来自日本的妖怪,和我国古老的的奇书《山海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被稱为日本鬼怪漫画第一人的水木茂曾说过:“如果要考证日本妖怪的起源,我相信至少有70%的妖怪原型来自中国。”而在这70%中,《山海经》应该占据着主体地位。自奈良时代传入日本之后,《山海经》以其绚烂的艺术想象力和丰富的内容,对日本妖怪文化的演变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就拿日本妖怪界的大网红九尾狐“玉藻前”来说,她的故事与远在中国的妲己有着微妙的相似感:妲己兴风作浪惑乱君王,使得商汤覆灭;玉藻前是日本天皇鸟羽上皇的妃子,她控制天皇,使得天皇病重,后来被阴阳师安倍晴明发现是狐妖,逃出了皇宮。其实,同样是九尾狐的她们,都起源于《山海经》。《山海经》中有着关于九尾狐的最早记载:“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食者不蛊。”时至今日,从《山海经》“进口”来的九尾狐已经深深植根于日本的文化之中,成为日本妖怪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员。
再来说说在日本妖怪中同样以貌美闻名的人鱼,也是出自《山海经》。书中是这么描写人鱼之国的:“氏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当人鱼“出口”到日本之后,在《山海经》的基础上,人鱼的传说带上了几分凄美和残酷。一位少女得到了父亲赠予的嫁妆——一条深海中捕来的人鱼。人们都对这种奇异的物种感到畏惧,但是少女出于对父亲的敬信,食用了人鱼。岁月流转,身边的人相继离世,少女才发现食用了人鱼的自己获得了不老不死的能力。她只好四处漂泊游历,在洞穴中悟道成为比丘尼。直到八百岁时,随着一朵花的凋零而死亡。这位少女便是“八百比丘尼”。
天狗作为日本三大名妖之一,算是远近闻名的妖怪了吧。但这个妖怪,原产地也是中国。《山海经·西山经》中记载道:“阴山,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猫猫,可以御凶。”这是最早的天狗形象。日本前期的天狗形象与《山海经》的记载高度重合,直到平安时期后才开始融入本土特色,内部自成等级和族群,形象也变得更加凶恶。但是无论日本的天狗如何演变,都摆脱不开“凶恶”这一点。最主要还是因为受到了中国由《山海经》演变的“天狗食月”的故事影响。显而易见,《山海经》对日本的妖怪文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袁珂先生曾在《山海经校注》中说:“吾国古籍,瑰伟瑰奇之最者,莫《山海经》若。《山海经》匪特使地之权舆,乃神话之渊府。”而日本妖怪文化正是从《山海经》这方沃土中充分吸收妖怪原型,汲取中国道家“物久成精”的思想,最后才形成了集《山海经》和日本文化大成的风格,为我们展现了如此绚丽而又神秘的曰式妖怪图景。
《山海經》的字里行间都是神奇脑洞,奇珍异兽们没一个安于普通的外形,人面蛇身;鱼形鸟翅、独手独脚……跨物种混搭风随处可见,如此长相实在有些挑战人的认知与接受度。
出人意料的是,面对众多奇珍异兽,古代先民选择的探索方式是——用嘴。其状如何,其味如何,食之效用如何,此类直接又纯粹的表述,在书中随处可见。
可俗语有云,病从口入,先民们这么吃真的没问题吗?到底是什么让他们有吃奇形怪状异兽的勇气?翻开《山海经》食用指南,一起走进神奇异想世界,探秘古代先民的饮食逻辑吧。
食用禁止:从零开始的食客修炼
合格的食客常常严苛要求选材的标准,优雅的进餐姿态,充分的味蕾享受。
面对《山海经》里众多外形与能力皆古怪的异兽,首要任务是列出食用禁止清单:一言不合就吃人的,远离;动辄带来旱涝灾害的,远离;自带生火与吃火属性的,远离……
食客修炼之路,从明确不可吃者开始。
食人凶兽摧残身心
穷奇,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四凶之一。《山海经》里有两张穷奇的专属画像——外形像牛,全身刺猬毛,声音似狗叫,吃人;像虎,有翅膀,吃披散着头发的人。
作为凶兽,它不仅吃人,还发展壮大了恶人集体。有人打架,它就吃掉有理的一方;听说谁忠诚,它就咬掉人家鼻子;看到作恶多端的人,它就亲自捉野兽送去作为鼓励……它就这样凭借“实力”,在《左传》《史记》《后汉书》等史书里成为“恶”的化身。
行走的水灾预言者
春秋时期,魏国大梁城。一位农夫在城附近听见有婴儿啼哭,他循声找去,没想到却看到一只蛇形妖怪。三天后,黄河泛滥成灾,沿途的八百五十多个城镇乡村全部被淹没。农夫看见的,或许正是传说中的上古神兽化蛇。
《山海经》里的化蛇,“其状如人面而豺身,鸟翼而蛇行,其音如叱呼,见则其邑大水”。人面豺身,有翅膀却像蛇一样爬行,会发出婴儿啼哭或人叱骂的声音,出现之处将发生严重水灾。
烈火灼烧灰飞烟灭
外形似鹤,只有一只脚,青色身体上有红色斑纹,嘴巴为白色——《山海经》里的毕方颇有气质。它的名字恰似竹木燃烧时的噼啪声响,火焰是它的食物,与它火神的地位十足契合。
不过人们似乎并不期待迎接这样一位火神,《山海经》告诉我们毕方所到之处有“讹火”,会出现原因不明的火灾;《东京赋》里毕方“常衔火在人家作怪灾”;《骈雅》直接给它定了位,“毕方,兆火鸟也”。
天干夜燥,要小心火烛、严防毕方啊。
干枯大地的悲鸣
肥遗(Wei),一种蛇,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旱灾预言者的首席代表。关于它的记录,远至《山海经》,近到明代的《京山县志》。
《山海经》里的肥遗有两种形态。一种长有六只脚、四只翅膀,一种长着一个头、两个身体。明代末年,在湖北京山县一间民宅的水沟里,人们“见蛇出,长六尺,围尺许,身红绿色,六足如鸡距,不噬人”,正是六只脚形态的肥遗出现,之后,果然天下大旱。
以上,摘自《禁止食用完全手册》。
异兽的世界,着实挑战食客的脑洞:有的让人不胜其弊,例如合窳就不仅会带来水灾,还吃人;有的“见则有兵”,朱厌、凫篌等所到之处都会发生战争;有的还能带来瘟疫,比如蜚、跂踵……禁止食用的还有友好的异兽,饲养名为窃脂的鸟、长得像乌龟的蟾等,都可有效避免火灾。
食客的养成,实乃略漫漫其修远兮。
山珍
舌尖上的山海经
海味
现代科学诞生之前,想象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山海经》里面幻想出来的妖怪,它们的食用药用价值,也随着它们的神话背景,而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期望。人从来都是向着更好的方向在渴求变化和发展的——希望成为飞毛腿日行千里,希望漫漫长夜不做噩梦,希望不会被瘟疫夺走性命,希望白日不打瞌睡……看似在说想象的世界,可仍然在通过想象力,寄托改变现实世界的心。在这一点上,其实,我们和千百年前的人们并没有太大不同。
食客异闻录 弄微
后羿:我没有射落太阳
我们常常能在诗歌与故事中读到后羿射日的传说。然而神话中射下九个太阳的人,真的是我们熟知的后羿吗?
《山海经》其实早已给了我们答案,上古时代射落九日的英雄也叫羿,却并非我们熟知的后羿,这个“羿”出生在尧的时代,是东夷的主神,也称“夷羿”。
当时正逢乱世,帝俊与義和生的十个儿子成为天上的十个太阳,他们同时出现在天边,炙烤大地,民不聊生。羿受命于危难之间,带着帝俊赐给他的系着白羽的弓箭,扶助天下邦国。我们熟知的后羿也确有其人,但较之《山海经》所著录的上古时代,后羿出生的时代已是奴隶社会初期的夏朝。他是有穷氏的首领,也是当时百步穿杨的神箭手,他从太康手中夺得王位,成为夏朝第三代君王。
帝尧时代距离夏朝已有数百年,后羿根本不可能出现在《山海经》的世界中,只是夷羿与后羿名字里都带“羿”字,并皆以箭术著称,才渐渐被后世混淆为一人。
共工:我没有怒撞不周山
提起司水之神,我们往往会想起水神共工。传说他与火神祝融打架,大败,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洪水四起,于是有了女娲补天的故事。
但在《山海经》中,不周山并非支撑天地的支柱,共工也没有怒撞不周山。“西北海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可见不周山原本的山形便是有缺口的,与共工无关。
最早将共工与不周山联系起来的典籍为《列子》,《淮南子》继承《列子》的神话体系,记载了共工败给颛项后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史记》又将颛顼与祝融置换,这才演变成后世熟知的火神祝融与水神共工的战争。 西王母:我与玉帝不相识
印象中,王母娘娘与玉皇大帝是一对夫妻,玉帝控管天庭,而王母掌管婚育,为女仙之首。
但《山海经》中的王母却不是这样雍容端庄的形象,《山海经·西次三经》记载:“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狌,是司天之厉及五残。”这里的王母形貌与人相似,却长着“豹尾虎齿”。
到了战国时代,西王母才渐渐被塑造成一位女性形象;汉代人受阴阳五行观的影响,将东王公与西王母组成一对道侣,这时玉帝甚至尚未在道教体系中出现。直到宋代以后,宋真宗加封玉帝尊号,玉帝才一跃而起,成为三界的统治者。在家庭观念浓厚的封建社会,玉帝也应该有自己的妻子,于是人们历数女仙,便将资历最高的王母安排成了玉帝的妻子。事实上,王母的历史远超过玉帝,两人也并不相识。
《山海经》犹如一卷封藏了无数秘密的画轴,寄托着上古时代人们对于世界的懵懂认知。在遥远的过去,异兽们也许真的存在,神话的主角或许也曾呼风唤雨、掌管一方。这些真相作为一个个秘密,封存在《山海经》的密码里,等待着后世逐一发掘。
《山海经》与日本妖怪的前世今生 陈雅萌
说完中国的奇珍异兽,我们来聊聊那些日本的妖怪们。不知道你有没有玩过游戏《阴阳师》,里面形形色色的妖怪们,或是怪异,或是美型,都深深地吸引着玩家们,日本的妖怪文化也随着这款游戏的出现掀起了热潮。其实这些来自日本的妖怪,和我国古老的的奇书《山海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被稱为日本鬼怪漫画第一人的水木茂曾说过:“如果要考证日本妖怪的起源,我相信至少有70%的妖怪原型来自中国。”而在这70%中,《山海经》应该占据着主体地位。自奈良时代传入日本之后,《山海经》以其绚烂的艺术想象力和丰富的内容,对日本妖怪文化的演变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就拿日本妖怪界的大网红九尾狐“玉藻前”来说,她的故事与远在中国的妲己有着微妙的相似感:妲己兴风作浪惑乱君王,使得商汤覆灭;玉藻前是日本天皇鸟羽上皇的妃子,她控制天皇,使得天皇病重,后来被阴阳师安倍晴明发现是狐妖,逃出了皇宮。其实,同样是九尾狐的她们,都起源于《山海经》。《山海经》中有着关于九尾狐的最早记载:“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食者不蛊。”时至今日,从《山海经》“进口”来的九尾狐已经深深植根于日本的文化之中,成为日本妖怪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员。
再来说说在日本妖怪中同样以貌美闻名的人鱼,也是出自《山海经》。书中是这么描写人鱼之国的:“氏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当人鱼“出口”到日本之后,在《山海经》的基础上,人鱼的传说带上了几分凄美和残酷。一位少女得到了父亲赠予的嫁妆——一条深海中捕来的人鱼。人们都对这种奇异的物种感到畏惧,但是少女出于对父亲的敬信,食用了人鱼。岁月流转,身边的人相继离世,少女才发现食用了人鱼的自己获得了不老不死的能力。她只好四处漂泊游历,在洞穴中悟道成为比丘尼。直到八百岁时,随着一朵花的凋零而死亡。这位少女便是“八百比丘尼”。
天狗作为日本三大名妖之一,算是远近闻名的妖怪了吧。但这个妖怪,原产地也是中国。《山海经·西山经》中记载道:“阴山,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猫猫,可以御凶。”这是最早的天狗形象。日本前期的天狗形象与《山海经》的记载高度重合,直到平安时期后才开始融入本土特色,内部自成等级和族群,形象也变得更加凶恶。但是无论日本的天狗如何演变,都摆脱不开“凶恶”这一点。最主要还是因为受到了中国由《山海经》演变的“天狗食月”的故事影响。显而易见,《山海经》对日本的妖怪文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袁珂先生曾在《山海经校注》中说:“吾国古籍,瑰伟瑰奇之最者,莫《山海经》若。《山海经》匪特使地之权舆,乃神话之渊府。”而日本妖怪文化正是从《山海经》这方沃土中充分吸收妖怪原型,汲取中国道家“物久成精”的思想,最后才形成了集《山海经》和日本文化大成的风格,为我们展现了如此绚丽而又神秘的曰式妖怪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