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览牛励耘先生的《俺爹俺娘俺家》一书,不由使人感觉,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好作品。它以传承中华民族所提倡的孝道为己任,以塑造“俺爹俺娘”为核心,以亲情、乡情、友情为轴线,以真实故事为切入点,像田野里吹来的一股清新的风,字里行间既充满扑面而来的泥土芳香,又洋溢着清新的时代气息。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励耘这部由70余篇散文组成的著作,既独立成篇,又浑然一体。或写姓氏,或写家史,或写亲情,看似天马行空,实则一线贯穿。综观全文,70篇散文就像70颗珍珠,串成了一部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朴实画卷。打开画卷,姓氏文化、民俗文化、家族文化、亲情文化次第展现在我们面前。
姓氏是代表每个人及其家族的一种符号。从它的形成、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过程来看,它的确是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励耘的《打锅牛》,既让人增长了许多历史知识,又让人领略了姓氏文化的无穷魅力。“脉承黄帝,姓启牛父,祖始牛川,锅分牛栾,武达文通十八祖;根植中原,发祥商丘,派溯尉氏,繁播汜水,迁居太康六百年。” 励耘撰写的这副长联,既考史缜密,用典恰当,又气势磅礴,简约明了,把牛氏家族的发祥地、繁播地以及关键人物说得清清楚楚。掩卷遐思,牛姓先祖们当年奔波迁徙的身影仿佛依稀可辨,十八兄弟当初汜水打锅的场景如在眼前。
民俗是在人们传承文化的过程中最贴近日常生活的一种文化。正如其名,民俗来自于乡野,传承于民间,深植于集体,规范着人民的社会生活。在励耘的这部著作中,关于民俗文化的描述散见于不同的章节:大年初三不兴走亲戚、出嫁闺女要给父母送“大馍”、新女婿走亲戚被人掏光腰包才高兴……所有这些,我或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或似曾相识,或闻所未闻,但它们却通过励耘细腻的文笔让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亲情是永远割舍不掉的话题,也是这部著作浓墨重彩之所在。在《最好吃的水饺》里,“俺爹”能在三伏天以三个小时换一次凉水的方式,把一块肉保鲜三天,为的就是让上学归来的儿子吃上一顿扁食;在《药香氤氲》里,“俺爹”为家人熬药,熬出了亲情,熬出了健康,熬出了一家人灿烂的笑脸;在《一锅两制》里,“俺娘”把最好吃的甘绵红薯、花卷馍等“奢侈品”让给年迈的奶奶、来走亲戚的二姑、少不更事的“我”,自己却吃最难下咽的饭菜;在《冰糕的眼泪》里,五分钱一块的冰糕,母让子,姐让弟,浓浓的亲情,感动得冰糕都流出了眼泪……细小之处见精神。励耘的爹娘,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一碗饺子、一块冰糕、一块热红薯,一棒烧玉米,更是不值一提的“小食品”,但都在作者的心灵里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印象。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谁能想到,这么深奥的东西,却能在目不识丁的“俺爹俺娘”口中诠释得如此淋漓尽致。在《瓜棚里的细小哲学》里,我们领悟了“罚不如奖”的社会规律;在《手电筒里的细小哲学》里,我们领悟了合理分工的重要性;在《车棚里的细小哲学》里,我们领悟了“帮人就是帮己”的千古真谛;在《建筑工地上的细小哲学》里,我们领悟了“打铁还得自身硬”的浅显道理……这一个个发生在身边、常被忽略的小故事,在励耘的笔下,成了一个个通俗易懂的人生哲理。这些故事也让我们深深感悟到,即使再卑微的爹娘,给予子女的,也不仅仅是衣食住行之资,还包括心智、心力的培养和做人的学问;即使再卑微的爹娘,也会有优美的刹那,闪光的瞬间。
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民国三十二年》让我们聆听到解放前最底层劳苦大众凄惨而痛苦的呻吟;《一九五八》让我们感受到年轻共和国转型时期的躁动和不安;《支边青年》让我们回归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山丹挖煤》让我们体会到共和国大建设的如虹气势;《生产队长》让我们领悟到中国农村最基层组织领头羊的酸甜苦辣……每一次暴风骤雨,每一个重大变革,都在他们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正是“俺爹俺娘”这样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默无闻地见证并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三十年改革开放,把几千年沿袭下来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几乎彻底颠覆。在这部著作里,随处都可管窥到那些尘封已久的如烟往事:《饲养员》中的饲养员是生产队里令人羡慕的高级工种;《把子》中的把子是大集体里精挑细选的拔尖人才;《打麦场》让我们体会到作为一个农民“耕地两手鞭,扬场两手锨”的自豪;《河工上》让我们体会到“铁锨飞舞人如海,遥望穿梭车登山”的壮阔场面……“俺爹俺娘”所经历的这些生活虽零碎散乱,但串起来,却编织成了唯美的画卷、人生的壮锦。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同样,越是当地的,就越是大众的。在这部著作里,一些语言土得掉渣,却能过目不忘;一些故事司空见惯,却能引起共鸣;一些生活渐行渐远,却能历久弥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些文章之所以能够引起共鸣,之所以能够让人深深感动,原因一定是多方面的。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40万文字,上千幅图片,历时五载,增删十次。可想而知,为了完成这部著作,励耘付出了大量的汗水和艰辛。披阅这部著作,我仿佛看到了励耘走村串户、与乡亲们促膝而谈的忙碌身影;仿佛看到了励耘忙前忙后、亲侍汤药于双亲病榻前的浓浓亲情;仿佛看到了励耘咬文嚼字、奋笔疾书的彻夜灯火……
悠悠五载,从初稿到定稿,每一篇稿件,都凝结着励耘的款款孝心;每一幅图片,都包含着一份沉甸甸的关爱。
增删十次,从粗糙到精细,每一条建议,都是字里行间跳跃着的一个个音符;每一次修改,都体现着励耘精益求精的执著精神。
千淘万沥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正是由于励耘的呕心沥血和至真至诚,才会使一篇篇文章字字珠玑,才会使一幅幅图片活灵活现,才会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些文章,是一道别具风味的文化大餐,嚼之,津津有味;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些文章,是一坛窖香氤氲的陈年老酒,品之,历久弥香。
俗话说,行百里路半九十。在肯定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无论是从语言、结构还是逻辑方面,这部著作都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有些还需要进一步商榷和斟酌。期望励耘以“励志耕耘,甘当孺子牛;精雕细刻,乐为嫁衣匠”的精神,再接再厉,更上层楼!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励耘这部由70余篇散文组成的著作,既独立成篇,又浑然一体。或写姓氏,或写家史,或写亲情,看似天马行空,实则一线贯穿。综观全文,70篇散文就像70颗珍珠,串成了一部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朴实画卷。打开画卷,姓氏文化、民俗文化、家族文化、亲情文化次第展现在我们面前。
姓氏是代表每个人及其家族的一种符号。从它的形成、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过程来看,它的确是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励耘的《打锅牛》,既让人增长了许多历史知识,又让人领略了姓氏文化的无穷魅力。“脉承黄帝,姓启牛父,祖始牛川,锅分牛栾,武达文通十八祖;根植中原,发祥商丘,派溯尉氏,繁播汜水,迁居太康六百年。” 励耘撰写的这副长联,既考史缜密,用典恰当,又气势磅礴,简约明了,把牛氏家族的发祥地、繁播地以及关键人物说得清清楚楚。掩卷遐思,牛姓先祖们当年奔波迁徙的身影仿佛依稀可辨,十八兄弟当初汜水打锅的场景如在眼前。
民俗是在人们传承文化的过程中最贴近日常生活的一种文化。正如其名,民俗来自于乡野,传承于民间,深植于集体,规范着人民的社会生活。在励耘的这部著作中,关于民俗文化的描述散见于不同的章节:大年初三不兴走亲戚、出嫁闺女要给父母送“大馍”、新女婿走亲戚被人掏光腰包才高兴……所有这些,我或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或似曾相识,或闻所未闻,但它们却通过励耘细腻的文笔让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亲情是永远割舍不掉的话题,也是这部著作浓墨重彩之所在。在《最好吃的水饺》里,“俺爹”能在三伏天以三个小时换一次凉水的方式,把一块肉保鲜三天,为的就是让上学归来的儿子吃上一顿扁食;在《药香氤氲》里,“俺爹”为家人熬药,熬出了亲情,熬出了健康,熬出了一家人灿烂的笑脸;在《一锅两制》里,“俺娘”把最好吃的甘绵红薯、花卷馍等“奢侈品”让给年迈的奶奶、来走亲戚的二姑、少不更事的“我”,自己却吃最难下咽的饭菜;在《冰糕的眼泪》里,五分钱一块的冰糕,母让子,姐让弟,浓浓的亲情,感动得冰糕都流出了眼泪……细小之处见精神。励耘的爹娘,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一碗饺子、一块冰糕、一块热红薯,一棒烧玉米,更是不值一提的“小食品”,但都在作者的心灵里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印象。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谁能想到,这么深奥的东西,却能在目不识丁的“俺爹俺娘”口中诠释得如此淋漓尽致。在《瓜棚里的细小哲学》里,我们领悟了“罚不如奖”的社会规律;在《手电筒里的细小哲学》里,我们领悟了合理分工的重要性;在《车棚里的细小哲学》里,我们领悟了“帮人就是帮己”的千古真谛;在《建筑工地上的细小哲学》里,我们领悟了“打铁还得自身硬”的浅显道理……这一个个发生在身边、常被忽略的小故事,在励耘的笔下,成了一个个通俗易懂的人生哲理。这些故事也让我们深深感悟到,即使再卑微的爹娘,给予子女的,也不仅仅是衣食住行之资,还包括心智、心力的培养和做人的学问;即使再卑微的爹娘,也会有优美的刹那,闪光的瞬间。
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民国三十二年》让我们聆听到解放前最底层劳苦大众凄惨而痛苦的呻吟;《一九五八》让我们感受到年轻共和国转型时期的躁动和不安;《支边青年》让我们回归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山丹挖煤》让我们体会到共和国大建设的如虹气势;《生产队长》让我们领悟到中国农村最基层组织领头羊的酸甜苦辣……每一次暴风骤雨,每一个重大变革,都在他们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正是“俺爹俺娘”这样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默无闻地见证并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三十年改革开放,把几千年沿袭下来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几乎彻底颠覆。在这部著作里,随处都可管窥到那些尘封已久的如烟往事:《饲养员》中的饲养员是生产队里令人羡慕的高级工种;《把子》中的把子是大集体里精挑细选的拔尖人才;《打麦场》让我们体会到作为一个农民“耕地两手鞭,扬场两手锨”的自豪;《河工上》让我们体会到“铁锨飞舞人如海,遥望穿梭车登山”的壮阔场面……“俺爹俺娘”所经历的这些生活虽零碎散乱,但串起来,却编织成了唯美的画卷、人生的壮锦。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同样,越是当地的,就越是大众的。在这部著作里,一些语言土得掉渣,却能过目不忘;一些故事司空见惯,却能引起共鸣;一些生活渐行渐远,却能历久弥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些文章之所以能够引起共鸣,之所以能够让人深深感动,原因一定是多方面的。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40万文字,上千幅图片,历时五载,增删十次。可想而知,为了完成这部著作,励耘付出了大量的汗水和艰辛。披阅这部著作,我仿佛看到了励耘走村串户、与乡亲们促膝而谈的忙碌身影;仿佛看到了励耘忙前忙后、亲侍汤药于双亲病榻前的浓浓亲情;仿佛看到了励耘咬文嚼字、奋笔疾书的彻夜灯火……
悠悠五载,从初稿到定稿,每一篇稿件,都凝结着励耘的款款孝心;每一幅图片,都包含着一份沉甸甸的关爱。
增删十次,从粗糙到精细,每一条建议,都是字里行间跳跃着的一个个音符;每一次修改,都体现着励耘精益求精的执著精神。
千淘万沥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正是由于励耘的呕心沥血和至真至诚,才会使一篇篇文章字字珠玑,才会使一幅幅图片活灵活现,才会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些文章,是一道别具风味的文化大餐,嚼之,津津有味;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些文章,是一坛窖香氤氲的陈年老酒,品之,历久弥香。
俗话说,行百里路半九十。在肯定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无论是从语言、结构还是逻辑方面,这部著作都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有些还需要进一步商榷和斟酌。期望励耘以“励志耕耘,甘当孺子牛;精雕细刻,乐为嫁衣匠”的精神,再接再厉,更上层楼!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