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号:G40(2017)26-02-01
作者:冯红霞
一、 读懂教材:
那是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一节课。一次校际联片教研活动,活动要求是“同课异构”,讲课的内容是四年级的《各种各样的岩石》。在准备这节课时,我就对收集不同的岩石犯难了,我相信这是大多数科学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都遇到过而且犯难的问题。几天的收集工作并不理想,我就想到了实验室的岩石标本,美其名曰“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和利用”,如今想来有些惭愧。
這次活动有三位教师参与,第一位讲课教师年纪和我差不多,她和我一样选用了岩石标本,课堂上学生对岩石特点的认识环节进行很顺利,在给岩石分类时速度就慢了下来,小组合作效果不是很成功,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也算完成任务;第二位教师是一位中年教师,老道的教学风格让下面的听课教师暗暗佩服,尤其是她给学生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我们身边收集到的岩石,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对所学知识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不仅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还说出了许多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对岩石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
在前两位教师之后,我立刻发现了我所准备材料的弊端,虽然岩石标本种类多,特点全,但学生不熟悉呀,一方面离我们的生活经验远,另一方面加大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我意识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有了偏差,没有尊重教材,没有吃透教材。但事已至此,我只能硬着头皮上,当然我也随机应变作了一些调整,对学生放手少了,我的引导占据了主导……
课后老师们给予了我比较高的评价,但我深知这是老师们对年轻教师善意的鼓励与肯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课堂教学的好坏,执教者是最心里有数的。
二、 读懂学生:
课堂的主人是学生,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价值,我们的教育才有意义。
下面和同行们分享一节我自认为比较成功的课例。小学五年级的《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这节课的实验材料简单,可操作性很强。教材中安排了两个环节,一是物体的沉浮和液体有关;二是一定浓度的液体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设计教学过程时,我首先表演了一个魔术:同一个马铃薯分别放进两个装有同样多、透明液体的烧杯里,马铃薯在一个杯子里沉,另一个杯子里浮,质疑引出课题。学生自然会猜测和液体有关,然后分别取两个烧杯中的液体做蒸发实验,实验结果得出两种液体不同。接着让学生分组调制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得出只有一定浓度的液体才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到此基本实现。这样的教学设计简单明了,思路清晰,可我一直觉得哪里不顺畅。
第二天早上突然灵感爆发,我的第一个实验目的是验证马铃薯的沉浮和液体有关,而实验结束得出的结论是两种液体不同。虽然只是一句话的不同,让我的整个设计连贯不起来了。于是我做了这样的微调:先让学生猜测什么原因让马铃薯的沉浮不一样,然后板书:“与液体有关”后面加个大大的问号,实验结束后将问号改成句号。这一个小小的变化,让整节课环环相扣,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事实证明,我的做法是可取的。
(作者单位:高平市三甲镇三甲南小学 048400)
作者:冯红霞
一、 读懂教材:
那是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一节课。一次校际联片教研活动,活动要求是“同课异构”,讲课的内容是四年级的《各种各样的岩石》。在准备这节课时,我就对收集不同的岩石犯难了,我相信这是大多数科学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都遇到过而且犯难的问题。几天的收集工作并不理想,我就想到了实验室的岩石标本,美其名曰“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和利用”,如今想来有些惭愧。
這次活动有三位教师参与,第一位讲课教师年纪和我差不多,她和我一样选用了岩石标本,课堂上学生对岩石特点的认识环节进行很顺利,在给岩石分类时速度就慢了下来,小组合作效果不是很成功,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也算完成任务;第二位教师是一位中年教师,老道的教学风格让下面的听课教师暗暗佩服,尤其是她给学生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我们身边收集到的岩石,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对所学知识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不仅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还说出了许多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对岩石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
在前两位教师之后,我立刻发现了我所准备材料的弊端,虽然岩石标本种类多,特点全,但学生不熟悉呀,一方面离我们的生活经验远,另一方面加大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我意识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有了偏差,没有尊重教材,没有吃透教材。但事已至此,我只能硬着头皮上,当然我也随机应变作了一些调整,对学生放手少了,我的引导占据了主导……
课后老师们给予了我比较高的评价,但我深知这是老师们对年轻教师善意的鼓励与肯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课堂教学的好坏,执教者是最心里有数的。
二、 读懂学生:
课堂的主人是学生,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价值,我们的教育才有意义。
下面和同行们分享一节我自认为比较成功的课例。小学五年级的《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这节课的实验材料简单,可操作性很强。教材中安排了两个环节,一是物体的沉浮和液体有关;二是一定浓度的液体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设计教学过程时,我首先表演了一个魔术:同一个马铃薯分别放进两个装有同样多、透明液体的烧杯里,马铃薯在一个杯子里沉,另一个杯子里浮,质疑引出课题。学生自然会猜测和液体有关,然后分别取两个烧杯中的液体做蒸发实验,实验结果得出两种液体不同。接着让学生分组调制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得出只有一定浓度的液体才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到此基本实现。这样的教学设计简单明了,思路清晰,可我一直觉得哪里不顺畅。
第二天早上突然灵感爆发,我的第一个实验目的是验证马铃薯的沉浮和液体有关,而实验结束得出的结论是两种液体不同。虽然只是一句话的不同,让我的整个设计连贯不起来了。于是我做了这样的微调:先让学生猜测什么原因让马铃薯的沉浮不一样,然后板书:“与液体有关”后面加个大大的问号,实验结束后将问号改成句号。这一个小小的变化,让整节课环环相扣,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事实证明,我的做法是可取的。
(作者单位:高平市三甲镇三甲南小学 048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