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后金融危机时期,有限资源促使世界经济进入合作创新的新时代。苏州作为我国外资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如何应对全球科技开放式创新的新模式,这对江苏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调查苏州科技创新国际化的现状,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苏州市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选择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苏州 科技 创新 国际化
一、苏州科技创新国际化的现状调查
按照主体资源的走向,科技创新的国际化路径可分为传统的“请进来”(由外向内型)和“走出去”(由内向外型)两种类型。
(一)由外向内型
1.人才引进
在开放式创新的视角下,吸引国际科技创新投入的关键己不再是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更是更具发展性的人才、技术资源。截至2011年末,苏州市人才总量己接近160万人,高层次人才数量突破9万人,常住苏州的国外专家或管理人员达5.1万余人,全市纳入国家、省级高层人才引进计划的人才数量居国内地级城市前列。表1为苏州海外人才引进年度统计表。在苏州,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聚集效应己经日益凸显。
2.技术投入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国际产业转移已进入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并存的阶段。目前,大多数跨国公司都在中国设立了研发机构,中国企业也因此有了更多与跨国公司及其研发机构近距离接触和学习的机会。七年来,苏州重点引进具有先进技术和良好应用潜力的外资研发机构及实验室,至2011年末,总量己达522家,实现了开放与创新的紧密结合。表2为在苏外资研发机构数量历年发展统计表。
3.科技资本投入
(二)由内向外型
1.资本输出
2.建立境外研发机构
近年来,投资方式日趋多元,投资领域不断拓宽,除了以资本输出方式获取创新资源外,建立境外研发机构也是一个直接融入国际科技创新的方式。国内企业国际化的主流己不是到国外投资建厂,而是在国外设立研发中心,吸收优秀人才,获得最新的技术和市场信息。2009年,江苏省首批省资助的企业海外设立研发机构中,苏州市以3席名列第一。其后几年,苏州每年均保持境外研发投资额的大幅度增长:2009年,苏州境外研发类投资额405万美元;2010年,境外研发类投资额2615万美元;2011年,境外研发类投资额则达到4685万美元,在全省占据领先地位。
3.建立国际科技联盟
国际科技联盟是为了实现创新资源互补,企业与国外高校、科研机构或国外公司建立技术联盟,从而在更短时间内进行快速技术创新的一种方式。苏州市积极利用多渠道加强与科技发达国家、国际性科技组织的联系,并启动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作为科技合作的平台。但就企业层面而言,目前在苏的高新技术企业虽不乏有建立科技联盟的想法,而实施上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通过与国内对口高校、实验室等科研院所签署合作协议的形式,利用国内智力、技术资源,建立产学研联盟。
二、苏州科技创新国际化的发展困境及建议
(一)人才引进结构亟待优化
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符合科技创新人才定义的统计指标包括科技活动人员、科研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创新人才的标准是能够提供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可实现市场转化的专业技术成果。而在苏州,无工作、生产经验的留学生占据目前海外引进人才总量的大多数,引进的外国专家也有相当一部分直接进入各高等教学领域。因此,苏州市除了要加快创新人才引进速度外,更需要进一步调整人才结构,改进人才引进评估标准,重点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创新成果实施的高层次海外人才(尤其是团队);其次,应由政府、企业、各类服务组织多方联动,营造和谐、高效的创新环境,使引进人才能够在这里扎住根,为苏州市战略急需的重点产业服务,从而构建起政府引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各类组织共同参与的长效引才机制。
(二)外资研发溢出效应有限
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市场的表现一枝独秀,外商纷纷把对中国的研发投资看作实现和维持其比较优势的关键。自2005到2011年,七年间已累计有522家外资研发机构落户苏州,其中,省级研发机构就达到了183家。但在这些亮点数据的背后,却需要进一步的理性分析和思考:在华外资的研发机构包括独立研发机构和非独立研发机构。其中,跨国公司设立研发机构(非独立研发机构)对当地技术创新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不可否认对所在国的技术创新有一定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则会产生消极影响。因为客观说来,跨国公司设立研发机构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有针对性地研发产业核心技术,并通过知识产权保护等手段和方式,从产业源头抢占所在国同类企业的市场空间。在当前外来投资中,外资控股和独资企业占相当多数,其并不会主动外溢技术,影响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培植潜在的竞争者,这就使所在地通过开放市场获取先进技术的难度加大。具体到苏州的调查数据,目前522家在苏外资研发机构中非独立研发机构有439家,只有83家独立研发中心,仅占到总量的16%。因此,苏州必须正视外资研发机构的发展和影响,多途径鼓励外商转让关键技术或采用共同开发的模式,加强技术成果转化和市场应用的程度,带动本土技术创新主体进行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外资研发机构的技术溢出效应;其次,在土地成本、规费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出台优惠鼓励措施,以优越的创新环境吸引更多的独立研发中心落户苏州,使外商资本真正投入到苏州产业升级、创新的大潮中来。
(三)外资投入效能有待提高
(四)境外研发困难重重
当今世界,综合利用资源的全球范围研发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这种趋势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不容忽视的,而企业技术创新国际化的模式是由其面临的市场形势和企业的实力决定的。目前,苏州市在境外设立的研发机构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存在如下困难:
一是由于企业基础参差不齐,境外研发机构普遍存在人员、资金投入少、规模小、研发能力不足等问题,更多进行的是试探性、探索式的技术搜索和学习,缺乏国内一些领先企业(如华为、海尔等)所具备的成熟国际化研发经验。
二是大部分企业的市场仍主要面向国内,一直面临的是有跨国公司加入的国内市场竞争。开展海外研发后,地理上的分散使公司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化,东道国环境因素的影响成为国际化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更加关键的因素,极大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压力。
三我国内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没有跨国公司得天独厚的国际关系网络,国际生产经营程度普遍不高,根据当地市场和资源更好地提高竞争力的市场支撑型国际化技术创新并不符合目前大部分企业的需要。
因此,现阶段苏州市企业研发国际化的重点是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技术学习和资源利用,提高企业整合资源的能力,推进企业生产经营的国际化。而政府工作的重点则是利用政府资源创造有利条件,提高海外研发企业的融资、管理能力,完善企业风险承担机制,促进苏州市企业科技创新国际化的加速成熟。
参考文献
[1]龙永图.杭州“长三角地区企业发展战略高端对话”(2007)
[2]陈劲,景劲松,吴沧澜,朱朝晖,童亮.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国际化的模式及其动态演化[J].科学学研究,2003(3).
[3]苏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
(责任编辑:陈岑)
【关键词】苏州 科技 创新 国际化
一、苏州科技创新国际化的现状调查
按照主体资源的走向,科技创新的国际化路径可分为传统的“请进来”(由外向内型)和“走出去”(由内向外型)两种类型。
(一)由外向内型
1.人才引进
在开放式创新的视角下,吸引国际科技创新投入的关键己不再是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更是更具发展性的人才、技术资源。截至2011年末,苏州市人才总量己接近160万人,高层次人才数量突破9万人,常住苏州的国外专家或管理人员达5.1万余人,全市纳入国家、省级高层人才引进计划的人才数量居国内地级城市前列。表1为苏州海外人才引进年度统计表。在苏州,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聚集效应己经日益凸显。
2.技术投入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国际产业转移已进入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并存的阶段。目前,大多数跨国公司都在中国设立了研发机构,中国企业也因此有了更多与跨国公司及其研发机构近距离接触和学习的机会。七年来,苏州重点引进具有先进技术和良好应用潜力的外资研发机构及实验室,至2011年末,总量己达522家,实现了开放与创新的紧密结合。表2为在苏外资研发机构数量历年发展统计表。
3.科技资本投入
(二)由内向外型
1.资本输出
2.建立境外研发机构
近年来,投资方式日趋多元,投资领域不断拓宽,除了以资本输出方式获取创新资源外,建立境外研发机构也是一个直接融入国际科技创新的方式。国内企业国际化的主流己不是到国外投资建厂,而是在国外设立研发中心,吸收优秀人才,获得最新的技术和市场信息。2009年,江苏省首批省资助的企业海外设立研发机构中,苏州市以3席名列第一。其后几年,苏州每年均保持境外研发投资额的大幅度增长:2009年,苏州境外研发类投资额405万美元;2010年,境外研发类投资额2615万美元;2011年,境外研发类投资额则达到4685万美元,在全省占据领先地位。
3.建立国际科技联盟
国际科技联盟是为了实现创新资源互补,企业与国外高校、科研机构或国外公司建立技术联盟,从而在更短时间内进行快速技术创新的一种方式。苏州市积极利用多渠道加强与科技发达国家、国际性科技组织的联系,并启动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作为科技合作的平台。但就企业层面而言,目前在苏的高新技术企业虽不乏有建立科技联盟的想法,而实施上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通过与国内对口高校、实验室等科研院所签署合作协议的形式,利用国内智力、技术资源,建立产学研联盟。
二、苏州科技创新国际化的发展困境及建议
(一)人才引进结构亟待优化
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符合科技创新人才定义的统计指标包括科技活动人员、科研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创新人才的标准是能够提供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可实现市场转化的专业技术成果。而在苏州,无工作、生产经验的留学生占据目前海外引进人才总量的大多数,引进的外国专家也有相当一部分直接进入各高等教学领域。因此,苏州市除了要加快创新人才引进速度外,更需要进一步调整人才结构,改进人才引进评估标准,重点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创新成果实施的高层次海外人才(尤其是团队);其次,应由政府、企业、各类服务组织多方联动,营造和谐、高效的创新环境,使引进人才能够在这里扎住根,为苏州市战略急需的重点产业服务,从而构建起政府引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各类组织共同参与的长效引才机制。
(二)外资研发溢出效应有限
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市场的表现一枝独秀,外商纷纷把对中国的研发投资看作实现和维持其比较优势的关键。自2005到2011年,七年间已累计有522家外资研发机构落户苏州,其中,省级研发机构就达到了183家。但在这些亮点数据的背后,却需要进一步的理性分析和思考:在华外资的研发机构包括独立研发机构和非独立研发机构。其中,跨国公司设立研发机构(非独立研发机构)对当地技术创新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不可否认对所在国的技术创新有一定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则会产生消极影响。因为客观说来,跨国公司设立研发机构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有针对性地研发产业核心技术,并通过知识产权保护等手段和方式,从产业源头抢占所在国同类企业的市场空间。在当前外来投资中,外资控股和独资企业占相当多数,其并不会主动外溢技术,影响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培植潜在的竞争者,这就使所在地通过开放市场获取先进技术的难度加大。具体到苏州的调查数据,目前522家在苏外资研发机构中非独立研发机构有439家,只有83家独立研发中心,仅占到总量的16%。因此,苏州必须正视外资研发机构的发展和影响,多途径鼓励外商转让关键技术或采用共同开发的模式,加强技术成果转化和市场应用的程度,带动本土技术创新主体进行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外资研发机构的技术溢出效应;其次,在土地成本、规费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出台优惠鼓励措施,以优越的创新环境吸引更多的独立研发中心落户苏州,使外商资本真正投入到苏州产业升级、创新的大潮中来。
(三)外资投入效能有待提高
(四)境外研发困难重重
当今世界,综合利用资源的全球范围研发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这种趋势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不容忽视的,而企业技术创新国际化的模式是由其面临的市场形势和企业的实力决定的。目前,苏州市在境外设立的研发机构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存在如下困难:
一是由于企业基础参差不齐,境外研发机构普遍存在人员、资金投入少、规模小、研发能力不足等问题,更多进行的是试探性、探索式的技术搜索和学习,缺乏国内一些领先企业(如华为、海尔等)所具备的成熟国际化研发经验。
二是大部分企业的市场仍主要面向国内,一直面临的是有跨国公司加入的国内市场竞争。开展海外研发后,地理上的分散使公司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化,东道国环境因素的影响成为国际化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更加关键的因素,极大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压力。
三我国内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没有跨国公司得天独厚的国际关系网络,国际生产经营程度普遍不高,根据当地市场和资源更好地提高竞争力的市场支撑型国际化技术创新并不符合目前大部分企业的需要。
因此,现阶段苏州市企业研发国际化的重点是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技术学习和资源利用,提高企业整合资源的能力,推进企业生产经营的国际化。而政府工作的重点则是利用政府资源创造有利条件,提高海外研发企业的融资、管理能力,完善企业风险承担机制,促进苏州市企业科技创新国际化的加速成熟。
参考文献
[1]龙永图.杭州“长三角地区企业发展战略高端对话”(2007)
[2]陈劲,景劲松,吴沧澜,朱朝晖,童亮.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国际化的模式及其动态演化[J].科学学研究,2003(3).
[3]苏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
(责任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