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当今社会,由于“单位人”变“社会人”、“两新”组织大量涌现和流动人口的剧增,使我们地方党组织联系和服务群众的传统渠道不那么畅通了。沙坪坝区委“打造党组织广泛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新网络”的一系列探索,很值得我们借鉴。
新时期,社会转型和群众需求的多元化,要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与时俱进,使群众通过党组织的广泛联系和服务得到更多的实惠,使党群关系更加紧密。为此,沙坪坝区委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建立区委社会工委,推动党的组织体系与联系、服务群众体系互动并进
沙坪坝区率先建立了区委社会工委,对全区非公有制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中介组织、社会团体(行业协会),以及包括进城务工党员在内的流动党员等社会工作领域的党建工作进行指导,既为党员广泛联系、服务群众提供组织保证,又有效地增强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
一是完善党的组织体系。按照“属地为主,行业为辅”的原则,通过“联建、挂靠建、行业建”等手段,新建“两新”组织党组织36个;在全部城市社区建立了党委,在每个社区党委成立了“流动党员之家”,使党支部基本覆盖到小区、楼栋、商务楼宇;在流动党员集中的地方,建立了流动党支部,把游离于党的组织体系以外的党员纳入党的组织管理中;在农村打破以村、组为单位的党的组织格局,建立产业支部、行业支部,使组织建设积极适应农村由分散经营向产业化发展、规模经营的客观实际。
二是积极延伸党的工作手臂。在建立党组织条件不成熟的地方,先行建立工、青、妇、工商联分会等群团组织,发挥群团组织作为党的工作助手的作用;选派党建指导员,深入“两新”组织,开展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等党的工作,进一步强化党组织与群众的紧密联系。
三是依托组织发展,扩展联系服务体系。沙坪坝区几年前就组建了红岩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伍,现在区内所属党组织及其党员,均按行业或属地编入区红岩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伍,由总队实行统一管理,定时定点开展服务活动,做到了“有党的组织就有党的活动,有群众需要就有党员服务”。在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总队开展了“红岩先锋在行动”系列主题服务活动,深入实施“安居、乐业、结对”三大工程,努力解决群众住房、就业、日常生活等困难。全区509个低保无房或低保有房但人均不足6平方米的困难家庭,都获得廉租房补贴;专门为下岗职工举办的大型招聘会使1546名困难群众实现了就业;全区17000余名党员与3000多个困难家庭结对帮扶……这些活动联系面广,服务针对性强,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
“一卡一网一制度”,实现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组织化、有序化
针对在社会转型期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无序性和随意性,沙坪坝区探索建立了“一卡一网一制度”,为动员和组织各个领域的党员有效参与联系、服务群众提供平台支撑,把党员自发行为变成有序参与,使联系、服务呈现出“规模效应”和“放大效应”。
“一卡”是指党员信息卡。区委利用公安分局居住人口登记平台,在外来人员办理居住证件时,登记并核实其政治面貌,建立党员信息卡,党员可持信息卡到区内党组织参加学习和过组织生活,并可凭卡到各级党员维权服务站(点),获得组织关系转接、政策咨询、困难帮助、教育培训、就业指导等服务。通过党员信息卡管理,把流动党员纳入联系、服务群众的有序管理,党组织可根据需要及时引导区域内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有600多名流动党员参加了红岩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
“一网”是指党员教育培训网络。区委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实行党员层级教育制度。利用大规模干部培训对部门、街(镇)处级党员领导干部进行培训,各街(镇)党委(党工委)利用社区党校对社区(村)干部进行培训,社区(村)党组织对本辖区党员进行培训。同时,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在重庆大学开办职工继续教育学院,在重庆师范大学建立社区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与渝西学院联合进行农村党员干部学历培训等。通过多形式、多途径的学习教育,既增强了党员服务人民群众的宗旨意识,又使党员的素质能力与服务群众的要求相适应,实现党员“愿服务、能服务、服好务”。
“一制度”是指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制度。全区采取单位党组织直管为主与社区党组织协管为辅的双重管理模式。在职党员到所居住社区报到,服从社区党委管理并参加社区服务,活动情况记入党员服务卡,定期反馈给单位党组织并作为党内考核评比的标准之一,从而促使广大在职党员积极参加社区公益劳动,开展社区“一帮一”活动,开展便民利民服务等。这一制度成了在職党员“八小时之外”继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融入社区建设的有效载体。
打造党员与群众的沟通渠道,建立双向开放的联系、服务体系
打造党组织广泛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新网络,必须贴近群众强化互动,使党组织能够迅速准确地了解群众所想、所愿、所盼,确保联系、服务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推行党组织和党代表四级联系制度,使群众意见能随时反映到党组织。通过区委常委联系区委委员,区委委员联系党代表,党代表联系党员、群众,加强党组织与党员、群众特别是生产生活中有困难、思想上有波动的党员、群众的联系,形成党群互动的沟通渠道。
二是实行党代会常任制,使群众需要能得到及时落实。全区12个镇实行镇党代会常任制,党代表在党代会闭会期间继续发挥联系群众的优势,反映民情,收集民意,交镇、村党组织整理筛选后再交由村民投票表决,确定为民办实事项目,最后由镇、村组织实施办理,并定期向群众通报办理情况,接受群众监督。
三是推行红岩党员“邮递员”制度,使群众急难问题都能得到“零距离”办理。社区党委从在社区居住的在职机关党员、社区党员志愿者、社区其他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中委派红岩党员“邮递员”,红岩党员“邮递员”负责通过在各小区楼栋设置的党情民意箱等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并及时报送社区党委,社区党委进行分类处理,本级不能解决的报送街道党工委,处理结果或处理过程通过公示栏或社区网络论坛向群众进行反馈。
(作者系中共沙坪坝区委副书记)
新时期,社会转型和群众需求的多元化,要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与时俱进,使群众通过党组织的广泛联系和服务得到更多的实惠,使党群关系更加紧密。为此,沙坪坝区委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建立区委社会工委,推动党的组织体系与联系、服务群众体系互动并进
沙坪坝区率先建立了区委社会工委,对全区非公有制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中介组织、社会团体(行业协会),以及包括进城务工党员在内的流动党员等社会工作领域的党建工作进行指导,既为党员广泛联系、服务群众提供组织保证,又有效地增强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
一是完善党的组织体系。按照“属地为主,行业为辅”的原则,通过“联建、挂靠建、行业建”等手段,新建“两新”组织党组织36个;在全部城市社区建立了党委,在每个社区党委成立了“流动党员之家”,使党支部基本覆盖到小区、楼栋、商务楼宇;在流动党员集中的地方,建立了流动党支部,把游离于党的组织体系以外的党员纳入党的组织管理中;在农村打破以村、组为单位的党的组织格局,建立产业支部、行业支部,使组织建设积极适应农村由分散经营向产业化发展、规模经营的客观实际。
二是积极延伸党的工作手臂。在建立党组织条件不成熟的地方,先行建立工、青、妇、工商联分会等群团组织,发挥群团组织作为党的工作助手的作用;选派党建指导员,深入“两新”组织,开展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等党的工作,进一步强化党组织与群众的紧密联系。
三是依托组织发展,扩展联系服务体系。沙坪坝区几年前就组建了红岩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伍,现在区内所属党组织及其党员,均按行业或属地编入区红岩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伍,由总队实行统一管理,定时定点开展服务活动,做到了“有党的组织就有党的活动,有群众需要就有党员服务”。在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总队开展了“红岩先锋在行动”系列主题服务活动,深入实施“安居、乐业、结对”三大工程,努力解决群众住房、就业、日常生活等困难。全区509个低保无房或低保有房但人均不足6平方米的困难家庭,都获得廉租房补贴;专门为下岗职工举办的大型招聘会使1546名困难群众实现了就业;全区17000余名党员与3000多个困难家庭结对帮扶……这些活动联系面广,服务针对性强,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
“一卡一网一制度”,实现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组织化、有序化
针对在社会转型期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无序性和随意性,沙坪坝区探索建立了“一卡一网一制度”,为动员和组织各个领域的党员有效参与联系、服务群众提供平台支撑,把党员自发行为变成有序参与,使联系、服务呈现出“规模效应”和“放大效应”。
“一卡”是指党员信息卡。区委利用公安分局居住人口登记平台,在外来人员办理居住证件时,登记并核实其政治面貌,建立党员信息卡,党员可持信息卡到区内党组织参加学习和过组织生活,并可凭卡到各级党员维权服务站(点),获得组织关系转接、政策咨询、困难帮助、教育培训、就业指导等服务。通过党员信息卡管理,把流动党员纳入联系、服务群众的有序管理,党组织可根据需要及时引导区域内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有600多名流动党员参加了红岩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
“一网”是指党员教育培训网络。区委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实行党员层级教育制度。利用大规模干部培训对部门、街(镇)处级党员领导干部进行培训,各街(镇)党委(党工委)利用社区党校对社区(村)干部进行培训,社区(村)党组织对本辖区党员进行培训。同时,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在重庆大学开办职工继续教育学院,在重庆师范大学建立社区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与渝西学院联合进行农村党员干部学历培训等。通过多形式、多途径的学习教育,既增强了党员服务人民群众的宗旨意识,又使党员的素质能力与服务群众的要求相适应,实现党员“愿服务、能服务、服好务”。
“一制度”是指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制度。全区采取单位党组织直管为主与社区党组织协管为辅的双重管理模式。在职党员到所居住社区报到,服从社区党委管理并参加社区服务,活动情况记入党员服务卡,定期反馈给单位党组织并作为党内考核评比的标准之一,从而促使广大在职党员积极参加社区公益劳动,开展社区“一帮一”活动,开展便民利民服务等。这一制度成了在職党员“八小时之外”继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融入社区建设的有效载体。
打造党员与群众的沟通渠道,建立双向开放的联系、服务体系
打造党组织广泛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新网络,必须贴近群众强化互动,使党组织能够迅速准确地了解群众所想、所愿、所盼,确保联系、服务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推行党组织和党代表四级联系制度,使群众意见能随时反映到党组织。通过区委常委联系区委委员,区委委员联系党代表,党代表联系党员、群众,加强党组织与党员、群众特别是生产生活中有困难、思想上有波动的党员、群众的联系,形成党群互动的沟通渠道。
二是实行党代会常任制,使群众需要能得到及时落实。全区12个镇实行镇党代会常任制,党代表在党代会闭会期间继续发挥联系群众的优势,反映民情,收集民意,交镇、村党组织整理筛选后再交由村民投票表决,确定为民办实事项目,最后由镇、村组织实施办理,并定期向群众通报办理情况,接受群众监督。
三是推行红岩党员“邮递员”制度,使群众急难问题都能得到“零距离”办理。社区党委从在社区居住的在职机关党员、社区党员志愿者、社区其他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中委派红岩党员“邮递员”,红岩党员“邮递员”负责通过在各小区楼栋设置的党情民意箱等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并及时报送社区党委,社区党委进行分类处理,本级不能解决的报送街道党工委,处理结果或处理过程通过公示栏或社区网络论坛向群众进行反馈。
(作者系中共沙坪坝区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