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中印文化交流 共建亚洲新世纪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759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印文化作为东方三大文化的代表,加强两国文化的交流既是中印两国共同加强文化外交的战略抉择,也是亚洲人民复兴东方文明,共建亚洲世纪的必由之路。本文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分析了加强中印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和对东方文化的引领作用,从历史和现实的层面阐述了中印加强文化交流的可能性与合作建议。
  【关键词】:中印文化;东方文化;亚洲世纪
  一、加强中印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
  首先,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将文化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温和的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了文化是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中印文化具有同质性与互补性特点。中印文化同属于“东方文化”,主张“仁爱”、“和为贵”理念以及“非暴力”的思想,秉持中庸之道,奉行以“王道”治天下。这一积极的文化理念有利于实现中印“共同构建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望。
  其次,国家间文化交流使得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方向从关注传统安全领域转向了非传统安全领域,随之提出了软权力理论。政治价值观则可理解为主流文化,即意识形态,而外交政策正是前两个资源的具体化和细化。中印文化同属于世界主流文化,自古以来,中印文化对周边国家都颇具吸引力,历史上曾形成了“古印度文明”和“儒家文明”。
  同时,文化的交流迫使一些传统国际关系理论流派摒弃文明冲突的思维,并在“地缘政治”理论和“地缘经济”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地缘文化”理论。地缘文化在国际关系中主要以“软实力”的形式出现,并在国家综合实力中发挥重要作用。
  2、现实意义
  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中印两国同为世界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同是东方文明的代表。中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能够扩散到周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力量。
  促进世界稳定与发展。中印文化的交流能够加强两国在外交、经济、社会等领域的互动,带动全球各领域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印文化主张“以德服人”和“非暴力”思想,中印文化将“和谐”理念贯穿于世界发展能够有力的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
  推动全球改革与治理。当前,世界过度的强调经济、军事等硬实力,造成了诸多“远人不服”的现象。中印两国可以借此展示彼此在制度上、文化上、政策上的优越性或道德性,共同致力于完善全球制度、政策及文化机制,推动全球改革与治理。
  繁荣全球文明与文化。如今全球的各个角落都被卷进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各国间文化竞争在信息自由和市场中实现文化的互动、竞争与交流。在面临美国等西方文化产品的绝对优势地位时,中印两国都面临文化产品逆差这一问题。加强中印文化交流与融合有利于扩大中印同质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复兴中印东方文化,创造亚洲的世纪。
  从地区文明层面讲,中印文化交流是深入区域合作,构建亚洲共享文明的大势所趋。中印构建亚洲共享文明依托了两国同质的东方文化属性与历史悠久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有利于促进区域一体化进程以及地区国家谋求共同发展与安全的共识。
  从双边文化层面上来讲,中印有许多共性,两国互为邻国,拥有悠久灿烂的文明,两国又是亚洲大国和新兴发展中大国, 两国存在相同或相似的利益和关切。这一“地缘文化”共识决定了两国必然能够成为未来亚洲世纪的主力,也是中印和平崛起的重要推动力。
  3、中印文化具有引领作用
  中印文化的引领作用在历史上有过很好地实践。一方面,印度河和恒河孕育了印度文化,影响了南亚、东南亚以及周围广大地区。黄河和长江孕育出华夏文化,影响了东亚、东南亚以及世界其他地区。中印文化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圈,对人类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两大文化圈之间又是互相影响,互相融合,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与共同发展。
  在东方文化中,与中国文化类似的是,印度文化同样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多样性。印度是世界最早的古代文明古国之一,在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时,印度出现过类似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印度佛教便是其中的产物。后来穆斯林入侵印度后带来了伊斯兰宗教和文化,并建立了强大的莫卧儿王朝。由此,印度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在印度传统文化历史上相继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中印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对民族与宗教具有融合能力,有可能化解民族与宗教矛盾,是避免地区与国家冲突的明智选择中印文化都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看中精神文明的重要性,这一点恰好是东方文化区别于西方文明的特质。
  二、中印人文合作的可能性
  1、历史上的交流
  中印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交相辉映,拥有千年的文化交流历史。早在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后就对印度这个国家有了重大发现,并意识到开辟从西域到印度路线的重要性。征服匈奴后,中国向西穿过中亚的路线就开通了。从此,印度佛教的傳法僧人开始进入中国。
  从南北朝到唐朝,印度僧人曾多次来中国弘法传经。中国也曾有僧人跋山涉水到印度取经。其中尤以玄奘取经成为亚洲佛教历史的转折点。盛唐时期,中印人员、贸易往来以及文化交流达到了顶峰。
  在近代反抗殖民统治、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过程中,中印两国相互同情、相互支持。甘地曾对蒋介石说过,“基于对中国的了解,我衷心希望我们两个伟大的国家应该走的更近,优势互补,相互扶持,相互帮助。”
  1950年中印建交,印度成为最早与新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后,两国关系快速升温,“印地秦尼巴依巴依”(印中亲如兄弟)成为时代流行语。中印还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公认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20世纪60年代,中印边境发生武装冲突,两国关系陷入低谷。但是,在双方共同努力下,70年代中期,两国恢复了互派大使,贸易合作与人文交往逐渐展开,中印文化交流开始进入新的篇章。
  2、现实可能性
  进入21世纪,中印关系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两国建立起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两国交流更加密切,双方相互学习借鉴的愿望也更加热切。中印在“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等机制下加强合作,受到全世界的瞩目。   在官方层面,作为亚信峰会的成员国,中印两国于去年5月20-21日在上海共同参加了第四次亚信峰会。习近平主席发表了讲话,并表示“今天的亚洲汇聚了世界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是不同文化激荡互鉴的领先之地、活跃之地。亚洲崛起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中印作为亚洲两大文明国家在复兴东方文化和亚洲崛起的道路上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民间层面来看,近几年中印两国间的合作进展顺利。无论是在贸易、农业、军事安全领域,还是在信息产業、文化教育、金融、科技等层面,都有不俗的表现。中国现在已成为印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印两国在经济和文化上的合作将进一步深化中印文化交流,促进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带动整个亚洲的发展与进步。
  2011年印度组织了由500名青年组成的访华团来华访问,成为了两国民间交流的一个亮点。两国青年学生之间加强深入交流和沟通有利于两国未来友好关系的发展,也是加强中印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
  因素。
  三、合作的建议
  1、两国政府间应制定文化合作协定和备忘录及领导人定期文化外交活动,促进中印文化在官方层面的交流
  (下转至第208页)
  (上接第188页)
  据统计,2007年两国互访仅57万人次,仅占两国总人数的0.02%。双边贸易增长较快,但品种少、领域窄,中国对印投资更是位居第63位,仅占印度利用外资总额的0. 01%。
  2、文化交流应该尽量脱离政治矛盾和分歧
  自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发生以来,两国的文化交流一直备受政治的影响。由于两国在边界问题、西藏问题以及中印巴三角关系问题等政治问题方面存在矛盾和分歧,两国的文化交流也因此停滞不前,一直没有突破性进展。
  3、加强两国的民间层面的友好交流和互信机制,加深向两国大众渗透能力
  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主要局限在精英阶层,双边交往不对称。印度民众主要关注中国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安全等领域,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甚少。一方面,中印领导人和高层在许多重大的双边和多边问题上已达成共识,但另一方面,民间交流和互信仍严重不足,两国交往水平仍相对滞后。
  4、应该建立起在中印之间存在的社会文化理解
  中印两国缺乏定义对方文化与社会形式的相互理解机制,缺乏相互理解。两国应该建立加强文化交流的非官方民间组织以及定期的文化活动,扩大对彼此文化的宣传力度。
  5、加大对中印同质文化的宣传力度,加深印度人民对中印文化的认同
  两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场战争给印度人民留下了很深的阴影,至今仍未消除。民间势力作为区别于官方和媒体的“第三方”势力对中印同质文化进行客观的宣传和交流,能够进一步消除印度民众对中国的敌意或顾虑,加深印度对中印共性文化以及东方文化的认同。
  参考文献:
  [1] 尹朝晖,《地缘文化———当代国际政治理论研究的新视角》,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01期.
  [2] Framing a Discourse: China and India in the Modern World>Vinay Lal january 10, 2009,EPW Economic & political Weekly P 44.
  [3] 高吉全,中印应“增进每一个领域的交流”,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1-12/16/c_122432278.htm.
  [4] Sheikh Mohd Arif ,.
其他文献
【摘要】:时代的潮流下,随着大学生分配制度的改革,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等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同时,随着社会招工成本的上升,某些工种时间、空间需求量差异大等原因,也使得社会对待大学生兼职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为大学生提供了各种兼职岗位,形式也从勤工俭学,到校内校外的家教、卖报、推销、代理等等,甚至还有投资开店,独立创业的。本次社会调研以杭州、温州、萍乡等地区人群为主要调研对象,以
期刊
【摘要】:文章着眼于高职教育的特点,提出要重视教师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并且对机械类专业教师核心技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借助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对高职机械类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技能以及其与中职的区别进行分析。对教师和学生的专业技能间的关系进行了着重探讨,最后将机械类专业教师应具备的专业核心技能结论得出。希望对教师自身的定位与发展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有利。  【关键词】:高职教育
期刊
指导老师:万紫云  尊贵的鼠王:  臣曾接受您的派遣,走出我国的大门,探访广阔的“宇宙”。臣自以為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无所不通。能上刀山,可下火海,德才兼备,文理皆长。却不知触犯天意,最终在劫难逃。吾事不成,乃天命也!臣已渐入黄泉,独留几言,以告天下之民:出国有风险,间谍需谨慎。  臣来此处不过二十余日,“宇宙”之事不过略知一二。此处“番人”高十几“鼠丈”(注:一属丈约合十公分),行走如飞。一阵阵
期刊
回家,每个外地工作的人都想回家过年,在这个过程中,是无比的艰辛以及期待。  对于在外漂泊的游子来说,春节是必须要回家过年的时候,它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与父母之间的团聚,也是对于自己的重要的交代,对自己证明,这一年并不是白白浪费掉了。就好像在过年看春晚的时候,只有听到《难忘今宵》才算是落幕!  车子开动,与夕阳相伴,与晚霞同行。  伴随着落日渐渐消失,家乡却越发的清晰在自己的眼前,突然有种小时候与小伙伴
期刊
【摘要】:壮族传统节日传说是壮族独特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大环境下,研究壮族传统节日传说的民俗文化内涵对壮族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能通过节日传说见微知著地发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农业生产方式、精神信仰、婚丧礼俗等。  【关键词】:壮族;节日传说;民俗文化  钟敬文先生曾给民间传说做出过如下定义:“民间传说是人民创作的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方古
期刊
一、马长寿的“中国西南的民族分类”  彭文斌老师称道马长寿的论文道,“旁征博引,夹叙夹议,为马长寿先生《中国西南民族分类》一文比较突出的特点,这当然也体现了马长寿先生作为民族史专家在中西文献方面深厚的功底。对体质和语言研究文献的大量借用固然表现出他在一定程度上对西方学科范式的认同,大量的比附也使马的文本结构出现相应的跨界阐释特征,但是,从文本细读中可以看出,马长寿先生在借用西方知识进行跨界民族分析
期刊
【摘要】:随着保险业的发展,需要我们对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等实施强有力的保险监管,促进保险业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对国外代表性保险监管模式的比较,分析国外保险监管模式的特点,对我国的保险监管模式提出建议。  【关键词】:保险监管模式比较;借鉴  当今时代,保险业作为社会化的风险分散和经济损失的保障机制,已渗透到社会的各方面,发挥着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助推器的作用。在我国,保险市场初步形成,具有不完全性
期刊
【摘要】:湖南湘西地区的阳戏文化,是在漫长历史中积累沉淀下来的精神财富,反映了古代农民社会的审美观念,探讨了传统文化对中国各民族文化变迁; 有助于研究国家生态,生产活动,社会结构的探讨,家庭和婚姻,礼仪,节日,宗教,禁忌,文学艺术等问题。当今阳戏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不少成绩。本文根据湘西地区阳戏的起源、声腔特点、发展的现状及展望的问题,提出几点保护建议,以望湘西地区阳戏能在一个更好的环境中在继承与创
期刊
【摘要】:在文化发展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民间艺术的发展出现了商业化的趋势,民间艺术组织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选择了在喜庆节日里多进行表演的方法,造成了各相关利益主体的矛盾,需要加以改善。在浙江省龙游县进行调查,通过对民间艺术组织负责人和政府文化部门进行访谈调查,得出了当地民间艺术商业化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民间艺术;商业化;困境;龙游县  优秀民间艺术是广大人民群众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结晶,
期刊
【摘要】:《刑法修正案八》以及新诉讼法的出台,我们不难看出,对人权的保障越来越成为法治的重中之重,我们不仅要保护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人权,也要注重对犯罪行为的实施者的人权保护,这种人权价值的体现,不仅仅是人人平等的法律理念,也是对法律公平正义价值的美好回应。  【关键词】:法治;刑法的理性;价值  2013年2月17日晚,受害人杨某在北京市五道口的一家酒吧内的天蝎座包间与李天一等人喝酒,经酒吧经理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