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宋时期的周敦颐人品高尚,学问高深,著有《太极图说》和《通书》,互为表里,建立了一整套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是理学的开山鼻祖。他名廉表志,爱莲取德,修己治人,追求美好情操。他爱莲,更爱廉,借助冰清玉洁的莲花,进一步表达了他的爱廉思想,《爱莲说》是周敦颐爱廉思想的真情流露。
一、“官清赢得梦魂安”
周敦颐(1017-1073),湖南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字茂叔,号濂溪。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检察司法工作,多为低级小官,然而他不卑官小,职思其责。他恩荫补官,初仕分宁(今江西修水),便显出断案才能。当时分宁有一个多年案件,周敦颐“一讯立辨”。1044年,他任南安司理参军,有一囚犯按当时法律本不应当判死刑,但是转运使王逵要治囚犯于死地。王逵是酷吏,别人都惧怕他,不敢与王逵抗争,只有周敦颐不畏权势,敢于同王逵争辩,并做好了辞官的准备,周敦颐气愤地说:“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王逵后来感悟,囚犯免于一死。在合州,“事不经先生手,吏不敢决”,“其为使者进官得罪者,自以为不冤”。知南昌时,周敦颐得了一场大病,几乎快要死去,友人潘兴嗣“视其家,服御之物,止一敝箧,钱不满百”,相当寒酸。他奉已甚约,俸禄往往“周宗族,奉宾友”。他在郴州,同僚李初平去逝,他护丧归葬,并长期资助李初平一家。
端砚是我国四大名砚之一,为世人喜爱。周敦颐任提点广南东路刑狱时,知端州杜咨专门多采砚石以牟取私利,民怨极大,人称“杜万石”。周敦颐得知后,严厉查处,并下令,今后凡是在端州做官的人“取砚石不得超过两方”,打击了贪官污吏。以上种种,表明了周敦颐为政精密严恕,公正无私,清正廉洁,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他的《任所寄乡关故旧诗》:“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停杯厌饮香醪味,举箸常餐淡菜盘。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就是告诉父老乡亲,自己虽然做了官,但不改本色,傲骨丹青,正气凛然,淡泊名利,不趋炎附势,不追求荣华富贵,尽心尽力做清官,也是向世人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这就是廉洁正直的周敦颐,具有伟大人格的周敦颐。
二、“名廉朝暮箴”
因为周敦颐爱廉,所以1061年,他将在庐山山北的寓所前的一条小溪自命名为濂溪,取廉媲水而成名,书堂名为濂溪书堂,后学者称周敦颐为濂溪,亦名其学为濂学。濂溪洁清甘寒,发源于庐山莲花峰,深为周敦颐喜爱,他写下了《濂溪书堂》一诗:“元子溪曰瀼,诗传到于今。此俗良易化,不欺愿相钦。庐山我久爱,买田山之阴。田间有溪水,清洌出山心。山心无尘土,白石磷磷沉。潺潺来数里,到此始澄清。有龙不可测,岸木寒森森。书堂构其上,隐几看云岑。倚梧或欹枕,风月盈中襟。或吟或冥默,或酒或鸣琴。数十黄卷轴,圣贤谈无音。窗前即畴囿,囿外桑麻林。千蔬可卒岁,绢布足衣衾。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名廉朝暮箴。元子与周子,相邀风月寻。”唐代元结名九江瑞昌一条小溪为瀼溪,咏诗“尤爱一溪水,而能存让名”。并以让自箴,深得周敦颐仰慕。周敦颐名溪为濂溪,也要存廉名,并以廉自箴,名廉朝暮箴,就是时时告诫自己要清廉节俭。周敦颐确实是这样做的,他为官为人都深得人们的敬佩。他的友人潘兴嗣称赞他“心似冰清浸玉渊,节如金井冽寒泉”。任大中也有《濂溪隐斋》诗:“溪绕门前出翠岑,主人廉不让溪深,若教变成崇朝雨,天下贪夫洗却心。”还有“公廉如古人,禄利千钟疏”,“廉名似溪水,万古流不休”的诗句。黄庭坚称:“溪名不足以对茂叔之美。虽然茂叔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缴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闻茂叔之余风,犹足律贪,则此溪之水,配茂叔以长久。”濂溪寄托了周敦颐的高尚志向,也是他一生廉洁奉公廉正无私的真实写照。只有以周敦颐崇高的人品,才能写出千古流传的《爱莲说》。
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063年,周敦颐以刻石罗崖(江西于都)的形式发表了《爱莲说》。虽然只有短短119个字,但文辞优美,立意独特,脍炙人口。“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文中菊花(象征隐逸)、莲花(象征君子)、牡丹(象征富贵)三种花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以菊花作陪衬,牡丹作反衬,突出表现了周敦颐爱莲的立场和观点。他不避世隐逸,不羡慕富贵,而是要做志洁行廉的君子。
陶渊明爱菊“不为五斗米折腰”,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是隐逸诗人的代表,值得人们敬佩,但是继陶渊明以后,真正的隐士几乎不存在了,这是由于社会和个人因素,诗人们不可能达到真隐。周敦颐一生也是处在退与仕之间徘徊。北宋随着经济的发展,政治上越来越腐败,统治阶级生活越来越腐化,与周敦颐的廉正格格不入。他早有隐退之意,“不闻求进路,只见话休官”,“山水平生好,尝来说退居”,“脱去簪绅引林麓”等,都表现他有退隐之意。但是他还是认为“时清终未忍辞官”,最终他还是选择了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敢于面对现实,因此说周敦颐的独爱莲更加可贵,更有时代意义。既要洁身自好,不为世俗所污,又要经过水的洗涤后更显得洁净不妖媚,这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还要加强自身修养,即使是在不好的条件下,也要不改本色。内在思想上坦坦荡荡,胸怀磊落,外在行为上刚直不阿,忠直耿介,公平无私,挺拔向上,卓然不群。这个莲与濂溪的濂异曲同工,都表达了一个主题“廉”,既是周敦颐人品象征,又是周敦颐追求高尚情操的思想寄托,也是周敦颐一生不同流合污,坚持正义,恪守箴言的真实写照。
牡丹雍容华贵,是中国民间吉祥物,代表了人们求富求贵的心态,尤其是唐朝以来,朝中崇尚牡丹,形成了社会风尚,既是权势象征,又是财富象征,到宋代越演越烈。爱富贵是人之常情,周敦颐在《通书》中也写道:“夫富贵,人所爱也。”但是周敦颐不爱常人的富贵,周敦颐心中的富贵是一种精神上的富贵,“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故常泰无不足,而铢视轩冕,尘视金玉,其重无加焉尔”。在他看来,“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他还赞扬颜回“夫富贵,人之所爱,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他理想中的富贵是天地间的“至贵至爱”,不是常人的富贵观,所以他能爱廉,贫而犹乐。《爱莲说》正是言为心声,表达了爱廉这一主题。
《爱莲说》表达了周敦颐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以及他志洁高廉的理想人格。“但使爱莲知所爱,世间何处不濂溪”。濂溪思想是伟大的,《爱莲说》是不朽的。
(吴 怿,江西省九江市图书馆)
一、“官清赢得梦魂安”
周敦颐(1017-1073),湖南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字茂叔,号濂溪。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检察司法工作,多为低级小官,然而他不卑官小,职思其责。他恩荫补官,初仕分宁(今江西修水),便显出断案才能。当时分宁有一个多年案件,周敦颐“一讯立辨”。1044年,他任南安司理参军,有一囚犯按当时法律本不应当判死刑,但是转运使王逵要治囚犯于死地。王逵是酷吏,别人都惧怕他,不敢与王逵抗争,只有周敦颐不畏权势,敢于同王逵争辩,并做好了辞官的准备,周敦颐气愤地说:“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王逵后来感悟,囚犯免于一死。在合州,“事不经先生手,吏不敢决”,“其为使者进官得罪者,自以为不冤”。知南昌时,周敦颐得了一场大病,几乎快要死去,友人潘兴嗣“视其家,服御之物,止一敝箧,钱不满百”,相当寒酸。他奉已甚约,俸禄往往“周宗族,奉宾友”。他在郴州,同僚李初平去逝,他护丧归葬,并长期资助李初平一家。
端砚是我国四大名砚之一,为世人喜爱。周敦颐任提点广南东路刑狱时,知端州杜咨专门多采砚石以牟取私利,民怨极大,人称“杜万石”。周敦颐得知后,严厉查处,并下令,今后凡是在端州做官的人“取砚石不得超过两方”,打击了贪官污吏。以上种种,表明了周敦颐为政精密严恕,公正无私,清正廉洁,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他的《任所寄乡关故旧诗》:“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停杯厌饮香醪味,举箸常餐淡菜盘。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就是告诉父老乡亲,自己虽然做了官,但不改本色,傲骨丹青,正气凛然,淡泊名利,不趋炎附势,不追求荣华富贵,尽心尽力做清官,也是向世人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这就是廉洁正直的周敦颐,具有伟大人格的周敦颐。
二、“名廉朝暮箴”
因为周敦颐爱廉,所以1061年,他将在庐山山北的寓所前的一条小溪自命名为濂溪,取廉媲水而成名,书堂名为濂溪书堂,后学者称周敦颐为濂溪,亦名其学为濂学。濂溪洁清甘寒,发源于庐山莲花峰,深为周敦颐喜爱,他写下了《濂溪书堂》一诗:“元子溪曰瀼,诗传到于今。此俗良易化,不欺愿相钦。庐山我久爱,买田山之阴。田间有溪水,清洌出山心。山心无尘土,白石磷磷沉。潺潺来数里,到此始澄清。有龙不可测,岸木寒森森。书堂构其上,隐几看云岑。倚梧或欹枕,风月盈中襟。或吟或冥默,或酒或鸣琴。数十黄卷轴,圣贤谈无音。窗前即畴囿,囿外桑麻林。千蔬可卒岁,绢布足衣衾。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名廉朝暮箴。元子与周子,相邀风月寻。”唐代元结名九江瑞昌一条小溪为瀼溪,咏诗“尤爱一溪水,而能存让名”。并以让自箴,深得周敦颐仰慕。周敦颐名溪为濂溪,也要存廉名,并以廉自箴,名廉朝暮箴,就是时时告诫自己要清廉节俭。周敦颐确实是这样做的,他为官为人都深得人们的敬佩。他的友人潘兴嗣称赞他“心似冰清浸玉渊,节如金井冽寒泉”。任大中也有《濂溪隐斋》诗:“溪绕门前出翠岑,主人廉不让溪深,若教变成崇朝雨,天下贪夫洗却心。”还有“公廉如古人,禄利千钟疏”,“廉名似溪水,万古流不休”的诗句。黄庭坚称:“溪名不足以对茂叔之美。虽然茂叔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缴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闻茂叔之余风,犹足律贪,则此溪之水,配茂叔以长久。”濂溪寄托了周敦颐的高尚志向,也是他一生廉洁奉公廉正无私的真实写照。只有以周敦颐崇高的人品,才能写出千古流传的《爱莲说》。
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063年,周敦颐以刻石罗崖(江西于都)的形式发表了《爱莲说》。虽然只有短短119个字,但文辞优美,立意独特,脍炙人口。“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文中菊花(象征隐逸)、莲花(象征君子)、牡丹(象征富贵)三种花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以菊花作陪衬,牡丹作反衬,突出表现了周敦颐爱莲的立场和观点。他不避世隐逸,不羡慕富贵,而是要做志洁行廉的君子。
陶渊明爱菊“不为五斗米折腰”,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是隐逸诗人的代表,值得人们敬佩,但是继陶渊明以后,真正的隐士几乎不存在了,这是由于社会和个人因素,诗人们不可能达到真隐。周敦颐一生也是处在退与仕之间徘徊。北宋随着经济的发展,政治上越来越腐败,统治阶级生活越来越腐化,与周敦颐的廉正格格不入。他早有隐退之意,“不闻求进路,只见话休官”,“山水平生好,尝来说退居”,“脱去簪绅引林麓”等,都表现他有退隐之意。但是他还是认为“时清终未忍辞官”,最终他还是选择了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敢于面对现实,因此说周敦颐的独爱莲更加可贵,更有时代意义。既要洁身自好,不为世俗所污,又要经过水的洗涤后更显得洁净不妖媚,这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还要加强自身修养,即使是在不好的条件下,也要不改本色。内在思想上坦坦荡荡,胸怀磊落,外在行为上刚直不阿,忠直耿介,公平无私,挺拔向上,卓然不群。这个莲与濂溪的濂异曲同工,都表达了一个主题“廉”,既是周敦颐人品象征,又是周敦颐追求高尚情操的思想寄托,也是周敦颐一生不同流合污,坚持正义,恪守箴言的真实写照。
牡丹雍容华贵,是中国民间吉祥物,代表了人们求富求贵的心态,尤其是唐朝以来,朝中崇尚牡丹,形成了社会风尚,既是权势象征,又是财富象征,到宋代越演越烈。爱富贵是人之常情,周敦颐在《通书》中也写道:“夫富贵,人所爱也。”但是周敦颐不爱常人的富贵,周敦颐心中的富贵是一种精神上的富贵,“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故常泰无不足,而铢视轩冕,尘视金玉,其重无加焉尔”。在他看来,“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他还赞扬颜回“夫富贵,人之所爱,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他理想中的富贵是天地间的“至贵至爱”,不是常人的富贵观,所以他能爱廉,贫而犹乐。《爱莲说》正是言为心声,表达了爱廉这一主题。
《爱莲说》表达了周敦颐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以及他志洁高廉的理想人格。“但使爱莲知所爱,世间何处不濂溪”。濂溪思想是伟大的,《爱莲说》是不朽的。
(吴 怿,江西省九江市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