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还要引导学生在嚼字、品词、赏句中去领悟语言表达的特点、作用、效果,使内容和表达相互促进,相互提升,让学生能从内容与表达的有机统一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即“立足表达,言意兼得”。
关键词:立足表达;言意兼得;咬文嚼字;品词析句
在“2011中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上,与会者展开了“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的得与失”的研讨。在这次研讨中,有专家指出课改这10年,语文教学最大的“失”在于语文教学过于注重内容分析,而忽视了表达形式的教学,忽视了语言文字的习得,存在着重“人文”轻“工具”的问题。确实,我们看到现行的语文课堂上老师们激情飞扬,学生们慷慨陈词,语文的人文内涵体现得淋漓尽致。但却很少看到老师们领着学生揣摩语言文字,感悟表达形式,领悟语言运用的奥妙。其实,文章的重点字词、关键句、段、行文思路、结构以及文章的文眼、标题等都是揭开表达奥妙的关键所在,是指导学生领悟语言表达形式的着力点。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执教《父亲和鸟》一课谈一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抓住关键字词实现言意共生,言意兼得的效果。
一度教学设计:乱花渐欲迷人眼
设计理念 从文章结构入手,抓住 “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爱唱歌的鸟”这条主线进行教学。在充分地读、自由地说、大胆地想象相交融的课堂对话中,获得情感的熏陶和语文能力的提升。
主要教学流程 教师说:“同学们,你能从课文中找到表示父亲和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的句子吗?(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爱唱歌的鸟。)”围绕这个句子,找一找父亲说的话,并用横线画下来。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有点难,因为本课光父亲说的话就有七句。交流(在这时,还有很多学生没有及时找到句子,正在埋头划着线),再一次读这些描写父亲的句子,说一说你能从这些句子中了解到一些什么?
笔者原本设想让学生从这一环节中知道父亲了解鸟的许多知识,从而得出父亲爱鸟,结果发现学生根本没法说。
教后反思 一节课下来,结果和预设产生了矛盾,教学内容冗长,学生学习氛围沉闷。这是为什么?是自己习惯了高段教学,一时不能适应低段教学的关系吗?这时那句“语文教学最大的‘失’在于语文教学过于注重内容分析,而忽视了表达形式的教学,忽视了语言文字的习得,存在着重‘人文’轻‘工具’的问题。”这句话警醒了我:虽然从结构入手,在教学中找到了一条主线,然而在围绕主线的过程中,我没有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在没有语言表达的基础上,又如何去感悟“父亲爱鸟”的那种人文内涵,又如何做到“言意兼得”呢?经过深思,笔者有所了悟。
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慈母情深》时,抓住四个“立刻”的教学:读完这句话我们看到的是——快镜头。从哪儿看出这是一个快镜头(立刻)?课文中一共用了几个“立刻”?(四个指导读出快镜头的感觉。)“立刻”是什么意思?给它找一找近义词。(学生找到了“迅速、立即、马上、连忙、赶紧”等词语……)这文章谁写的?汉语词汇那么丰富,他为什么偏偏只用“立刻”?学生改写后,老师出示两个句子进行比较:“马上……迅速……赶紧……立刻……”教师问:“你们觉得这样改好吗?为什么?”通过换词比较,学生体会到连用四个“立刻”,妈妈的动作显得更快、更迅速。教师继续提问:“那么,从用词的角度和语言变化的角度来看,你觉得哪一句话给你的感觉更加单调?更加枯燥乏味?更加无趣?有学生回答是课文中的句子。难道作者梁晓声就感觉不到这样写很单调,很枯燥乏味吗?那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写呢?”
王崧舟老师紧紧抓住“立刻”这个词语,一步步引领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细细品味,通过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架起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桥梁。学生经过词语替换和句子对比,明白了:我的母亲就是这样没命的干活的,就是这样拼命挣钱的,来不及伸个懒腰,来不及喘口气,更来不及和我多说一句话,她就是这样争分夺秒地为生计劳碌著的。此时,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是母亲的辛劳,还体会到了作者那“鼻子一酸”的心痛,更在体悟的过程中领悟到了四个“立刻”所散发的无限魅力。真可谓“言意兼得”。
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指的就是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借助文本中一个个生动的词语、一个个精妙的句子,架起一座座桥梁,实现与文本的对话。《父亲和鸟》这节课,我又该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字里行间,品词析句,感受语言的魅力,使学生“言意兼得”呢?
二度教学设计:柳暗花明又一村
设计理念 找准切入点,围绕父亲的“望、闻”展开,在情境中,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读中感悟,激发学生的童心童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体会父亲对鸟的了解,从而也让学生很自然地意识到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相融相依的关系。
主要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教师问:“想不想和课文中的我和父亲到森林里去看看?”学生闭上眼睛,听着音乐,导入课文情境。学习课文3至8自然段。
课文赏析:父亲突然站定,朝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他喃喃地说:“林子里有不少鸟。”
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父亲指着一根树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嗯,还有鸟味。”
我只闻到浓浓的草木气味,没有闻到鸟的气味。
“鸟也有气味?”
“有。在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一群的,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父亲又说:“听,鸟要唱歌了。”
我们刚坐下,鸟就唱了起来。
父亲说:“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
根据课文内容,教师的讲解如下:
师:睁开眼睛,说说看到了什么?能看到小鸟吗?能听到什么吗?可是课文中的父亲却通过用眼睛“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发现了许多奥秘。
出示卡片:望了又望、闻了又闻。
师:让我们把这两个词放到句子中去,自由读读。读通句子:父亲突然站定,朝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领会句意:父亲望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自由读课文3至8自然段。
交流,随机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从“父亲望见了树枝在动”体会到父亲观察很仔细(板书:观察仔细)。
有情感地朗读第五自然段,从父亲说话的“很轻、生怕惊动”,体会到父亲对鸟的关爱(板书:关爱小鸟)。
出示课文第八自然段。从“热腾腾”体会到父亲很了解小鸟(板书:了解小鸟)。
再次感悟,促进情感内化。第一,回读句子,抓住“又”字,再次理解“望了又望、闻了又闻”。
第二,联系实际,说一说你会在什么情况下会“望了又望、闻了又闻”?体会父亲对鸟由衷地喜爱(板书:喜爱小鸟)。
第三,有情感朗读课文3至8自然段,说一下自己的感触。
教后反思 通过修改这样的教学过程,笔者发现学生也比较能适应,课文3至8自然段的教学安排,切合实际,学生学得扎实、深入。
结束语
通过这次教学也让自己明白了:教学是一门缺陷的艺术。“高山仰止,景行行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语文的阅读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内容人人看得见,形式是一个秘密。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时刻都警醒自己,语文教学的根本在于学习并应用语言文字。所以,我们在备课、上课时应更多地关注课文的表达形式,从表达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语文,通过作者独特的表达,领悟文字背后藏着的丰富内涵,从而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言和意共生。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香山小学教育集团)
关键词:立足表达;言意兼得;咬文嚼字;品词析句
在“2011中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上,与会者展开了“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的得与失”的研讨。在这次研讨中,有专家指出课改这10年,语文教学最大的“失”在于语文教学过于注重内容分析,而忽视了表达形式的教学,忽视了语言文字的习得,存在着重“人文”轻“工具”的问题。确实,我们看到现行的语文课堂上老师们激情飞扬,学生们慷慨陈词,语文的人文内涵体现得淋漓尽致。但却很少看到老师们领着学生揣摩语言文字,感悟表达形式,领悟语言运用的奥妙。其实,文章的重点字词、关键句、段、行文思路、结构以及文章的文眼、标题等都是揭开表达奥妙的关键所在,是指导学生领悟语言表达形式的着力点。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执教《父亲和鸟》一课谈一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抓住关键字词实现言意共生,言意兼得的效果。
一度教学设计:乱花渐欲迷人眼
设计理念 从文章结构入手,抓住 “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爱唱歌的鸟”这条主线进行教学。在充分地读、自由地说、大胆地想象相交融的课堂对话中,获得情感的熏陶和语文能力的提升。
主要教学流程 教师说:“同学们,你能从课文中找到表示父亲和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的句子吗?(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爱唱歌的鸟。)”围绕这个句子,找一找父亲说的话,并用横线画下来。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有点难,因为本课光父亲说的话就有七句。交流(在这时,还有很多学生没有及时找到句子,正在埋头划着线),再一次读这些描写父亲的句子,说一说你能从这些句子中了解到一些什么?
笔者原本设想让学生从这一环节中知道父亲了解鸟的许多知识,从而得出父亲爱鸟,结果发现学生根本没法说。
教后反思 一节课下来,结果和预设产生了矛盾,教学内容冗长,学生学习氛围沉闷。这是为什么?是自己习惯了高段教学,一时不能适应低段教学的关系吗?这时那句“语文教学最大的‘失’在于语文教学过于注重内容分析,而忽视了表达形式的教学,忽视了语言文字的习得,存在着重‘人文’轻‘工具’的问题。”这句话警醒了我:虽然从结构入手,在教学中找到了一条主线,然而在围绕主线的过程中,我没有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在没有语言表达的基础上,又如何去感悟“父亲爱鸟”的那种人文内涵,又如何做到“言意兼得”呢?经过深思,笔者有所了悟。
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慈母情深》时,抓住四个“立刻”的教学:读完这句话我们看到的是——快镜头。从哪儿看出这是一个快镜头(立刻)?课文中一共用了几个“立刻”?(四个指导读出快镜头的感觉。)“立刻”是什么意思?给它找一找近义词。(学生找到了“迅速、立即、马上、连忙、赶紧”等词语……)这文章谁写的?汉语词汇那么丰富,他为什么偏偏只用“立刻”?学生改写后,老师出示两个句子进行比较:“马上……迅速……赶紧……立刻……”教师问:“你们觉得这样改好吗?为什么?”通过换词比较,学生体会到连用四个“立刻”,妈妈的动作显得更快、更迅速。教师继续提问:“那么,从用词的角度和语言变化的角度来看,你觉得哪一句话给你的感觉更加单调?更加枯燥乏味?更加无趣?有学生回答是课文中的句子。难道作者梁晓声就感觉不到这样写很单调,很枯燥乏味吗?那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写呢?”
王崧舟老师紧紧抓住“立刻”这个词语,一步步引领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细细品味,通过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架起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桥梁。学生经过词语替换和句子对比,明白了:我的母亲就是这样没命的干活的,就是这样拼命挣钱的,来不及伸个懒腰,来不及喘口气,更来不及和我多说一句话,她就是这样争分夺秒地为生计劳碌著的。此时,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是母亲的辛劳,还体会到了作者那“鼻子一酸”的心痛,更在体悟的过程中领悟到了四个“立刻”所散发的无限魅力。真可谓“言意兼得”。
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指的就是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借助文本中一个个生动的词语、一个个精妙的句子,架起一座座桥梁,实现与文本的对话。《父亲和鸟》这节课,我又该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字里行间,品词析句,感受语言的魅力,使学生“言意兼得”呢?
二度教学设计:柳暗花明又一村
设计理念 找准切入点,围绕父亲的“望、闻”展开,在情境中,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读中感悟,激发学生的童心童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体会父亲对鸟的了解,从而也让学生很自然地意识到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相融相依的关系。
主要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教师问:“想不想和课文中的我和父亲到森林里去看看?”学生闭上眼睛,听着音乐,导入课文情境。学习课文3至8自然段。
课文赏析:父亲突然站定,朝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他喃喃地说:“林子里有不少鸟。”
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父亲指着一根树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嗯,还有鸟味。”
我只闻到浓浓的草木气味,没有闻到鸟的气味。
“鸟也有气味?”
“有。在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一群的,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父亲又说:“听,鸟要唱歌了。”
我们刚坐下,鸟就唱了起来。
父亲说:“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
根据课文内容,教师的讲解如下:
师:睁开眼睛,说说看到了什么?能看到小鸟吗?能听到什么吗?可是课文中的父亲却通过用眼睛“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发现了许多奥秘。
出示卡片:望了又望、闻了又闻。
师:让我们把这两个词放到句子中去,自由读读。读通句子:父亲突然站定,朝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领会句意:父亲望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自由读课文3至8自然段。
交流,随机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从“父亲望见了树枝在动”体会到父亲观察很仔细(板书:观察仔细)。
有情感地朗读第五自然段,从父亲说话的“很轻、生怕惊动”,体会到父亲对鸟的关爱(板书:关爱小鸟)。
出示课文第八自然段。从“热腾腾”体会到父亲很了解小鸟(板书:了解小鸟)。
再次感悟,促进情感内化。第一,回读句子,抓住“又”字,再次理解“望了又望、闻了又闻”。
第二,联系实际,说一说你会在什么情况下会“望了又望、闻了又闻”?体会父亲对鸟由衷地喜爱(板书:喜爱小鸟)。
第三,有情感朗读课文3至8自然段,说一下自己的感触。
教后反思 通过修改这样的教学过程,笔者发现学生也比较能适应,课文3至8自然段的教学安排,切合实际,学生学得扎实、深入。
结束语
通过这次教学也让自己明白了:教学是一门缺陷的艺术。“高山仰止,景行行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语文的阅读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内容人人看得见,形式是一个秘密。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时刻都警醒自己,语文教学的根本在于学习并应用语言文字。所以,我们在备课、上课时应更多地关注课文的表达形式,从表达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语文,通过作者独特的表达,领悟文字背后藏着的丰富内涵,从而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言和意共生。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香山小学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