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英语教学;预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3(B)-0078-01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不是简单地学教材,而是把教材作为引子和材料。如果学生继续用以前习惯了的学习方式,靠参考书、靠教师来把握学习的重难点,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学会预习,引导学生由被动地学习英语到主动地学习英语,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下面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谈谈几点看法。
一、“读”:读熟单词、读懂对话和课文
1 读单词。学好英语,生词是最大的拦路虎。因此,课前预习生词很必要。预习时,对即将学习的单词词性和中文意思要作一浏览,采取音形义结合的方法记单词;对难于理解或不会用的单词和词组,不必花太多的时间去“纠缠”,课堂上可以认真听老师讲解,跟着老师朗读或跟着录音带朗读,这样就能够快速准确地掌握每一课的生词。
2 读课文。读课文分朗读和默读两种。朗读时应声音响亮,把重点放在纠正自己不正确的语音语调上。如果自备了课文录音磁带,可以先听一两遍录音,然后跟读录音。默读的速度不可太快,重点应放在对词义和句意的理解上。通过默读,要大概了解全文的意思。
3 读对话。每个单元都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口语训练话题,学生课前可以反复朗读对话,甚至把对话背下来,运用对话中的词组、句型和同学进行交流,这样可以为课堂上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作好准备。
二、“画”:画出生词、短语
在课前预习中,教师要让学生画出对话、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对一时搞不懂的词语、句型、新的语法作记号,以便在课堂上有重点地听老师讲解,避免盲目地听课。这一点对课文和语法的学习尤为重要。在预习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大意之后,找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同时认真做课文后面的回答问题和与课文配套的练习册上的一些简单练习题,这样可以检验预习的效果,还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预习语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接触某一语法规则,然后结合例句观察这一语法的特点和使用规则,在不能理解的地方作记号,上课时认真听老师讲解,和老师一起归纳、总结语法。并进行大量的操练,从而掌握语法,达到正确运用语言的目的。
三、“查”:养成查字典和资料的习惯
学必有思,思若有疑,方可进步。思考产生问题后,解疑很重要,这就需要“查”。一是查字典,二是查阅相关的教辅参考书。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英汉双解词典》(甚至《英英词典》)和其他工具书把生词及其读音、词性、用法、例句记在笔记本上;对于课文,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课文内容的背景知识。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利用网络、百科全书等查找背景材料。这样在课堂上就可以给学生腾出更多的时间理解和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思”:思考问题
教师要让学生思考课本中的问题和练习册中的预习题,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布置相应的预习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预习问题,同时说明要求,指明方法。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口头分析句子、口头翻译课文等形式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客观评价预习结果。对认真预习、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对疏于预习、应付的学生给予批评和适当的惩罚,促使学生在预习中由被动求知变为主动求知。
五、“问”:提出自己预习中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十个问题更有价值。预习不仅要预先熟悉一下即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还要在预习中发现问题。从哪几个方面去发现问题呢?一是联系过去学过的有关知识,围绕词义、词的用法和搭配、句型结构、语法概念等发现和提出问题;二是围绕课文的内在联系、情节变化、说话人的意图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后,自己解决不了的,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直到弄懂为止。这种先预习,再归纳,最后带着问题听讲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
责任编辑:王妍玮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3(B)-0078-01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不是简单地学教材,而是把教材作为引子和材料。如果学生继续用以前习惯了的学习方式,靠参考书、靠教师来把握学习的重难点,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学会预习,引导学生由被动地学习英语到主动地学习英语,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下面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谈谈几点看法。
一、“读”:读熟单词、读懂对话和课文
1 读单词。学好英语,生词是最大的拦路虎。因此,课前预习生词很必要。预习时,对即将学习的单词词性和中文意思要作一浏览,采取音形义结合的方法记单词;对难于理解或不会用的单词和词组,不必花太多的时间去“纠缠”,课堂上可以认真听老师讲解,跟着老师朗读或跟着录音带朗读,这样就能够快速准确地掌握每一课的生词。
2 读课文。读课文分朗读和默读两种。朗读时应声音响亮,把重点放在纠正自己不正确的语音语调上。如果自备了课文录音磁带,可以先听一两遍录音,然后跟读录音。默读的速度不可太快,重点应放在对词义和句意的理解上。通过默读,要大概了解全文的意思。
3 读对话。每个单元都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口语训练话题,学生课前可以反复朗读对话,甚至把对话背下来,运用对话中的词组、句型和同学进行交流,这样可以为课堂上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作好准备。
二、“画”:画出生词、短语
在课前预习中,教师要让学生画出对话、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对一时搞不懂的词语、句型、新的语法作记号,以便在课堂上有重点地听老师讲解,避免盲目地听课。这一点对课文和语法的学习尤为重要。在预习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大意之后,找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同时认真做课文后面的回答问题和与课文配套的练习册上的一些简单练习题,这样可以检验预习的效果,还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预习语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接触某一语法规则,然后结合例句观察这一语法的特点和使用规则,在不能理解的地方作记号,上课时认真听老师讲解,和老师一起归纳、总结语法。并进行大量的操练,从而掌握语法,达到正确运用语言的目的。
三、“查”:养成查字典和资料的习惯
学必有思,思若有疑,方可进步。思考产生问题后,解疑很重要,这就需要“查”。一是查字典,二是查阅相关的教辅参考书。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英汉双解词典》(甚至《英英词典》)和其他工具书把生词及其读音、词性、用法、例句记在笔记本上;对于课文,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课文内容的背景知识。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利用网络、百科全书等查找背景材料。这样在课堂上就可以给学生腾出更多的时间理解和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思”:思考问题
教师要让学生思考课本中的问题和练习册中的预习题,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布置相应的预习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预习问题,同时说明要求,指明方法。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口头分析句子、口头翻译课文等形式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客观评价预习结果。对认真预习、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对疏于预习、应付的学生给予批评和适当的惩罚,促使学生在预习中由被动求知变为主动求知。
五、“问”:提出自己预习中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十个问题更有价值。预习不仅要预先熟悉一下即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还要在预习中发现问题。从哪几个方面去发现问题呢?一是联系过去学过的有关知识,围绕词义、词的用法和搭配、句型结构、语法概念等发现和提出问题;二是围绕课文的内在联系、情节变化、说话人的意图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后,自己解决不了的,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直到弄懂为止。这种先预习,再归纳,最后带着问题听讲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
责任编辑:王妍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