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瑶族织锦工艺三题

来源 :创意设计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gys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集中分布在湖南南部江华、江永等地的瑶族织锦工艺,是至今仍然保留经线起花工艺的“经锦”,在当地民间的被面、花带、襁褓、口水兜、盖篮帕、头帕等生活日用中得到广泛的使用。也正是由于“经锦”的特殊性,湘南瑶族织锦还保留了与其他诸如土家族、侗族织锦不同的牵经工艺的起花工艺,是我国少数民族织锦工艺中的璀璨明珠。
  [关键词]瑶族织锦;地域分布;日用分类;特色工艺
  [Abstract] Yao brocade craft,distributed in southern Hunan like JiangHua, JiangYong, retains warp jacquard craft from Warp-patterned Brocade till now, and in those areas it is widely used in quilt cover, braided belt, swaddle, baby bib, handkerchief, and ganlraaiz in daily life. It is due to the particularity of Warp-patterned Brocade that Yao brocade in southern Hunan is different from others, such as Tujia brocade,Dong brocade in warp craft and jacquard craft which makes Yao brocade a shining pearl in Chinese minority tapestries.
  [Key words] Yao brocade;Geographic distribution;Daily use classification;Unique craft
  瑶族是湖南世居少数民族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秦汉时期瑶族先民便集中居住在湖南黔中郡,被称作“武陵蛮”、“长沙蛮”、“零陵蛮”等。湖南作为瑶族先民最早有据可查的聚居地之一,瑶族文化也成为湖南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瑶族有平地瑶、过山瑶、花瑶等分支,主要分布在永州江华、江永、蓝山、道县,邵阳隆回、怀化溆浦等地,是湘南地区最主要的少数民族。与其他兄弟少数民族一致,湖南瑶族传统织绣工艺发达,广泛应用于头饰、服饰、铺盖、祭祀等日常生活和族群信仰领域,其工艺种类根据不同的地域分布还各有所侧重。湖南瑶族织绣工艺保留有极具特色的个性特征,均不同于侗族、苗族、土家族织绣工艺,有着强烈的民族识别性。以经线起花的平地瑶织锦工艺便是其中一朵美丽的奇葩。
  一、湘南瑶族织锦的主要地域分布
  在湖南瑶族发展历史上,瑶族传统聚居地有一个从湘西北地区到湘中、湘南地区的逐渐迁徙过程,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成为目前湘南地区最主要的少数民族。笔者一行近几年对湘南瑶族民间工艺进行了数次系统调研,瑶族织锦工艺较为集中的分布在江华、江永两县,是当地平地瑶族群最富有特色、盛名远播的手工技艺。
  (一)江华瑶族自治县
  江华瑶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最南端,西部毗邻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与广东省接壤,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瑶族自治县之一,也是湖南省唯一的瑶族自治县,还是瑶族人口分布最多的自治县,被誉为“神州瑶都”。江华瑶族自治县区域位置重要,是由湘入粤、桂的重要通道,南岭山系的萌渚岭山脉将县境划为“岭东”、“岭西”两部。岭东地区高山众多,又称为“大瑶山”,包括较大的大圩镇、小圩镇等地,均没有织锦技艺及其习俗的遗存。岭西的丘陵地带是瑶族织锦的最主要流传地区,从县城沱江镇出发,自北向南经大路铺镇、白芒营镇、涛圩镇、河路口镇等五个集镇,居住了绝大部分的平地瑶群众,瑶族古老的织造之风在这里流传至今。
  在江华岭西地区平地瑶的众多族群分支中,又数梧州瑶的织造技艺最为熟练,也是目前瑶族织锦技艺主要的传承群体。根据相关学者的考证,“宋皇祐五年(1053年)居住在广西梧州地区的寨山人(梧州人)因被驱赶,部分从梧州迁入江华,明代又有大批进入”[1],说明“梧州瑶”最早在宋代便从广西迁入江华。其后随着明正统至嘉靖年间,广西瑶族地区局势动荡,更多批次的“梧州流民”迁入今天的江华一带,形成“半瑶僮、半梧州流民”的平地瑶村这部分居住在今大路铺镇、白芒营镇、涛圩镇等地的梧州瑶人,至今仍然使用一种独特的“梧州话”方言,也比较完整的保留了瑶族织锦、刺绣等传统工艺,几乎每个村寨都均有掌握织锦技艺的妇女,尽管普遍年龄偏大,但这门技艺尚在艰难的维系。
  (二)江永县
  与江华县的西北部接壤的江永县千家峒故地,是瑶族史学界公认的瑶族祖居故地之一,也是瑶族的发源地之一。江永县瑶汉混居,瑶族人口相对江华县较少,大部分为平地瑶支系,千家峒瑶族乡、兰溪瑶族乡、源口瑶族乡与松柏瑶族乡等四个聚居地在县境大致呈北、东、西三角形散落分布。
  江永瑶族织锦工艺的遗存总体上不及江华瑶族自治县,但当地妇女仍有使用织锦镶嵌的被面、背带、花带等习惯,且八宝被在图案上与江华八宝被大致相同,但织造工艺上却不用大型的织机,仅用织花带的腰织机进行编织,故不受地点的限制。也因工具的简单致使单幅宽度相对江华八宝被较窄,需拼接才能制成一床被面,因而较为费时。江华、江永两地瑶族织锦不同的表现载体与分布流传,不仅体现了手工技艺的明显的地域特性,也进一步说明,八宝被的经花工艺与织花带有着相似的渊源。
  二、湘南瑤族织锦的日用分类
  按照织锦的织造工艺区分,瑶族织锦属于典型的经线起花的“经锦”,按照织锦经纬线的色彩,瑶族织锦则有素锦、彩锦之别。在瑶族织锦工艺尚存的湘南村寨,日用是织锦工艺产品的主要用途,从被面铺盖,到装饰的花带、头帕,到儿童口水兜等,无不凝结着瑶族妇女手艺的结晶。   (一)被面
  用于铺盖的被面,是湘南瑶族织锦最普遍的用途,当地称之为“八宝被”,因每床铺盖有八种不同的图案而得名。由于瑶族织锦多用自产的棉纱,较之其他原料或工业机器织成的铺盖更加结实耐用、软和保暖,八宝被受到瑶族群众的普遍欢迎。瑶族织锦使用经线起色起花,呈现出长条形的色彩和图案变化。彩锦的配色对比强烈、大胆艳丽,在化纤材料还未普及到偏远瑶乡的年代,纯度较高的大红、靛蓝、翠绿、黑色是最常见的搭配(图1)。今天各色纱线都能很方便地从市场上买到,桃红、柠檬黄、紫色等颜色被使用到被面中。多彩的八宝被彰显了瑶女对色彩的独特理解,寄托了她们内心无比的热情。
  与多种颜色的彩色织锦相比,两种色彩的素锦(图2)则凸显出古朴神秘、稳健大方的美感。八宝被经花工艺的纹样抽象简洁,织女将倾斜的几何纹样织入一个个不大的单元格中,隐约可辨的有鸟纹、莲花纹等;或织入带有教化意味的文字与诗句,在文字上下配以装饰图案,巧妙地将阅读性与观赏性结合起来,二者相得益彰,深得当地瑶族人民的喜爱,是目前八宝被最常见、普遍的图案组成形式;有的如“万”、“田”、“而”、“土”等,并没能组合成一句有意义的文字话语,是一种间于文字与图案之间的花边装饰。江永地区的八宝被不同于江华,是由花带拼接而成的。手工织造的花带宽度不等,按经线的数目来看,一般在21双至62双之间。由于手工织造花带的经密可以自由控制,通常比上机织造被面的经密要高,所以相同经数的经条花带的宽度较窄。江永瑶族花带的几何纹样呈连续排列的方式,极少数会采用单元格内织入文字的方式。
  江华瑶族自治县还遗存一种回形纹样的被面,其图案组织是呈横向排列的异色长条形,单条纹样宽幅较窄,配色通常为蓝、红、黑、绿四种颜色,循环重复地铺满整个被面。这种回纹被面所用的是区别于八宝被织造的纬线起花工艺,一般在另一种较高的土布织机上完成,织造时根据配色来决定梭子的数量,一条颜色使用一个梭子,整个被面平整细致,较八宝被更加淡薄而细腻,属于平纹纬花织物。
  (二)花带
  花带是瑶族人民必需的生活用品,也是重要的装饰物品。花带一般用来做腰带,其制作精美,织造风尚与被面织造不相上下,尤以江华瑶族自治县久负盛名,被称为“花腰带”。江华地区的瑶族花带,有一种在纹样上与八宝被大致无异,其中文字与几何图案平整细致,单元纹样分段连接,间隔有序,这种花带也被称为“八宝带”(图3)。笔者在涛圩镇上云村见到两条由蚕丝挑织的花带,虽已年代久远但触感却光滑异常,配色典雅古朴,所织图案是在八宝被上常见的蝴蝶纹、人纹、莲花纹等,其纹样组织严密整齐,保存完好,是瑶族花带中的精品。另一种花带更窄一些,且不分间隔,中间连续不断的纹样多呈抽象的斜菱形,似图似字,这些纹样的确切涵义已极难厘清,而织花带的妇女技艺高超却大字不识,只是对照前人遗留的纹样织造而已。也有当地学者将其与女书或瑶文联系,因而被称为“字带”。在大路铺镇宝昌洞一带流行的“字带”正反两面纹样均平整有序,双面图案也都不相同,几乎没有正面与反面的区别,这种“字带”的制作比较精美,其编织方法较“八宝带”来说也更为复杂。
  (三)襁褓
  襁褓是中国民间极为常见的日用织物,每个少数民族的襁褓在色彩、纹样乃至搭配形制上都各具风格。襁褓不仅保护着婴孩的柔软身体,也极大地方便了母亲或外婆背着孩子外出赶集或劳作,它同时承载着大人对孩子无限的希望与期许,是她们表达对新生儿喜爱之情的重要载体。新婚后的平地瑶女性会为自己未出生的孩子专门织造一床小被盖,不仅如此,待孩子出生后,家中的女性亲戚如外婆、奶奶、姑母等也会将自己织造的小被盖作为贺礼送给孩子的父母,以表达对晚辈的关爱。
  江华地区最传统的襁褓以八宝被面和背带配合使用。包裹婴孩的八宝被面比普通被盖稍小,因而瑶族人将其称为“小被盖”,在秋冬季节使用可防寒护体。背带整体呈T形,两翼狭长,一般用普通的纯色平纹形,两翼狭长,一般用普通的纯色平纹布做成,也有用织锦制成的。中间的长方形尾部带有流苏,同时横向织入红、黄、紫等亮色的细条纹,条纹不封边,露出一截。在长方形的中上部分通常会绣进一片精致而鲜艳的三角形绣片,同时背带上端缝有两条数米长的布带做捆绑之用。用背带和小被盖包裹婴孩的具体做法是,先将长方形小被盖包裹住婴孩,再将背带的长方形部分包住小被盖,把背带两旁的长布带捆在母亲的肩膀和腰部,这样孩子便牢牢绑在母亲身上了。江永地区的襁褓将背带和被面的形制结合在一起。妇女们将花带拼成方形的被面,在顶端缝上长条蓝布包边并向左右延出一定长度,再各头接缝上细细的花带。
  (四)口水兜
  口水兜是系于小孩子的脖颈间,用于承接口水与食物残渣的布兜(图4)。口水兜一般以八宝被剪裁而成,因此纹样如八宝被一样,呈单元格式排列。口水兜在制作时取八宝被的一部分,从中间开个小圆口,右侧开口并订有线扣或盘扣,四围由土布包边。口水兜一般为长方形,在使用时,开口处搭于肩膀,前后片垂于胸前背后。
  (五)盖篮帕
  平地瑶族的姑娘,在生产劳动和赶圩集会时通常会带着竹篮,在竹篮之上一定会盖上色彩艳丽,两头装有黄色或蓝色的流苏的织锦花帕,即为盖篮帕(图5),在江华岭西地区使用极为广泛。
  盖篮帕的形制大致有三种。一种是与八宝被面纹样一致,纹样程单元格分段式;一种则是由花带拼接而成;一种则是单一的素色回纹图案铺满整巾,仅在两端织入红蓝绿三种颜色的条纹,其工艺与上述回纹被面一致,属于纬线起花的平纹织物。三种盖篮帕中,第一种是最为漂亮与常见,因其织造方式与八宝被面无异,所在色彩和纹样上更为丰富。
  (六)頭帕
  江华瑶族女性所用的头帕也是织造而成(图6)。白芒营镇等地的头帕多为两种素色方形田格头帕,当地人称之为“四个字”或“六个字”。其实并无文字织入,只是仔细观察可以看出,在大方格中有四排或六排更小的方格纹路,便以此称呼来区分。除了田格样式的头帕,也有素色条纹样式的头帕等。   三、湘南瑶族织锦的特色工艺
  湖南民间织锦的工艺流程大同小异,大致以上机为界,分为上机前工艺和上机织造两大部分,而瑶族织锦工艺中的最大特点,还在于其织造前的牵经工艺以及织造过程中的起花工艺。
  (一)牵经工艺
  按照织锦经、纬线起花工艺的区别,瑶族织錦工艺是以经线起花起色的“经锦”,要求在牵经时必须将彩色经线的颜色排好,也就意味着瑶锦成品的条状色块在上织机之前就已经确定,在织造时无法改变(图7)。当地织锦艺人告诉我们,经纱的数目要根据织锦的幅宽确定,一般一条幅宽需要21双色纱,而中间11条无花纹的间隔部分通常需要33双色纱。为了能使显花部分的色经与白经分开,在牵经时还需将色经与白经剪断,然后二者位置互换,重新联接,之后反复此过程,研究湖南织锦的著名学者汪为义称之为“接经套经工艺”[2]。
  (二)起花工艺
  在湖南土家族、侗族、苗族和瑶族织锦中,瑶锦区别前三种织锦从反面织造的特征,是唯一从正面织造的少数民族织锦,织女在织造被时也因此能够直观的看到纹样的形式,这自然与其古老的经线起花起色的原理有关。瑶族织锦织造的时候,主要凭借一种细长的竹扦挑出色经并以显出花纹(图8)。织造时,当彩色经线在上,织女用竹扦挑好花纹后,双手推动竹筘压紧竹扦,同时脚踩踏板提起综丝使白色经线上浮,彩色经线随之下沉,竹扦前推;用木梭从左至右地穿好纬线后,双手再次推动竹筘将竹扦向后压紧,同时脚踩踏板放松综丝让白色经线下沉,彩色经线上浮,最后用布刀打紧刚穿好的纬线,即可完成一个打花步骤。在这个步骤中,织女手脚并用,可以清楚地看见异色的底经和面经上下交换的过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织机的开口运动”。仔细观察,我们还发现综丝吊着的是白色经线,而竹扦也会与此同时随着织造的推进而留在织物中(图9),挑出的经线浮在其上,纹样清晰可辨,待织到一定长度时,再将竹扦抽出。
  瑶族织锦在织造过程中,不仅可以清楚
  地看见异色的底经和面经上下交换的过程,也能看见竹扦挑出双经形成的一个个色点,从而组合成纹样。彩色双经浮在织锦之上,花纹清晰可辨,未挑花的部分则形成了彩经与白经相交的“灰面”;瑶族织锦正面的纬线完全被经线包裹,反面的纬线则与正面的双经起花相互对应。瑶族织锦纹样则如颗粒般凸起,汪为义称这种竹扦挑花工艺为“双经起拱”。实际上,根据瑶族织锦的织花原理,其卧织机没有提花装置,这样的竹扦既充当纬线,又起到提花作用,是为瑶族织锦织造技艺中独具一格的工具。 结语
  作为至今依旧坚持经线起花的“经锦”,湘南瑶族织锦工艺从某种程度上说具有一种中国古代织锦技艺的“标本”价值,而其中体现的织造智慧,也是古代劳动人民高水平生产力的代表,体现了湖南民间手工技艺所蕴含的珍贵智慧,亦是南方农耕经济文化的产物。目前,湘南瑶族织锦工艺的生存几乎停留在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如若继续任其发展,只有逐渐走向失传甚至灭绝的境地。在传统工艺与现代文明略显出失调的当下,如何以切实可行的方案,使这些日渐从生活中淡化的民间工艺重新焕发新的生命,是我们每一个从事创意设计的工作者所需要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祥红,任涛.江华瑶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1.
  [2] 汪为义.湖湘织锦[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64.
其他文献
儿童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是"幼小衔接"的特殊转折时期,如何使儿童尽快适应新学校的学习生活,需通过学生学习行为的养成教育、学科学习的启蒙教育,以及与终身教育的家庭教育相衔
随着工业产品的小型化、轻型化、智能化的发展,对电力电子器件的封装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功率模块的封装已经成为电子器件轻型化、小型化发展的瓶颈。由于覆铜铝基板具有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课程标准对识字的要求,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识字,鼓励学生多多实践,培养
在2003年以来实施的宏观经济调控中,银行监管机构从自身职责出发,着眼长远,加快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适时、适度地配合了宏观调控,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如何全面、客观认识宏观
报纸
<正> 在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加强人的生育意愿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就人的生育意愿中几个问题谈点个人认识。 一、“生育意愿”是人口学研究中一个重要问题 在
雅美族因长期居住于我国台湾地区的兰屿离岛上,孤立的地理环境使雅美族的人们长期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在长期的生活中雅美族的人们发展出了许多适应自己生活的各类工艺。其中尤
本文主要围绕小学美术教学方法展开研究,通过分析当前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情境教学和游戏教学等多种方式,逐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国家与外国人开始关注中国的发展,并同我国在各个领域的交往愈发密切。现今,英语这种语言的强势地位不容轻视,我国的英语媒体
民国时期的广告教育模式呈现出一种多样性,学院与社会办学并存,学术与商业实践共生。通过对民国商业广告教育历史的回顾,提出并思考高职平面设计教育与教学中的实践问题。在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淡化语法和机械记忆。故而,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是否应该进语音教学,一直存在着争议。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