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及优化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feiyu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平顶山学院该专业发展状况分别从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社会需求等几个方面探讨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及优化途径,以期为该专业的课程建设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1 前言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以下简称资环专业)是国家教育部针对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学科分化日趋严重的背景下,于1999年对地理科学的专业设置进行新的调整,由原来以学科分化为特征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专业,调整为以学科层次为基础、学科综合为特征的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和地理信息系统三大专业[1]。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以下简称资环专业)是属于地理科学中应用层次的专业。目前,全国有160多个院校开设这个专业,大多数是依托本校原有的地理科学、环境科学、测绘工程或城市规划等学科基础开办的。由于受传统的地理专业课程体系以及片面追求学科完整性的影响,各个学校在构建课程体系中存在许多盲目性和随意性,大部分学校的该专业课程体系是由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类专业主干课程简单叠加而成,追求专业主体课程的细而全,特色不明显,交叉性课程建设、分流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机制没有形
  成[2]。本文以平顶山学院省级特色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为例,探讨该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完善及优化途径,以满足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并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和品牌。
  2 我校资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及优化
  2.1资环专业培养目标的调整
  平顶山学院资环专业于2004年筹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2005年开始招生,2009年被确定为省级特色专业,已经为国家培养了二百多名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现有在校人数333人。在市场条件下,资环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应该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因此,我校资环专业在专业建设发展中,一直探索、思考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制定、修订和不断完善培养方案,最终确定培养具有理科基础,工科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即具有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和规划科学等学科知识背景优势的资源环境评价和城乡规划应用型人才),突出城乡规划特色方向。同时构建了学科专业知识、规划与管理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等组成的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表1),初步形成了“1254”人才培养模式(图1):
  一条主线,即围绕“理论教育回归实践,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理科基础,工科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主线,构建融科学、教育、实践能力为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教学体系。
  两个面向,即:面向地方,面向基层的能够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人才。
  五个维度,以“理论教学、实验实训、基地实习、创新大赛、毕业见习”为维度。
  四个层面,采取“点、线、面、体”四层面的改革方法,形成由单一到综合,由相对独立到科学融合的体系。点是针对某一课程开展理论学习与基本技能训练;线是针对某一课程开展理论学习与专项能力训练;面是针对某一专业方向进行理论学习与综合能力训练;体是针对资环专业开展“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学习与训练,实现传统的专业教育向综合技能教育的转变,促进“理论学习”、“实验训练”、“参与创新大赛活动”、“野外基地实习”、“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并以相应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对教学新体系的具体实施予以有效保障、监督与调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新体系将专业的“理论学习”、“实验训练”、“参与创新大赛活动”、“野外基地实习”、“实践能力培养”有机融为一体,通过“点、线、面、体”多层面的立体架构,推进全方位、多维度的专业学习与能力训练人才培养模式。
  2.2课程体系的改革及优化
  课程体系是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设计的,培养目标调整了,课程体系也应做相应的调整。依据培养目标,我校资环专业构建了“以地理学为依托,理工结合,面向应用,突出城乡规划”的课程体系。按照教育部提出的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方案——构建“实践+就业”、“理论+深造”、“社会+创业”三大模块的课程体系,围绕三大模块进行课程体系层次结构设置:横向上以地理、资源环境、城乡规划、管理科学为主干学科,同时考虑跨学科、交叉学科的相关课程,选修课程分专业方向组合。纵向上兼顾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确保课程的连贯性、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建立以核心课程为中心的模块化课程单元。目前形成了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课程和(就业、考研、创业)指导课组成的课程体系(表2)。现有课程体系是在2005、2009、2010年教学计划的基础上于2011年5月重新修订的,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和优化的:
  2.2.1增加专业类课程课时比重
  专业类课程主要是指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类课程的深度,直接影响该专业的教育质量。过去资环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课深度不够,面广而不专,没有明确的专业方向。现在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专业能力非常看重,专业能力强弱直接影响学生就业机会。专业能力的培养需要一整套的专业课程来保证。所以在新的课程体系中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都需加重份量。
  保证专业类课程课时有三种方法:(1)调整该专业整个课程结构,精简公共课课时。(2)课内教学和课外自学相结合。重要的有难度的专业类课程采用课内教学方式,难度不大适合自学的课程安排给学生课外自学,可以通过布置作业或任务的形式让学生完成,同样能保证教学质量和预期教学效果。而且这种方式不仅能解决专业课时紧张的困难,还有利于培养锻炼学生的自学和科研能力。(3)调整学科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对其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和完善,形成一套以“城乡规划”为特色三维立体结构的宏观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改革的核心是确定核心课程门类及学时,在制定新的教学计划时我们大胆削减了一些专业基础课门类和课时,增加了一些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的课程。比如自然资源学、管理学、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课时由每周4课时消减为每周3课时,删去了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课程,新增了区域地理野外实习调查方法和土地利用规划课程,并加强了测量学、GIS、遥感、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原理、生态环境规划、居住区规划、景观规划设计、村镇规划等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
  2.2.2加强实践教学
  培养管理型人才时,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不高,当我们把专业定位为规划型人才培养时,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必须大幅度提高。动手能力的培养依靠实践教育。加强实践教育的主要途径拟通过为主干课程配置相应的综合实习课或者拟在课程内部设置相应的实习课。通过各类模拟规划实习,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课堂学习效果,促使他们提高学习质量;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平顶山学院资环专业经过几年的实践教学探索,根据专业特点及学科发展趋势,依据系统整体性原则、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基础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可操作性原则[3],从专业基础知识与人才培养角度构建资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以课程实践教学、野外综合实习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教学和综合设计实践教学五个环节组成的“资源环境调查与分析”、“测量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专项规划”(区域与城乡规划、生态环境规划、景观规划、旅游规划、居住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三大模块实践教学体系,这五个环节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衔接,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同学们通过各个环节的实践学习,对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更深入的掌握和更熟练的操作,更好的满足社会对本专业能力的需求。
  
  图2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教学需求,该校资环专业在提升现有实验室(3S实验室、测量实验室、地图实验室、自然地理实验室、地质地貌实验室)功能和水平的基础上,新建 “区域系统模拟实验室”,购置先进的实验设备和规划所需的航片、卫片、遥感图片等,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比重,重点支持由学生参与的创新性实验项目;新建省外“区域与城乡规划”实习基地,建立毕业实习合作单位,以实现学生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未来工作岗位间的“短距离对接”。
  2.2.3增强与社会的联系
  加强与其他兄弟院校之间联系,积极开展教学和科研的合作。加强与科研机构和规划设计单位展开合作,建设实习基地,送学生去实习,送老师去培训。面向基层行政单位开办城乡规划培训班,利用高校良好教育资源服务社会;与地方政府展开项目合作,指导和服务地方建设;向社会相关单位了解人才需求情况,根据社会需求改革教学方案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其能培养出该专业更高质量的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叶新才,黄远水,李洪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经济师,2007,133~134.
  [3]钱宏胜,王磊.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0,30(1):86-87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省级特色专业资助项目(2009TSZY-002);平顶山学院2010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作者单位:平顶山学院环境与地理科学系,河南 平顶山 467000)
  
  
  
其他文献
摘 要: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活动形式,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性自主学习能力。本文分析大学英语练习课存在的问题与现状,探讨大学英语练习课中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目标和应用,旨在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大学英语;练习课;自主学习  一、 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所谓探究,就其本意来说,是探讨和研究。探讨就
期刊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经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施行是新时期我国劳动保障立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劳动法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其立法宗旨是“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本文以《合同法》对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为切入点,详细阐述该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
期刊
摘 要:化学实验的教学,在当今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仅仅是因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更主要的是它在内容上反映了现代化趋势。在新课程背景下,化学实验趣味化是发展趋势,化学实验趣味化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文章分析了高中学生实验现状,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化学实验趣味化的思路,并提出了实验趣味化教学实施建议。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趣味化;化学实验  新课
期刊
摘 要:随着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人们交际方式不断改变,语篇呈现多模态化,多模态话语分析应运而生。本文在功能语言学理论基础上,以Royce“符号间互补性框架”(Intersemiotic Complementarity)为理论框架,尝试对2010年8月11日“China Daily”中题为“Official Emblem of the 16th Asian Games”一文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
期刊
摘 要: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符合了《新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对英语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补充和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语言交际环境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但是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 教师在使用过程中还应注意相应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多媒体;中学英语教学;应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以及
期刊
摘 要:有效地教学监控能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部分教师对教学监控能力的认识不够全面,陷入误区:监控就是对学生身体和思维的“绝对控制”;监控仅针对学生学习行为。作为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自身素质,培养良好的监控能力。  关键词:教学监控能力;误区;培养途径  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需要由高水平教师执教才能得以保证,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能力、教学策略等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其中,课堂教学监控能力更是
期刊
摘 要: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国外多个国家不同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分析、总结和归纳,进而得出产学研合作模式产生的原因、发展趋势和有待改革与创新的任务及策略,为我国产学研与地方经济结合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产学研;模式;地方经济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尤其是高等教育在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作用。西方发达国家和战后新兴工业国家的教育
期刊
摘 要:城市品位是由城市空间、布局、文化、建筑、环境、景观等诸要素,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潜在的和直观的综合素质反映。城市文化是城市品位的主导因素。邯郸市的科普能力表现为该城市向公众提供科普产品和服务的综合实力,其中科普文化和科普服务是发展邯郸城市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邯郸市科普能力建设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议题。加强邯郸市科普能力建设,将极大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关键词:邯郸;
期刊
摘 要:独立学院教师岗前培训作为独立学院新进教师任教前的职前培训,是提升新进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独立学院教师整体素质的关键措施,培训的质量将直接影响独立学院的竞争力和长远健康发展。本文分析了岗前培训对独立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并针对现阶段独立学院岗前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扩大岗前培训教师范围、补充岗前培训内容、创新岗前培训方式、完善评价考核机制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独立学院
期刊
摘 要:语言测试反拨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语言现象,不同学者对这种语言现象有不同的概念界定,总体上反拨作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反拨作用本身具有具体性、强弱性、持续性、预期性和正负面的多维度特征,还受到各种考试因素或非考试因素的影响,因而反拨作用的理论框架也显得纷繁复杂。因此,反拨作用研究要进行多维度分析,包括多种研究方法,考虑测试实施的语境。  关键词:语言测试;反拨作用;研究启示  教育界把测试对教学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