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高校德育对生命解读的主要范域
1 生命存在的过程解读
生命是一个过程,或者说是人改造世界、改造自我的历程。在此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教育大学生,生命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因为人是有追求的生物体,人在满足生理需要的基础上会追求更高的心理满足。所以,只要有追求就会有困难,经历困难获得的成就会更显珍贵。所以说,生命存在于传承生命和文化的过程中,在于体验人生成功的快乐和失败的痛苦、如意的幸福和不幸福的灾难过程中,在于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
2 生命存在的责任解读
人自从来到世界上,就有义务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个人的责任、家的责任、社会的责任。马克思、恩格斯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高校德育要通过各种方式唤起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有的责任意识,担负起作为一个生命体所应承担的责任。在每个人承担生命责任的过程中,人类社会实现了历史的接力和文化的传承。“能够负责才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也只有负责,才能完成生命的使命。”可见,生命责任意识应该是每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它要求每个人不仅要对自身生命负责,还要对他人和他物的生命负责。
3 生命存在的意义解读
人生的意义就是人活动的内容和意义。要想人生有意义首先要做有意义的活动。胡适曾就生命的意义解释说:人生的意义全是个人自己寻出来的、造出来的:高尚、卑劣、清贵、污浊、有用、无用……全靠自己的行为……你若情愿把六尺之驱葬送在白日做梦之上,那就是你一生的意义;你若发愤振作起来,决心去寻找生命的意义,去创造自己的生命的意义,那么,你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义,做一事便添一事的意义,生命无穷,生命的意义也就无穷了。胡适是想告诉人们,人生是有意义的,但是人生的意义只能在人追求有意义活动的过程中寻找。高校德育必须告诉大学生,生命有意义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以人的主观意向而转移,有意义的生命在于有意义的活动过程。
二 当前大学生的不良生命观
1 生命责任意识缺失
对生命负责的意识是生命责任意识,大学生要承担生命责任首先要保证身体、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力良好三方面要求。但是,从当前高校屡屡发生的大学生自杀、凶杀和暴虐动物等事件中我们可以断定,部分大学生的生命责任意识淡薄。主要表现是忽视生命存在,任意践踏自己的生命和他人、他物生命。一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不注意锻炼身体,随意糟蹋健康;心理状态表现为情绪低落、波动大,动辄发脾气、冲动;人际情感冷漠,对别人的苦难不愿关注,对他人的困难和痛苦缺少兴趣和同情,无视动植物生命体,肆意残害动植物,兴趣取向极其残忍。
2 生存方向迷失
部分大学生在强大的社会压力面前自感活着无所适从,感觉个人的力量太过薄弱,因此,迷失生活的方向。在调查中了解到,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知道将来能做什么的大学生不在少数。即使一部分学生对前途充满信心,那也是因为家里有足够的条件实现他的生活设想。然而对于家庭困难的大学生,一部分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压力下,在错误的人生信念指引下,为了金钱铤而走险,为了求得一份工作而屈就于“潜规则”。所以,大学生中家庭困难者和其他弱势群体是迷失生命方向的主要成员。
3 生命常识缺失
近年来,天灾人祸已经在无意中剥夺了很多人的生命,其中导致悲惨事件发生的原因不乏大学生自我保护和自助常识的缺失。大学生们平日里不注意学习安全防卫的基本常识,缺乏处理危机的方法、逃生的本领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及能力。因为无视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技能的学习和积累,一旦发生险情就仓皇失措。本该不至于导致死亡的事件,因为应对不合理而使当事人付出生命的代价。
三 对大学生生命观现存问题产生根源的探索
1 个体认知源
我们知道,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会有很大差异。大学生是自主意识很强的群体,他们坚持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但是往往陷于偏激而不能自查。同样的事情朝着积极或消极的方面解释,产生的情绪体验是截然不同的。大学生们经常将注意力集中到自己不如意和苦恼上,对社会上的负面现象关注过多,于是片面地认为社会上不会再有美好事物存在,因此感受不到幸福,体验不到温情。他们唾弃功利主义者,更憎恨就业市场的专业歧视或性别差异待遇,他们失去人生的目标,对整个社会感到失望和无奈,直至走上了轻生的不归路。
2 家庭教育源
家庭是个体个性品质的最初习得处,也是个体生命观形成的外界首因。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在家里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长辈的过分宠爱,养成了凡事都得顺着他们的品性特征和严重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当他们进入大学,开始过真正的集体生活,因为早年在家庭的人际关系内形成的为人处事方式已经不适应大学的人际交往内容,面对新的环境和人际关系会感到无所适从,加上在早年家庭中养成的自私自利、不懂得尊重他人,不会体谅他人等不良习惯,会使其与同学无法正常交往,形成自我孤立,由此导致个体对校园生活缺乏兴趣,对他人缺少信任和好感,情绪长期低落。另外,父母对待生命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个体的生命态度。可以预测,如果父母对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能够正确理解,生命态度积极、健康,那么,子女就可能形成正确的生命观;相反,如果父母歪曲生命意义,生命态度消极,生命意识淡薄,那么,就会误导子女对生命的理解。
3 学校教育源
学校是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品德和积极的生活态度的主要场域。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社会各界对教育的重视也水涨船高。但是,正是由于人们对教育的误解,教育被看做是适应社会生存需要的途径,是学会生存本领的地方,而生存本领竞被简单地理解为一技之长。所以高校单单重视就业率、重视上级的考评指标,重视同辈单位间争誉。至于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意义教育就成了无奈之下的应急措施而已,非得在哪里发生了悲惨的事件,哪里才会紧急的强调活着的价值。所以才会出现大学生自杀、杀他事件逐年增加的悲剧。某些高校忘记了教育的初衷,忘记了教育在教会学生一定的生存本领、教会学生如何“活”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们解决为什么“活”的问题。
4 社会影响源
大学生身兼高学历、高智商的荣耀,因此,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很高,一旦大学生不能获得与其身份相适应的地位和经济收入,就会被嘲笑,被贬斥为浪费了国家的资源,给高学历的人蒙羞等。但是随着社会竞争压力日趋加剧,就业问题日益严重,大学生在对事业和理想进行追求的过程中,还要承受高期望值和现实困难之间的矛盾造成的巨大心理压力。社会的错误心理客观上误导了大学生的人生态度,他们一方面努力迎合社会要求,一方面又因为无可奈何的现实情况而终日惶惶不安。
四 高校德育是实现生命解读功能的主要途径
1 高校德育应加强生命教育的力度
高校可以从生命教育课程设置、加强教师生命意识的培养等方面加强生命教育力度。开设的生命课程可以是根据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编制的专门课程,也可以将生命教育融入其他课程里,通过每门课程的开展,让大学生自我领会生命意义、生命内涵,提高对生命价值的认识。高校进行生命教育首先保证教师具有生命教育的素质和能力,掌握相关的生命知识,能够热爱教育事业,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自己,培养自信心和自强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将生命教育的观念时刻体现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转变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精神世界教育问题。要关注、爱护学生,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2 关爱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避免生命悲剧事件的发生
大学期间发生生命陨灭事件是极其痛心的事情,悲剧的反思足以引以为戒,当该避免的事在亲人或朋友面前发生了,每一个爱着他的人都会陷入深深的自责,所以高校德育应该在反思之前做好预防措施。首先,导致大学生最终做出了断生命的决定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前期积累的厌世情绪,所以学校早在大学生入学时就该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对有悲观厌世倾向,抑郁倾向,攻击性倾向等不良心理倾向的大学生进行时时跟踪,随时了解其发展程度,发动心理咨询机构采取预防和干预措施。其次,不要对大学生的困难不闻不问,更不要把大学生推给家人或者他本人,作为高等学府如能为部分真正遇到困难的大学生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对于这些大学生来说不仅切身体验到现实的温暖,而且有利于其树立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 通过实践让大学生真正认识生命,学会珍惜生命
让大学生接受生命有意义的观念应该让他们去发现生命的意义,高校教育者的苦口婆心对于已经有自我认知模式和评判方式的大学生来说,作用实在微弱。所以,高校有关部门应采取多种方式让大学生自己发现生命意义,可以通过让大学生观看生命诞生时的教育片,看父母脸上的幸福和紧张的表情,让他们体会父母的爱,知道珍惜生命;通过让大学生参观德育基地,如名人故居、革命纪念馆和纪念碑等,让他们懂得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价值;组织大学生深入边远山区参加劳动或参加野外探险等活动,让他们体验劳苦,获得克服困难的成就感,增强抗挫能力和面对困难的勇气,从而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通过扶贫帮困,让他们学会助人和关爱他人,增强生命责任意识。总之,让大学生尽可能参与到更多认识生命存在、认识生命价值的切身实践中,只有真正认识生命,才会去珍惜生命,才会在众多的社会压力面前,乐观地把压力变动力,勇敢地迎接各种挑战。
1 生命存在的过程解读
生命是一个过程,或者说是人改造世界、改造自我的历程。在此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教育大学生,生命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因为人是有追求的生物体,人在满足生理需要的基础上会追求更高的心理满足。所以,只要有追求就会有困难,经历困难获得的成就会更显珍贵。所以说,生命存在于传承生命和文化的过程中,在于体验人生成功的快乐和失败的痛苦、如意的幸福和不幸福的灾难过程中,在于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
2 生命存在的责任解读
人自从来到世界上,就有义务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个人的责任、家的责任、社会的责任。马克思、恩格斯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高校德育要通过各种方式唤起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有的责任意识,担负起作为一个生命体所应承担的责任。在每个人承担生命责任的过程中,人类社会实现了历史的接力和文化的传承。“能够负责才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也只有负责,才能完成生命的使命。”可见,生命责任意识应该是每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它要求每个人不仅要对自身生命负责,还要对他人和他物的生命负责。
3 生命存在的意义解读
人生的意义就是人活动的内容和意义。要想人生有意义首先要做有意义的活动。胡适曾就生命的意义解释说:人生的意义全是个人自己寻出来的、造出来的:高尚、卑劣、清贵、污浊、有用、无用……全靠自己的行为……你若情愿把六尺之驱葬送在白日做梦之上,那就是你一生的意义;你若发愤振作起来,决心去寻找生命的意义,去创造自己的生命的意义,那么,你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义,做一事便添一事的意义,生命无穷,生命的意义也就无穷了。胡适是想告诉人们,人生是有意义的,但是人生的意义只能在人追求有意义活动的过程中寻找。高校德育必须告诉大学生,生命有意义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以人的主观意向而转移,有意义的生命在于有意义的活动过程。
二 当前大学生的不良生命观
1 生命责任意识缺失
对生命负责的意识是生命责任意识,大学生要承担生命责任首先要保证身体、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力良好三方面要求。但是,从当前高校屡屡发生的大学生自杀、凶杀和暴虐动物等事件中我们可以断定,部分大学生的生命责任意识淡薄。主要表现是忽视生命存在,任意践踏自己的生命和他人、他物生命。一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不注意锻炼身体,随意糟蹋健康;心理状态表现为情绪低落、波动大,动辄发脾气、冲动;人际情感冷漠,对别人的苦难不愿关注,对他人的困难和痛苦缺少兴趣和同情,无视动植物生命体,肆意残害动植物,兴趣取向极其残忍。
2 生存方向迷失
部分大学生在强大的社会压力面前自感活着无所适从,感觉个人的力量太过薄弱,因此,迷失生活的方向。在调查中了解到,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知道将来能做什么的大学生不在少数。即使一部分学生对前途充满信心,那也是因为家里有足够的条件实现他的生活设想。然而对于家庭困难的大学生,一部分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压力下,在错误的人生信念指引下,为了金钱铤而走险,为了求得一份工作而屈就于“潜规则”。所以,大学生中家庭困难者和其他弱势群体是迷失生命方向的主要成员。
3 生命常识缺失
近年来,天灾人祸已经在无意中剥夺了很多人的生命,其中导致悲惨事件发生的原因不乏大学生自我保护和自助常识的缺失。大学生们平日里不注意学习安全防卫的基本常识,缺乏处理危机的方法、逃生的本领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及能力。因为无视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技能的学习和积累,一旦发生险情就仓皇失措。本该不至于导致死亡的事件,因为应对不合理而使当事人付出生命的代价。
三 对大学生生命观现存问题产生根源的探索
1 个体认知源
我们知道,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会有很大差异。大学生是自主意识很强的群体,他们坚持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但是往往陷于偏激而不能自查。同样的事情朝着积极或消极的方面解释,产生的情绪体验是截然不同的。大学生们经常将注意力集中到自己不如意和苦恼上,对社会上的负面现象关注过多,于是片面地认为社会上不会再有美好事物存在,因此感受不到幸福,体验不到温情。他们唾弃功利主义者,更憎恨就业市场的专业歧视或性别差异待遇,他们失去人生的目标,对整个社会感到失望和无奈,直至走上了轻生的不归路。
2 家庭教育源
家庭是个体个性品质的最初习得处,也是个体生命观形成的外界首因。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在家里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长辈的过分宠爱,养成了凡事都得顺着他们的品性特征和严重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当他们进入大学,开始过真正的集体生活,因为早年在家庭的人际关系内形成的为人处事方式已经不适应大学的人际交往内容,面对新的环境和人际关系会感到无所适从,加上在早年家庭中养成的自私自利、不懂得尊重他人,不会体谅他人等不良习惯,会使其与同学无法正常交往,形成自我孤立,由此导致个体对校园生活缺乏兴趣,对他人缺少信任和好感,情绪长期低落。另外,父母对待生命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个体的生命态度。可以预测,如果父母对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能够正确理解,生命态度积极、健康,那么,子女就可能形成正确的生命观;相反,如果父母歪曲生命意义,生命态度消极,生命意识淡薄,那么,就会误导子女对生命的理解。
3 学校教育源
学校是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品德和积极的生活态度的主要场域。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社会各界对教育的重视也水涨船高。但是,正是由于人们对教育的误解,教育被看做是适应社会生存需要的途径,是学会生存本领的地方,而生存本领竞被简单地理解为一技之长。所以高校单单重视就业率、重视上级的考评指标,重视同辈单位间争誉。至于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意义教育就成了无奈之下的应急措施而已,非得在哪里发生了悲惨的事件,哪里才会紧急的强调活着的价值。所以才会出现大学生自杀、杀他事件逐年增加的悲剧。某些高校忘记了教育的初衷,忘记了教育在教会学生一定的生存本领、教会学生如何“活”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们解决为什么“活”的问题。
4 社会影响源
大学生身兼高学历、高智商的荣耀,因此,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很高,一旦大学生不能获得与其身份相适应的地位和经济收入,就会被嘲笑,被贬斥为浪费了国家的资源,给高学历的人蒙羞等。但是随着社会竞争压力日趋加剧,就业问题日益严重,大学生在对事业和理想进行追求的过程中,还要承受高期望值和现实困难之间的矛盾造成的巨大心理压力。社会的错误心理客观上误导了大学生的人生态度,他们一方面努力迎合社会要求,一方面又因为无可奈何的现实情况而终日惶惶不安。
四 高校德育是实现生命解读功能的主要途径
1 高校德育应加强生命教育的力度
高校可以从生命教育课程设置、加强教师生命意识的培养等方面加强生命教育力度。开设的生命课程可以是根据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编制的专门课程,也可以将生命教育融入其他课程里,通过每门课程的开展,让大学生自我领会生命意义、生命内涵,提高对生命价值的认识。高校进行生命教育首先保证教师具有生命教育的素质和能力,掌握相关的生命知识,能够热爱教育事业,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自己,培养自信心和自强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将生命教育的观念时刻体现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转变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精神世界教育问题。要关注、爱护学生,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2 关爱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避免生命悲剧事件的发生
大学期间发生生命陨灭事件是极其痛心的事情,悲剧的反思足以引以为戒,当该避免的事在亲人或朋友面前发生了,每一个爱着他的人都会陷入深深的自责,所以高校德育应该在反思之前做好预防措施。首先,导致大学生最终做出了断生命的决定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前期积累的厌世情绪,所以学校早在大学生入学时就该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对有悲观厌世倾向,抑郁倾向,攻击性倾向等不良心理倾向的大学生进行时时跟踪,随时了解其发展程度,发动心理咨询机构采取预防和干预措施。其次,不要对大学生的困难不闻不问,更不要把大学生推给家人或者他本人,作为高等学府如能为部分真正遇到困难的大学生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对于这些大学生来说不仅切身体验到现实的温暖,而且有利于其树立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 通过实践让大学生真正认识生命,学会珍惜生命
让大学生接受生命有意义的观念应该让他们去发现生命的意义,高校教育者的苦口婆心对于已经有自我认知模式和评判方式的大学生来说,作用实在微弱。所以,高校有关部门应采取多种方式让大学生自己发现生命意义,可以通过让大学生观看生命诞生时的教育片,看父母脸上的幸福和紧张的表情,让他们体会父母的爱,知道珍惜生命;通过让大学生参观德育基地,如名人故居、革命纪念馆和纪念碑等,让他们懂得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价值;组织大学生深入边远山区参加劳动或参加野外探险等活动,让他们体验劳苦,获得克服困难的成就感,增强抗挫能力和面对困难的勇气,从而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通过扶贫帮困,让他们学会助人和关爱他人,增强生命责任意识。总之,让大学生尽可能参与到更多认识生命存在、认识生命价值的切身实践中,只有真正认识生命,才会去珍惜生命,才会在众多的社会压力面前,乐观地把压力变动力,勇敢地迎接各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