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这儿把猪叫狫狫,大猪叫大狫狫,小猪叫小狫狫。公猪母猪有另外的叫法,有点晦涩,有点古典,公猪叫牙猪,母猪叫豚子。若是你到谁家串门,刚好看见院子的猪圈里跑着两头猪,你一惊,没辨别出来,出口问,公猪母猪啊?人家就当你是个外来侉子,不会回答你的问题,心里瞧你不起。这儿的人护短、保守, 对外来东西持怀疑态度,留待商榷,才不想很快接受。我八岁到十七岁, 整个少年时期是在辽宁新民和尚屯度过的,那里的人说我是半拉侉子,一半红血一半黑血,我特想叛逆,但不敢表示。他们斜眼剜着我, 大有一脚踢出东北的架势。不过在原则上我不会让步, 一点也不怵,我可是正统的关里人。
有时候, 我会对坐在槐树下的村里人说东北的趣事,他们一副恹恹欲睡的样子,但耳朵张得像绽放的花朵, 不放过每一句话。大概我夸张的讲述在那些寂寞空虚的日子真的给他们带来了快乐, 也许是我过于敏感,夸大了自己的作用。不过,他们只是听一听而已,很快进入自己的状态,把每一天过得像一个日子。
东北那旮旯把小猪叫小嘎, 把大猪叫猪狫。公猪母猪有另外的叫法, 公猪叫猪公,母猪叫猪婆。老家人笑得前仰后合,特别喜欢我侉里侉气的语调,学着我的口气,猪公猪婆,乱喊一气。我愣在原地,看着他们前仰后合的样子,第一时间告诉自己,清零,过去的过去吧,只有未来的日子,才是新鲜而有趣的。
不过,难挨的时光总显得漫长而无聊,槐树底下, 总有好奇的人喜欢引逗我讲他们不知道的事情。我添油加醋,津津乐道,他们高兴,我就高兴。除了对猪有不同的叫法,放养更加好玩。那旮旯有专门放猪的,叫猪倌。年龄不大,多是队长眼里的红人。一个屯子两个猪倌, 能把大大小小几百头猪照应起来。每人一杆猪鞭,鞭把一拖左右长,磨得光溜、笔直,鞭梢老长,拖在地上,像一条蛇。哪个不听话的猪挨一下,四蹄乱跳,吱吱吱大叫着,猫进猪群,再也不敢随便乱跑。每家最少养一头猪,猪倌的工分队里出,每个工十分,跟在大田干活一样。不过放猪要比在大田做活滋润, 不用早起晚归,把猪赶到草甸子上,控制猪不乱跑,猪倌可以自由活动。我添油加醋,虚拟了一个猪倌的浪漫爱情故事, 槐树底下聚集的人忽然多了起来。老家的人都爱听好事,他们应该想到,贫乏的生活有滋有味,原来东北也有偷腥的猫,看来,人都一个德行,不过,那些爱偷腥的猫真让人羡慕, 他们敢爱敢恨,历史上哪朝哪代都有他们的戏。
我即将升初中,挖空心思卖弄词语,不管多么词不达意,表达出来,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有很多人认为我是一个不错的少年,刚讲完,他们就逗我开心,给你说个媳妇,要不要?有人指著一头慢条斯理走过来的母猪,说,这个婆娘,不要彩礼,中不? 原来家乡话这么厉害,硌得牙往外冒凉气。我觉得这个玩笑一点也不好笑。
每天早晨猪倌从屯子东头吹哨子,屯子西头收尾,一趟下来,屯里所有的猪都齐了。吹哨有讲究,嘟嘟嘟,三声一顿,短促、干净,提醒大家,猪倌正式上工,各家把猪圈打开,让猪出工,不用主人费心,猪知道往街上跑,猪倌候在村头,那里,已经聚集了很多同类。要不了一袋烟工夫,全屯子的猪都到齐了,它们交头接耳,蹦蹦跳跳,像准备出操的小学生。猪倌吹着哨子,浩浩荡荡往草甸子进发。晚上,猪倌吹着同样节奏的哨子,沐浴着夕阳,把猪赶回来,不用指点,每头猪都知道回家的路,像放学回家的孩子,翘着尾巴往家跑。
槐树底下的人都觉得好笑, 他们学着我的口气,说,那旮旯的猪真是享福,有专门的猪倌放养。眉眼间全是艳羡,不过口气有点不太像我,地地道道老家蒜瓣味。
我家是外来户, 当地人不愿意落下欺生话把。临近年关,出主意要杀猪,杂碎留下吃, 肉可以带到沈阳卖, 城里人有的是钱,价格会高出乡下很多,有了钱,还愁日子过得不好?我爹我娘也就信了这些话,着手准备杀猪。
天黑了,几个人过来帮忙。我们家那年就养了一头猪,本来打算卖给公社食品站,然后割几斤肉,包饺子。我家离屯子远,但几个人还是很小心,鸡叫头遍,才下手。天挨黑,几个人就来了。他们坐在炕上唠嗑,卷喇叭烟,云山雾罩。起先,我坐在窗户前,看着外面的天色一点一点变化。他们说的话在耳边划过,像风一样无影无踪。我有点怀疑自己的记忆,不过,除了某些话,有些细节我记忆犹新。呛得很,便拉开门到了外面,随手把门关上了。一缕一缕烟雾从门缝挤出来,夜气很重,海绵一样吸纳了烟雾。地面暗淡,像泼了墨,星星嵌在夜幕上,空灵而深沉。村庄在有限的视线中俯卧着,像海面上的礁石。
后来他们就下手了,动作做得很轻。怕猪叫,用线绳扎住了猪嘴,蒙住了猪眼睛。我不懂,说,为啥这样? 也许,我为猪难过。一个人瞪了我一眼,眼珠子很红,像两块烙铁,父亲呵斥,一边玩去。他们挑开猪蹄子,弯腰吹气,一直把猪吹得涨起来,然后用棍子敲打,噗噗噗,像捶布。槐树底下的人打断了我的话,他们认为那几个人这样杀猪,有点小题大做,一刀下去,放了血,卸巴卸巴不就得了,他们哪知道,那时候,东北割资本主义尾巴风头正红,要是被逮着,吃不了兜着走。几个过来人理解我们的处境,说,别说你们是外地户,就是当地人,也不敢顶风作案啊。槐树底下热闹起来,你一句我一句,我的故事没有讲下去。
我从小就知道,猪留在年关吃肉,吃不了的肉,换几个零花钱。每个家庭,每年都养一两头猪,不管在关里关外,没有脱胎换骨的法则,只有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过日子,就要好好养一头猪。猪是一家人的希望和盼头,承载着很强的势头滚滚而行。猪的命运顺势而为,没有过多波折,因为总是逆来顺受,不急于求成,吃饱了睡。饿急,才显示本能, 哼哼唧唧卖乖, 讨主人费心弄吃的。多数人家喜欢养猪。喜欢让猪舍挨着人的住处,猪有什么要求,主人能第一时间知道。最主要的是猪好养活,不挑食,野菜、剩饭,稠的稀的,都能进肚。猪还跟狗一样,知道跟主人套近乎,即使跑出去,也能自个儿找到家。槐树底下的人还记得,那年黄河故道发大水,猪舍冲塌了,猪被提前撵到太行堤上,很多天之后,洪峰过去了,人们从四面八方回到家园, 那些被困在太行堤上的猪集体跑回来,围着主人哼哼唧唧,像乖巧的孩子。因为猪通人性,所以槐树底下的人说,啥畜生不养,不能不养猪。 畜生不养,不能不养猪。槐树底下的人喜欢攀比, 若有所思地看着不远处的太行堤, 视线飘忽不定,也许,苦中求乐是一种本能。拿不出显耀的东西,就用自家的猪说事。一脸傲娇,说起来,家里值得拿出来炫耀的只有这头畜生。饿死鬼投胎,真是一个吃货,连汤带水要满满一盆,眼见这畜生一天比一天肥实。这边有人抢过话头,我家那口子———你听听,直接把畜生當人看待———乖乖听话着呢, 让它不动,一天到晚不见动静,院里来了生人,学会打招呼了,哼一声,问人家,吃饭了吗?一树底下的人都笑起来, 说, 这畜生就是乖,赶明安个户口,随你的姓得了。
那年大雪纷飞,腊月初八,父亲喝了一碗小米粥,背着肉就上了火车。几个人提前把猪肉包在塑料布里, 外面用被子打成一个四方卷,刚下车,父亲就被盘问,他没出过门,一下子就露馅了。人家把猪肉没收,让他写思想检查, 他不会写, 给人磕头求饶,考虑他思想还算端正,就没有让他进学习班,两手空空,原路返回。槐树底下的人大部分从那个岁月过来, 知道讲不出来个理,老百姓日子难,难就难在人为制造的混乱。他们知道我们在东北那几年不易,分地,出义务工,交公粮,摊派,都偏向着我们,能少多少少多少,能免的就免了,心照不宣,谁也说不出啥。
居家过日子,不能没有一个牲灵,一只狫狫当娃养。娃吃的,狫狫能吃,狫狫吃的,娃也能吃。庄稼人命贱,能有口吃的,那个年月,就算烧了头香。过日子过的是一个盼想,一股生气。哪家都有娃,娃跟狫狫一样,命大,禁得起磕碰,贱着养,无心插柳柳成荫,不知不觉,就起来了。那时候,村里有好多像我这样的孩子,大人照顾不过来,就看我们的造化。患上头疼脑热的病,也不当回事,揪一把草,熬一碗药汤,喝下去,病说不定就好了。遇上大病,看不起,就只有干挺,挺过去,是造化,挺不过去,断了气,一张席子裹起来,荒草滩上,就草草地埋了。那时候,村里每年都会死一两个孩子,见惯了生死,眼泪流干了,痛也麻木了。槐树底下的人常常叹息, 念起孩子的模样, 顶多叹口气,日子不能不过,便转换话题,人也换另一种样子了。
我们从夕阳深处走来, 背上的草青翠欲滴,浓郁的草香裹着鼻孔,喘着粗气,每个人脸上挂着横一道竖一道的汗渍, 像舞台上的小丑。经过槐树下面,有人说,孩子们,歇歇吧。我们摇摇头,说,还要喂狫狫呢。赶紧回到家,把草剁碎,扔给圈里的狫狫。多少人感叹,多亏了这些孩子。他们想替狫狫说一声暖乎的话,但出口的,却是另一种口气,多割点草,别贪玩。
娟是伙伴中最勤快的女孩, 因为和她家毗邻,我俩的关系更亲密。我们不但一块儿上下学, 割草也喜欢在一块儿。写完作业,她就隔着墙喊我,福妮,走啊,声音拉得很长,果断而清脆,我连忙挎起篮子,拿着镰刀,跑出门。我虽然大她一岁,但没她个子高,处处听她的。她知道哪里的草狫狫爱吃,一出门,就带着我直奔过去。她割了一筐,然后帮我割。如果离天黑还早,我们就到河边洗把脸,坐下来,看着脚下的河水无声地流向远方。她家的母猪下了崽,一下子多出十几张嘴,割草的活重了,我们不敢贪玩,一晚上,割的草背不完,晾在草滩上,等草晒干,打成捆,再背回家。干草没有了水分,但筋道,掺上麸子,狫狫很爱吃。娟家的母猪和十几头小猪养得肥肥的,她娘高兴,逢人就夸, 亏了娟, 要不俺一个人里里外外,不把猪喂飞才怪呢,年下,说啥也要给娟扯一件新衣裳。槐树底下的人啧啧啧,头点得像鸡啄米,就是,亏了这丫头。没想到,娟家的母猪带着猪崽闯进了玉米地, 吃了喷药的秸秆,全毒死了。这下要了娟家人的命,特别是她娘,横竖想不开,喝了半瓶六六粉,人好歹救过来了,神智却时好时坏。
冬天,储备的饲料不多了。这个季节,狫狫特别能吃。赶上晴好日子,要把麦秸摊开晒干,碾碎,掺和在饲料里,给狫狫拌食。我们家麦秸垛离村庄不远, 村里人知道我们在外面受了苦,好事都让着我们,几十个麦秸垛,数我家地势高,地面上积雪少,掏麦秸容易。不多会儿,就装满了地排车。有人来帮忙,把麦秸均匀地摊在场院里,很快就会晒干,用木叉敲几遍,狫狫就能吃了。槐树底下晒暖的多是老头老太太, 他们慵倦的眼睛睁不开似的, 但好多事情装在心里,我们走过来,热情地打着招呼,能吃一阵了,这就好,下雪也不怕了。
那时候我差不多已经脱离孩子们的队伍,成为一个大人。这样,就不会被别人误解。我本来瘦弱,个子不高,不管怎样努力,他们都习惯把我划进自己的阵营, 有什么好吃好玩的,都忘不了我。我把从东北带来的冰车和钢圈拿出来,悉数让他们玩。
终于等到杀狫狫的时候了, 我们嗅到了年关的气息。地点在槐树下,这里是村庄的中心,地面宽阔、平整。我们忽略了寒冷,站在不远的地方,默默地看着大人们忙碌。杀一头狫狫,就有一个猪尿脬,拿到手里,高兴得跳起来。最后,我们每人一个尿脬,绑在竹竿一头,扛在肩上,绕着村庄跑。尿脬里装了几粒黄豆,当啷当啷响,几十个尿脬一道发出响声,像悦耳动听的打击乐。没有人埋怨我们,因为每一个环节,都有我们的付出。
大年初一,家家起得早,下饺子,蒸肉,平时节俭,这一天放开肚子可劲吃。我端着碗,突然想到了娟,娘舀了一碗肉和一碗饺子,她跟我想到一块儿去了,娘说,麻利给娟家送去,一家子不知道起没起呢。自从死了狫狫,娟家的生活一落千丈。到了娟家,大门开着,喊了几声,也没人应,我把肉和饺子扣在锅里,心想,这一家人去哪儿了?娟的吆喝声从村后传过来, 狫狫狫狫往家走,家里吃喝不用愁。尽管隔得很远,一下子我就听出了娟的声音。原来,娟是往家唤狫狫,当地有这样的风俗,五更天起床,啥也不干,第一件事,跑到寨壕喊话,万事开头,唤啥来啥。我立即跑到村后,跟着娟喊起来,狫狫狫狫往家走,家里吃喝不用愁。
槐树底下,那些忙碌的大人,他们筹划着一个新的计划,等到开春,把空了的圈填上小狫狫,希望我们继续给狫狫割草。
我们变得柔软而温情, 就像狫狫这个叫法本身。
有时候, 我会对坐在槐树下的村里人说东北的趣事,他们一副恹恹欲睡的样子,但耳朵张得像绽放的花朵, 不放过每一句话。大概我夸张的讲述在那些寂寞空虚的日子真的给他们带来了快乐, 也许是我过于敏感,夸大了自己的作用。不过,他们只是听一听而已,很快进入自己的状态,把每一天过得像一个日子。
东北那旮旯把小猪叫小嘎, 把大猪叫猪狫。公猪母猪有另外的叫法, 公猪叫猪公,母猪叫猪婆。老家人笑得前仰后合,特别喜欢我侉里侉气的语调,学着我的口气,猪公猪婆,乱喊一气。我愣在原地,看着他们前仰后合的样子,第一时间告诉自己,清零,过去的过去吧,只有未来的日子,才是新鲜而有趣的。
不过,难挨的时光总显得漫长而无聊,槐树底下, 总有好奇的人喜欢引逗我讲他们不知道的事情。我添油加醋,津津乐道,他们高兴,我就高兴。除了对猪有不同的叫法,放养更加好玩。那旮旯有专门放猪的,叫猪倌。年龄不大,多是队长眼里的红人。一个屯子两个猪倌, 能把大大小小几百头猪照应起来。每人一杆猪鞭,鞭把一拖左右长,磨得光溜、笔直,鞭梢老长,拖在地上,像一条蛇。哪个不听话的猪挨一下,四蹄乱跳,吱吱吱大叫着,猫进猪群,再也不敢随便乱跑。每家最少养一头猪,猪倌的工分队里出,每个工十分,跟在大田干活一样。不过放猪要比在大田做活滋润, 不用早起晚归,把猪赶到草甸子上,控制猪不乱跑,猪倌可以自由活动。我添油加醋,虚拟了一个猪倌的浪漫爱情故事, 槐树底下聚集的人忽然多了起来。老家的人都爱听好事,他们应该想到,贫乏的生活有滋有味,原来东北也有偷腥的猫,看来,人都一个德行,不过,那些爱偷腥的猫真让人羡慕, 他们敢爱敢恨,历史上哪朝哪代都有他们的戏。
我即将升初中,挖空心思卖弄词语,不管多么词不达意,表达出来,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有很多人认为我是一个不错的少年,刚讲完,他们就逗我开心,给你说个媳妇,要不要?有人指著一头慢条斯理走过来的母猪,说,这个婆娘,不要彩礼,中不? 原来家乡话这么厉害,硌得牙往外冒凉气。我觉得这个玩笑一点也不好笑。
每天早晨猪倌从屯子东头吹哨子,屯子西头收尾,一趟下来,屯里所有的猪都齐了。吹哨有讲究,嘟嘟嘟,三声一顿,短促、干净,提醒大家,猪倌正式上工,各家把猪圈打开,让猪出工,不用主人费心,猪知道往街上跑,猪倌候在村头,那里,已经聚集了很多同类。要不了一袋烟工夫,全屯子的猪都到齐了,它们交头接耳,蹦蹦跳跳,像准备出操的小学生。猪倌吹着哨子,浩浩荡荡往草甸子进发。晚上,猪倌吹着同样节奏的哨子,沐浴着夕阳,把猪赶回来,不用指点,每头猪都知道回家的路,像放学回家的孩子,翘着尾巴往家跑。
槐树底下的人都觉得好笑, 他们学着我的口气,说,那旮旯的猪真是享福,有专门的猪倌放养。眉眼间全是艳羡,不过口气有点不太像我,地地道道老家蒜瓣味。
我家是外来户, 当地人不愿意落下欺生话把。临近年关,出主意要杀猪,杂碎留下吃, 肉可以带到沈阳卖, 城里人有的是钱,价格会高出乡下很多,有了钱,还愁日子过得不好?我爹我娘也就信了这些话,着手准备杀猪。
天黑了,几个人过来帮忙。我们家那年就养了一头猪,本来打算卖给公社食品站,然后割几斤肉,包饺子。我家离屯子远,但几个人还是很小心,鸡叫头遍,才下手。天挨黑,几个人就来了。他们坐在炕上唠嗑,卷喇叭烟,云山雾罩。起先,我坐在窗户前,看着外面的天色一点一点变化。他们说的话在耳边划过,像风一样无影无踪。我有点怀疑自己的记忆,不过,除了某些话,有些细节我记忆犹新。呛得很,便拉开门到了外面,随手把门关上了。一缕一缕烟雾从门缝挤出来,夜气很重,海绵一样吸纳了烟雾。地面暗淡,像泼了墨,星星嵌在夜幕上,空灵而深沉。村庄在有限的视线中俯卧着,像海面上的礁石。
后来他们就下手了,动作做得很轻。怕猪叫,用线绳扎住了猪嘴,蒙住了猪眼睛。我不懂,说,为啥这样? 也许,我为猪难过。一个人瞪了我一眼,眼珠子很红,像两块烙铁,父亲呵斥,一边玩去。他们挑开猪蹄子,弯腰吹气,一直把猪吹得涨起来,然后用棍子敲打,噗噗噗,像捶布。槐树底下的人打断了我的话,他们认为那几个人这样杀猪,有点小题大做,一刀下去,放了血,卸巴卸巴不就得了,他们哪知道,那时候,东北割资本主义尾巴风头正红,要是被逮着,吃不了兜着走。几个过来人理解我们的处境,说,别说你们是外地户,就是当地人,也不敢顶风作案啊。槐树底下热闹起来,你一句我一句,我的故事没有讲下去。
我从小就知道,猪留在年关吃肉,吃不了的肉,换几个零花钱。每个家庭,每年都养一两头猪,不管在关里关外,没有脱胎换骨的法则,只有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过日子,就要好好养一头猪。猪是一家人的希望和盼头,承载着很强的势头滚滚而行。猪的命运顺势而为,没有过多波折,因为总是逆来顺受,不急于求成,吃饱了睡。饿急,才显示本能, 哼哼唧唧卖乖, 讨主人费心弄吃的。多数人家喜欢养猪。喜欢让猪舍挨着人的住处,猪有什么要求,主人能第一时间知道。最主要的是猪好养活,不挑食,野菜、剩饭,稠的稀的,都能进肚。猪还跟狗一样,知道跟主人套近乎,即使跑出去,也能自个儿找到家。槐树底下的人还记得,那年黄河故道发大水,猪舍冲塌了,猪被提前撵到太行堤上,很多天之后,洪峰过去了,人们从四面八方回到家园, 那些被困在太行堤上的猪集体跑回来,围着主人哼哼唧唧,像乖巧的孩子。因为猪通人性,所以槐树底下的人说,啥畜生不养,不能不养猪。 畜生不养,不能不养猪。槐树底下的人喜欢攀比, 若有所思地看着不远处的太行堤, 视线飘忽不定,也许,苦中求乐是一种本能。拿不出显耀的东西,就用自家的猪说事。一脸傲娇,说起来,家里值得拿出来炫耀的只有这头畜生。饿死鬼投胎,真是一个吃货,连汤带水要满满一盆,眼见这畜生一天比一天肥实。这边有人抢过话头,我家那口子———你听听,直接把畜生當人看待———乖乖听话着呢, 让它不动,一天到晚不见动静,院里来了生人,学会打招呼了,哼一声,问人家,吃饭了吗?一树底下的人都笑起来, 说, 这畜生就是乖,赶明安个户口,随你的姓得了。
那年大雪纷飞,腊月初八,父亲喝了一碗小米粥,背着肉就上了火车。几个人提前把猪肉包在塑料布里, 外面用被子打成一个四方卷,刚下车,父亲就被盘问,他没出过门,一下子就露馅了。人家把猪肉没收,让他写思想检查, 他不会写, 给人磕头求饶,考虑他思想还算端正,就没有让他进学习班,两手空空,原路返回。槐树底下的人大部分从那个岁月过来, 知道讲不出来个理,老百姓日子难,难就难在人为制造的混乱。他们知道我们在东北那几年不易,分地,出义务工,交公粮,摊派,都偏向着我们,能少多少少多少,能免的就免了,心照不宣,谁也说不出啥。
居家过日子,不能没有一个牲灵,一只狫狫当娃养。娃吃的,狫狫能吃,狫狫吃的,娃也能吃。庄稼人命贱,能有口吃的,那个年月,就算烧了头香。过日子过的是一个盼想,一股生气。哪家都有娃,娃跟狫狫一样,命大,禁得起磕碰,贱着养,无心插柳柳成荫,不知不觉,就起来了。那时候,村里有好多像我这样的孩子,大人照顾不过来,就看我们的造化。患上头疼脑热的病,也不当回事,揪一把草,熬一碗药汤,喝下去,病说不定就好了。遇上大病,看不起,就只有干挺,挺过去,是造化,挺不过去,断了气,一张席子裹起来,荒草滩上,就草草地埋了。那时候,村里每年都会死一两个孩子,见惯了生死,眼泪流干了,痛也麻木了。槐树底下的人常常叹息, 念起孩子的模样, 顶多叹口气,日子不能不过,便转换话题,人也换另一种样子了。
我们从夕阳深处走来, 背上的草青翠欲滴,浓郁的草香裹着鼻孔,喘着粗气,每个人脸上挂着横一道竖一道的汗渍, 像舞台上的小丑。经过槐树下面,有人说,孩子们,歇歇吧。我们摇摇头,说,还要喂狫狫呢。赶紧回到家,把草剁碎,扔给圈里的狫狫。多少人感叹,多亏了这些孩子。他们想替狫狫说一声暖乎的话,但出口的,却是另一种口气,多割点草,别贪玩。
娟是伙伴中最勤快的女孩, 因为和她家毗邻,我俩的关系更亲密。我们不但一块儿上下学, 割草也喜欢在一块儿。写完作业,她就隔着墙喊我,福妮,走啊,声音拉得很长,果断而清脆,我连忙挎起篮子,拿着镰刀,跑出门。我虽然大她一岁,但没她个子高,处处听她的。她知道哪里的草狫狫爱吃,一出门,就带着我直奔过去。她割了一筐,然后帮我割。如果离天黑还早,我们就到河边洗把脸,坐下来,看着脚下的河水无声地流向远方。她家的母猪下了崽,一下子多出十几张嘴,割草的活重了,我们不敢贪玩,一晚上,割的草背不完,晾在草滩上,等草晒干,打成捆,再背回家。干草没有了水分,但筋道,掺上麸子,狫狫很爱吃。娟家的母猪和十几头小猪养得肥肥的,她娘高兴,逢人就夸, 亏了娟, 要不俺一个人里里外外,不把猪喂飞才怪呢,年下,说啥也要给娟扯一件新衣裳。槐树底下的人啧啧啧,头点得像鸡啄米,就是,亏了这丫头。没想到,娟家的母猪带着猪崽闯进了玉米地, 吃了喷药的秸秆,全毒死了。这下要了娟家人的命,特别是她娘,横竖想不开,喝了半瓶六六粉,人好歹救过来了,神智却时好时坏。
冬天,储备的饲料不多了。这个季节,狫狫特别能吃。赶上晴好日子,要把麦秸摊开晒干,碾碎,掺和在饲料里,给狫狫拌食。我们家麦秸垛离村庄不远, 村里人知道我们在外面受了苦,好事都让着我们,几十个麦秸垛,数我家地势高,地面上积雪少,掏麦秸容易。不多会儿,就装满了地排车。有人来帮忙,把麦秸均匀地摊在场院里,很快就会晒干,用木叉敲几遍,狫狫就能吃了。槐树底下晒暖的多是老头老太太, 他们慵倦的眼睛睁不开似的, 但好多事情装在心里,我们走过来,热情地打着招呼,能吃一阵了,这就好,下雪也不怕了。
那时候我差不多已经脱离孩子们的队伍,成为一个大人。这样,就不会被别人误解。我本来瘦弱,个子不高,不管怎样努力,他们都习惯把我划进自己的阵营, 有什么好吃好玩的,都忘不了我。我把从东北带来的冰车和钢圈拿出来,悉数让他们玩。
终于等到杀狫狫的时候了, 我们嗅到了年关的气息。地点在槐树下,这里是村庄的中心,地面宽阔、平整。我们忽略了寒冷,站在不远的地方,默默地看着大人们忙碌。杀一头狫狫,就有一个猪尿脬,拿到手里,高兴得跳起来。最后,我们每人一个尿脬,绑在竹竿一头,扛在肩上,绕着村庄跑。尿脬里装了几粒黄豆,当啷当啷响,几十个尿脬一道发出响声,像悦耳动听的打击乐。没有人埋怨我们,因为每一个环节,都有我们的付出。
大年初一,家家起得早,下饺子,蒸肉,平时节俭,这一天放开肚子可劲吃。我端着碗,突然想到了娟,娘舀了一碗肉和一碗饺子,她跟我想到一块儿去了,娘说,麻利给娟家送去,一家子不知道起没起呢。自从死了狫狫,娟家的生活一落千丈。到了娟家,大门开着,喊了几声,也没人应,我把肉和饺子扣在锅里,心想,这一家人去哪儿了?娟的吆喝声从村后传过来, 狫狫狫狫往家走,家里吃喝不用愁。尽管隔得很远,一下子我就听出了娟的声音。原来,娟是往家唤狫狫,当地有这样的风俗,五更天起床,啥也不干,第一件事,跑到寨壕喊话,万事开头,唤啥来啥。我立即跑到村后,跟着娟喊起来,狫狫狫狫往家走,家里吃喝不用愁。
槐树底下,那些忙碌的大人,他们筹划着一个新的计划,等到开春,把空了的圈填上小狫狫,希望我们继续给狫狫割草。
我们变得柔软而温情, 就像狫狫这个叫法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