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经常面临同学们对物流专业就业的担忧:“老师,我们毕业后在物流企业可以做什么?”“我们没有实际操作经验,怎样可以进入物流公司?”等等。这些问题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们的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描述和课程大纲的针对性不强。而我国物流现代化目前处于起步阶段,物流人才需求旺盛。随着企业物流意识的增强,有近75%的企业考虑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种种现象表明,物流人才是社会急需的人才,而就目前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来看,似乎很难满足物流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一、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物流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物流教育虽然受到多数高校和职业院校的重视,但由于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手段落后,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比较低,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一)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物流人才没有形成特色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实行的是三年学制,由于在学习时间上与四年制本科教育的接近,其中许多课程事实上是从本科知识中选择合适的内容简化压缩形成,这种模式虽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科理论基础,但学习内容与职业实践脱节,此种学习方式不适合目前的招生对象,与本科生相比不具有优势,又不能体现职业院校特色,使目前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偏差。
(二)高等职业院校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现代物流管理的要求
现代物流业是由商业、物资、储运等众多产业、部门和企业组成的一个社会化服务的整体。但现代物流业绝不是上述产业、部门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的概念。但在物流相关学科的教育与人才的培养模式上,我国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依然存在,各专业之间课程设置重复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许多学校的物流教育只是现代物流理论中的某一个环节,使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教学内容很多不是针对某一具体的职业岗位,而是集合了一群相关专业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目的是为了今后的转岗和继续学习奠定知识和技能基础,而对于就业岗位针对性的学习、训练只集中于学习过程的后期,使职业培训过程过短。此种培养结果既不能使学生奠定很好的理论基础,又丧失了针对性学习专业技术时间,根本达不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简单化
教学方式上,没有将实际操作同理论相结合。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掌握了书本知识,而在实践过程中缺少创新。这一点反映出中国教育体制的通病,其结果造就一大批眼高手低的“秀才”。
二、对高等职业院校物流人才培养的深入思考
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等构成要素。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为: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十分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并视其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行业及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针对目前的高职教育,提出以下改进意见。
(一)对高职物流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培养目标是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具有很强的职业定向性。因此,在确定培养目标时,应重点考虑学院所处的地理位置、当地经济特点、区域经济特点及物流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等。根据这些情况来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具体岗位群。如学院所在地是沿海还是内地,如是沿海城市,可重点考虑港口、码头及物流人才的需求;如在内地又不沿大江,则重点考虑以公路运输为主的物流企业需求或铁路运输业务的企业的需求。
(二)对高职物流专业培养对象的分析
高等职业物流教育根据招生对象,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高中毕业生、中专毕业生、初中毕业生,对于不同的培养对象,应分析他们各自不同的优势和缺陷,以便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优势,弥补他们知识或能力的缺陷,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我们应贯彻发挥优势、因材施教的原则,可以通过分层次教学或开设选修课给与学生不同的指导。另外,由于某些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我们可以考虑使学生在已有专业优势的基础上,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
(三)对高职教与学过程特征的分析
高职教育执行以职业技能训练和岗位能力培养为中心组织教学的原则。必须充分认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位置,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实践教学,以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劳动者,增强实践性课时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信息传递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如开设“物资编码与识别技术”、“物流配送实务”?等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除一般性的讲述外,还需要在校内实习基地、模拟实验室,或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性实习,在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未来物流人才必须要突出综合素质,具体体现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实践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四)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条件
为保证职业技能型人才这一特定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有相应的培养条件作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在师资和设备这两方面具有明显的特点,需要学校加大投入和改造。
(1)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构建具有高职物流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有一支适应高职物流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在教材选用方面:不求它全面和权威,不要求结构和体系十分完整。只要有特色、有实用价值、学生爱看爱学,并能启发他们思考的教材就是好教材。
(3)在教学手段的使用方面:物流专业教学要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增强其直观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如采用多媒体教学。
(五)对用人单位参与高职建设的尝试
校企联盟促进双赢。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以培养适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最有效、最基本的途径。校企双向参与,产学紧密合作,对高职院校而言,具有如下优势:它能为教学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有效跟踪最新技术,有助于解决校内实训工位不足、实训设备和资源不足、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不足等许多实际问题,能使高职院校比较深入、真实地了解社会的需求,增强与之相适应的主动性,能够创造一个比较好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培养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能够使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更贴近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能够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学校真正树立起“大职业教育观”,开展多种类型、多种规格、多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形成办学类型多样和办学形式灵活的格局,从而赢得广阔的教育市场与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郑州交通职业学院)
一、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物流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物流教育虽然受到多数高校和职业院校的重视,但由于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手段落后,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比较低,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一)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物流人才没有形成特色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实行的是三年学制,由于在学习时间上与四年制本科教育的接近,其中许多课程事实上是从本科知识中选择合适的内容简化压缩形成,这种模式虽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科理论基础,但学习内容与职业实践脱节,此种学习方式不适合目前的招生对象,与本科生相比不具有优势,又不能体现职业院校特色,使目前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偏差。
(二)高等职业院校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现代物流管理的要求
现代物流业是由商业、物资、储运等众多产业、部门和企业组成的一个社会化服务的整体。但现代物流业绝不是上述产业、部门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的概念。但在物流相关学科的教育与人才的培养模式上,我国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依然存在,各专业之间课程设置重复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许多学校的物流教育只是现代物流理论中的某一个环节,使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教学内容很多不是针对某一具体的职业岗位,而是集合了一群相关专业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目的是为了今后的转岗和继续学习奠定知识和技能基础,而对于就业岗位针对性的学习、训练只集中于学习过程的后期,使职业培训过程过短。此种培养结果既不能使学生奠定很好的理论基础,又丧失了针对性学习专业技术时间,根本达不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简单化
教学方式上,没有将实际操作同理论相结合。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掌握了书本知识,而在实践过程中缺少创新。这一点反映出中国教育体制的通病,其结果造就一大批眼高手低的“秀才”。
二、对高等职业院校物流人才培养的深入思考
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等构成要素。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为: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十分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并视其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行业及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针对目前的高职教育,提出以下改进意见。
(一)对高职物流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培养目标是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具有很强的职业定向性。因此,在确定培养目标时,应重点考虑学院所处的地理位置、当地经济特点、区域经济特点及物流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等。根据这些情况来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具体岗位群。如学院所在地是沿海还是内地,如是沿海城市,可重点考虑港口、码头及物流人才的需求;如在内地又不沿大江,则重点考虑以公路运输为主的物流企业需求或铁路运输业务的企业的需求。
(二)对高职物流专业培养对象的分析
高等职业物流教育根据招生对象,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高中毕业生、中专毕业生、初中毕业生,对于不同的培养对象,应分析他们各自不同的优势和缺陷,以便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优势,弥补他们知识或能力的缺陷,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我们应贯彻发挥优势、因材施教的原则,可以通过分层次教学或开设选修课给与学生不同的指导。另外,由于某些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我们可以考虑使学生在已有专业优势的基础上,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
(三)对高职教与学过程特征的分析
高职教育执行以职业技能训练和岗位能力培养为中心组织教学的原则。必须充分认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位置,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实践教学,以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劳动者,增强实践性课时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信息传递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如开设“物资编码与识别技术”、“物流配送实务”?等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除一般性的讲述外,还需要在校内实习基地、模拟实验室,或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性实习,在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未来物流人才必须要突出综合素质,具体体现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实践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四)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条件
为保证职业技能型人才这一特定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有相应的培养条件作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在师资和设备这两方面具有明显的特点,需要学校加大投入和改造。
(1)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构建具有高职物流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有一支适应高职物流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在教材选用方面:不求它全面和权威,不要求结构和体系十分完整。只要有特色、有实用价值、学生爱看爱学,并能启发他们思考的教材就是好教材。
(3)在教学手段的使用方面:物流专业教学要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增强其直观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如采用多媒体教学。
(五)对用人单位参与高职建设的尝试
校企联盟促进双赢。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以培养适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最有效、最基本的途径。校企双向参与,产学紧密合作,对高职院校而言,具有如下优势:它能为教学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有效跟踪最新技术,有助于解决校内实训工位不足、实训设备和资源不足、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不足等许多实际问题,能使高职院校比较深入、真实地了解社会的需求,增强与之相适应的主动性,能够创造一个比较好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培养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能够使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更贴近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能够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学校真正树立起“大职业教育观”,开展多种类型、多种规格、多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形成办学类型多样和办学形式灵活的格局,从而赢得广阔的教育市场与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郑州交通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