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卞之琳的《断章》虽短小精悍,通篇仅有四句,带题目总计也只有三十六字,但言少意多,容量颇大,意境开阔深远,学生理解起来有相当的难度。其实,如果从假设“你”我(看风景人和别人)的关系,创设不同的情境入手解读这首诗,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发现它“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美来。
1、假设“你”我是恋人。这首诗便可称为一首情诗。“你”站在桥上欣赏眼前的美景,而我发现了“你”,把“你”当作我生命中最美的一幅图画细细赏鉴。当皓月当空,溶溶月光洒满“你”的窗棂之时,“你”的身影却让我久久难以忘怀,最终成为我梦中最灿烂美好的“装饰”。从这个角度来看,“装饰”不仅无一丝一毫的悲哀,反而给整首诗增添了一分甜蜜与欣喜。诗中“相对”的概念也被削弱,有的只是我单方面对爱人的那份缠绵悱恻的爱恋与思念。
2、假设“你”不认识我,我却认识“你”。“你”所关注的是“你”眼前的风景——或人或事或物,自然无暇顾及到我的存在。我被“你”的生活吸引,“你”的身影在我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在“你”悠然地享受属于自己的生活之时,“你”却让我魂牵梦绕。从这个角度来看,“装饰”的确是一种深深的悲哀。“你”是我生命中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是我生活中的亮点,但“你”却永远不会了解“你”的存在对我的重大意义,甚至于根本不在意不知道我的存在。如此理解时,“相对”的成份便会多一些。因为“你”我的地位只是“相对”的、不确定的。或许有一天,“你”我的位置会调换过来。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谁是戏中人?谁为观众?何时演戏?何时在现实?谁又能知晓?诗中浓浓的怅惘与失意,让人无法开释。
3、假设你我为素不相识的人。“你”在“你”的世界中生活,我在我的岁月中游走。只是忽然某一天,“你”的身影落入我无意的眼眸,我发现了“你”的存在——作为我的风景。日有所视,夜有所梦,“你”便成为我梦中平淡无奇的点缀。或许梦中的我会疑惑:“你”是何人?从何处来?到何处去?如此而已。“你”便会从我的生活中永远地消失,如同从未出现,从不存在一般。而我对“你”而言,更是从未出现,从不存在。“装饰”所表达的便是一种置身物外的淡然与超脱了。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是“装饰”,人人都有“装饰”,大家都是匆匆过客,又何苦把自己还有路过的人经过的事看得太重呢?顺应自然吧,人生无处不美景。“相对”的意味便在这首诗中表达得更浓,也更接近哲学观念上的相对——世间万物万物都是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一切都只是相对存在的。
刘凌凌,教师,现居湖北襄樊。
1、假设“你”我是恋人。这首诗便可称为一首情诗。“你”站在桥上欣赏眼前的美景,而我发现了“你”,把“你”当作我生命中最美的一幅图画细细赏鉴。当皓月当空,溶溶月光洒满“你”的窗棂之时,“你”的身影却让我久久难以忘怀,最终成为我梦中最灿烂美好的“装饰”。从这个角度来看,“装饰”不仅无一丝一毫的悲哀,反而给整首诗增添了一分甜蜜与欣喜。诗中“相对”的概念也被削弱,有的只是我单方面对爱人的那份缠绵悱恻的爱恋与思念。
2、假设“你”不认识我,我却认识“你”。“你”所关注的是“你”眼前的风景——或人或事或物,自然无暇顾及到我的存在。我被“你”的生活吸引,“你”的身影在我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在“你”悠然地享受属于自己的生活之时,“你”却让我魂牵梦绕。从这个角度来看,“装饰”的确是一种深深的悲哀。“你”是我生命中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是我生活中的亮点,但“你”却永远不会了解“你”的存在对我的重大意义,甚至于根本不在意不知道我的存在。如此理解时,“相对”的成份便会多一些。因为“你”我的地位只是“相对”的、不确定的。或许有一天,“你”我的位置会调换过来。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谁是戏中人?谁为观众?何时演戏?何时在现实?谁又能知晓?诗中浓浓的怅惘与失意,让人无法开释。
3、假设你我为素不相识的人。“你”在“你”的世界中生活,我在我的岁月中游走。只是忽然某一天,“你”的身影落入我无意的眼眸,我发现了“你”的存在——作为我的风景。日有所视,夜有所梦,“你”便成为我梦中平淡无奇的点缀。或许梦中的我会疑惑:“你”是何人?从何处来?到何处去?如此而已。“你”便会从我的生活中永远地消失,如同从未出现,从不存在一般。而我对“你”而言,更是从未出现,从不存在。“装饰”所表达的便是一种置身物外的淡然与超脱了。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是“装饰”,人人都有“装饰”,大家都是匆匆过客,又何苦把自己还有路过的人经过的事看得太重呢?顺应自然吧,人生无处不美景。“相对”的意味便在这首诗中表达得更浓,也更接近哲学观念上的相对——世间万物万物都是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一切都只是相对存在的。
刘凌凌,教师,现居湖北襄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