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枣花开

来源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73683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八岁那年,我在河西走廊一个叫石磨盘的地方支教。等来到石磨盘后,我才知道,世界上竟还有如此荒凉落后的地方,满眼都是黄沙、戈壁和盐碱地,村小学除了几间破旧的房屋,几乎一无所有。
  晚上,就只有我和老杜,住在这个偏远的学校里。
  那些天,我快要疯掉,一到傍晚,就像只困兽,在学校破败的院子里,烦躁地跑来跳去。
  那时候,老杜六十多岁,已经在学校里借住几十年了。
  老杜蹲在屋檐下抽烟,他光着脑袋,满头满脸都是伤疤,漠然地看着我瞎折腾。有一天,他忽然冲我扔过来一支烟。
  我停下脚,愕然问,干啥?
  瞧你那熊样,抽支烟就不烦了。
  我才十八岁!我焦躁地喊,不能抽烟!
  老杜重重咳了一声,响亮地吐了一口痰,说,十八岁咋的?老子十八岁都当团长了。
  见我不信,老杜又说,这不算啥,在那个年代,十八岁当军长、师长的都有。
  我这才知道,老杜是个老红军。
  老杜的生活很单调,除了吃饭睡觉抽烟,就是去戈壁上垦荒。每天清晨,他扛起大锄带着干粮出门,直到傍晚才回来。
  老杜在戈壁荒漠上,努力把一片片土地刨起来,又平整好,再播上沙枣树的种子。这活儿,老杜已经干了几十年,他的身后,是上千亩沙枣林,都是他种的。
  这令我非常钦佩,说,老杜真是个好同志啊!
  老杜翻了翻眼睛说,狗屁,老子在寻宝!
  的确,老杜干活非常仔细,他每挖几下,都会俯下身,像只大鸵鸟,奋力把脑袋扎进土坑里,似乎在寻找什么。
  寻啥宝?我问。
  老杜长叹了一口气,说,大洋,一百九十块大洋。
  接下来,我知道了老杜的故事。
  老杜曾经是西路军的一名团长,突围时队伍被打散了,在石磨盘村,他碰上一个身负重伤的军需科长,军需科长临死前,把一个包裹交给他,说,这里边有两百块大洋,军费。你向东走,过黄河,一定要把它们带回延安。
  老杜知道,通向黄河的路口,早就被马家军堵死,自己死不足惜,但军费,绝不能落到马匪手里。于是,老杜写了张借条,拿出十块大洋作为路费,然后,把剩余的军费连同那张借条,裹在一件破羊皮袄里,深埋在一棵沙枣树下,并用刺刀在树上刻了记号。
  老杜转向西南,一路乞讨,绕道回到老家,住了几天后,冲母亲磕几个响头,又毅然往延安的方向奔去。老杜走回延安,是一年之后的事了,按照规定,老杜必须接受审查。其他事情都好说,但关于军费的事,却死活也说不清了。
  审查者疑惑地盯着老杜,说,只拿了十块大洋,这谁知道?谁信呢?我们可不可以认定,你把那些军费都挪用了?
  一听这话,老杜火冒三丈,掀翻桌子,吼道,给老子一个连,杀回石磨盘,把军费挖出来!
  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军费,成了老杜的心病,也成了他的历史污点,记录在案,这对老杜的人生,影响非常大。解放后,在老杜的强烈要求下,他带着组织上的人,来到石磨盘村,以沙枣树为参照物,疯狂地挖了几个月,却一无所获。
  组织上的人不耐烦了,撤了回去。
  但老杜坚决留了下来,他发誓,就是把石磨盘村翻个底朝天,也要找到那些大洋。
  孤身一人的老杜,跟石磨盘村较上了劲,跟戈壁荒漠较上了劲,更确切地说,是跟沙枣树较上了劲。他一边翻地,一边种沙枣树。
  这一干,就是三十年。
  知道老杜的故事后,只要沒事,我就会陪着他一起去垦荒。这活儿异常枯燥,干了没多久,我就泄气了。
  我说,算了,不就是一百九十块大洋吗,别找啦!
  老杜倏地红了脸,脑门上青筋乱跳,吼道,不行!难道老子的清白,就这么不值钱?
  紧接着,老杜又说,清白,比命都重要!
  两年之后,我离开了石磨盘村。
  一晃又是三十多年过去,我常常会想起老杜,他若活着,应该快百岁了吧,不知是否已经找到了那些大洋。
  今年上半年,我到M县出差。参观当地文史馆时,我在一个展柜前停住了脚步,里面,是一件破羊皮袄和一百九十块银圆,还有一张陈旧的借条,上写暂借大洋十块作为路费,落款人是杜大富。
  杜大富,就是老杜。
  我急忙问讲解员这是在哪里找到的?
  讲解员说,两年前修公路,在石磨盘村挖到的。
  这里也有石磨盘村?
  是啊,整个河西走廊,有十多个叫石磨盘的村子哩!
  我猛地明白了:老杜,找错了地方!
  我待不住了,急三火四地赶到A县石磨盘村。
  老杜早已去世多年,他种下的那上千亩沙枣树,已被命名为红军林。老杜的墓,就在林子里。
  在墓前,我默默拿出在文史馆里拍的照片,烧给老杜。
  我说老爷子,这,是你的清白。
  眼前的沙枣树林,金黄色的花,开得正旺,满世界清香。
  〔本刊责任编辑 袁小玲〕
  〔原载《山东文学》
  2018年第6期(上)〕
其他文献
导入是一门艺术.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导入至关重要,导入得体就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激起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就如平静的湖面上投石,激起一片思维涟漪,产生急欲一听的感染力,由此引导学生向知识的宝库通畅直入,去获取知识,增长才能. 诚然,小学数学导入新课的方法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本文就具体的课例浅谈几种导入.   一、授之以趣,启迪智慧  数学是一门科学,它的
时与空如同古代中国人所重视的“天”与“地”,然而沟通“天”与“地”的还有“人”, 如何将历史中的“人”复活出来,又通过人更深刻地看待这段历史,这也是笔者在教学设计中乐于尝试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可见,叙史见人,不仅符合唯物史观下教学的具体要求,也能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下,准确了解史事”的思维方法。  本文利
“教育是专家的事业”,为人父母者最好早一点成为专家,承担教育的责任,如此一来,才有可能一代胜过一代。  这个时代,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承担怎样的角色?我们如何做父亲?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有父亲说,父亲就是家里所有东西都要扛的那个人,就是撑起家庭经济重担的那个人,是给孩子当司机的那个人。但除此之外,父亲还承担很多责任,诸如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陪伴他们成长。角色定位  “在多数家庭,父亲热衷于扮
1 前言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因而,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和随机观念应是统计与概率教学的重要目标,纵观2005~2008年常州市关于该部分的中考题,试题形式多样,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热点,试题多为中、低档题。    2 题型特点分析    2.1 贴近生活基础题  例1刘翔为7备战2008年奥运会,刻苦进行110米跨
现在,我们都在学习生本教育的理念,都在积极打造绿色生本课堂,在生本课堂实施的过程中,我也在尝试性地给学生布置预习性的作业,但这个过程却让我感到了痛苦. 为什么这么说呢?以前我看过很多老师设计的预习作业,总觉得设计预习作业很简单,但是当要真正落实到自己课堂的时候,却发现这里面有太多的不容易.   下面我以《有余数的除法》一课为例谈谈我对课前小研究的认识. 《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是青岛版教材第三册第八单
一上班,同事小孙便大曝其完美的周末生活:举家“旅行”。听罢他幸福的侃侃而谈,原来竟是一次郊游。  浏览他的空间,一幅幅山野风光美不胜收:天高云淡,雏菊绽放,好一派初秋景象;一张张野餐画面趣味横生:席地而餐,谈笑风生,好一个温馨小家。不由打趣小孙:这也叫旅行?小孙略显不屑:看来你是out了,这是时下最流行的休闲方式——微旅行!  微旅行,就是短小的旅行,随时发生的旅行;是一种生活态度,是繁忙的都市人
在去接陈小束的路上,因为土路难走,车坏了两次,弄得我的心情也跟着烦躁起来。等看到长得像豆芽菜一样的陈小束抱着一只鱼缸,站在一间低矮的旧房子前时,我忍不住脱口而出:“不是叫你去村头等我吗?”  陈小束怯怯的声音和她什么都不怕的样子一點都不符:“我怕你找不到我,就不来接我了。”我一时语塞,只好打开车门,叫她赶快上车,趁天黑前赶回家。  上了高速,我才注意到陈小束抱着的那个鱼缸里是一只乌龟,说:“女孩子
一分钱是有尊严的。“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让我们想起了拾金不昧和心灵纯洁的时代。当我和朋友们在KTV里唱起这首歌的时候,很多人的脸上浮现的是调侃的笑意。一分钱,已经在物价开着飞机直线上升的年代里变得失去尊严了。当你给马路边的乞丐一分钱的时候,他反馈给你的眼神可能并不是感谢,而是鄙夷。施舍的标准最低已经是五毛或一元了,而硬邦邦的一分硬币常常意味着遗弃。  一分钱曾经非常有尊严。小学的时候,2个一分
计算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它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 在计算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能力. 北师大版的计算教学内容比人教版的计算内容少了,书本也不再明确地展示计算法则,而是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和估算意识. 实际上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学生的计算能力没有提高,反而有明显弱化趋势,作为一线教师
一  老刘是个空巢老人,平日里过得也算不错,可是最近却遇上了一场飞来横祸。  这天,老刘去走亲戚,因为高兴便多喝了两杯,等他告辞离开时天已经黑了下来。在回家的必经之路上有条“上岗路”,这里平时行人稀少,连个交通指示灯也没有。老刘走到十字路口时,忽然一辆轿车呼啸而来,把老刘撞了个四仰八叉。  老刘痛得死去活来,依稀看到那个司机下了车,东张西望扫了两眼,似乎在确认是否有目击者,然后快速上车,扬长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