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求异思维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是人的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用锐利的眼光,去发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要让学生在学习上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跟我无关为跟我有关,开拓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关键词]求异思维 语文教学 思维能力
在知识急剧增长的今天,强调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追求思维的积极性。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要打破老框框、老方法、老模式,要标新立异、别出心裁、超乎寻常,体现出先进性、求异性和创新性,要让学生在学习上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跟我无关为跟我有关,开拓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一、通过归类事物的比较,诱发求异思维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各不同。”文学世界浩瀚无际,千变万化,但是他们也有相似点,正是这种相似之处给了我们求异思维的楔机,在这种相似的比较之中,在认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的同时感悟着不同的意境。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和“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内容上都是描写送别的意境的,但是反映的季节和送别的背景却是不同的,相同的意境却有着不同的写法,不同的写法表达着相同的意境。通过比较,两首诗的意境和思想情感就会凸现在我们面前。也就是说相同的结论有着不同的解决方法,这就是求异思维的表现,因此要引导学生看问题不能一成不变,要善于归类,在归类中寻求不同的思维方式。
二、精心设计教案,着力求异思维
要让学生的思维多向扩散,不仅要注重激发他们的求异兴趣,更关键的还在于选择好思维的发散点。对于同一问题,让学生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进行发散思维,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等都可以作为求异思维的发散点。对于同一问题,让学生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进行发散思维。
三、启迪学生质疑,激发求异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应鼓励学生对现成的结论敢于批判,大胆发表独特见解,使他们的求异潜能得以发挥。为了使学生敢于大胆地提问题,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采用探究性教学方式,也可以组织辩论会,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即使某些观点是错误的,某些探索是失败的,教师也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变错误为正确,变失败为成功,不挫伤学生求异思维的积极性。
四、创建“合作”关系,促进求异思维
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充满活力,充满乐趣。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采用演演、画画、唱唱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体会,从而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探究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如在教学《空城计》时,由于人物个性鲜明,可以让学生自编自演这篇课文,鼓励他们大胆创新,经过努力一些小组学生利用道具、旁白和动作等,将多疑狡诈、自负草率、刚愎自用的司马懿和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知己知彼的诸葛亮的形象表演得惟妙惟肖,学生在演中和欣赏中愉快地理解了内容。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和合作的能力不仅得到了检验,而且还激活了学生的探究、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
五、注重逻辑性训练,强化求异思维
许多事实表明,大多数学生具有在各种活动中发挥各自一定素质潜能的强烈欲望,而探究性学习的积极组织为他们提供了实践和创造的新空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要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法,剖析别人的思维过程,增强他们对问题的探索性思考,这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语文教材中每一篇作品,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对它做出不同的解读,而这种解读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它可以启发学生对人生、对世界进行思考,这就是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例如,教学《田忌赛马》时,有一个学生提出:田忌第二次为什么会转败为胜?可以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当学生找到“还是原来的马,只是调换了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了”时,针对这句话,可以引导学生剖析孙膑的思维过程,然后让学生换一个角度去分析:如果你是齐威王,发现了第一场田忌用下等马对自己的上等马时,你会怎样调整,为什么?让学生在新的语境中运用刚掌握的思维方法,从同一材料中探求不同的答案,掌握“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基本方法,从而形成多角度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能力的迁移。经过长期的训练,就能形成学生思维的广泛联系,从而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探究能力。
六、鼓励学生积极争辩,深化求异思维
教学中我们常发现,学生的思想都很活跃,往往为了辩明一个问题的是非而争得面红耳赤,表现出思维的独创性,这是一种非常可喜的现象。作为教师应当给学生创造实施独立思考、求异创新、善于争辩的空间。如在教学《三顾茅庐》时,学生对“刘备三人第三次到隆中时,离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这一做法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这样做很不值得,因为他们这样做,诸葛亮是不会知道的,何必走那么多的冤枉路;有的认为这样做很值得,因为他们这样做并不一定要诸葛亮知道,他们是在表达了自己的诚意。学生经过一番争辩,最后认为第一种做法符合现代人讲究办事效率的特点,在现在这样的时代,这种做法也未尝不可;但结合当时的年代,第二种做法也并非不值得,这恰恰是刘备求贤若渴的表现。学生在争辩的过程中,既深刻领会了文章的中心,又锻炼了求异思维。
总而言之,求异思维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是人的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用锐利的眼光,去发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加以正确引导、训练,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动性、独创性,为造就21世纪的新型人才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波.逻辑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关键词]求异思维 语文教学 思维能力
在知识急剧增长的今天,强调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追求思维的积极性。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要打破老框框、老方法、老模式,要标新立异、别出心裁、超乎寻常,体现出先进性、求异性和创新性,要让学生在学习上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跟我无关为跟我有关,开拓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一、通过归类事物的比较,诱发求异思维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各不同。”文学世界浩瀚无际,千变万化,但是他们也有相似点,正是这种相似之处给了我们求异思维的楔机,在这种相似的比较之中,在认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的同时感悟着不同的意境。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和“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内容上都是描写送别的意境的,但是反映的季节和送别的背景却是不同的,相同的意境却有着不同的写法,不同的写法表达着相同的意境。通过比较,两首诗的意境和思想情感就会凸现在我们面前。也就是说相同的结论有着不同的解决方法,这就是求异思维的表现,因此要引导学生看问题不能一成不变,要善于归类,在归类中寻求不同的思维方式。
二、精心设计教案,着力求异思维
要让学生的思维多向扩散,不仅要注重激发他们的求异兴趣,更关键的还在于选择好思维的发散点。对于同一问题,让学生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进行发散思维,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等都可以作为求异思维的发散点。对于同一问题,让学生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进行发散思维。
三、启迪学生质疑,激发求异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应鼓励学生对现成的结论敢于批判,大胆发表独特见解,使他们的求异潜能得以发挥。为了使学生敢于大胆地提问题,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采用探究性教学方式,也可以组织辩论会,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即使某些观点是错误的,某些探索是失败的,教师也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变错误为正确,变失败为成功,不挫伤学生求异思维的积极性。
四、创建“合作”关系,促进求异思维
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充满活力,充满乐趣。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采用演演、画画、唱唱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体会,从而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探究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如在教学《空城计》时,由于人物个性鲜明,可以让学生自编自演这篇课文,鼓励他们大胆创新,经过努力一些小组学生利用道具、旁白和动作等,将多疑狡诈、自负草率、刚愎自用的司马懿和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知己知彼的诸葛亮的形象表演得惟妙惟肖,学生在演中和欣赏中愉快地理解了内容。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和合作的能力不仅得到了检验,而且还激活了学生的探究、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
五、注重逻辑性训练,强化求异思维
许多事实表明,大多数学生具有在各种活动中发挥各自一定素质潜能的强烈欲望,而探究性学习的积极组织为他们提供了实践和创造的新空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要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法,剖析别人的思维过程,增强他们对问题的探索性思考,这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语文教材中每一篇作品,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对它做出不同的解读,而这种解读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它可以启发学生对人生、对世界进行思考,这就是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例如,教学《田忌赛马》时,有一个学生提出:田忌第二次为什么会转败为胜?可以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当学生找到“还是原来的马,只是调换了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了”时,针对这句话,可以引导学生剖析孙膑的思维过程,然后让学生换一个角度去分析:如果你是齐威王,发现了第一场田忌用下等马对自己的上等马时,你会怎样调整,为什么?让学生在新的语境中运用刚掌握的思维方法,从同一材料中探求不同的答案,掌握“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基本方法,从而形成多角度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能力的迁移。经过长期的训练,就能形成学生思维的广泛联系,从而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探究能力。
六、鼓励学生积极争辩,深化求异思维
教学中我们常发现,学生的思想都很活跃,往往为了辩明一个问题的是非而争得面红耳赤,表现出思维的独创性,这是一种非常可喜的现象。作为教师应当给学生创造实施独立思考、求异创新、善于争辩的空间。如在教学《三顾茅庐》时,学生对“刘备三人第三次到隆中时,离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这一做法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这样做很不值得,因为他们这样做,诸葛亮是不会知道的,何必走那么多的冤枉路;有的认为这样做很值得,因为他们这样做并不一定要诸葛亮知道,他们是在表达了自己的诚意。学生经过一番争辩,最后认为第一种做法符合现代人讲究办事效率的特点,在现在这样的时代,这种做法也未尝不可;但结合当时的年代,第二种做法也并非不值得,这恰恰是刘备求贤若渴的表现。学生在争辩的过程中,既深刻领会了文章的中心,又锻炼了求异思维。
总而言之,求异思维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是人的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用锐利的眼光,去发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加以正确引导、训练,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动性、独创性,为造就21世纪的新型人才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波.逻辑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