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养成教育;环境;要求;榜样;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4—0027—01
一位教育家说过,“在孩子的心灵播种理想,就会收获行为;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会收获品德;播种品德,就会收获命运。”这就说明了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养成教育,即就是教师、家长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努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及待人接物等方面的习惯,并使学生由此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的教育。小学阶段,是实施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也是影响人一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笔者尝试采用各种不同的形式、方法,努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 用良好的环境熏陶学生的情感
这里谈到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指良好的校园环境,一个是指文明的班级环境。外部环境会直接影响人的行为,与师生的生活密不可分,有形的物质环境在供人享受的同时,作用于人的生活。无形的精神环境在令人回味的同时,作用于人的灵魂。教师就完全可以以此为契机,注重培养孩子在校园内的行为习惯和养成意识。
除此之外,文明的班级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班的“班风”是班级全体学生学习、生活、文明道德等各种观念凝聚而成的一种群体意识,是学生自觉遵守的信条,共同执行的准则,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巨大力量。
二、用细致的要求规范学生的行为
先哲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可见知与行是不可分的,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应从学生的认知特性出发,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进行。
开学的第一周要利用多种渠道和形式强调校规,并根据本班的特点,增补、制定适合本班的班规。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联系实际逐一进行认真的学习、讨论。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常规养成教育时,注重让学生明确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使学生一进学校就在头脑中深深地打下常规、礼仪之烙印。通过开学初扎扎实实的养成教育,可使学生熟悉校纪、班规,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他律” 发展为“自律”。
学期初是班主任抓班风建设的良好时机,也可以说是“第一枪”,这一枪一定要打响,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责任。细想一想,常规教育中有多少个第一次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第一次升旗仪式举行时是否保持了应有的庄严、肃穆;第一次课间操每个动作是否规范到位,队伍是否整齐有序;第一次清扫卫生是否尽职尽责……这都是以实际行动在强化养成教育的意识,使学生更清楚地知道什么对,什么不对,什么该做,什么坚决不能做。
三、用榜样的力量端正学生的态度
在培养学生习惯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树立人格形象,激励全班同学。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班主任的思想、行为、对待事物的态度,都将直接影响着学生想法和做法。
教师应从平时的小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比如:国歌声响起时,教师仰视国旗,笔直站立,学生就会昂首挺胸,庄严肃穆。在小学生的眼里,自已的老师是神圣的,教师的举止经常渗透于孩子的言行,教师用自己的真情也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也为养成教育打下伏笔。“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永远是教师的主题。教师的每一个行为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
四、用机智的方法化解学生的冲突
特定的年龄决定了学生特定的性格特征。根据心理学中的阐述,小学阶段,学生情绪冲动强,理智控制能力弱。比如,我们常看到站队时一两个人的拥挤会造成大面积的拥挤,包括动辄骂人,甚至打架,都是情绪过于冲动的表现。
对于学生的冲突,我首先把冲突的学生双方分隔开,让他们冷静下来,引导他们心平气和地思考发生冲突的全过程,主要想想自身存在哪些不足。再让学生汇报情况,不果断地对学生做出谁对谁错的判决。然后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后对冲突的学生进行教育,并对学生进行教育评价:“你受到了什么教育?还有什么话想说等。”这样的处理,学生认识自身行为的深刻程度较好,真正亲身体验;把矛盾冲突交给冲突发生的双方自己解决,做到了以人为本,培养了学生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编辑:蔡扬宗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4—0027—01
一位教育家说过,“在孩子的心灵播种理想,就会收获行为;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会收获品德;播种品德,就会收获命运。”这就说明了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养成教育,即就是教师、家长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努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及待人接物等方面的习惯,并使学生由此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的教育。小学阶段,是实施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也是影响人一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笔者尝试采用各种不同的形式、方法,努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 用良好的环境熏陶学生的情感
这里谈到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指良好的校园环境,一个是指文明的班级环境。外部环境会直接影响人的行为,与师生的生活密不可分,有形的物质环境在供人享受的同时,作用于人的生活。无形的精神环境在令人回味的同时,作用于人的灵魂。教师就完全可以以此为契机,注重培养孩子在校园内的行为习惯和养成意识。
除此之外,文明的班级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班的“班风”是班级全体学生学习、生活、文明道德等各种观念凝聚而成的一种群体意识,是学生自觉遵守的信条,共同执行的准则,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巨大力量。
二、用细致的要求规范学生的行为
先哲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可见知与行是不可分的,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应从学生的认知特性出发,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进行。
开学的第一周要利用多种渠道和形式强调校规,并根据本班的特点,增补、制定适合本班的班规。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联系实际逐一进行认真的学习、讨论。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常规养成教育时,注重让学生明确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使学生一进学校就在头脑中深深地打下常规、礼仪之烙印。通过开学初扎扎实实的养成教育,可使学生熟悉校纪、班规,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他律” 发展为“自律”。
学期初是班主任抓班风建设的良好时机,也可以说是“第一枪”,这一枪一定要打响,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责任。细想一想,常规教育中有多少个第一次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第一次升旗仪式举行时是否保持了应有的庄严、肃穆;第一次课间操每个动作是否规范到位,队伍是否整齐有序;第一次清扫卫生是否尽职尽责……这都是以实际行动在强化养成教育的意识,使学生更清楚地知道什么对,什么不对,什么该做,什么坚决不能做。
三、用榜样的力量端正学生的态度
在培养学生习惯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树立人格形象,激励全班同学。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班主任的思想、行为、对待事物的态度,都将直接影响着学生想法和做法。
教师应从平时的小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比如:国歌声响起时,教师仰视国旗,笔直站立,学生就会昂首挺胸,庄严肃穆。在小学生的眼里,自已的老师是神圣的,教师的举止经常渗透于孩子的言行,教师用自己的真情也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也为养成教育打下伏笔。“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永远是教师的主题。教师的每一个行为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
四、用机智的方法化解学生的冲突
特定的年龄决定了学生特定的性格特征。根据心理学中的阐述,小学阶段,学生情绪冲动强,理智控制能力弱。比如,我们常看到站队时一两个人的拥挤会造成大面积的拥挤,包括动辄骂人,甚至打架,都是情绪过于冲动的表现。
对于学生的冲突,我首先把冲突的学生双方分隔开,让他们冷静下来,引导他们心平气和地思考发生冲突的全过程,主要想想自身存在哪些不足。再让学生汇报情况,不果断地对学生做出谁对谁错的判决。然后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后对冲突的学生进行教育,并对学生进行教育评价:“你受到了什么教育?还有什么话想说等。”这样的处理,学生认识自身行为的深刻程度较好,真正亲身体验;把矛盾冲突交给冲突发生的双方自己解决,做到了以人为本,培养了学生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