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省清流县城关中学 福建 三明 365000)
摘 要:文本解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是提升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而问题是推进文本解读的动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设计好“主问题”是一节阅读指导课成功与否的标志。本文结合《孔乙己》一文的教学,探讨了“主问题”在教学中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围绕“酒”字展开了文本解读。本文对于做好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有一定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酒”;酒店;酒客;酒品;观酒
《孔乙己》是人教版九年級下册中一篇广为传诵的经典佳作,也是一代文学宗师鲁迅最喜欢的一篇小说,作者借孔乙己可怜可悲可恨之形象,折射出时代和社会之风貌。小说总共不到了3000字,但却内涵丰富。教学这篇小说,我以为可以从“酒”这个关键字入手,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勾连起整篇文章的教与学。
一、小“酒店”,大舞台——从人物关系看众生相
“小说这东西,人人都能读,但是,要真的读出点韵味,却又是非常之难,作家真要说的话,是从字缝里渗出来的。”文学批评家葛红兵,推崇咬文嚼字,从字缝中读出韵味,作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的前三段,我设计的主问题是“小小酒店,人生表演的舞台,出场的各色人等,关系不寻常。从文中找出能体现人物关系的句子或词语加以解读。”我把学生带入这个情境后,“短衣帮”“穿长衫的”,穿着的“短”与“长”,喝酒的位置及姿势“外”“里”“站”“坐”对比鲜明,贫富悬殊等级森严的社会就在鲁迅生花妙笔下体现得淋漓尽致。“掌柜脸孔、主顾声气”,“羼水”的酒,冷酷势利、世态炎凉,可见一斑。这三段环境描写,揭示孔乙己不幸的社会根源。
二、看孔乙己的“酒客”人生路——说故事情节
阅读《孔乙己》,作者与读者心灵撞击的互动过程中,读者感触点各不相同。但对于学生来讲,能否讲清这篇小说写什么内容,是考查他们对阅读中信息的提炼粹取能力的试金石。可怜而又悲剧的孔乙己穷困潦倒的人生之路,学生是看得出来的。那么,我在教学中有了这个提问“好酒的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还是坐着喝酒?”
结果,课堂上学生群情激动,嚷着“站着,坐着”的都有。“站着”的能从书中找出那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加以解读;当然也能听到“坐着,坐着”的反对声,因为文中第11段有“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着门槛坐着”“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的描述。
在此番争议中,学生从文中的关键句入手,体会到主人公孔乙己惨淡的人生。好酒的孔乙己,品的酒虽淡而无味,学生阅读文本中却读出了苦味,酸味,从酒客孔乙己的来与去,就清晰了情节脉络。
三、观“酒客”的言行举止(酒品)——谈人性
先看孔乙己,他有姓无名,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唯一”突显其特殊身份,他两次出场,或外貌,或语言,或行为,或遭遇被嘲笑。文中多次哄笑的描写,可引导学生找出这些内容加以解读。那么我的“主问题”就是:孔乙己是喜剧人物还是悲剧人物?为什么?在这个问题引领下,学生从文本中品读出“站着喝酒”的身份卑微,“穿着长衫”的自命清高,“排”出九文大钱的摆阔,“摸”出四文大钱的潦倒,“青筋条条绽出”的好面子,“争辩”的自欺欺人,教“我”写字的热心,用手“罩”住碟子的迂腐,被吊着打的可怜等等。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鲁迅的笔下,在学生与文本的碰撞中,一个鲜活的孔乙己跃然纸上。鲁迅曾经说过“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我们品析其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或透过酒客肆意的哄笑,或品读掌柜念念不忘他的十九文大钱的那句话,可以看出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
再看其他酒客,所有喝酒的人,短衣帮也好,长衫客也罢,喝下的是温热的酒,说出的话却无半点热度。“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那么的不屑一顾,言之凿凿,“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作为读书人可怜的一点尊严总是被践踏。多次哄笑的描写,可以想见,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在快活的空气中体验着快乐,而热闹是他们的,孔乙己的苦味有谁知?世态之炎凉,人心之麻木,人性之险恶,人情之冷漠,就在醉话,哄笑中隐于字里行间。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酒后吐真言,听了酒客们的话,你悟出了什么?请你具体加以解读。”
最后说说掌柜,掌柜“总是”一幅凶脸孔,“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四次重复,说明了什么?这样的问题,一经提出,再看看上下文与此有关的内容描写,一个嗜钱如命,唯利是图,冷漠无情的掌柜就这样以冰冷的面目出现在孔乙己活动的场所中。
通过寻找各色人等个性化的言行,在主问题的牵引下,人生百态,人生百味,内容主题就得以解决。
四、“我”之温酒——独特的写作视角
“旁观者清,我看清了什么?我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学生只要认真读书,就能找出看清的内容,自然就能回答出作用:
(1)“我”——12岁的酒店小伙计,是孔乙己命运的见证人,是线索人物。小说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写,故事显得真实;
(2)“我”冷眼旁观,可以表现周围人对孔乙己的态度。连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使作品更增加了悲凉的意味。
多么巧妙的构思,读罢这篇小说,再适当加以引导,举一反三,于写作于阅读都有令学生受益的东西。教读至此,孔乙己是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就再鲜明不过了。
起提纲挈领作用的“主问题”,它提醒着我以学情为基础,以少而精的问题带领学生对课文的整体进行品读,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孔乙己是不幸的,而我万幸的是,通过解读孔乙己,明了主问题设计的重要性,并且带着学生体会到了小说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迟琳玉,王敏.《孔乙己》看与被看之新议[J].名作欣赏.2016(17):83-85.
[2]刘进才.文言白话之争下的文化隐喻——关于《孔乙己》创作主题另一解[J].鲁迅研究月刊.2014(09):10-15.
[3]陈雅婷.基于文体学理论与策略视野下的《孔乙己》文本解读[J].亚太教育.2016(33):290.
[4]饶美红,吴丹青.《孔乙己》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J].语文建设.2012(01):36-40.
摘 要:文本解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是提升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而问题是推进文本解读的动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设计好“主问题”是一节阅读指导课成功与否的标志。本文结合《孔乙己》一文的教学,探讨了“主问题”在教学中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围绕“酒”字展开了文本解读。本文对于做好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有一定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酒”;酒店;酒客;酒品;观酒
《孔乙己》是人教版九年級下册中一篇广为传诵的经典佳作,也是一代文学宗师鲁迅最喜欢的一篇小说,作者借孔乙己可怜可悲可恨之形象,折射出时代和社会之风貌。小说总共不到了3000字,但却内涵丰富。教学这篇小说,我以为可以从“酒”这个关键字入手,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勾连起整篇文章的教与学。
一、小“酒店”,大舞台——从人物关系看众生相
“小说这东西,人人都能读,但是,要真的读出点韵味,却又是非常之难,作家真要说的话,是从字缝里渗出来的。”文学批评家葛红兵,推崇咬文嚼字,从字缝中读出韵味,作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的前三段,我设计的主问题是“小小酒店,人生表演的舞台,出场的各色人等,关系不寻常。从文中找出能体现人物关系的句子或词语加以解读。”我把学生带入这个情境后,“短衣帮”“穿长衫的”,穿着的“短”与“长”,喝酒的位置及姿势“外”“里”“站”“坐”对比鲜明,贫富悬殊等级森严的社会就在鲁迅生花妙笔下体现得淋漓尽致。“掌柜脸孔、主顾声气”,“羼水”的酒,冷酷势利、世态炎凉,可见一斑。这三段环境描写,揭示孔乙己不幸的社会根源。
二、看孔乙己的“酒客”人生路——说故事情节
阅读《孔乙己》,作者与读者心灵撞击的互动过程中,读者感触点各不相同。但对于学生来讲,能否讲清这篇小说写什么内容,是考查他们对阅读中信息的提炼粹取能力的试金石。可怜而又悲剧的孔乙己穷困潦倒的人生之路,学生是看得出来的。那么,我在教学中有了这个提问“好酒的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还是坐着喝酒?”
结果,课堂上学生群情激动,嚷着“站着,坐着”的都有。“站着”的能从书中找出那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加以解读;当然也能听到“坐着,坐着”的反对声,因为文中第11段有“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着门槛坐着”“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的描述。
在此番争议中,学生从文中的关键句入手,体会到主人公孔乙己惨淡的人生。好酒的孔乙己,品的酒虽淡而无味,学生阅读文本中却读出了苦味,酸味,从酒客孔乙己的来与去,就清晰了情节脉络。
三、观“酒客”的言行举止(酒品)——谈人性
先看孔乙己,他有姓无名,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唯一”突显其特殊身份,他两次出场,或外貌,或语言,或行为,或遭遇被嘲笑。文中多次哄笑的描写,可引导学生找出这些内容加以解读。那么我的“主问题”就是:孔乙己是喜剧人物还是悲剧人物?为什么?在这个问题引领下,学生从文本中品读出“站着喝酒”的身份卑微,“穿着长衫”的自命清高,“排”出九文大钱的摆阔,“摸”出四文大钱的潦倒,“青筋条条绽出”的好面子,“争辩”的自欺欺人,教“我”写字的热心,用手“罩”住碟子的迂腐,被吊着打的可怜等等。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鲁迅的笔下,在学生与文本的碰撞中,一个鲜活的孔乙己跃然纸上。鲁迅曾经说过“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我们品析其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或透过酒客肆意的哄笑,或品读掌柜念念不忘他的十九文大钱的那句话,可以看出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
再看其他酒客,所有喝酒的人,短衣帮也好,长衫客也罢,喝下的是温热的酒,说出的话却无半点热度。“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那么的不屑一顾,言之凿凿,“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作为读书人可怜的一点尊严总是被践踏。多次哄笑的描写,可以想见,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在快活的空气中体验着快乐,而热闹是他们的,孔乙己的苦味有谁知?世态之炎凉,人心之麻木,人性之险恶,人情之冷漠,就在醉话,哄笑中隐于字里行间。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酒后吐真言,听了酒客们的话,你悟出了什么?请你具体加以解读。”
最后说说掌柜,掌柜“总是”一幅凶脸孔,“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四次重复,说明了什么?这样的问题,一经提出,再看看上下文与此有关的内容描写,一个嗜钱如命,唯利是图,冷漠无情的掌柜就这样以冰冷的面目出现在孔乙己活动的场所中。
通过寻找各色人等个性化的言行,在主问题的牵引下,人生百态,人生百味,内容主题就得以解决。
四、“我”之温酒——独特的写作视角
“旁观者清,我看清了什么?我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学生只要认真读书,就能找出看清的内容,自然就能回答出作用:
(1)“我”——12岁的酒店小伙计,是孔乙己命运的见证人,是线索人物。小说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写,故事显得真实;
(2)“我”冷眼旁观,可以表现周围人对孔乙己的态度。连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使作品更增加了悲凉的意味。
多么巧妙的构思,读罢这篇小说,再适当加以引导,举一反三,于写作于阅读都有令学生受益的东西。教读至此,孔乙己是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就再鲜明不过了。
起提纲挈领作用的“主问题”,它提醒着我以学情为基础,以少而精的问题带领学生对课文的整体进行品读,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孔乙己是不幸的,而我万幸的是,通过解读孔乙己,明了主问题设计的重要性,并且带着学生体会到了小说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迟琳玉,王敏.《孔乙己》看与被看之新议[J].名作欣赏.2016(17):83-85.
[2]刘进才.文言白话之争下的文化隐喻——关于《孔乙己》创作主题另一解[J].鲁迅研究月刊.2014(09):10-15.
[3]陈雅婷.基于文体学理论与策略视野下的《孔乙己》文本解读[J].亚太教育.2016(33):290.
[4]饶美红,吴丹青.《孔乙己》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J].语文建设.2012(01):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