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尊重学生 才能立德树人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wei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教学中实施德育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学习修订的《教育法》后,更加明确地认识到德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每一位教师都应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做到因人施教、相机而行,从而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新人。
  关键词:尊重;学生;德育;树人
  获悉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15年12月27日通过了重新修订的《教育法》,我立即学习之后,觉得比修订前的《教育法》更全面更深刻、更明确。
  修订的《教育法》明确地强调了德育。如第六条规定:“教育应当坚持立德树人,对受教育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社会主义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是说首要的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德”的教育,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德,使之有崇高的信仰、坚定的信念和严格的操守,有强烈的“社会主义责任感”,才会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否则的话,受教育者就不可能有强烈的“社会主义责任感”。
  众所周知,在我国的教育方针中,历来都强调德育是最重要的。学校实施德育,主要表现在施教的内容和施教的人,即教材和教师两个方面。对于教材将怎样适应修订的《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需要,我不能妄谈。但是对于为人师表的教师,我认为不仅应当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实践中“立德”,还应当在自己施教的言行表现中“立德”,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立德”。只有这样,才能“树人”,即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教师应对学生的人格加以尊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民主平等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但我们的课堂时常会出现一些教师不尊重学生人格的现象。一些在管理上对学生的尊严不注意维护,如张榜公布考试成绩的排名结果,将排名靠后的学生的名字画红线;一些教师对学生肆意进行体罚、贬斥等,让学生的人格尊严全无。学生都是千差万别的,教师不仅要对优生加以尊重,还要对普通学生加以尊重。每位教师都应具备尊重学生人格尊严的基本职业素养。
  二、教师应对学生的个性加以尊重
  每位学生都具有不同的个性,其道德素养和学习品质也各不相同。教师在组织教学和管理班级时都有统一的要求和纪律,但不能卡得过死、管得过多,不然就会对学生的个性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如:学生评价方案的统一性,会让学生将生命的个性放弃,扼杀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在广大学生中,有天赋异禀的高尖学子,也有情操高雅、道德高尚的潜水“蛟龙”;有优生,也有学困生。而统一的评价方案,只能让学生变得千孔一面,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此外,在现今的班级管理中还存有教条式纪律和僵化的班规,尽管其能产生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会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所限制,教师应对此多加关注。
  三、教师应对学生的独立性加以尊重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将生活及学习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对学生的独立性加以尊重,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和处理问题。例如,某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学生办黑板报时指手画脚,最终使得黑板报的板式太过规整,主题太过教条化,完全没有展现出青春的激情,很多学生对此都比较反感。黑板报体现的应该是学生的意志,展现出青春的魅力,太过呆板的黑板报必将失去其应有的宣传功能。因此,教师需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出与学生心灵的共鸣。
  四、教师应对学生的付出加以尊重
  学生不管是学业进步,还是集体活动,只要付出了,就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与认可。但在实际中,教师常会将这些细节忽略。教师应该向学生传递美好的东西,不能吝惜自己的赞美,而应在学生心中播散美好、善良、和谐的种子,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品德和素质。
  五、教师应对学生的成果加以尊重
  学生在学习中取得的成果常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成果。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更看重学生取得的考试成绩,而不够重视学生在其他活动中取得的成绩。陶行知先生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嘲笑中有爱迪生。”教师应有一双能发现并欣赏美的眼睛,不能让任何一朵花无声地枯萎在自己手里。
  通过学习《教育法》我更加明确地认识到,“立德”是教育首要,“立德”必须以尊重学生为前提。教师要在头脑中永远绷紧在尊重学生的“立德”这根弦上。我们的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的思维不健全,认识能力和控制能力都很弱,因此其看待和处理事务很容易偏激,所以犯错误在所难免。关键是教师如何对待学生的错误。我想,应当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因人施教,相机而行;要剖断是非利害,开导善诱,在尊重中“立德”。
  参考文献:
  徐远鑫.与时俱进,立德树人[J].生活教育,2015(16).
其他文献
摘 要:教师作为辛勤耕耘的主体,如何让课堂更加易懂有趣是非常重要的。“深入浅出”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大方法,需要教师不断地实践和反思。对《宋金南北对峙》这一课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进行分析。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目标;深入浅出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方法“深入浅出”特别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以下我以《宋金南北对峙》一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开篇明确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而在农村这样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如何开展口语交际?如何让学生真正学到交际的本领?下面对此进行分析。  一、将课堂作为练兵场,变“态度拘谨”为“神采飞扬”  说话训练贵在不断地实践。农村的学生平时在家惯用方言,他们用方言可以与家人、同学畅所欲言,可是在课堂上往往
摘 要: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要力求做到在教学中“疏中有密”“密中有疏”,选取典型的几点,体悟最精妙的语言,体悟最有价值的语言规律。既要力求简单化,又要在精妙处不遗余力;既放得开,又收得拢,即实现“放”与“收”的高度和谐与统一。  关键词:文眼;文脉;交互;拓展延伸  中国画讲究空间艺术,有“疏可走马”和“密不透风”之说,是说画面上有的地方留白很多,稀疏得可以走馬;有
摘 要:随着音乐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小学的音乐课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歌唱教学的“九字箴言”从“唱会歌”到“唱好歌”,再到“会唱歌”,告诉大家教唱歌曲时的一个目标和方向。那么器乐进课堂该做些什么呢?教师也可以“照样画葫芦”:从“奏会歌”到“奏好歌”再到“会奏歌”。根据多年来对六孔竖笛的教学,对“竖笛的第一课”进行了一些粗浅的回顾和总结。  关键词:兴趣;规矩;柯尔文;组长  竖笛的音色纯正清丽,柔和
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学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关系到一个班级能否整体进步的重要问题,必须高度重视。造成学生后进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导,促使其向好的方向发展。那么,如何转化后进生,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最紧迫也最严峻的一个课题。要转化后进生,教师必须对后进生有一个科学的认识,采取有效的方法来转化。  一、多一点尊重,少一点讥讽  后进生也有强烈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但往往又表
摘 要:思辨能力之于一个人的成才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小学阶段,基层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加强对小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思辨能力;有效策略  思辨能力顾名思义是指思考能力与辨析能力的综合。在这里,思考指的是针对某一客观事物所经历的分析、推断等思维上的认知活动;辨析指的是针对外界客观事物性质、类型、事理等的辨别与分析。综合此观点,思辨能力即为对外界事物进行思考辨析的能力
摘 要:班主任是班集体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班集体的核心和支柱。班主任要全面负责班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工作,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均衡地发展。班主任在管理和指导学生时应进行德育管理,让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想让学生们对班主任产生爱戴和敬佩之情,就应该对学生进行德育。德育是班主任管理和指导学生最合理有效的教育手段,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下面就结合德育的
陳艷敏
期刊
摘 要:每一位孩子的头脑中都有许多美好的东西、唯美的画面,都有强烈欣赏美、追求美的渴望,但感受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观点却不是与生俱来的。多年幼儿绘画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幼儿很容易对美术表现出自发的热情,但往往是浅层次低级别的兴趣,停留在“好玩”“我喜欢”的阶段,且具有不稳定性。因此,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活动时要善于把幼儿的浅层次兴趣延伸并提高到一定深度的动机水平上。  关键词:绘画能力;幼教;教学形式
摘 要:每位学生在数学上得到各自发展,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一定是以培养学生自主性、分析能力为前提。“抓关键词”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通过分析“抓关键词”教学法的定义,在小学中段教学的可能性、必要性,遵循原则的基础上提出实施该教学法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中段;抓关键词;原则;方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