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新星市概况
(一)区位条件
新疆新星市位于天山南麓,新疆东大门,哈密地区中东部。它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城镇体系的东疆支点城市,新疆和内陆联系的重要窗口,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支点(图1)。
(二)降水
新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干燥少雨,四季气温相差悬殊,冬季长、严寒,夏季短、炎热,春秋季变化剧烈。
新疆的降水量特点是,干旱少雨,平均年降水量为147毫米,仅为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48毫米的23%,为全国最低水平;地区分布不均匀,北疆多于南疆,西部多于东部,山区多于平原、盆地;山区降水量垂直差异显著,迎、背风坡差异较大。而新星市所在的哈密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4毫米,仅为全疆平均水平的1/2。
二、新星市海绵城市建设情况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情况
坚持统一规划、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原则,有序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在城市道路、小区、地下排水管网等工程建设中,合理应用新工艺和新措施,增加道路绿地、树池、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的透水性,大幅度减少城市硬质铺装地面,体现了海绵城市建设的设计理念及实施工艺。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支持
新疆《自治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到2019年3月底前,全区所有城市应编制完成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并要求加强海绵城市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编制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以及道路、绿地、水系、排水防涝、防洪等相关专项规划时,要把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控制指标和海绵城市建设有关要求纳入其中。划定城市蓝线时,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空间格局,强化对城市水系和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地貌的保护。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支持
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规范新疆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编制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试行)》。该导则是在认真总结全国各地特别是试点城市的实践经验与教训,充分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标准和规范,依据国家相关规范和技术指南的要求,结合新疆地理气候和城市建设等实际情况,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的。这一导则为新星市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主要技术支持。
三、海绵城市系统构建
(一)水生态体系构建
新星市中心城区内水系单一,仅有引水干渠,岸线基本为硬质驳岸,干渠驳岸约长0.99公里。人工驳岸对雨水的截留不足,随着城市建设量增加,还可能会导致水系遭受污染。规划生态岸线类型可以分为自然原生型岸线、人工自然型岸线、景观驳石型岸线,以及复合型岸线,如图2。
1.自然原生型岸线。通常采用根系发达的固土植物来保护河堤及生态平衡。根系发达植物的茎叶可以起到降雨截留,削弱溅蚀,减少地表径流的作用。草本植物的根系主要起到加筋的作用,木本植物根系主要对土壤起到加筋、锚固和支撑的作用。这种驳岸方式主要用于小河、溪流的堤岸,保护局部冲蚀的地方,以保证自然堤岸特性。
2.人工自然型岸线。不仅种植植被,还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护底,如在坡脚设置各种种植包,采用石笼或者木桩等护岸,斜坡种植植被,实行乔灌结合,固堤护岸。同时也可加混凝土材料,提高河流抗冲击能力。人工自然型驳岸有生态混凝土框格驳岸、生态型砌石驳岸、石笼驳岸、植被生态袋驳岸,以及土壤生物工程驳岸等,伴随河岸水生植物的生长,能够掩盖人工河道的特性。
3.景观驳石型岸线。以木桩、石头等作为护岸材料,通过造景的方式进行堆砌,块石之间有缝隙,有利于为水生动植物营造生境,同时也提高了驳岸的强度。这种形式适合水流冲击强度较大的边坡。
4.复合型岸线。在原硬质驳岸的基础上,改造河道断面、增加挑台、二级台阶等亲水设施,临近道路处做护岸景观化处理。增加植物绿化,覆盖硬质水泥护坡,提升河道生态景观。
新星市主要对中心城区现有水系岸線进行整治,形成复合型驳岸,结合驳岸生态系统,引入景观休憩设施,形成城市景观绿廊。对于尚未规划建设的河道水系,在进行建设时应优先采用生态驳岸的形式,建设沿岸生态缓坡和绿化防护带。根据规划,到2035年,生态岸线恢复到4.22公里,约占总河流岸线长度的95%。
(二)水环境体系构建
1.点源污染防范措施
提高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同步推进污水再生水回用。新星市属于严重缺水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要积极提高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回用比例,同时,加强统筹规划与建设再生水回用系统,加大城市污水厂再生水生产的监管力度,提高再生水水质的稳定性。
完善城市垃圾收运系统,减少垃圾倾倒、随意堆放带来的水污染风险。逐步完善城市垃圾收运体系,加强生活垃圾转运点建设,在城区机关单位、学校、大型企业及人流相对集中的地区率先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最大限度地减少垃圾存放点对周边水环境的影响。结合城市环卫专项规划,规划配置垃圾转运站4座,垃圾收集站32座,环卫车辆清洗站4处,公厕105座,将有效地控制点源垃圾污染对城市水环境造成的影响。
2.面源污染防范措施 在城市雨水径流污染途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径流污染源头削减、过程控制,以及末端治理等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控制措施。
源头减量减排。城市道路路面污染是面源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径流污染程度与路面清洁程度有很大的关系。据研究表明,加强路面清扫可减少路面径流污染负荷30%。应加强路面清扫频率和清洁度,减少城市雨水径流污染的携带量。
末端控制。末端控制是在雨水排放口的末端设置雨水净化设施,对径流雨水进行截留净化处理后,就地入渗或再排放至受纳水体,从末端有效地强化城市面源污染控制。
结合新星市多年平均降雨量不足40毫米的实际情况,城市建设不再单独布置雨水管道,规划雨水随城市污水合流进入污水处理厂,提高污水管网建设和收集率,有效降低雨水面源污染造成的污染物排放。
3.清水补给和活水循环
清水补给、活水循环是通过向水体中补入清洁水,促进水的流动和污染物的稀释、扩散和分解。清水补给可以作为一种临时措施,也可作为一种水质维持的长效措施,水源主要为城市再生水和地表水。本次规划主要考虑采用庙尔沟干渠天山雪水进行补给。规划通过庙尔沟水库调蓄上游水源,设置四处补水点定期对城市内河补给清水水源,确保其补水不仅满足水系正常水位需求,同时保障水体的流动性。
(三)水安全体系构建
1.防护标准
按照国家《防洪标准》(GB 50201-2014),结合新星市城市定位及人口预测,中心城区的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发生内涝后24小时内消除积淹地区。
2.防洪工程措施
河道堤防建设应满足行洪标准。具体措施为:在现有防洪堤基础上进行加固,对河道进行清障疏通,并对两岸岸坡进行顺直削坡及生物固岸工程。
新星市洪水威胁主要来自北部山洪下泄造成的灾害风险。结合庙尔沟干渠已建防洪工程的现状,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和北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规划选址,以及有效应对50年一遇的山洪标准等,规划对城区北部现状导洪堤进行改道建设。具体包括,庙尔沟干渠东侧新建导洪堤10.9公里,接至下游现状排洪渠;庙尔沟干渠西侧依托现状已建旅游道路,进行西侧路基改造,形成“以路代堤”的堤防措施,改造工程4.0公里;下游沿工业园区西侧范围线新建导洪堤12.5公里,接至下游现状排洪渠。
同时,针对连霍高速以南现状排洪渠开展清障疏通工程,清除对行洪造成障碍的河道建筑物和河道堆积体,增加河道行洪和槽蓄能力,提高防洪标准至50年一遇。
(四)水文化体系构建
1.景观中轴水系
结合北望天山、南接沙漠轴线格局,打造既具有地域特色,又富有军垦文化底蕴的城市对外形象窗口。
中轴线水景重点从生态和水环境方面考虑。具体内容包括,最大限度保护原有干渠,利用再生水回用,采取湿地生态措施建设城市水系,结合水系分布与周边场地的关系规划湿地类型,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另外,考虑城区极度干旱的状态,使在形态上做较大调整的水系既可以满足干旱地区城市建设所需要的独特水景观,同时维持特定自然环境下水环境可持续的生态特征。
2.特色活力水环
打造与区域周边城市差异化活力水环约10公里,激发城市价值有机生长,塑造新星市未来的城市名片。根据不同时段、季节的供水量,分时段蓄水、分季节策划,展现晴天、傍晚、冬季、枯水期、丰水期不同的景观特色。
文化水环:开垦期灌溉助农,新时期引水营城。丰水季节,灌溉水渠、城市水环共用庙尔沟水源,通过城市水环绕行,既输水,也丰富城市景观;枯水季节,减轻水资源压力,城市水环进行再生水处理再利用,保证城市景观供水。
多彩水环:结合活力水环,形成七大特色水街,即“商务水街、文化水街、商业水街、儿童水街、农夫水街、康养水街、运动水街”。
3.有机多元水网
新星市年蒸发量达到3092毫米,蒸发量大约是降雨量的91倍,如果大量使用宽阔的水面会导致水资源大量蒸发。规划打造开放水面、半开放水面、湿地水系、沟渠水系的多样水景,整个绿环水面最宽30米,最窄2米,通过水体两侧设计不同尺度和形式的绿化景观带,利用绿化植被保持水土,减少水蒸发,蓝绿相依,使水环绿色可持续发展。规划形成轴线水景观与中心环形水系网络,采用生态措施建设城市水系,结合水系分布与周边场地的关系规划水系类型,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图3)。
四、总结与思考
本文主要结合援疆项目《新星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20—2035年)》,针对新疆干旱地区如何实施海绵城市系统构建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探索。笔者认为,我国干旱地区城市在海绵系统构建时应注重以下几点:一是水生态,重视提高河道水系驳岸质量,完善城市“海绵”功能;二是水安全,针对山洪灾害存在的威胁,加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规划建设山洪行泄通道,并完善排水系统;三是水环境,针对污染和黑臭现象进行有效治理;四是水资源,针对资源型缺水问题突出、水资源配置不合理、用水效率较低、雨水资源化利用程度低等问题,进行多元有效利用。
(責任编辑:荣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