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国家的纲领性文件,具有方向性、引领性和前瞻性,体现了国家在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意志……据不完全调查,全国几乎有一半中小学体育教师没有读过课程标准,从而影响了体育课程改革更好地实施。因此,当务之急是需要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的概念、内涵、意义、框架。”[1]为什么一线教师不读课程标准?是不愿读、不屑读的态度问题,还是读不懂、读了也用不好的能力问题?浙江省在破解该类难题时,表现出了地方层面在课程改革中的主体与担当意识,积极在现行课程标准与一线教师之间架起解释、沟通、完善、细化、落实的桥梁,分别于2015年3月和2019年9月编著出版了《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簡称《中小学纲要》)。其中,《中小学纲要》中最突出的成就在于使用“内容标准与表现标准”[2]提出各个水平段“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的建议,形成了较为成熟且具有浙江特色的课程与教学体系。
一、构建两类标准的背景与意义
第8次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课程”的重塑与“内容”的革新。目标引领内容以及当前核心素养引领目标与内容,使得课程的育人价值得以增强,教师选择内容的自主性增强。但是,与大纲时代相比,改革似乎在2个端点之间对峙,在“规定与选择”之间,需要寻找新的平衡。当一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难以实现自主选择时,地方主动完成选择课程内容、建构课程与教学体系的重任。
“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怎么评价”是课程与教学的5个基本问题。作为纲领性文件,现行课程标准明确了“为什么教”,但在其他4个问题上仍给予了明确指导与完善空间。作为地方一级的课程建设,着力于基本问题的明确与完善,帮助现行课程标准更好地落地实施。
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要寻找可靠的路径,需要深入挖掘教材的教育价值,呈现最具学习意义的教学内容。而在“教什么”问题上的不断斟酌,本身就是不断考察“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挖掘、选择、排列,促使知识结构化、意义化。通过对价值的追问,不断逼近育人的核心,体现学科的育人价值。
《中小学纲要》致力于系统编制内容标准与表现标准,既着力于课程与教学体系的完整构建,真正实现现行课程标准与一线教学之间的桥梁作用,也着力于以此为载体培育一支“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优秀体育教师队伍。只有“人”的全面提高,才能真正促使“事”的升级优化。多年的实践证明,浙江省在体育课堂教学、体育大课间改革、学校运动会改良、体育教研活动、体育名师团队、体育区域化发展等诸多方面蓬勃发展,展现出了因改革而带来的生机与活力。
二、“内容标准”的含义及编制思路
“内容标准”是指学生应该掌握、能够掌握哪些基本的教学内容,即教什么(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大致规定与高度概括。包括同一教材在不同水平段所确定的内容标准、同一水平段选择不同教材所确定的内容标准。既有某一运动项目(教材)在纵向上内容标准的选择与排列,亦有多个不同运动项目在横向上内容标准的组合与排列。其中,选择内容标准的基本依据是“目标引领内容”“素养引领内容”。当然,在编制过程中,仅有目标与素养的指引,还不足以提炼出完备合理的内容体系,具体编制思路如下。
1.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编制内容
“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动作发展规律,才能指导最适合各个年龄段学生发展的是哪些知识、技术,同时指导这些体育知识、技术在学生身上是遵循怎样的规律发展的时候,我们才能有信心地说,这样的体育知识、技术,在这个年龄段进行教学是适合学生发展的。”[3]在编写过程中,团队积极学习动作发展规律、认知发展规律、身心发展规律等理论知识,遵循“质变的、有序的、累积的、有方向的、多因素的、个性化的”动作发展特征,依据动作发展的金字塔理论,依据“感觉动作阶段、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及以上)”儿童认知发展特征,精心选择每个运动项目在不同水平段的教学内容,使之符合该水平段学生动作、认知等方面的发展特征与发展需要。如,水平三阶段,学生步入形式运算期,可以进行逻辑组合、运用抽象概念等,因此,从此水平开始,增加有一定难度的、专门的技术动作及组合,避免低水平重复,为儿童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2.遵循运动能力的发展规律编制内容
身体发育、体能机能及动作发展均存在着敏感期,所谓“敏感期”是指在某时间段中,获得某一经验(或环境刺激)最有可能发展某一特定的行为[3]。在敏感期内实施教学干预,提供足够的刺激,可以有效避免动作发展及体能方面的延迟、缺陷、偏废、不熟练、不协调等,为体质强健、体能保证以及运动技能的学习夯实基础。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了不同水平段“全面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的内容,其中每个水平段重点发展的体能内容呈现如下(见表1)。
当然,《课标》解读中也明确提出[4]:在某一水平侧重发展某些体能,是根据学生的体能发展敏感期确定,但不是说在其他水平就不发展这些体能,所有体能在不同水平都应该得到练习和发展。《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单独编制的体能模块内容,在表1的基础上增加了肌肉耐力、肌肉力量等内容,使体能学习更符合高中生的发展需要。另外,《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大学科核心素养,其中,运动能力包括一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依照动作发展的金字塔理论,基本动作越扎实、越宽泛,越容易使学生在后期学习中掌握更多更复杂的专门技术动作。运动能力的发展应遵循先基础(一般)再专项、先多样后集中的原则,逐步提高技能的专项化水平。因此,《中小学纲要》中越是低水平段,越以“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方法、多种形式的基本活动方法”等形式界定“内容标准”,通过各种符合儿童需要的游戏类、基本活动类教学,诱发儿童功能性动作、基本动作的开发、完善。高水平段,专项化的技战术运用、综合比赛等内容不断增加,以获得有一定专项能力的运动特长。以足球为例,各个水平段的内容标准见表2。 内容标准分为一级、二级,其中,二级内容标准即单元(模块)的内容名称。表2中的义务教育阶段综合活动及高中阶段专项体能不单列单元(模块),而是融入其他单元内容中。
3.根据核心素养导向编制内容
当前课程改革在“立德树人”背景下提出“素养引领、能力为先”。此“能力”既有学科特有的关键能力,如,体育与健康的运动能力,也应含有“学习能力”的诉求。学习能力内涵丰富,诸如感知观察能力、信息收集筛选能力、思维能力、反思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迁移能力、决策能力等。2012年启动编写《纲要》时,虽然国家还未颁布核心素养体系,但“以人为本、能力为先”的理念已经成为整个编写工作的基调。一是“内容标准”的体系已经反映出对能力的追求,二是“内容标准”所使用的“多种形式”“综合活动”“运用”等关键词,亦能反映出在多样化中发展,在运用中促使学生判断、选择、思考、改进、迁移、发展。随着核心素养体系的发布,浙江驚喜地发现,《中小学纲要》的编写理念与模式和核心素养的导向高度一致。
4.提供足够的内容资源,实现课程内容一体化
《中小学纲要》编制了足够容量的内容标准,义务教育阶段共编制了11项常用运动项目的内容标准及表现标准,能完全满足水平一到水平四的学习需求。高中阶段除了编制体能、健康教育2个必修必学模块外,还在7个常见选学项目上各编制了10个模块,在其他5个选学项目上编制了1~3个示例模块,能较大满足高中阶段选项教学教深、教透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运动项目和模块数量上的不足,体现了地方对现行课程标准的细化与完善。《课程标准(2017年版)》与《中小学纲要》在必修选学模块编写数量上的比较见图1。
《中小学纲要》编制的内容标准,在纵向上体现学习的渐进性、累积性,实现课程内容一体化的构想。考虑到不同区域、不同学校学生的学习起点不同,一旦学生达不到本水平段所提出的内容标准,则可以将学习起点下移到下一个水平,或是选择性地压缩学习内容,确保学习的连贯性、系统性。
每类运动项目内容标准纵向上的一体化,也为编制某一水平段横向的学习内容提供了足够的资源,《中小学纲要》给出了每个水平段横向的内容体系,供一线教师参考使用。一线教师在纵向、横向上对内容进行选择编排,就是对自身课程意识与课程设计能力的磨砺,为真正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表现标准”的含义及编制思路
“表现标准”一般指学生掌握内容标准的熟练程度的规定,即学习某内容后应该表现出的程度水平,也是对“教到什么程度”这类课程基本问题的回应。《中小学纲要》中对每一项内容标准都编制了相应的表现标准,使一线教师能更清晰精准地把握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以及怎么评价,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标》中仅有目标与内容体系的不足。当然,课程改革一直在前进,《课程标准(2017年版)》增加了每个项目的学业要求与学业质量标准,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得以构建。在某种程度上,《中小学纲要》确实率先做出了探索与实践,显示出了浙江敢为人先的勇气与担当。在编制表现标准时,主要遵循以下思路。
1.按照认知、技能、情感三方面进行编制
强调认知、技能、情感三者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并与内容标准相呼应,体现某个水平段学习某内容时在认知、技能、情感三方面应达到的水平和表现出的程度。随着年级的升高,技能方面也包括体能的表现程度。从3个方面编制表现标准,既延续了原有的目标描述习惯,也与核心素养相融合,方便一线教师的理解与操作,具体案例见表3。
2.按照行为、条件、标准三要素进行编制
编制技能方面的表现标准,要求具备“行为(做什么、怎么做)、条件(在什么环境、情境下做)、标准(做到什么程度)”三要素。如表3中,“不同节奏的音乐伴奏”就是条件,其意图是通过节奏的变化帮助学生学会学好,增加学习兴趣与学习难度,发展节奏感、韵律感等健美操项目所特有的素养。“行为、条件、标准”亦是一个完整目标的三要素,从这层含义分析,表现标准与目标可谓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其本质都是对学习所要达到某种程度的一种预期。在具体操作中,一线教师可以直接将表现标准引用为某单元(模块)的教学目标。
3.细化内容标准,提供可选择性
所谓细化内容标准是指,在表现标准中,将一个单元(模块)的内容进行详细、细化,并以“选择几种、展示几种”等方式建议教师根据学情进行选择。如,水平二足球多种形式的接球活动方法,技能的表现标准为:在“接对墙踢反弹球、一踢一接、一抛一接”等游戏中,能做出3种以上用身体不同部位的接球动作,如,脚内侧、脚掌、脚背正面、大腿、胸部或头部的接球动作,敢于迎球并能基本控制球,展示出一定的灵敏、协调、力量等身体素质。上述标准中,罗列了6种接球动作,做出3种是基本要求,具体哪3种可以由教师根据学情进行选择,还可以根据不同学情提出分层目标,体现因材施教。
4.使用行为动词描述学的程度
为使表现标准更具有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可评价的功能,均使用了行为动词进行描述,如,能说出、能分辨、能描述、能做出、能展示、能运用等,放弃以往目标体系里使用的状态动词,如,了解、理解、基本掌握等。如此思路,既为编写课时计划中的“学练标准”提供了依据,也为以后开展教学评价奠定了基础。
5.导向于方法习得与能力发展
表现标准的编制,与内容标准的导向是高度一致的,要将教学导向于“方法习得、能力发展、素养为先”。强化运动原理性知识、概念性理解、运用性方法等方面的教学,促使学生学会、会学、会用,提高运动能力、学练能力等综合素养。意即,表现标准中,既有“教什么的细化”“教到什么程度的意见”,又有“怎么教”的导向和建议。如,高二乒乓球“削球技术及运用”的表现标准(表4)。
6.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表现标准的系统研制,为教学评价的开展提供了依据,一线教师可以依据表现标准制订相应的评价标准并展开评价。《中小学纲要》于2019年修订,补充高中段内容时,增加了评价标准。根据《课程标准(2017年版)》理念,结合浙江省的改革思路,在原有“内容标准 表现标准”基础上,增加了每个模块的评价建议,从核心素养的3个方面提出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式。
如此,课程与教学的五大基本问题,在浙江较为系统地得以构建。当然,评价建议的顺利研制,既与前期表现标准的系统研制有关,更与多年来浙江省一直致力于行动研究,致力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深度教研高度相关。课程改革,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季浏,钟秉枢.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22.
[2]朱伟强,朱志强.基于“课程标准”:内涵与意义[J].当代教育科学,2008(8):17-19,33.
[3]Greg Payne,耿培新,梁国立.人类动作发展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4]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标解读[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117.
[5]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3.
[6]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9.9.
一、构建两类标准的背景与意义
第8次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课程”的重塑与“内容”的革新。目标引领内容以及当前核心素养引领目标与内容,使得课程的育人价值得以增强,教师选择内容的自主性增强。但是,与大纲时代相比,改革似乎在2个端点之间对峙,在“规定与选择”之间,需要寻找新的平衡。当一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难以实现自主选择时,地方主动完成选择课程内容、建构课程与教学体系的重任。
“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怎么评价”是课程与教学的5个基本问题。作为纲领性文件,现行课程标准明确了“为什么教”,但在其他4个问题上仍给予了明确指导与完善空间。作为地方一级的课程建设,着力于基本问题的明确与完善,帮助现行课程标准更好地落地实施。
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要寻找可靠的路径,需要深入挖掘教材的教育价值,呈现最具学习意义的教学内容。而在“教什么”问题上的不断斟酌,本身就是不断考察“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挖掘、选择、排列,促使知识结构化、意义化。通过对价值的追问,不断逼近育人的核心,体现学科的育人价值。
《中小学纲要》致力于系统编制内容标准与表现标准,既着力于课程与教学体系的完整构建,真正实现现行课程标准与一线教学之间的桥梁作用,也着力于以此为载体培育一支“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优秀体育教师队伍。只有“人”的全面提高,才能真正促使“事”的升级优化。多年的实践证明,浙江省在体育课堂教学、体育大课间改革、学校运动会改良、体育教研活动、体育名师团队、体育区域化发展等诸多方面蓬勃发展,展现出了因改革而带来的生机与活力。
二、“内容标准”的含义及编制思路
“内容标准”是指学生应该掌握、能够掌握哪些基本的教学内容,即教什么(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大致规定与高度概括。包括同一教材在不同水平段所确定的内容标准、同一水平段选择不同教材所确定的内容标准。既有某一运动项目(教材)在纵向上内容标准的选择与排列,亦有多个不同运动项目在横向上内容标准的组合与排列。其中,选择内容标准的基本依据是“目标引领内容”“素养引领内容”。当然,在编制过程中,仅有目标与素养的指引,还不足以提炼出完备合理的内容体系,具体编制思路如下。
1.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编制内容
“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动作发展规律,才能指导最适合各个年龄段学生发展的是哪些知识、技术,同时指导这些体育知识、技术在学生身上是遵循怎样的规律发展的时候,我们才能有信心地说,这样的体育知识、技术,在这个年龄段进行教学是适合学生发展的。”[3]在编写过程中,团队积极学习动作发展规律、认知发展规律、身心发展规律等理论知识,遵循“质变的、有序的、累积的、有方向的、多因素的、个性化的”动作发展特征,依据动作发展的金字塔理论,依据“感觉动作阶段、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及以上)”儿童认知发展特征,精心选择每个运动项目在不同水平段的教学内容,使之符合该水平段学生动作、认知等方面的发展特征与发展需要。如,水平三阶段,学生步入形式运算期,可以进行逻辑组合、运用抽象概念等,因此,从此水平开始,增加有一定难度的、专门的技术动作及组合,避免低水平重复,为儿童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2.遵循运动能力的发展规律编制内容
身体发育、体能机能及动作发展均存在着敏感期,所谓“敏感期”是指在某时间段中,获得某一经验(或环境刺激)最有可能发展某一特定的行为[3]。在敏感期内实施教学干预,提供足够的刺激,可以有效避免动作发展及体能方面的延迟、缺陷、偏废、不熟练、不协调等,为体质强健、体能保证以及运动技能的学习夯实基础。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了不同水平段“全面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的内容,其中每个水平段重点发展的体能内容呈现如下(见表1)。
当然,《课标》解读中也明确提出[4]:在某一水平侧重发展某些体能,是根据学生的体能发展敏感期确定,但不是说在其他水平就不发展这些体能,所有体能在不同水平都应该得到练习和发展。《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单独编制的体能模块内容,在表1的基础上增加了肌肉耐力、肌肉力量等内容,使体能学习更符合高中生的发展需要。另外,《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大学科核心素养,其中,运动能力包括一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依照动作发展的金字塔理论,基本动作越扎实、越宽泛,越容易使学生在后期学习中掌握更多更复杂的专门技术动作。运动能力的发展应遵循先基础(一般)再专项、先多样后集中的原则,逐步提高技能的专项化水平。因此,《中小学纲要》中越是低水平段,越以“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方法、多种形式的基本活动方法”等形式界定“内容标准”,通过各种符合儿童需要的游戏类、基本活动类教学,诱发儿童功能性动作、基本动作的开发、完善。高水平段,专项化的技战术运用、综合比赛等内容不断增加,以获得有一定专项能力的运动特长。以足球为例,各个水平段的内容标准见表2。 内容标准分为一级、二级,其中,二级内容标准即单元(模块)的内容名称。表2中的义务教育阶段综合活动及高中阶段专项体能不单列单元(模块),而是融入其他单元内容中。
3.根据核心素养导向编制内容
当前课程改革在“立德树人”背景下提出“素养引领、能力为先”。此“能力”既有学科特有的关键能力,如,体育与健康的运动能力,也应含有“学习能力”的诉求。学习能力内涵丰富,诸如感知观察能力、信息收集筛选能力、思维能力、反思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迁移能力、决策能力等。2012年启动编写《纲要》时,虽然国家还未颁布核心素养体系,但“以人为本、能力为先”的理念已经成为整个编写工作的基调。一是“内容标准”的体系已经反映出对能力的追求,二是“内容标准”所使用的“多种形式”“综合活动”“运用”等关键词,亦能反映出在多样化中发展,在运用中促使学生判断、选择、思考、改进、迁移、发展。随着核心素养体系的发布,浙江驚喜地发现,《中小学纲要》的编写理念与模式和核心素养的导向高度一致。
4.提供足够的内容资源,实现课程内容一体化
《中小学纲要》编制了足够容量的内容标准,义务教育阶段共编制了11项常用运动项目的内容标准及表现标准,能完全满足水平一到水平四的学习需求。高中阶段除了编制体能、健康教育2个必修必学模块外,还在7个常见选学项目上各编制了10个模块,在其他5个选学项目上编制了1~3个示例模块,能较大满足高中阶段选项教学教深、教透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运动项目和模块数量上的不足,体现了地方对现行课程标准的细化与完善。《课程标准(2017年版)》与《中小学纲要》在必修选学模块编写数量上的比较见图1。
《中小学纲要》编制的内容标准,在纵向上体现学习的渐进性、累积性,实现课程内容一体化的构想。考虑到不同区域、不同学校学生的学习起点不同,一旦学生达不到本水平段所提出的内容标准,则可以将学习起点下移到下一个水平,或是选择性地压缩学习内容,确保学习的连贯性、系统性。
每类运动项目内容标准纵向上的一体化,也为编制某一水平段横向的学习内容提供了足够的资源,《中小学纲要》给出了每个水平段横向的内容体系,供一线教师参考使用。一线教师在纵向、横向上对内容进行选择编排,就是对自身课程意识与课程设计能力的磨砺,为真正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表现标准”的含义及编制思路
“表现标准”一般指学生掌握内容标准的熟练程度的规定,即学习某内容后应该表现出的程度水平,也是对“教到什么程度”这类课程基本问题的回应。《中小学纲要》中对每一项内容标准都编制了相应的表现标准,使一线教师能更清晰精准地把握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以及怎么评价,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标》中仅有目标与内容体系的不足。当然,课程改革一直在前进,《课程标准(2017年版)》增加了每个项目的学业要求与学业质量标准,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得以构建。在某种程度上,《中小学纲要》确实率先做出了探索与实践,显示出了浙江敢为人先的勇气与担当。在编制表现标准时,主要遵循以下思路。
1.按照认知、技能、情感三方面进行编制
强调认知、技能、情感三者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并与内容标准相呼应,体现某个水平段学习某内容时在认知、技能、情感三方面应达到的水平和表现出的程度。随着年级的升高,技能方面也包括体能的表现程度。从3个方面编制表现标准,既延续了原有的目标描述习惯,也与核心素养相融合,方便一线教师的理解与操作,具体案例见表3。
2.按照行为、条件、标准三要素进行编制
编制技能方面的表现标准,要求具备“行为(做什么、怎么做)、条件(在什么环境、情境下做)、标准(做到什么程度)”三要素。如表3中,“不同节奏的音乐伴奏”就是条件,其意图是通过节奏的变化帮助学生学会学好,增加学习兴趣与学习难度,发展节奏感、韵律感等健美操项目所特有的素养。“行为、条件、标准”亦是一个完整目标的三要素,从这层含义分析,表现标准与目标可谓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其本质都是对学习所要达到某种程度的一种预期。在具体操作中,一线教师可以直接将表现标准引用为某单元(模块)的教学目标。
3.细化内容标准,提供可选择性
所谓细化内容标准是指,在表现标准中,将一个单元(模块)的内容进行详细、细化,并以“选择几种、展示几种”等方式建议教师根据学情进行选择。如,水平二足球多种形式的接球活动方法,技能的表现标准为:在“接对墙踢反弹球、一踢一接、一抛一接”等游戏中,能做出3种以上用身体不同部位的接球动作,如,脚内侧、脚掌、脚背正面、大腿、胸部或头部的接球动作,敢于迎球并能基本控制球,展示出一定的灵敏、协调、力量等身体素质。上述标准中,罗列了6种接球动作,做出3种是基本要求,具体哪3种可以由教师根据学情进行选择,还可以根据不同学情提出分层目标,体现因材施教。
4.使用行为动词描述学的程度
为使表现标准更具有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可评价的功能,均使用了行为动词进行描述,如,能说出、能分辨、能描述、能做出、能展示、能运用等,放弃以往目标体系里使用的状态动词,如,了解、理解、基本掌握等。如此思路,既为编写课时计划中的“学练标准”提供了依据,也为以后开展教学评价奠定了基础。
5.导向于方法习得与能力发展
表现标准的编制,与内容标准的导向是高度一致的,要将教学导向于“方法习得、能力发展、素养为先”。强化运动原理性知识、概念性理解、运用性方法等方面的教学,促使学生学会、会学、会用,提高运动能力、学练能力等综合素养。意即,表现标准中,既有“教什么的细化”“教到什么程度的意见”,又有“怎么教”的导向和建议。如,高二乒乓球“削球技术及运用”的表现标准(表4)。
6.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表现标准的系统研制,为教学评价的开展提供了依据,一线教师可以依据表现标准制订相应的评价标准并展开评价。《中小学纲要》于2019年修订,补充高中段内容时,增加了评价标准。根据《课程标准(2017年版)》理念,结合浙江省的改革思路,在原有“内容标准 表现标准”基础上,增加了每个模块的评价建议,从核心素养的3个方面提出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式。
如此,课程与教学的五大基本问题,在浙江较为系统地得以构建。当然,评价建议的顺利研制,既与前期表现标准的系统研制有关,更与多年来浙江省一直致力于行动研究,致力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深度教研高度相关。课程改革,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季浏,钟秉枢.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22.
[2]朱伟强,朱志强.基于“课程标准”:内涵与意义[J].当代教育科学,2008(8):17-19,33.
[3]Greg Payne,耿培新,梁国立.人类动作发展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4]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标解读[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117.
[5]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3.
[6]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