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内容标准与表现标准 构建课程与教学体系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wenhu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国家的纲领性文件,具有方向性、引领性和前瞻性,体现了国家在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意志……据不完全调查,全国几乎有一半中小学体育教师没有读过课程标准,从而影响了体育课程改革更好地实施。因此,当务之急是需要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的概念、内涵、意义、框架。”[1]为什么一线教师不读课程标准?是不愿读、不屑读的态度问题,还是读不懂、读了也用不好的能力问题?浙江省在破解该类难题时,表现出了地方层面在课程改革中的主体与担当意识,积极在现行课程标准与一线教师之间架起解释、沟通、完善、细化、落实的桥梁,分别于2015年3月和2019年9月编著出版了《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簡称《中小学纲要》)。其中,《中小学纲要》中最突出的成就在于使用“内容标准与表现标准”[2]提出各个水平段“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的建议,形成了较为成熟且具有浙江特色的课程与教学体系。
  一、构建两类标准的背景与意义
  第8次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课程”的重塑与“内容”的革新。目标引领内容以及当前核心素养引领目标与内容,使得课程的育人价值得以增强,教师选择内容的自主性增强。但是,与大纲时代相比,改革似乎在2个端点之间对峙,在“规定与选择”之间,需要寻找新的平衡。当一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难以实现自主选择时,地方主动完成选择课程内容、建构课程与教学体系的重任。
  “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怎么评价”是课程与教学的5个基本问题。作为纲领性文件,现行课程标准明确了“为什么教”,但在其他4个问题上仍给予了明确指导与完善空间。作为地方一级的课程建设,着力于基本问题的明确与完善,帮助现行课程标准更好地落地实施。
  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要寻找可靠的路径,需要深入挖掘教材的教育价值,呈现最具学习意义的教学内容。而在“教什么”问题上的不断斟酌,本身就是不断考察“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挖掘、选择、排列,促使知识结构化、意义化。通过对价值的追问,不断逼近育人的核心,体现学科的育人价值。
  《中小学纲要》致力于系统编制内容标准与表现标准,既着力于课程与教学体系的完整构建,真正实现现行课程标准与一线教学之间的桥梁作用,也着力于以此为载体培育一支“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优秀体育教师队伍。只有“人”的全面提高,才能真正促使“事”的升级优化。多年的实践证明,浙江省在体育课堂教学、体育大课间改革、学校运动会改良、体育教研活动、体育名师团队、体育区域化发展等诸多方面蓬勃发展,展现出了因改革而带来的生机与活力。
  二、“内容标准”的含义及编制思路
  “内容标准”是指学生应该掌握、能够掌握哪些基本的教学内容,即教什么(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大致规定与高度概括。包括同一教材在不同水平段所确定的内容标准、同一水平段选择不同教材所确定的内容标准。既有某一运动项目(教材)在纵向上内容标准的选择与排列,亦有多个不同运动项目在横向上内容标准的组合与排列。其中,选择内容标准的基本依据是“目标引领内容”“素养引领内容”。当然,在编制过程中,仅有目标与素养的指引,还不足以提炼出完备合理的内容体系,具体编制思路如下。
  1.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编制内容
  “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动作发展规律,才能指导最适合各个年龄段学生发展的是哪些知识、技术,同时指导这些体育知识、技术在学生身上是遵循怎样的规律发展的时候,我们才能有信心地说,这样的体育知识、技术,在这个年龄段进行教学是适合学生发展的。”[3]在编写过程中,团队积极学习动作发展规律、认知发展规律、身心发展规律等理论知识,遵循“质变的、有序的、累积的、有方向的、多因素的、个性化的”动作发展特征,依据动作发展的金字塔理论,依据“感觉动作阶段、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及以上)”儿童认知发展特征,精心选择每个运动项目在不同水平段的教学内容,使之符合该水平段学生动作、认知等方面的发展特征与发展需要。如,水平三阶段,学生步入形式运算期,可以进行逻辑组合、运用抽象概念等,因此,从此水平开始,增加有一定难度的、专门的技术动作及组合,避免低水平重复,为儿童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2.遵循运动能力的发展规律编制内容
  身体发育、体能机能及动作发展均存在着敏感期,所谓“敏感期”是指在某时间段中,获得某一经验(或环境刺激)最有可能发展某一特定的行为[3]。在敏感期内实施教学干预,提供足够的刺激,可以有效避免动作发展及体能方面的延迟、缺陷、偏废、不熟练、不协调等,为体质强健、体能保证以及运动技能的学习夯实基础。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了不同水平段“全面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的内容,其中每个水平段重点发展的体能内容呈现如下(见表1)。
  当然,《课标》解读中也明确提出[4]:在某一水平侧重发展某些体能,是根据学生的体能发展敏感期确定,但不是说在其他水平就不发展这些体能,所有体能在不同水平都应该得到练习和发展。《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单独编制的体能模块内容,在表1的基础上增加了肌肉耐力、肌肉力量等内容,使体能学习更符合高中生的发展需要。另外,《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大学科核心素养,其中,运动能力包括一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依照动作发展的金字塔理论,基本动作越扎实、越宽泛,越容易使学生在后期学习中掌握更多更复杂的专门技术动作。运动能力的发展应遵循先基础(一般)再专项、先多样后集中的原则,逐步提高技能的专项化水平。因此,《中小学纲要》中越是低水平段,越以“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方法、多种形式的基本活动方法”等形式界定“内容标准”,通过各种符合儿童需要的游戏类、基本活动类教学,诱发儿童功能性动作、基本动作的开发、完善。高水平段,专项化的技战术运用、综合比赛等内容不断增加,以获得有一定专项能力的运动特长。以足球为例,各个水平段的内容标准见表2。   内容标准分为一级、二级,其中,二级内容标准即单元(模块)的内容名称。表2中的义务教育阶段综合活动及高中阶段专项体能不单列单元(模块),而是融入其他单元内容中。
  3.根据核心素养导向编制内容
  当前课程改革在“立德树人”背景下提出“素养引领、能力为先”。此“能力”既有学科特有的关键能力,如,体育与健康的运动能力,也应含有“学习能力”的诉求。学习能力内涵丰富,诸如感知观察能力、信息收集筛选能力、思维能力、反思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迁移能力、决策能力等。2012年启动编写《纲要》时,虽然国家还未颁布核心素养体系,但“以人为本、能力为先”的理念已经成为整个编写工作的基调。一是“内容标准”的体系已经反映出对能力的追求,二是“内容标准”所使用的“多种形式”“综合活动”“运用”等关键词,亦能反映出在多样化中发展,在运用中促使学生判断、选择、思考、改进、迁移、发展。随着核心素养体系的发布,浙江驚喜地发现,《中小学纲要》的编写理念与模式和核心素养的导向高度一致。
  4.提供足够的内容资源,实现课程内容一体化
  《中小学纲要》编制了足够容量的内容标准,义务教育阶段共编制了11项常用运动项目的内容标准及表现标准,能完全满足水平一到水平四的学习需求。高中阶段除了编制体能、健康教育2个必修必学模块外,还在7个常见选学项目上各编制了10个模块,在其他5个选学项目上编制了1~3个示例模块,能较大满足高中阶段选项教学教深、教透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运动项目和模块数量上的不足,体现了地方对现行课程标准的细化与完善。《课程标准(2017年版)》与《中小学纲要》在必修选学模块编写数量上的比较见图1。
  《中小学纲要》编制的内容标准,在纵向上体现学习的渐进性、累积性,实现课程内容一体化的构想。考虑到不同区域、不同学校学生的学习起点不同,一旦学生达不到本水平段所提出的内容标准,则可以将学习起点下移到下一个水平,或是选择性地压缩学习内容,确保学习的连贯性、系统性。
  每类运动项目内容标准纵向上的一体化,也为编制某一水平段横向的学习内容提供了足够的资源,《中小学纲要》给出了每个水平段横向的内容体系,供一线教师参考使用。一线教师在纵向、横向上对内容进行选择编排,就是对自身课程意识与课程设计能力的磨砺,为真正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表现标准”的含义及编制思路
  “表现标准”一般指学生掌握内容标准的熟练程度的规定,即学习某内容后应该表现出的程度水平,也是对“教到什么程度”这类课程基本问题的回应。《中小学纲要》中对每一项内容标准都编制了相应的表现标准,使一线教师能更清晰精准地把握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以及怎么评价,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标》中仅有目标与内容体系的不足。当然,课程改革一直在前进,《课程标准(2017年版)》增加了每个项目的学业要求与学业质量标准,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得以构建。在某种程度上,《中小学纲要》确实率先做出了探索与实践,显示出了浙江敢为人先的勇气与担当。在编制表现标准时,主要遵循以下思路。
  1.按照认知、技能、情感三方面进行编制
  强调认知、技能、情感三者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并与内容标准相呼应,体现某个水平段学习某内容时在认知、技能、情感三方面应达到的水平和表现出的程度。随着年级的升高,技能方面也包括体能的表现程度。从3个方面编制表现标准,既延续了原有的目标描述习惯,也与核心素养相融合,方便一线教师的理解与操作,具体案例见表3。
  2.按照行为、条件、标准三要素进行编制
  编制技能方面的表现标准,要求具备“行为(做什么、怎么做)、条件(在什么环境、情境下做)、标准(做到什么程度)”三要素。如表3中,“不同节奏的音乐伴奏”就是条件,其意图是通过节奏的变化帮助学生学会学好,增加学习兴趣与学习难度,发展节奏感、韵律感等健美操项目所特有的素养。“行为、条件、标准”亦是一个完整目标的三要素,从这层含义分析,表现标准与目标可谓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其本质都是对学习所要达到某种程度的一种预期。在具体操作中,一线教师可以直接将表现标准引用为某单元(模块)的教学目标。
  3.细化内容标准,提供可选择性
  所谓细化内容标准是指,在表现标准中,将一个单元(模块)的内容进行详细、细化,并以“选择几种、展示几种”等方式建议教师根据学情进行选择。如,水平二足球多种形式的接球活动方法,技能的表现标准为:在“接对墙踢反弹球、一踢一接、一抛一接”等游戏中,能做出3种以上用身体不同部位的接球动作,如,脚内侧、脚掌、脚背正面、大腿、胸部或头部的接球动作,敢于迎球并能基本控制球,展示出一定的灵敏、协调、力量等身体素质。上述标准中,罗列了6种接球动作,做出3种是基本要求,具体哪3种可以由教师根据学情进行选择,还可以根据不同学情提出分层目标,体现因材施教。
  4.使用行为动词描述学的程度
  为使表现标准更具有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可评价的功能,均使用了行为动词进行描述,如,能说出、能分辨、能描述、能做出、能展示、能运用等,放弃以往目标体系里使用的状态动词,如,了解、理解、基本掌握等。如此思路,既为编写课时计划中的“学练标准”提供了依据,也为以后开展教学评价奠定了基础。
  5.导向于方法习得与能力发展
  表现标准的编制,与内容标准的导向是高度一致的,要将教学导向于“方法习得、能力发展、素养为先”。强化运动原理性知识、概念性理解、运用性方法等方面的教学,促使学生学会、会学、会用,提高运动能力、学练能力等综合素养。意即,表现标准中,既有“教什么的细化”“教到什么程度的意见”,又有“怎么教”的导向和建议。如,高二乒乓球“削球技术及运用”的表现标准(表4)。
  6.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表现标准的系统研制,为教学评价的开展提供了依据,一线教师可以依据表现标准制订相应的评价标准并展开评价。《中小学纲要》于2019年修订,补充高中段内容时,增加了评价标准。根据《课程标准(2017年版)》理念,结合浙江省的改革思路,在原有“内容标准 表现标准”基础上,增加了每个模块的评价建议,从核心素养的3个方面提出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式。
  如此,课程与教学的五大基本问题,在浙江较为系统地得以构建。当然,评价建议的顺利研制,既与前期表现标准的系统研制有关,更与多年来浙江省一直致力于行动研究,致力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深度教研高度相关。课程改革,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季浏,钟秉枢.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22.
  [2]朱伟强,朱志强.基于“课程标准”:内涵与意义[J].当代教育科学,2008(8):17-19,33.
  [3]Greg Payne,耿培新,梁国立.人类动作发展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4]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标解读[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117.
  [5]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3.
  [6]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9.9.
其他文献
一、厘清目标定位,形成教学优势  2020年9月以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深化教体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等一系列聚焦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核心内容表现为:一是如何实现“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二是如何把握“教会、勤练、常赛”,促进育人目标的达成。为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我国教育体系建设越来越重视幼儿早期教育。“家园共育”作为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强调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结合,以期二者能够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为幼儿教育找到新的路径,促进幼儿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本文结合目前的理论和实际,简单分析了家园共育的价值,针对如何实现家园共育进行了探究,提出了开展形式多样的亲子活动,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邀请家长展开助教活动,教育成果在换位思考中有
学校器材室有一批废旧的低压网球,颜色由黄、绿拼接组成,小学生对该球十分感兴趣;球的大小适中,弹性适宜,稳定性好。本文通过对低压网球“一球多用”的探究,将废旧的低压网球引入水平一的体育课堂,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有效性。  一、“蹴球大比拼”  游戏方法:将学生分成若干组人数相等的队伍,在10×10m的正方形场地内,以2个间隔1m的标志桶作为球门,在距离球门2~5m远的射门点射
一、问题的提出  在第四届全国学校体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征集活动中,案例表述的风格与形式的多样性给筛选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案例题目设计隐含的一些问题引发了我们的研究意向。何为题?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意思是题目是一篇文章的前额和眼睛,也可以说是案例中最醒目的标志。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亦即透过题目这双文章的“眼睛”,要能看到文章的灵魂。为了帮助大家能够掌握体育教育教学案例(以下简
对于青少年群体以及6岁至10岁的儿童而言,他们参与运动的根本目的并不一定是赢得比赛的胜利,而是通过体育活动学会遵守游戏规则、尊重裁判员和对方运动员,并且通过努力做出最好的运动表现,更重要的是,不论运动水平如何,都能体会篮球运动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青少年时期学生希望与小伙伴们在一起玩耍,在跑跑跳跳中接触新鲜的事物(学习)。“三人篮球”运动能满足青少年的这些需求:场地面积较全场的“五人篮球”小,参赛
2019年7月,笔者收到《中国教育学会关于第三批教育科研体育与卫生专项课题申报的通知》。正巧,笔者的“吴晓丽体育名师工作室”需要用课题引领工作室发展。可是,笔者以往在科研课题研究方面还不够深入,如何才能成为体育科研的“行家里手”呢?向书本学习是一条可行之路。  于是笔者选读了徐世贵主编的《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了解了科研基础理论,知晓了科研过程,明白了科研方法,懂得了科研成果的呈现方式;泛读了拉尔
一、沟通前用心准备  案例描述:双胞胎小罗兄弟俩身体素质好,学习也比较优秀,体育教师A选他俩进入校篮球队训练,可是他俩常常迟到、早退。体育教师通过了解,发现问题出在家长方面:家长希望他俩将来能考上好的大学,不支持孩子去训练,怕耽误学习。A老师决定去做家长的思想工作,请家长支持孩子参加篮球训练。怎样沟通呢?同事给他支招:1.夸孩子。从学习、纪律、习惯、品德等方面(最好從班主任和课任教师那里全面了解)
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中,跑步是幼儿应该掌握的基本动作,在幼儿发展期十分重要。笔者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利用角色扮演增强体育游戏的趣味性,以“小鸡角色扮演”为主线贯穿整个体育游戏,在有效提高大班幼儿相关身体素质的同时,有助于他们在此过程中体验快乐、超越自我。  游戏一:小鸡找食  游戏目标:1.能够向前快速奔跑25m,锻炼下肢力量,提升自身协调能力;2.能够积极参与
在篮球训练中,高强度的技战术训练以及对抗往往让运动员的全身肌肉处于疲劳状态,针对性的放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不必要的运动损伤。笔者“因地制宜”地利用篮球进行肌肉放松,减轻关节的压力,可以有效加速校队球员在篮球训练后身体机能的恢复。  一、放松腓肠肌  放松目的:缓解小腿肌肉疲劳,避免拉伤。  放松方法:学生坐于垫上,双手撑于臀部后侧,右腿屈膝大约成60°,右脚踩于地面,将球置于左腿腓肠肌处(图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五育”并举,强化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应有地位。面对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人们对“健康第一”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为了能胜任新时代体育教师的使命担当,促进新时代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体育教师必备素质与能力成为新时代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以德修身,涵养体育教师职业操守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