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人在少数民族地区从教十余年,阅读教学一直是民族语文教学的难点。要提高我校学生的语文素养,加强阅读是基础,小学语文教学应从语言入手,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知其特殊的魅力,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长期的实践证明,通过阅读不仅能让学生学到前人积累下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但是,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及社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其智力开发比较滞后,在理解、接受等方面的能力比城镇学生要相对差一些。而且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使用的语文教材内容多为汉语而不是其母语,语文老师在日常教学中首先要把汉文口译成学生熟悉的本地汉语方言才能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更增加了学生的阅读困难。为此,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教学的几个环节上加强阅读训练。
一、精心选择每篇课文的重点词语
词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人们在理解句子时总是首先从词语的理解开始的,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抓住重点词语,对于这些词语的选择与确定,老师必须做全盘的考虑,精心选择合理安排,而不可随意。所选的词语既应该涵盖课文中学生识记较难的词语,又要涵盖关系本课主要内容的词语。紧扣重点词语导入阅读教学,针对重点词语所在的句子、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概括或是其它具有生发意义的地方,师生共同质疑,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深度阅读的欲望。教师更应该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让学生充分理解所精选的重点词语,并结合口语表达和作文教学,引领学生走进文字的背后,去感受、还原那隐于文字层面背后鲜明的形象。这样才能够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多方位多角度认真指导课内阅读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变“灌输者”为引导者。提高朗读质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引导学生在读和听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韵味,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使之能够解答相关问题,进而教师再经过适当的点拨、总结,使之了然于心。
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乐于学习,乐于思考。教师要努力让语文课堂充满“故事”,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真正走进课文的世界,真切地体会课文的情感,从而被感染。在课文的阅读和分析过程中,教师应更多地联系民族地区当地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引导学生联想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联想他们熟悉的山山水水,如此则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和阅读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课内阅读为依托来培养课外阅读兴趣
一方面,课内阅读的量总是有限的。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在课内只能阅读三百篇左右三四十万字的读物。而仅仅靠三四十万字的阅读量,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习惯,肯定是不现实的。另一方面,课内阅读以精读指导为主,而日常阅读的主要方式是泛读,课外阅读正好可以弥补课内阅读量不足的缺憾。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课外阅读可以成倍、成十倍地增加阅读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养成独立读书的良好习惯,提高独立读书的能力以及泛读速读的能力,让学生从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从而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
在对少数民族小学生进行语文素养培养时,要结合课文的内容,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知识基础,提一些能总体把握课文的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这样先出于口,再入于耳,然后了然于心。教师不但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趣味性浓的课外书籍,而且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出有趣的问题或在阅读中运用形象的例子、恰当的比喻,把枯燥无味的知识化为生动有趣的实例,引导学生在兴趣中探求知识、发展思维、开发智力。及时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讲故事、猜谜语、手抄报、朗诵比赛、古诗背诵大赛、谈天说地、读书汇报会等各种生动有趣的读书活动,处处给学生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这样学生经过阅读的过程,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现象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四、结合实际,拓宽阅读渠道,布置明确的阅读任务
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杜绝走马观花似的阅读,为此,语文教师应让每个学生明确阅读任务,并分层布置阅读目标,促使学生阅读更为有效。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了解外界的欲望也愈加强烈,语文教学教师可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拓宽阅读渠道,扩大阅读量,并结合口语教学和作文教学,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或买书不方便而不能满足学生阅读需要等情况,教师可在班级内或在校内开展“好书共享”活动,实现资源的共享。
上好阅读教学课既要不断积累教育教学经验,又要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整合优势资源,不断创新。
但是,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及社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其智力开发比较滞后,在理解、接受等方面的能力比城镇学生要相对差一些。而且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使用的语文教材内容多为汉语而不是其母语,语文老师在日常教学中首先要把汉文口译成学生熟悉的本地汉语方言才能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更增加了学生的阅读困难。为此,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教学的几个环节上加强阅读训练。
一、精心选择每篇课文的重点词语
词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人们在理解句子时总是首先从词语的理解开始的,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抓住重点词语,对于这些词语的选择与确定,老师必须做全盘的考虑,精心选择合理安排,而不可随意。所选的词语既应该涵盖课文中学生识记较难的词语,又要涵盖关系本课主要内容的词语。紧扣重点词语导入阅读教学,针对重点词语所在的句子、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概括或是其它具有生发意义的地方,师生共同质疑,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深度阅读的欲望。教师更应该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让学生充分理解所精选的重点词语,并结合口语表达和作文教学,引领学生走进文字的背后,去感受、还原那隐于文字层面背后鲜明的形象。这样才能够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多方位多角度认真指导课内阅读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变“灌输者”为引导者。提高朗读质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引导学生在读和听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韵味,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使之能够解答相关问题,进而教师再经过适当的点拨、总结,使之了然于心。
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乐于学习,乐于思考。教师要努力让语文课堂充满“故事”,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真正走进课文的世界,真切地体会课文的情感,从而被感染。在课文的阅读和分析过程中,教师应更多地联系民族地区当地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引导学生联想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联想他们熟悉的山山水水,如此则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和阅读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课内阅读为依托来培养课外阅读兴趣
一方面,课内阅读的量总是有限的。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在课内只能阅读三百篇左右三四十万字的读物。而仅仅靠三四十万字的阅读量,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习惯,肯定是不现实的。另一方面,课内阅读以精读指导为主,而日常阅读的主要方式是泛读,课外阅读正好可以弥补课内阅读量不足的缺憾。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课外阅读可以成倍、成十倍地增加阅读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养成独立读书的良好习惯,提高独立读书的能力以及泛读速读的能力,让学生从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从而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
在对少数民族小学生进行语文素养培养时,要结合课文的内容,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知识基础,提一些能总体把握课文的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这样先出于口,再入于耳,然后了然于心。教师不但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趣味性浓的课外书籍,而且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出有趣的问题或在阅读中运用形象的例子、恰当的比喻,把枯燥无味的知识化为生动有趣的实例,引导学生在兴趣中探求知识、发展思维、开发智力。及时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讲故事、猜谜语、手抄报、朗诵比赛、古诗背诵大赛、谈天说地、读书汇报会等各种生动有趣的读书活动,处处给学生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这样学生经过阅读的过程,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现象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四、结合实际,拓宽阅读渠道,布置明确的阅读任务
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杜绝走马观花似的阅读,为此,语文教师应让每个学生明确阅读任务,并分层布置阅读目标,促使学生阅读更为有效。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了解外界的欲望也愈加强烈,语文教学教师可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拓宽阅读渠道,扩大阅读量,并结合口语教学和作文教学,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或买书不方便而不能满足学生阅读需要等情况,教师可在班级内或在校内开展“好书共享”活动,实现资源的共享。
上好阅读教学课既要不断积累教育教学经验,又要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整合优势资源,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