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词学的新旧之变:张尔田眼中的王国维词学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uan19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对王国维词学的研究者中,张尔田是能抓住特色且不乏批判色彩的较早的一位。在新旧并存的现代中国,与除旧布新的历史进程不一致的,则是王国维治学由“新人物”至“粹然一轨于正”的选择。而张尔田对王国维词学的认知,同样表现出新旧缠夹,以旧为主的特色。
  关键词:王国维 张尔田 词学 新旧之变
  王国维及其学说常说常新,其词学更是百余年来的显学。在众多解读王国维词学的名家中,有一位虽能精准点到王国维词学的穴位,却一直未能引起读者足够重视的学者。此人即是现代“深于经史”的词学专家张尔田(1874-1945),一名采田,字孟劬,号遁庵。
  张尔田曾致信王国维云:“尊词善道人心事,固宜为所激赏也。”王国维锐意习词期间,正是他集中研读、翻译、运用国外心理学的阶段,故其词着力于人心事实之刻画,尊重对“心”本体的直观,通过深邃之心理显现出“哲理味”。又如,在另一封书信中,张尔田说:“尊词循颂,颇有黝栗之色,故当佳作。并世词流变鉴,要为一作手,彊村终觉努力不如其自然耳。”这个评价少有人注意,其中“黝栗”一词,用来论文更少。然若细读王国维词,便知“黝栗”所呈现出的黑色底子上闪烁着红色光泽的色彩组合,与王国维的“夜观”习惯,其词多创作于夜晚,以及高频率的于夜色中“一灯荧然”的典型意象特色极为吻合。诸如此类,张尔田的评点不仅为阅读王国维词,也为解读其词论打开了一扇窗户。对此,笔者均拟作他文予以探讨,不再赘述。
  1902年,王国维自日本归来,张尔田与他相识约在此时。对此,张尔田有言:“初与静庵定交,时新从日本归,任苏州师范校务。”起因是“余所收径山残藏千余种,因易书,入之质棚,为静安所得,仍手写一目而归之,自是遂与订交”。“其后十年不见”,至1916年,王国维再次从日本归,二人相聚沪上,“无三日不晤”,且与精研经史的孙德谦并称“海上三君”。之后,张尔田先于王国维赴京任职,然二人书信往来不断。王国维卒后,张尔田在复黄节(1873-1935,初名晦闻,字玉昆,号纯熙)书中,将王国维学术思想分为两个阶段:初识时,王国维“方治康德、叔本华哲学,间作诗词……时时引用新名词作论文,强余辈谈美术,固俨然一今之新人物也”;重见时,王国维“思想言论,粹然一轨于正,从前种种绝口不复道矣”。经研读张尔田对王国维词学的评价之后,我们同样发现一种“褒贬对立”“新旧并存”乃至“冰火两重天”的现象。
  一方面,张尔田极力称赞王国维的词学造诣,肯定其词既有学问根基,又有自然神妙的性灵韵味。1939年,夏敬观为张尔田《逐庵乐府》作序,其中云:“予尝谓词人易致,学人难致,学人而兼为词人尤难致。有学人之词,有词人之词。”像张尔田乡先辈沈曾植即“学人也”,其词乃“学人之词也”,至于张尔田“君学人也,亦词人也,二者相因相济而不扦格,词境之至极者也”。夏敬观此论颇能代表近现代词家关于“词人”类型的主流意见。这也与王国维之前关于“学人之词”的认识基本一致。王国维曾言:“彊村学梦窗,而情味较梦窗反胜。盖有临川、庐陵之高华,而继以白石之疏越者。学人之词,斯为极则。然古人自然神妙处,尚未见及。”即批评作为“学人之词”典范的朱祖谋词,因缺少“自然神妙”之韵味,终未达到词人与学人“二者相因相济而不扦格”的境界。
  张尔田亦多次从“学人”“词人”相因相济角度称赏王国维词。前引张尔田评价王国维词,赘以“彊村终觉努力不如其自然耳”之言,明显存在呼应王国维云朱祖谋词“古人自然神妙处,尚未见及”之意。不仅如此,约在1919年,张尔田致信王国维,就王国维信中自云“生平读诗不多”之言,阐发道:“大抵此事非我辈所尊,譬犹鼹鼠饮河,但取满腹,然学问深,则出语自然异人,正无敢乎多谈诗。若近日号为诗家者,集部书满架,全不知向学问中求之,枵腹而藐古人,其不流为白话诗几何!”继而又以己言佐证:“弟尝谓经史根柢之学不讲,则诗文一道必曰趋于断港绝潢,今已兆其端矣。”二人论诗之言,实则可移植论词,可见二人在学问之于填词的意义上有着相近的认识。
  同时,张尔田也常回忆他初识王国维时对王氏填词的印象:“静安治泰西哲学甚,古学亦颇究心,词则酷学纳兰者也。”“其诗学陆放翁,词学纳兰容若。”王国维身为治泰西哲学又究心古学的学人,填词则学习“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的纳兰容若,此番治词路径不正是夏敬观后来对张尔田“君学人也,亦词人”的赞誉吗?更何况初识王国维时,张尔田对他的学问可谓惊羡不已:“其与今之新人物不同者,则为学问。研究学问,别无何等作用。彼时弟之学亦未有所成,殊无以测其深浅,但惊为新而已。”进而,纵观王国维一生之学术,张尔田认为:“世之崇拜静庵者,不能窥见其学之大本大原,专喜推许其《人间词话》《戏曲考》种种,而岂知皆静庵之所吐弃不屑道者乎?惟其于文事,似不欲究心,然亦多独到之论。其于文也主清真,不尚模仿,而尤恶有色泽而无本质者。又尝谓读古书当以美术眼光观之,方可一洗时人功利之弊,亦皆为名言。”于是,我们发现,在张尔田有限的论词资料中,有些词学主张几乎就是对王国维词学的再一次申述,如云:
  尝谓词也者,所以宜宣泄人之情绪者也。情绪之为物,其起端也不能无所附丽,而此附丽者又须有普遍性,方能动人咏味。其知者可以得其意內,而不知者亦可以赏之言外,故古人事关家国,兼感身世,凡不可明言之隐,往往多假男女之爱以为情绪之造端,以男女之爱最为普遍,亦即精神分析学中法所谓变相以出之者也。再进则情绪愈强,此种变相又不足以宣泄,则索性明白痛快以出之。近人梁氏所标举之情绪奔进者,即此类矣。然以词论,则前者为正宗,而后者为变调;前者我辈尚可效颦,后者殆非天才不可。不然,鮮有不踬者。何则?以此种明白痛快之作,虽纯取自然,仍须不失为艺术之价值乃为佳耳.……欲精此道,又须略涉猎哲学诸书,才愈高,哲理愈遂,则不必事事亲历,自能创造种种意境。
  词之为道,无论体制,无论宗派,而有一必要之条件焉,则曰真。不真则伪(真与实又不同,不可以今之写实派为真也),伪则其道必不能久,披文相质,是在识者。   近瞿禅书来,转示吴君眉孙论词一函,痛抉近人学梦窗者之敞,可谓先获我心.弟所以不欲人学梦窗者,以梦窗词实以清真为骨,以词藻掩过之,不使自露,此是技术上一种狡狯法,最不易学,亦不必学。
  虽说上引几段文字只字未提王国维,然所谓“天才”“明白痛快”“纯取自然”、读哲学书、“不必事事亲历”、造境、真实、“写实派”以及对梦窗词的批评等,均可从王国维那里找到依据。至少可以说,王国维的相关词学主张,张尔田一度是认同的。
  然而,另一方面,张尔田又表达了对王国维词学造诣的不满,甚至发表了与王氏以及自己完全相左的言论。如同样是讨论“学人之词”,张尔田在致王国维信中说:“尊词意境沉挚,在诸派中固当独标一帜,然终是学人之词。以谫陋评之,窃以为诗胜于词也。”虽然称许王国维词“意境沉挚”的特色具有词史的开拓之功,但显然对“学人之词”的创作路径不满。其实,以“学人之词”总评王国维词的风貌,是十分恰当的,但必须说明的是,王国维填词遵循叔本华“诗歌也,思索也”的文学观,其所谓“学”乃是超越儒家“政”“教”传统,尤重人生本质的哲学之思。在这一点上,诗词本身就是“真理”的存在,而不是儒家“诗言志”“文以载道”说视为教化的工具。同时,王国维词中“学”,亦非那种掉书袋式的知识,他所强调的是一种直观显示“天下万世之真理”的能力。此番道理,笔者相信在大谈“读哲学书”“学问深,则出语自然异人”时期的张尔田,是完全可以领会的。可是,此处“然终是学人之词”的转折,显然已背离了词人与学人“二者相因相济而不扦格”的艺术理想。进而,王国维曾自言,词“自南宋以后,斯道之不振久矣。元、明及国初诸老,非无警句也,然不免乎局促者,气困于雕琢也。嘉、道以后之词,非不谐美也,然无救于浅薄者,意竭于摹拟也”……可以说,“六百年来,词之不振”,而“余之于词,虽所作尚不及百阕,然自南宋以后,除一二人外,尚未有能及余者,则平曰之所自信也”。可是,面对王国维如此之自信,张尔田却“以谫陋评之”,认为王国维词不如诗。排除其他因素,足见二人的艺术观有时已不在同一轨道上行进。
  随着时间推移,张尔田的思想更趋守旧。20世纪40年代初,他曾致信龙榆生,讨论晚近词人为了杜绝清代以来词坛出现的“粗豪、侧艳、纤佻”弊病,而又“绝之太过,则病又丛生”的问题,他提出:
  欲挽末流之失,则莫若盛唱北宋,而佐之以南宋之辞藻,庶几此道可以复兴。晚近学子,其稍知词者,辄喜称道《人间词话》,赤裸裸谈意境,而吐弃辞藻,如此则说白话足矣,又何用词为?既欲为词,则不能无辞藻。此在艺术,莫不皆然。词亦艺也,又何独不然?
  同样是反对诗词的“白话”现象,前引张尔田致静安书,强调的是要以经史之学等学问为根柢,“思以沉郁药之”;前引张尔田致潘正铎书,还在强调要“涉猎哲学诸书”,如此“自能创造种种意境”,倡导“纯取自然”之笔……而此处致信龙榆生,则将诗词创作上的“白话”现象完全归咎于时人学习《人间词话》“赤裸裸谈意境,而吐弃辞藻”的路径。同时,就“辞藻”问题而言,前引致龙榆生书批评以梦窗词为代表的“辞藻掩过”现象,而此处却反行其道。
  通过考索张尔田对王国维词学的评价,我们至少可以得出这么几点结论:一是在西学东渐、古今之变的近现代中国,出现像王国维由“新”到“正”的前后变化,像张尔田这样新旧缠夹的状况,均属于常态,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张尔田在致王国维一封信中曾述及在北京大学堂发生的一件“喜事”“乐事”,说的就是新派学者胡适所作《墨子哲学》遭旧派夏曾佑等当面痛驳之事,继而写道:“晚间饮席有林琴南,弟偶述及此事,琴南急出席握余手曰:‘虽与君初交,今日之事,不可不一握手!嗟乎,自大学为陈独秀、胡适辈一班人盘踞,专创妖言,蹈溺后进,有识者殆无不切齿,亦可见怨毒之于人深也。’”而在这件事上,张尔田先是“大乐之矣”,为王国维“不来此,真有先见”而庆幸,继而感慨云“吴瞿庵在校,彼辈已议其太旧。以瞿庵之雅俗共赏而尚以为旧,若使彼之教育普及全国,则我辈之不受坑也盖已仅矣”,于此,“言念前途,不寒而栗”。由此,可见当时思想界之复杂。
  二是再次证明研读包括王国维在内的近现代学人之学术思想,必须遵循知人论世之原则,要有“时期性”“阶段性”的意识,否则就无法客观把握这些学人的真实思想,也难以深入解读时人的评价。王国维集中填词时期,乃是“俨然一今之新人物”的阶段,其词之特色及其开拓之境,并不能以后来“思想言论,粹然一轨于正”阶段的主张为依据。同样,张尔田那些貌似自相矛盾的评论,也与其新旧缠夹且以旧为主的思想状况有关。
  三是在对王国维词的评价上,张尔田是能抓住特色且不乏批判色彩的较早的一位。关于王、张二人情谊,除了前引相关资料,张尔田还致信王国维云:“生平学友中,弟最服兄有定力,以此年力就衰,不耐繁博,颇思约之以治一经。”“海内交游虽广,能知弟之学者,惟兄与益庵(引者按:孙德谦)耳。”然而,又说:“世多以我兩人并称,悠悠之谈,徒见其表。”这里,除了张氏自谦之外,还有就是他的独立之品性。综上,我们不必苛求张尔田在王国维词的接受上的相互冲突之言。对张尔田而言,诚如周济自言研究词学“由中之诚,岂不或亮;其或不亮,然余诚矣”;而对王国维来说,张尔田的矛盾之论恰恰说明了其词在现代新旧变迁中的地位与特色。
其他文献
谈论鲁敏的小說,“日常生活”显然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不过,鲁敏又不像新写实主义作家那样,既疲惫又满足地沉人世俗生活的鸡毛琐事之中,并借这种诗意消解的方式完成某种新的诗性建构,恰恰相反,鲁敏对日常生活的反诗性——即它的庸常与虚安极为敏感,甚至巨升到憎恶的程度。因此,她的小说里经常能出现与常态生活(包括它的常规与道德等)相“捣乱”的情节。这种“偏离”,也许正是她常说的“以小说之虚妄对抗生活之虚妄”的主
期刊
陶然的长中短篇小说集有《与你同行》《一样的天空》,《蜜月》《岁月如歌》《陶然中短篇小说选》等很多种;2015年出版《没有帆的船》,是他的小说自选集(香港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本自选集的首篇,是陶然生平“公开发表的第篇作品”,1974年春天写作发表的《冬夜》。  陶然原籍广东蕉岭,出生于印度尼西亚万隆,回国读书,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73年秋天移居香港,半年后发表了《冬夜》。这篇小说的
期刊
2003年韩朝先生踏上了山水画的创作之路,至今已进入第十五个年头。十五年间,画家创作了既相关联又有不同,形式上呈递进态势的几个系列作品,从“山水日记”系列到“大风景”系列,从“夜山”系列到“墨像”系列,这些山水画皆能契合当代的思维方式与审美取向,涵古茹今,融汇中西,将古与今、中与西融合一处,显现了盎然生机与清新气质。此得益于画家独特的山水观与方法论,他的山水观是以逃离习见的程式化山水为起点,还原山
期刊
我的散文观  汪曾祺说:一个人的风格是和他的气质有关的。风格即人,我是相信的;文如其人,大抵也是可信的。前辈说他有一阵偏爱王维,后来又读了一阵温飞卿、李商隐。诗何必盛唐!我觉得龚自珍的态度很好:“我论文建氰恕中晚,略工感慨是名家。”有一个人说得更为坦率:“一种风情吾最爱,六朝人物晚唐诗。”有何不可?  作家读书,允许有偏爱。如果说一个人的兴趣,有时会随年纪、境遇、人生观、价值观等等而变,那么,品读
期刊
留日作家中,丰子恺是比较特殊的一位。他在日本的时间只有短短十个月,却对未来的一生影响至深,“子恺漫画”的诞生,丰子恺在中国文坛脱颖而出,均与此直接有关。从中日文化交流的角度看,丰子恺扮演了双向互动的角色:他既是日本文学艺术的引进者,本人又受到日本文化界的高度关注,代表作《缘缘堂随笔》被翻译介绍,在日本现代文学界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丰子恺与日本的这份良缘,展示了西风东渐的背景下,貌似解体的“东亚文
期刊
摘要:关仁山《天高地厚》民族志式的写法完成了对中国当代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长时段再现。由此《天高地厚》也展现了它对现实主义“史诗”品格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天高地厚》体现了它作为历史记录的价值,也在很大程度上承担起了作者关仁山对乡村和父老乡亲们“天高地厚”的感情。  关键词:关仁山 《天高地厚》 现实主义 史诗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时期以来的当代文学创作也在力
期刊
中学语文一直是本刊关注的领域,“语文讲堂”作为传统栏目也一直占有很大比重,重视语文教育的意义无需多言,说小了,语文教育牵扯着每个家庭的神经,说大了,则是关系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名作欣赏》开辟这一栏目,即是希望为广大一线的中学语文教师和关注中学语文教育的专家学者提供平台,对这一话题有所介入和发声。  相比较而言,语文教育本应是最简单的教学学科,在把语文还原为文学教育、人文教育的理念之下,语文理
期刊
摘要:一首好的诗疗诗能够让读者获得“心理的治疗”“情感的共鸣”“审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中国新诗诗人,尤其新诗草创期的诗人和诗作承担了过多介入生活的“政治责任”,冰心和《纸船——寄母亲》例外。这首亲情诗疗诗可以治疗“依赖性”心理疾病,帮助病人觉察他的“亲在”。人类正是因为有“母爱”与“童心”,才有了“温情”与“温暖”。冰心是受泰戈尔影响最大的中国诗人。冰心在邮轮上因为《惆怅》而思念母亲而写《
期刊
摘要:沈从文自已的抒情性写作观和他对抒情问题的思考,在20世纪中期以来的抒情论述当中有着不可轻视的重要性。本文尝试考察抒情传统与沈从文短篇小说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抒情传统对沈从文短篇小说写作所发生的影响。  关键词:沈从文 短篇小说 抒情传统  王德威在他的著作《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序论《“有情”的历史:抒情传统与中国文学现代性》里第一小节《“有情”的历史》当中,首提即是:1961年夏天,沈从文
期刊
毕飞宇的长篇小说《平原》(原载《收获》2005年第4、5期,2009年由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出版),可视为对消除城乡对立之理想主义的书写。书写乡土中国的现代化,不少作家选择的方式是书写历史中的苦难与残酷。毕飞宇的切入点稍有不同,他大致看到了消除城乡对立之理想主义与劳动改造之理想主义的关系,最后的落脚点是“疯了”(吴蔓玲疯了),理想主义走到极致,就是疯狂。历史中自然有大的苦难与悲剧,但对理想主义的书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