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昌户部巷美食一条街有家“老何记豆皮”。每次从这条巷子经过,我一定会在他家门前驻足。因为看何师傅做豆皮,真是一大艺术享受!
门前立着两个烧煤球的大炉子,一个旺火,一个文火。炉子上架着大扁(pian第四声)锅,扁锅像炒菜用的斗笠型铁锅,只是扁平些。做好的豆皮放在文火炉子上温着。何师傅就在旺火炉子上做豆皮——先把手指贴近锅面试温度,然后用竹刷子蘸上熟油刷锅面,再将米豆浆浇在锅里,一手拿铲把浆摊平,一手不停地转动铁锅,使火候均匀地烘烤在每个地方。接着敲两个鸡蛋放进烙好的皮上,用铁铲捣成蛋糊抹匀。蛋皮干后迅速将铁锅从炉子上撤下,放在一个铁架子上。
这时候,我最喜欢看何师傅的表情——颇有点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紧张,又像书法大家、国画大师挥毫泼墨前的酝酿。只见他运足气,两手轻轻揭起面皮,突然“呼”地一下来了个大翻转,一张巨大的、薄如纸片的豆皮便完好无损地翻了个面,稳稳落在锅面上。我等平时在家烙一张小饼都会弄得支离破碎,这么巨大的一张薄薄的皮,居然一点点破损都没有,这就是功夫!。豆皮好不好吃,厚薄是关键,因为这是给味蕾和颊齿的第一印象。皮太厚,吃起来粘牙齿,败了胃口,哪怕馅再好吃,也失去了意义。最后,何师傅还要在皮上铺一层薄薄的糯米——别以为皮摊得薄薄的,糯米铺得少少的,就是偷工减料,其实人家给的块数和分量一点不见少,一切全是为了口感。
我曾问何师傅:“你做的豆皮为什么油重,吃起来却一点也不油腻?”何师傅说:“我用的是京山的珍珠糯米呀。”京山珍珠糯米是湖北最好的糯米,不粘不糊,松软爽口,糯香味很足。“做豆皮三天就可学会,但做好不容易。”何师傅说,他八十多岁的老父亲当年在武昌积玉桥美食街做豆皮,很有名气,何师傅就是看着他父亲做豆皮长大的。尽管也做了几十年的豆皮,可每次给豆皮翻面时,何师傅都是神情专注,高度紧张,一副成败在此一翻的架势——因为对他来说,每次豆皮翻身都是一次艺术创作,根本不是什么熟能生巧的机械性技术。何师傅有六兄弟,分别在武汉三镇的美食重地卖豆皮,我简直觉得,何家人基本上代表了武汉豆皮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上海也有豆皮。看上海师傅做豆皮,简直味同嚼蜡,看得人生气。一开始就大错特错:居然用的是电用平底锅!电炉只有温度,没有火候,而且还是一成不变的恒温。没有火候,也就没有大火、小火、旺火和文火的烘烤煎炸功能。这样一来,豆皮的松脆酥软等口感肯定不会有了,不过是把生的弄成熟的而已。而且,平底锅使皮和馅死死压在脆弱的蛋皮上和绿豆、大米磨成的浆里,把米浆皮和蛋皮压结了、压死了,一点也不透气,蛋香味去了大半,还没了蛋皮的焦脆和松软,米浆皮原本有的米香和豆香也无法充分散发出来。天底下有这么做豆皮的吗?上海豆皮为什么吃起来油腻?即使用上好的京山珍珠糯米,恐怕还是会油腻,这同样也是平底锅造成的。浇在锅底的油,因为皮和馅的压迫,全渗进蛋皮里了,能不油腻吗?
想想,上海人选择电用平底锅做豆皮,也符合他们谨小慎微、凡事确保万无一失的性格。电用平底锅做出的豆皮,皮是平展的,不必担心会弄破;温度是恒温的,也不必担心炉火会把皮烤焦、烤煳,一切都是平平稳稳。所以,上海师傅做豆皮时,不慌不忙、不紧不慢、斯斯文文,像机器人一样,按程序进行简单的操作。这样做出的豆皮,虽挑不出什么错,却只能称得上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合格产品,如一篇四平八稳、平铺直叙的八股文一样乏味透顶。
武汉豆皮用的扁锅就不同了,有一定坡度,就能够减缓皮和馅对蛋皮的压力。而且,煤球炉火候的飘忽不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烹饪艺术就是在这种不确定性中诞生的。
做上海豆皮不会发生什么意外,像把巨大的面皮弄破那样的风险是绝对不会有的。可没有人的情绪融入和激情投入的食品,肯定称不上美食,不仅欠缺一种美感,还少了份情趣。少了这两样,还有啥吃头啊!想想上海人也真没口福。
门前立着两个烧煤球的大炉子,一个旺火,一个文火。炉子上架着大扁(pian第四声)锅,扁锅像炒菜用的斗笠型铁锅,只是扁平些。做好的豆皮放在文火炉子上温着。何师傅就在旺火炉子上做豆皮——先把手指贴近锅面试温度,然后用竹刷子蘸上熟油刷锅面,再将米豆浆浇在锅里,一手拿铲把浆摊平,一手不停地转动铁锅,使火候均匀地烘烤在每个地方。接着敲两个鸡蛋放进烙好的皮上,用铁铲捣成蛋糊抹匀。蛋皮干后迅速将铁锅从炉子上撤下,放在一个铁架子上。
这时候,我最喜欢看何师傅的表情——颇有点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紧张,又像书法大家、国画大师挥毫泼墨前的酝酿。只见他运足气,两手轻轻揭起面皮,突然“呼”地一下来了个大翻转,一张巨大的、薄如纸片的豆皮便完好无损地翻了个面,稳稳落在锅面上。我等平时在家烙一张小饼都会弄得支离破碎,这么巨大的一张薄薄的皮,居然一点点破损都没有,这就是功夫!。豆皮好不好吃,厚薄是关键,因为这是给味蕾和颊齿的第一印象。皮太厚,吃起来粘牙齿,败了胃口,哪怕馅再好吃,也失去了意义。最后,何师傅还要在皮上铺一层薄薄的糯米——别以为皮摊得薄薄的,糯米铺得少少的,就是偷工减料,其实人家给的块数和分量一点不见少,一切全是为了口感。
我曾问何师傅:“你做的豆皮为什么油重,吃起来却一点也不油腻?”何师傅说:“我用的是京山的珍珠糯米呀。”京山珍珠糯米是湖北最好的糯米,不粘不糊,松软爽口,糯香味很足。“做豆皮三天就可学会,但做好不容易。”何师傅说,他八十多岁的老父亲当年在武昌积玉桥美食街做豆皮,很有名气,何师傅就是看着他父亲做豆皮长大的。尽管也做了几十年的豆皮,可每次给豆皮翻面时,何师傅都是神情专注,高度紧张,一副成败在此一翻的架势——因为对他来说,每次豆皮翻身都是一次艺术创作,根本不是什么熟能生巧的机械性技术。何师傅有六兄弟,分别在武汉三镇的美食重地卖豆皮,我简直觉得,何家人基本上代表了武汉豆皮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上海也有豆皮。看上海师傅做豆皮,简直味同嚼蜡,看得人生气。一开始就大错特错:居然用的是电用平底锅!电炉只有温度,没有火候,而且还是一成不变的恒温。没有火候,也就没有大火、小火、旺火和文火的烘烤煎炸功能。这样一来,豆皮的松脆酥软等口感肯定不会有了,不过是把生的弄成熟的而已。而且,平底锅使皮和馅死死压在脆弱的蛋皮上和绿豆、大米磨成的浆里,把米浆皮和蛋皮压结了、压死了,一点也不透气,蛋香味去了大半,还没了蛋皮的焦脆和松软,米浆皮原本有的米香和豆香也无法充分散发出来。天底下有这么做豆皮的吗?上海豆皮为什么吃起来油腻?即使用上好的京山珍珠糯米,恐怕还是会油腻,这同样也是平底锅造成的。浇在锅底的油,因为皮和馅的压迫,全渗进蛋皮里了,能不油腻吗?
想想,上海人选择电用平底锅做豆皮,也符合他们谨小慎微、凡事确保万无一失的性格。电用平底锅做出的豆皮,皮是平展的,不必担心会弄破;温度是恒温的,也不必担心炉火会把皮烤焦、烤煳,一切都是平平稳稳。所以,上海师傅做豆皮时,不慌不忙、不紧不慢、斯斯文文,像机器人一样,按程序进行简单的操作。这样做出的豆皮,虽挑不出什么错,却只能称得上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合格产品,如一篇四平八稳、平铺直叙的八股文一样乏味透顶。
武汉豆皮用的扁锅就不同了,有一定坡度,就能够减缓皮和馅对蛋皮的压力。而且,煤球炉火候的飘忽不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烹饪艺术就是在这种不确定性中诞生的。
做上海豆皮不会发生什么意外,像把巨大的面皮弄破那样的风险是绝对不会有的。可没有人的情绪融入和激情投入的食品,肯定称不上美食,不仅欠缺一种美感,还少了份情趣。少了这两样,还有啥吃头啊!想想上海人也真没口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