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披发长歌览大荒之前,在芒鞋破钵无人识之前,在行云流水一孤僧之前,苏曼殊还是一个如玉少年,正如一树樱花开到最烂漫时,殊色倾城。然而,越是良辰美景,越像一场剪不断理还乱的宿命,一如樱花易谢,相思易老。
那年,苏曼殊为探母来到日本樱山,恰是樱花烂漫时。曼殊出生于日本,因中日混血的身份以及生母的低贱,他从小备受欺凌,15岁后重返日本求学。苏曼殊从小因与母亲分别,性格十分孤僻,又饱尝辛酸辗转漂泊,来到樱山的他仿佛一只归家的倦鸟,终于在久违的母爱与静美的樱花间获得心灵的安宁。然后,在此时此地,他与她相遇了。
彼时昼长风暖,男子长衫如玉,缓步行来。那样好的一个春日,仿佛上天早早谱好了曲,只待美人凌波幽谷,君子解鞍风流,然后上演一出姹紫嫣红开遍的戏折。临岸赏樱的女郎不经意间一瞥,得遇那人清润的眼眸,心头便是一动,如春鱼甩尾,拍醒了一池春水。
“先生所持可是拜伦的诗集?”她浅浅鞠躬,迟疑片刻后忍不住出声问道。来樱山数日,苏曼殊并非初见这位邻家女孩,却是在这一刻,她开始在他心中留下痕迹,一如随风飘散的樱花,沸沸地落到眉梢,又上心头,拂了还满。
曾囫囵读过的长赋华章涌入脑海,这莫非就是先秦时那沾染了白露在水一方的佳人?又许是宋子渊的东家之子,翠眉雪肌,小唇秀靥。虽邂逅于重重尘世中,却像是天外仙人,自有一种慧静灵秀。
向来巧言的苏曼殊竟情怯了,他握卷低声道:“小姐也读拜伦的诗吗?”她低眉浅笑,盈盈道:“略知一二罢了。”
两人就拜伦之诗闲谈起来。言谈中,苏曼殊惊奇地发现,这个纤纤弱质的女子竟与他不谋而合,不仅为拜伦诗的浪漫大气所吸引,也能从欢乐中体味痛苦,从无情中感受悲悯。如果一见钟情只是惑于诸般色相,那么灵魂与灵魂的碰撞、知音与知音的相惜,就真真正正使他们彼此倾心了。
说不清是缘是劫,勘不破情耶禅耶,分不得因果业障,只缘感君一回顾,便无由入了相思门。似是三生石上早已刻下前缘后果,于是命中注定要与你相遇,要体悟痴嗔爱憎,要欠下这段风月债。
那晚十里清辉,空照无眠,苏曼殊辗转反侧,心头仿佛禅寺外一方幽阶,悄无声息地一夜生苔。寤寐思服数日后,一只信鸽翩翩落在了苏曼殊的案前,足上红线系着的丹霞诗笺上,娓娓的簪花小楷写满少女的一襟幽事。原来,当他为了她夜深难寐时,她亦暗暗将这个清逸温润的少年敛藏于心底。
彩笺尺素,鱼雁传情。两人情书互答,更觉惺惺相惜,不免情意更浓。于是苏曼殊与女郎在书信之外,开始背着家人相携游玩。
缺月挂梧桐,疏星渡河汉。苏曼殊仍在樱花树下,仍握着那卷《拜伦诗集》,然而此时柔肠百结相思日苦,已是心境迥异。重重樱花犹是盛时模样,花影绰约,拂墙而动,苏曼殊不禁心中怦然,握紧了诗册,疑是玉人来。凝眸处,月下的佳人分花拂柳,若轻云蔽月,似流风回雪,极尽妍态。她抬头与他目光交错,亦是一滞。
于是,只好无言。他静静走着,她默默跟随。他们就这样并肩走过繁花似锦,走过唯独少年时才会拥有的清润月光,走过这极短又极长的一夜,好像走过了一生。
夜阑将休,少女娇怯地拉住他的衣袖:“天色已晚,先生,我不得不归家了。”
“那……且容我送你一程吧。”苏曼殊从未觉得光阴流逝得如此之快,虽有不舍,也只能再求得短短的一段同行。
望着少女转身离去,他忽然叫住了她,避过少女疑惑的眼神,他轻轻握住一双柔荑,许久才闷声道:“再会。”
少女脸颊羞红,讷讷应了一声,方入门离去。
而清辉花影下的喁喁私语,低眉垂眸间的欲说还休,巧笑倩兮中的脉脉幽情,岂是多年后的我们隔着无涯红尘能想象到的?后来早已落发为僧的苏曼殊在《燕子龛随笔》中无限克制又无限深情地提到这些旧事,纵是风起云涌也只得一句:“斯人和婉有仪,余曾于月下一握其手。”
轻描淡写,却透着道不尽的悲切。在那样明澈的月光下,即便结局早已写好,可所有欢喜都还未收梢,初识情滋味的少年怀着那样真挚的情意,却只是一握其手,便留待此后的漫漫长夜间反复描摹。
古人犹爱伤春,痛惜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 樱花一般的情缘似乎从一开始就预示了倾城的绚烂与匆匆的凋零。
苏曼殊以为来到樱山就能获得自由与安宁,然而苏家的枷锁始终如影随形,不得摆脱。没过多久,自诩为望族的苏家本族听说了苏曼殊与一日本农家女子相恋,痛斥他有辱门风,败坏苏家名声。曼殊并不为之所动,意欲坚守自己的爱情,却不想苏家竟逼迫女孩的父母,强令两人分开。
少女柔弱的外表下又是怎样一颗坚贞而纯粹的心。她被父母痛打一顿后,眼见两人相恋无望,竟趁着夜色跳入大海,在最美好的樱花韶华里,决绝地为自己的一生画上匆匆的句点,成了苏曼殊一生无法忘怀的切肤之痛。
山樱如美人,红颜易消歇。他年樱花十里仍如雪,那人却再也无法归来,再也无法宛然轻笑,再也无法用一手清丽的小楷缠绵地写:“览物叹离群,何以慰心曲。”
佛语云,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痛至深处的苏曼殊难以拂去心中的愧疚与悲戚,便在一个风雨夜,不曾与任何人告别,孤身去往广州蒲涧寺,皈依佛门,以逃心伤。
这是苏曼殊一生情禅的起点,从此,他一生无论枯坐青灯古佛旁,还是浪迹于十里洋场,都不过是以情入禅,以禅解情。此后他生命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女子,都是他入定观法的情禅。看遍红尘诸相皆是虚妄,而少年时刻入骨髓的悲痛,也被岁月沉淀成他藉矛为榻、累砖代枕时一阖眸的佛偈。
落花寂寂委青苔,又是一年凋零处,曼殊已不知踏过樱花第几桥,终于敢落笔成诗:“十日樱花作意开,绕花岂惜日千回?昨来风雨偏相厄,谁向人天诉此哀?忍见胡沙埋艳骨,休将清泪滴深杯。多情漫向他年忆,一寸春心早已灰。”
十日樱花,一寸春心,半生情禅,成就了苏曼殊,还有那只属于他的传奇。
那年,苏曼殊为探母来到日本樱山,恰是樱花烂漫时。曼殊出生于日本,因中日混血的身份以及生母的低贱,他从小备受欺凌,15岁后重返日本求学。苏曼殊从小因与母亲分别,性格十分孤僻,又饱尝辛酸辗转漂泊,来到樱山的他仿佛一只归家的倦鸟,终于在久违的母爱与静美的樱花间获得心灵的安宁。然后,在此时此地,他与她相遇了。
彼时昼长风暖,男子长衫如玉,缓步行来。那样好的一个春日,仿佛上天早早谱好了曲,只待美人凌波幽谷,君子解鞍风流,然后上演一出姹紫嫣红开遍的戏折。临岸赏樱的女郎不经意间一瞥,得遇那人清润的眼眸,心头便是一动,如春鱼甩尾,拍醒了一池春水。
“先生所持可是拜伦的诗集?”她浅浅鞠躬,迟疑片刻后忍不住出声问道。来樱山数日,苏曼殊并非初见这位邻家女孩,却是在这一刻,她开始在他心中留下痕迹,一如随风飘散的樱花,沸沸地落到眉梢,又上心头,拂了还满。
曾囫囵读过的长赋华章涌入脑海,这莫非就是先秦时那沾染了白露在水一方的佳人?又许是宋子渊的东家之子,翠眉雪肌,小唇秀靥。虽邂逅于重重尘世中,却像是天外仙人,自有一种慧静灵秀。
向来巧言的苏曼殊竟情怯了,他握卷低声道:“小姐也读拜伦的诗吗?”她低眉浅笑,盈盈道:“略知一二罢了。”
两人就拜伦之诗闲谈起来。言谈中,苏曼殊惊奇地发现,这个纤纤弱质的女子竟与他不谋而合,不仅为拜伦诗的浪漫大气所吸引,也能从欢乐中体味痛苦,从无情中感受悲悯。如果一见钟情只是惑于诸般色相,那么灵魂与灵魂的碰撞、知音与知音的相惜,就真真正正使他们彼此倾心了。
说不清是缘是劫,勘不破情耶禅耶,分不得因果业障,只缘感君一回顾,便无由入了相思门。似是三生石上早已刻下前缘后果,于是命中注定要与你相遇,要体悟痴嗔爱憎,要欠下这段风月债。
那晚十里清辉,空照无眠,苏曼殊辗转反侧,心头仿佛禅寺外一方幽阶,悄无声息地一夜生苔。寤寐思服数日后,一只信鸽翩翩落在了苏曼殊的案前,足上红线系着的丹霞诗笺上,娓娓的簪花小楷写满少女的一襟幽事。原来,当他为了她夜深难寐时,她亦暗暗将这个清逸温润的少年敛藏于心底。
彩笺尺素,鱼雁传情。两人情书互答,更觉惺惺相惜,不免情意更浓。于是苏曼殊与女郎在书信之外,开始背着家人相携游玩。
缺月挂梧桐,疏星渡河汉。苏曼殊仍在樱花树下,仍握着那卷《拜伦诗集》,然而此时柔肠百结相思日苦,已是心境迥异。重重樱花犹是盛时模样,花影绰约,拂墙而动,苏曼殊不禁心中怦然,握紧了诗册,疑是玉人来。凝眸处,月下的佳人分花拂柳,若轻云蔽月,似流风回雪,极尽妍态。她抬头与他目光交错,亦是一滞。
于是,只好无言。他静静走着,她默默跟随。他们就这样并肩走过繁花似锦,走过唯独少年时才会拥有的清润月光,走过这极短又极长的一夜,好像走过了一生。
夜阑将休,少女娇怯地拉住他的衣袖:“天色已晚,先生,我不得不归家了。”
“那……且容我送你一程吧。”苏曼殊从未觉得光阴流逝得如此之快,虽有不舍,也只能再求得短短的一段同行。
望着少女转身离去,他忽然叫住了她,避过少女疑惑的眼神,他轻轻握住一双柔荑,许久才闷声道:“再会。”
少女脸颊羞红,讷讷应了一声,方入门离去。
而清辉花影下的喁喁私语,低眉垂眸间的欲说还休,巧笑倩兮中的脉脉幽情,岂是多年后的我们隔着无涯红尘能想象到的?后来早已落发为僧的苏曼殊在《燕子龛随笔》中无限克制又无限深情地提到这些旧事,纵是风起云涌也只得一句:“斯人和婉有仪,余曾于月下一握其手。”
轻描淡写,却透着道不尽的悲切。在那样明澈的月光下,即便结局早已写好,可所有欢喜都还未收梢,初识情滋味的少年怀着那样真挚的情意,却只是一握其手,便留待此后的漫漫长夜间反复描摹。
古人犹爱伤春,痛惜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 樱花一般的情缘似乎从一开始就预示了倾城的绚烂与匆匆的凋零。
苏曼殊以为来到樱山就能获得自由与安宁,然而苏家的枷锁始终如影随形,不得摆脱。没过多久,自诩为望族的苏家本族听说了苏曼殊与一日本农家女子相恋,痛斥他有辱门风,败坏苏家名声。曼殊并不为之所动,意欲坚守自己的爱情,却不想苏家竟逼迫女孩的父母,强令两人分开。
少女柔弱的外表下又是怎样一颗坚贞而纯粹的心。她被父母痛打一顿后,眼见两人相恋无望,竟趁着夜色跳入大海,在最美好的樱花韶华里,决绝地为自己的一生画上匆匆的句点,成了苏曼殊一生无法忘怀的切肤之痛。
山樱如美人,红颜易消歇。他年樱花十里仍如雪,那人却再也无法归来,再也无法宛然轻笑,再也无法用一手清丽的小楷缠绵地写:“览物叹离群,何以慰心曲。”
佛语云,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痛至深处的苏曼殊难以拂去心中的愧疚与悲戚,便在一个风雨夜,不曾与任何人告别,孤身去往广州蒲涧寺,皈依佛门,以逃心伤。
这是苏曼殊一生情禅的起点,从此,他一生无论枯坐青灯古佛旁,还是浪迹于十里洋场,都不过是以情入禅,以禅解情。此后他生命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女子,都是他入定观法的情禅。看遍红尘诸相皆是虚妄,而少年时刻入骨髓的悲痛,也被岁月沉淀成他藉矛为榻、累砖代枕时一阖眸的佛偈。
落花寂寂委青苔,又是一年凋零处,曼殊已不知踏过樱花第几桥,终于敢落笔成诗:“十日樱花作意开,绕花岂惜日千回?昨来风雨偏相厄,谁向人天诉此哀?忍见胡沙埋艳骨,休将清泪滴深杯。多情漫向他年忆,一寸春心早已灰。”
十日樱花,一寸春心,半生情禅,成就了苏曼殊,还有那只属于他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