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实验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得到提升,实验教学的比例进一步扩大。如何进一步优化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获得更有效的教学成果成为教师不得不重视的议题,也是推动高中物理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优化良策
一、 引言
在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所占的比例并不明显,教师尽力避免开展实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作为教学重点。但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要教学任务,要求扩大实验教学的比例并提高实验教学的成效。在这种背景下,优化与改革当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成为教学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促使众多教师思考如何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谈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优化良策,以求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二、 在实验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长期以来,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受到极大的限制,并没有得到教师的重视。因此,多数教师开展实验教学的方法并不有效,多数教师是按照教材内容安排学生进行实验的,其开展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完成教学指标或者通过实验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习兴趣。在这种错误意识的导向下,教师组织的实验教学并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只是在教师和课本的指导下按部就班的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根本达不到解放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与创新的目的。
优化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解除实验课本对学生的束缚,让学生得以真正的进行自主实验。首先,教师应发挥自身的指导职能,即帮助学生明确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其次,教师应根据实验的内容和方向为学生讲明实验中应该避免的错误行为,降低实验的风险。
以“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这一课题的实验教学为例。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多数教师在实验前已经完成了这一课题的讲解。换言之,学生已经完成知晓了实验的结果,实验的目的仅仅是通过简单的实验操作带给学生一定的兴趣,并验证课本知识的正确性。相反,教师可以在实验教学前让学生思考加速度、力和质量的关系,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经历以及所拥有的知识基础进行大胆的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开展实验教学,且不对学生的实验设计进行规划,而是让学生通过小组组合的方式设计实验。
虽然这种实验方式存在着诸如学生实验操作顺序混乱、所得结果不正确等问题。但显而易见的是,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历进行推论,这本身就是一种探究性学习。同时,学生在混乱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无形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教师以小组的方式开展实验教学,能够让学生相互交流与合作,通过反复的总结与归纳完成正确的实验,得出最终的实验成果。最终,学生获取的是科学的理性的认知,所取得的教学成果更加明显。
三、 结合分层教学理念开展实验教学
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也逐步意识到,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导致学生并不能再实验教学中获得相等的提升。或者说,部分学生认为实验过于简单无法获得应有的提升,但仍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完成实验,无法从中得出相应的结果。
分层教学理念认为,学生个体的差异导致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科基础和背景都不尽相同。这种特殊性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在相同的课堂中所获得的感知是不同的。教师只有结合分层教学理念来开展实验教学才能最大化的利用实验教学的宝贵时间,让不同的学生个体获得应有的收获。
以“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课题为例。教师在实验教学开展前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具体表现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将能力强、善于创新和思考的学生分为一组,同时将基础扎实但缺乏创新能力的学生分为一组,将基础较差的学生分为一组。此时,教师的关键动作是为学生设定实验的目标,并且给予学生选择让不同小组的学生有不同的探究目标。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通过自主设计探究是否能通过物理方法改变电池的内阻。此时,不同个体的学生组合就能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实验目标,高层次的学生可以进行额外的实验探究,以此进行更有深度的实验探究,而另外层次的学生也可以完成实验目标获得成长。
四、 合理利用虚拟实验室
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部分提出由于實验条件的限制,部分实验无法开展,达不到应有的实验教学效果。这是硬件设施的限制,也是物理学科特性的限制。
以磁场的相关教学为例,磁场是无形的,高中学校不具备相应的实验设备,学生也无法通过实验进行观察。此时,教师可以利用虚拟实验,将难度大、抽象的物理实验通过虚拟实验的方式进行。这是信息技术发展为现代教育提供的支撑,也是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发展的一个方向。
结束语
总体而言,有效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直接影响到高中物理教学成果,也影响学生的成长。这就要求教师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基础优化认知,积极的总结和研讨,提出更有效的实验教学方法,推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海燕.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创新实验的设计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4(22)
[2]张黎. 浅谈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策略与方法[J].才智,2016(16)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第一中学)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优化良策
一、 引言
在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所占的比例并不明显,教师尽力避免开展实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作为教学重点。但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要教学任务,要求扩大实验教学的比例并提高实验教学的成效。在这种背景下,优化与改革当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成为教学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促使众多教师思考如何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谈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优化良策,以求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二、 在实验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长期以来,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受到极大的限制,并没有得到教师的重视。因此,多数教师开展实验教学的方法并不有效,多数教师是按照教材内容安排学生进行实验的,其开展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完成教学指标或者通过实验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习兴趣。在这种错误意识的导向下,教师组织的实验教学并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只是在教师和课本的指导下按部就班的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根本达不到解放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与创新的目的。
优化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解除实验课本对学生的束缚,让学生得以真正的进行自主实验。首先,教师应发挥自身的指导职能,即帮助学生明确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其次,教师应根据实验的内容和方向为学生讲明实验中应该避免的错误行为,降低实验的风险。
以“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这一课题的实验教学为例。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多数教师在实验前已经完成了这一课题的讲解。换言之,学生已经完成知晓了实验的结果,实验的目的仅仅是通过简单的实验操作带给学生一定的兴趣,并验证课本知识的正确性。相反,教师可以在实验教学前让学生思考加速度、力和质量的关系,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经历以及所拥有的知识基础进行大胆的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开展实验教学,且不对学生的实验设计进行规划,而是让学生通过小组组合的方式设计实验。
虽然这种实验方式存在着诸如学生实验操作顺序混乱、所得结果不正确等问题。但显而易见的是,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历进行推论,这本身就是一种探究性学习。同时,学生在混乱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无形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教师以小组的方式开展实验教学,能够让学生相互交流与合作,通过反复的总结与归纳完成正确的实验,得出最终的实验成果。最终,学生获取的是科学的理性的认知,所取得的教学成果更加明显。
三、 结合分层教学理念开展实验教学
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也逐步意识到,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导致学生并不能再实验教学中获得相等的提升。或者说,部分学生认为实验过于简单无法获得应有的提升,但仍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完成实验,无法从中得出相应的结果。
分层教学理念认为,学生个体的差异导致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科基础和背景都不尽相同。这种特殊性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在相同的课堂中所获得的感知是不同的。教师只有结合分层教学理念来开展实验教学才能最大化的利用实验教学的宝贵时间,让不同的学生个体获得应有的收获。
以“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课题为例。教师在实验教学开展前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具体表现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将能力强、善于创新和思考的学生分为一组,同时将基础扎实但缺乏创新能力的学生分为一组,将基础较差的学生分为一组。此时,教师的关键动作是为学生设定实验的目标,并且给予学生选择让不同小组的学生有不同的探究目标。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通过自主设计探究是否能通过物理方法改变电池的内阻。此时,不同个体的学生组合就能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实验目标,高层次的学生可以进行额外的实验探究,以此进行更有深度的实验探究,而另外层次的学生也可以完成实验目标获得成长。
四、 合理利用虚拟实验室
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部分提出由于實验条件的限制,部分实验无法开展,达不到应有的实验教学效果。这是硬件设施的限制,也是物理学科特性的限制。
以磁场的相关教学为例,磁场是无形的,高中学校不具备相应的实验设备,学生也无法通过实验进行观察。此时,教师可以利用虚拟实验,将难度大、抽象的物理实验通过虚拟实验的方式进行。这是信息技术发展为现代教育提供的支撑,也是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发展的一个方向。
结束语
总体而言,有效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直接影响到高中物理教学成果,也影响学生的成长。这就要求教师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基础优化认知,积极的总结和研讨,提出更有效的实验教学方法,推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海燕.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创新实验的设计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4(22)
[2]张黎. 浅谈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策略与方法[J].才智,2016(16)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