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做后学”与“先学后教”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qingg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培智学校语文教材第十一册中有一篇课文《陈毅读书》,说的是陈毅小时候爱学习的故事。其中叙述了陈毅在课前自习的几种方法和在课堂上积极思考问题的情况,并写了老师对陈毅好学的肯定和称赞。显然,这篇课文的编写意图是要学生学习陈毅的好学精神。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如果按这一目标来设计教学活动,语文课就变成了思品课,很难摆脱许多说教式的口号,学生自然厌烦,教师也会感到索然无味。为了避免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情况发生,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将教学的重点转移到“语文学习方法研究”的目标上来,结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两堂课的教学实践
  
  上课伊始,我在黑板上快速地写上“语文学习方法研讨会”几个大字。旁边的录音机里开始播放那轻松的音乐。我在学生们好奇的眼光中说起了开场白:老师知道同学们都爱学习,也都希望自己能像陈毅小时候那样做个成绩优秀的好学生,对不对?但是,光有勤奋还不够,还要有好的学习方法才行。今天,老师在这里召开一个“语文方法研讨会”,想邀请同学们作为研究员来参加这次研究活动,同学们愿意吗?在学生的半信半疑中,我很快将一张张用卡纸做的“研究员证”发到学生手中。然后,学生按自愿方式分成三个研究小组。我与学生一起先围绕课文第三节的内容,针对陈毅的学习方法把课文分为课前、课后两部分。听课前,对懂得的生字、新词打圆圈,对还不大明白的字词先打上半圆,对完全不认识的打上黑点。到了听课时。针对不懂的,特别小心;听了还不懂的,请教老师。我将陈毅的学习方法加以归纳后写在黑板的左半部分。接下来,我请学生谈谈对这些学习方法的看法:你认为陈毅的学习方法好吗?哪些是值得你学习的?哪些是你认为不够妥当的?学生很快从对陈毅学习方法的迷信中解脱出来。精彩发言不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有的说:“对已经懂得的生字、新词就不用打圈了,只对不认识的字打上圈更好些。”有的说:“还是陈毅的方法有道理,把生字分成三种,自己心里很清楚。”有的说:“上课时对不懂的问题多加留心,这个方法挺好的。”我趁热打铁,鼓励学生分小组说说自己的预习方法,评价一下自己的学习方法,然后,我对学生谈的学习方法进行概括,写在黑板的右半边。这样,一左一右,互相对照,一目了然。最后,我让学生分组讨论,汇报交流,说说自己认为较好的学习方法有哪些。学生们各抒己见,气氛十分热烈。一堂语文课很快就在这别具一格的研讨中结束了。
  为了检验学生说的学习方法是否是“纸上谈兵”,我在教学后一篇课文前,有意让学生按各自喜欢的方式进行预习。第二天一大早。我来到学生中间,出乎意料的是大部分同学见了我一下子就围上来,手里举着各自的预习成果,有的还捧着字典。我欣喜地看了起来:有抄生字的,有抄书上例句部分的词语的,有的只抄了一遍。有的抄了好几遍。被同学们高涨的热情所感染。我想:今天何不开个“学习成果展览会”呢!于是,在课上,我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已经知道了关于这篇课文的哪些内容,如:时间、地点、人和事。接着,请学生轮流做小老师,说说生字、读法和结构。并试着组词和在课文中找到相关的词语。不知不觉下课了,但大家意犹未尽。
  
  三、反思
  
  这两堂课的实际效果,既是我所期望的,又超乎我的意料。这样的效果如果是发生在一群普通的、正常的孩子身上,也许不算稀奇,但出现在一些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身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智力障碍的学生由于存在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等方面的缺陷,所以我们从事培智教育工作的老师,有时为了一个小小的知识点都常常要采取“小步子、多循环”、“螺旋式递进”的教学策略,因而,受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的影响更明显,但是经历了这件事,我的教学心态不禁“柳暗花明”起来,使我对学生,即便是智障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深信不移。对于这出乎意料的教学效果,我觉得:它主要反映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体系的方法论,即:“先做后学,先学后教”。
  在这两堂课的教学中,前一堂课侧重于“先做后学”,而后一堂课侧重于“先学后教”。它又将学生的学习方法向前推进了一步。这种尝试正好贴合大力提倡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要求我们教师从单纯的对“教”的关注逐渐转移到对学生“做”与“学”的探究上来。通过这两堂课的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教育规律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就拿“先做后学”和“先学后教”的儿童认知规律来说,它不仅适合于普通学校的正常儿童,同样也适合于培智学校的智障儿童,智障儿童同样具有“做”的欲望和“学”的主观能动性,关键在于执教者如何去发现和挖掘这种欲望和能动性,并找到一个恰当的结合点。
其他文献
在实际的作文教学当中,学生总觉得无事可写,无章可循。仔细想来:这并不仅仅是缺乏写作素材的表现,写不出来实际上是想不出来,也就是思维探索能力不足。因此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既要重视技巧能力的培养,又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解放思想,创造氛围    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就要求老师改变旧的思想和教法,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写。要允许他们自由地“我手写我心,我文表我情”。只有尊重学生的
期刊
在古典诗词歌赋中,人们往往借助“蝉”这一物象,运用比兴、托物言志等艺术手法来表情达意。蝉,也叫知了,本身是一种昆虫,主要生活在夏季和秋季,常常在枝头鸣叫。这是它们的习性使然,然而被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听来,就赋予了“蝉”不同的意味。在众多的诗词歌赋中,犹以唐朝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这三首诗最为后人所称道,被誉为唐朝“咏蝉三绝”。     一、三首诗都运用了比兴、托物
期刊
新课标实施已数年,不少教师在实践新理念时对语文教学的形式、内容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但也有一些做法违背了语文教学规律。在素质教育发展到研究性学习的今天,很有必要审视一下当前的语文教学。在实施新课标过程中,笔者认为当前的语文教学存在一些误区。    一、教学重训练,轻阅读    现在的阅读教学,其弊端是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教师讲得太多,各种各样的分析、阅读题太多。归纳文意、中心思想、写作方法,分析来
期刊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人情冷漠的时代,居住在城市的人们,早已习惯了独来独往。很多人给自己的世界设置了重重障碍,既防范陌生人的打扰,也阻止自己卷入无端的是非漩涡之中。铁凝的小说《永远有多远》,写的就是这样的一种城市孤独。  白大省是北京胡同里一个普通的女孩子,她的仁义、和善、吃苦让人,她的热情与痴心都把北京胡同的纯洁和正派,把人性中的善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人都希望白大省永远不变。因为唯有她不变,才能使人
期刊
目前,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针对语文教学量大面广的特点,为了适应新教材,据笔者多年从事教学的经验,探索出了语文教学中的新教法,即三“活”教学法,具体如下:    一、活课堂    随着信息教育的不断发展,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新的形势和要求下,作为教师为了搞好教学这一本职工作,必须采用多样的课堂进行教学,如:把过去的传统的室内教学(课堂教学)引到室外进行,比如,一些参观性的
期刊
现代格律诗,也可以叫格律新诗、新格律诗或白话格律诗。现代格律诗派主要人物闻一多认为新诗的格律应做到三美: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并指出新诗的格律就是节奏,主要是韵和顿(音尺),这些理论使新诗的创作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烦 忧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期刊
因为一部电视剧《橘子红了》我开始走进作者琦君的作品世界,随着时光的流逝,许多唯美的画面和强烈的戏剧冲突都已经模糊在记忆里,而《泪珠与珍珠》这篇小品却愈益清明。  文章第一段那句给作者留下无限启迪的“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①为整篇文章定下了一个坐标,并以此为原点,后续的文字都是作者在人生阅历的横轴和思想的纵轴所围合的空间里不断成长的轨迹。这篇文章的原点源自作者高一课本里奥尔
期刊
带着学生读《西游记》,他们常常津津乐道于孙悟空的神勇,猪八戒的可笑,而作为西天取经的核心人物唐三藏则常常被忽略。既使被提起,更多的也是埋怨,怪他人妖不分,乱念紧箍咒,折磨悟空。  在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初中语文课本上,也有着对唐僧的理解:  他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一方面,他心地善良,信仰坚定,明知到西天去必然会碰到许多艰难险阻,“吉凶难定”,但仍然勇往直前,义无反顾。无论遇到多少困难,也不管外界有多
期刊
在科技昌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中华古代文明的价值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发掘中华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已经成为培养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习文言对于这一目标的实现,自然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近几年来,加强文言教学,已经越来越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界的共识,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中,文言文课文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但是,事实上,文言文教学常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由于教者对于应试成
期刊
多媒体能打破时空限制,展现宏大场景与细微事物,让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人、事、景、物,过程、方法、细节等活起来、动起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审美愉悦,变“要我学”为“我乐学”,同时可以增大课堂容量,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因而被广大语文教师所青睐。  那么,如何巧妙地使用多媒体激活语文课堂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甲的几点体会。    一、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搭建认知与文本之间的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