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越来越显现出它巨大的优越性,各种电教媒体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增大了课堂的可利用空间,加大了课堂信息容量,优化了课堂结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因此,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升发学生内心的情感,高效突破教学重难点,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媒体;语文教学;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是教学多要素、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科学化、艺术化、民主化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又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是实现教学科学的艺术化和教学艺术的科学化的完美融合。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提高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促使学生在感情上和行为上都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一、声形并茂 激发兴趣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怎样才能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孩子都热爱学习,使他们自觉、活泼的探求知识成为“乐知者”呢?这就要求教师要寓教于乐,以趣激学。在我们的教材中,课本提供的只是文字符号和一些静止的画面,学生对这些抽象的符号不容易产生兴趣。可以借助计算机多媒体的利用多媒体展示、播放一些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这些直观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往往能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高中语文第一册闻一多的《死水》这首诗,其诗中丰富的意象所表达的复杂象征含义历来学生不易把握,要体会该诗蕴含的深沉的爱国情感就更不容易了。因这首诗的时代久远,背景深广,意象抽象,要使学生爱学这首诗,并要使其产生情感共鸣,是很困难的。语文老师历来要为之绞尽脑汁。如果借同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这首已谱为歌曲的诗,即用mp3或Realplayer等形式以音频形式播放出来做为《死水》的导入,这首歌中那位七岁的澳门女孩甜美深沉的童音一开始就使学生无比地陶醉。这首于一九九七年传遍祖国大江南北的歌,以其甜美的童音、深沉的情感,真切巧妙的比喻,再结合闻一多《七子之歌》的歌词投影,使学生一下子陶醉起来了。音乐营造了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氛围,教师略作提问点拔即可。这种激情导入式的成功,使接下来对《死水》这首诗相同的思想内容的把握已成功了一大半。优美深沉的音乐、打动人心的激情会使人终身难忘的。课堂始终充满着浓厚的情感氛围,这是传统教法根本无法做到的。多媒体技术以其本身特有的功能而具备了趣味性的特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有极大的作用。
例如我在教授《这个世界的音乐》一课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制作了精美的,趣味盎然的多媒体课件。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观察到的大自然的声音,接着让学生欣赏多媒体课件中的的大自然景象:狂风吹得树枝不断摇晃,雨哗华地下起来,一道美丽的彩虹出现在天空……活动的画面中夹杂着风声、树声、雷声、雨声、蝉儿、青蛙的叫声;在声、光、色、像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对自然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学习课文的有利的心理因素被激活了,求知欲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而然地转向于课文内容的学习。这种以声音、图形创设课堂情境,代替枯燥乏味的口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巧设课件,促进发展
“21世纪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真正成为主体的课堂。”华师大叶澜教授创导的“新基础教育”理念,非常重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课堂中不应局限于老师的讲解,更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自主权,从而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
如《蜀相》一课,此诗的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此联表为写景,实则抒情,情景交融的诗句是古诗鉴赏中的一个难点,它体现着中国文学表达情感深藏含蓄的典型特点,若学生读不透此联的情感内涵,便无法顺利的把握全诗主旨。我紧紧抓住这一联中的“自、空”二字,以此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将其它作品中带有“自、空”二字的诗句集结起来,我从学生熟知的“雪上空留马行处”开始,让网页带领他们阅读一句句的“自、空”诗句,欣赏一首首的名诗,很快,不少学生从大量的诗作中体悟到了“自、空”二字多在诗作中表达诗人内心失落、惆怅、无奈的情绪,然后推知杜甫的徒有美景,无人欣赏,空有英雄,无人凭吊的空落、怅惘之情。
我在教学高中语文第四册的《词七首》之前,先让学生查找词的有关常识,了解了词是入歌的,我又让学生从网上下载了李煜的《虞美人》、李叔同的《长亭送别》、李清照的《月满西楼》、苏轼的《水调歌头》等,并让学生学唱。事实上学生在学唱时感知了词的基本内容,也感受到了词人的不同情感与不同的风格流派。以诵读(唱)促理解,读(唱)而有感,感而能发,为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加深感知,突破重点
“活动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使学生感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障碍主要是由于缺乏必要情境创设或形象思维的帮助造成的,而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变抽象的,学生不常见的为直观生动的具体形象,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讲解,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把握,从而突破学习的重难点。
我在讲授高一语文的《神奇的极光》一文时,我紧扣“神奇”二字做文章。开场时轻点鼠标,一组形态各异、色彩纷呈的极光图片展现在学生眼前,面对如此神奇的景象,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来了,兴趣陡然高涨,探究问题的意识自然也就增强了。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了。
在教学展开阶段,灵活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刺激其求知的欲望,从而能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在突破《神奇的极光》的重点、难点——极光的形成时,我联系现实生活,拿平时大家熟知的电视作说明,并及时呈现了电视成像示意图,将抽象难懂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了。学生既对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从理论的高度得以认识,又对自己陌生的事物有了清楚的了解。为了锻炼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我还设计了一道自主选择题:当你作为一位探险家或旅行家或科学家或摄影爱好者时,你会对哪些内容感兴趣?会关注哪些信息?为什么?并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回答,整堂课效果非常好。
四、营造情境,升发情感
情感是学生学习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文章不是无情物。”尤其语文教学更应当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悉心品味,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以达到情感共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现代技术的使用为学生和作品中的人物情感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
我在讲授杜甫传诵千古的名篇《登高》时,对于作者,学生比较熟悉。所以我先让学生回顾过去学过的杜甫的诗歌,整体感受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然后用多媒体播放配乐的朗诵词带,创设了一个极为伤感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后在教师的诵读方法指导下,学生自主诵读,既可以根据注释粗知诗歌内容,也可以借助工具书、阅读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只须稍加点拨,在这种阅读中加强了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感知和深入思考。在随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背诵比赛中,学生表现积极,效果很好。
柳永的《雨霖铃》是一首送别诗,我先设计一张素色的无任何点缀的男女主人公送别图,然后出示问题:如果你是导演或画家,请结合全词和生活经历,为愁苦不堪、生离死别的一对恋人添置背景。学生的兴趣很高,纷纷出谋划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联想力、想象力与表达能力,能身临其境感受词人与恋人凄楚哀怨的离情别绪。
事实证明,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新课程整合是现代教育的趋势和需要,它是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应积极投身到现代教育改革中来,不断开展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万福、于建福.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孙杰远.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陈玉秋.
[4]《浅谈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谢传荣.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媒体;语文教学;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是教学多要素、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科学化、艺术化、民主化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又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是实现教学科学的艺术化和教学艺术的科学化的完美融合。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提高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促使学生在感情上和行为上都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一、声形并茂 激发兴趣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怎样才能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孩子都热爱学习,使他们自觉、活泼的探求知识成为“乐知者”呢?这就要求教师要寓教于乐,以趣激学。在我们的教材中,课本提供的只是文字符号和一些静止的画面,学生对这些抽象的符号不容易产生兴趣。可以借助计算机多媒体的利用多媒体展示、播放一些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这些直观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往往能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高中语文第一册闻一多的《死水》这首诗,其诗中丰富的意象所表达的复杂象征含义历来学生不易把握,要体会该诗蕴含的深沉的爱国情感就更不容易了。因这首诗的时代久远,背景深广,意象抽象,要使学生爱学这首诗,并要使其产生情感共鸣,是很困难的。语文老师历来要为之绞尽脑汁。如果借同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这首已谱为歌曲的诗,即用mp3或Realplayer等形式以音频形式播放出来做为《死水》的导入,这首歌中那位七岁的澳门女孩甜美深沉的童音一开始就使学生无比地陶醉。这首于一九九七年传遍祖国大江南北的歌,以其甜美的童音、深沉的情感,真切巧妙的比喻,再结合闻一多《七子之歌》的歌词投影,使学生一下子陶醉起来了。音乐营造了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氛围,教师略作提问点拔即可。这种激情导入式的成功,使接下来对《死水》这首诗相同的思想内容的把握已成功了一大半。优美深沉的音乐、打动人心的激情会使人终身难忘的。课堂始终充满着浓厚的情感氛围,这是传统教法根本无法做到的。多媒体技术以其本身特有的功能而具备了趣味性的特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有极大的作用。
例如我在教授《这个世界的音乐》一课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制作了精美的,趣味盎然的多媒体课件。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观察到的大自然的声音,接着让学生欣赏多媒体课件中的的大自然景象:狂风吹得树枝不断摇晃,雨哗华地下起来,一道美丽的彩虹出现在天空……活动的画面中夹杂着风声、树声、雷声、雨声、蝉儿、青蛙的叫声;在声、光、色、像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对自然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学习课文的有利的心理因素被激活了,求知欲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而然地转向于课文内容的学习。这种以声音、图形创设课堂情境,代替枯燥乏味的口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巧设课件,促进发展
“21世纪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真正成为主体的课堂。”华师大叶澜教授创导的“新基础教育”理念,非常重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课堂中不应局限于老师的讲解,更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自主权,从而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
如《蜀相》一课,此诗的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此联表为写景,实则抒情,情景交融的诗句是古诗鉴赏中的一个难点,它体现着中国文学表达情感深藏含蓄的典型特点,若学生读不透此联的情感内涵,便无法顺利的把握全诗主旨。我紧紧抓住这一联中的“自、空”二字,以此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将其它作品中带有“自、空”二字的诗句集结起来,我从学生熟知的“雪上空留马行处”开始,让网页带领他们阅读一句句的“自、空”诗句,欣赏一首首的名诗,很快,不少学生从大量的诗作中体悟到了“自、空”二字多在诗作中表达诗人内心失落、惆怅、无奈的情绪,然后推知杜甫的徒有美景,无人欣赏,空有英雄,无人凭吊的空落、怅惘之情。
我在教学高中语文第四册的《词七首》之前,先让学生查找词的有关常识,了解了词是入歌的,我又让学生从网上下载了李煜的《虞美人》、李叔同的《长亭送别》、李清照的《月满西楼》、苏轼的《水调歌头》等,并让学生学唱。事实上学生在学唱时感知了词的基本内容,也感受到了词人的不同情感与不同的风格流派。以诵读(唱)促理解,读(唱)而有感,感而能发,为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加深感知,突破重点
“活动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使学生感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障碍主要是由于缺乏必要情境创设或形象思维的帮助造成的,而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变抽象的,学生不常见的为直观生动的具体形象,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讲解,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把握,从而突破学习的重难点。
我在讲授高一语文的《神奇的极光》一文时,我紧扣“神奇”二字做文章。开场时轻点鼠标,一组形态各异、色彩纷呈的极光图片展现在学生眼前,面对如此神奇的景象,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来了,兴趣陡然高涨,探究问题的意识自然也就增强了。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了。
在教学展开阶段,灵活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刺激其求知的欲望,从而能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在突破《神奇的极光》的重点、难点——极光的形成时,我联系现实生活,拿平时大家熟知的电视作说明,并及时呈现了电视成像示意图,将抽象难懂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了。学生既对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从理论的高度得以认识,又对自己陌生的事物有了清楚的了解。为了锻炼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我还设计了一道自主选择题:当你作为一位探险家或旅行家或科学家或摄影爱好者时,你会对哪些内容感兴趣?会关注哪些信息?为什么?并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回答,整堂课效果非常好。
四、营造情境,升发情感
情感是学生学习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文章不是无情物。”尤其语文教学更应当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悉心品味,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以达到情感共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现代技术的使用为学生和作品中的人物情感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
我在讲授杜甫传诵千古的名篇《登高》时,对于作者,学生比较熟悉。所以我先让学生回顾过去学过的杜甫的诗歌,整体感受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然后用多媒体播放配乐的朗诵词带,创设了一个极为伤感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后在教师的诵读方法指导下,学生自主诵读,既可以根据注释粗知诗歌内容,也可以借助工具书、阅读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只须稍加点拨,在这种阅读中加强了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感知和深入思考。在随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背诵比赛中,学生表现积极,效果很好。
柳永的《雨霖铃》是一首送别诗,我先设计一张素色的无任何点缀的男女主人公送别图,然后出示问题:如果你是导演或画家,请结合全词和生活经历,为愁苦不堪、生离死别的一对恋人添置背景。学生的兴趣很高,纷纷出谋划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联想力、想象力与表达能力,能身临其境感受词人与恋人凄楚哀怨的离情别绪。
事实证明,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新课程整合是现代教育的趋势和需要,它是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应积极投身到现代教育改革中来,不断开展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万福、于建福.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孙杰远.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陈玉秋.
[4]《浅谈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谢传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