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好几年了,这几年里,教育本身发生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就我的切身感受而言,本文谈一下几大方面的变化。
【关键词】课堂教学 新课改
一、学习的主客体关系的变化
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教学的客体,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的学习像填鸭式的往脑子里灌,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受到极大的限制,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教师只剩下“授业解惑”了。为了把课本中的重点内容讲细、讲透,教师上课为空讲得不多,唯恐讲得不深,结果累坏了老师自己,也累坏了学生。老师讲题,学生就背题;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记,学生早已习惯从老师那里接受现成的答案,懒得自己思考,结果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整天为考试而战。新课改施行以后,过去那种“老师讲,学生记”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情况大为改观。
以学习《春》这篇散文为例,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教师先介绍相关要求掌握的散文知识,然后读课文、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中心、归纳写作特色等等,经过这样的分解学习,一篇好的散文被分解得支离破碎,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讲明白这篇文章。现在,再学习《春》不必从强调问题知识入手,而是强调对一篇新的文章要先进行整体感知,即用心用情去读,并且在脑子里要随着作者的描述去想象文中呈现的动人美景,想象自己正徜徉其中,与作者共赏这美妙春光。学生通过反复的阅读想象之后,头脑中原有的对春天的印象就会随着作者朱自清的描述而丰富起来,然后再深入领会文中在写法上的一些知识,就觉得具体可感、完整生动了,不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
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从中收到了美的熏陶,异想世界丰富了,对春天的感受也深刻了,学习的兴趣也就会自然而然地提了上来。这样,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收获了一份能与作者共享的好心情。实行这种教学思路,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学习不再痛苦,不再被动,学生成了课堂教学活动的主题,老师成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辅助者和指导者,不再依靠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指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启发他们去思考、去发现,并联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这种转变从根本上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新课改把知识面拓宽了
以前的语文学科,学生学的、考试考的基本都是书上的内容,课外知识很少涉及。这就容易使我们的学生形成这样的错误认识:课内知识重要,课外知识不重要。于是有的学生死啃书本,死记硬背书上的答案,成了十足的书呆子。对于书本外的东西,他们却知之甚少,有的甚至一窍不通。有一次考试,考四大名著,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四大名著都是什么。课改以后,又有一次考试,由教材中的东晋才女谢道韫引发了一个问题:中国古代四大才女都是谁?这个问题看似语文题,实际是道历史题。学生如果对中国古代史不熟,这个题就没法答了。如果学生课外能够读一些与语文学科比较接近的其他学科的书,可能轻而易举就回答上来了。这就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教师及学语文的学生必须要有除了语文之外的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也就是语文教师必须通晓史地政生,而学生也必须对这些学科加以重视,否则,语文学习就是本本主义,一潭死水,缺乏更新的活力。
由以上论述可见,经过新课改的尝试,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宽了,学习的内容更丰富了。过去死啃书本应付考试取高分的做法行不通了。在几年的教改时间中,无论老师还是学生,思想观念都有了很大的转变,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涉猎也更加广泛了。不少学生对课本中的史地政生等学科的知识也重视起来,知识这些学科的教学也得到了推动。
新课改带来的第三个变化是教育思想的变化。以往的重知识。转向了重能力,即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变化使学生受益无穷。由于实行了层次教学法,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都能不同程度地品尝成功的喜悦。所以,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也明显提高。
从以上几点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新课改充分体现了“教育为人”的思想,使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提高学习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都将有极大的帮助,这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
在几年来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地在探索,由于经验不足,很多地方做的还不够,我一定会继续努力,争取在教改中能走出一条新路来。
(作者单位:辽宁省盘山县古城子学校初中部)
编辑/张俊英
【关键词】课堂教学 新课改
一、学习的主客体关系的变化
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教学的客体,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的学习像填鸭式的往脑子里灌,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受到极大的限制,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教师只剩下“授业解惑”了。为了把课本中的重点内容讲细、讲透,教师上课为空讲得不多,唯恐讲得不深,结果累坏了老师自己,也累坏了学生。老师讲题,学生就背题;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记,学生早已习惯从老师那里接受现成的答案,懒得自己思考,结果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整天为考试而战。新课改施行以后,过去那种“老师讲,学生记”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情况大为改观。
以学习《春》这篇散文为例,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教师先介绍相关要求掌握的散文知识,然后读课文、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中心、归纳写作特色等等,经过这样的分解学习,一篇好的散文被分解得支离破碎,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讲明白这篇文章。现在,再学习《春》不必从强调问题知识入手,而是强调对一篇新的文章要先进行整体感知,即用心用情去读,并且在脑子里要随着作者的描述去想象文中呈现的动人美景,想象自己正徜徉其中,与作者共赏这美妙春光。学生通过反复的阅读想象之后,头脑中原有的对春天的印象就会随着作者朱自清的描述而丰富起来,然后再深入领会文中在写法上的一些知识,就觉得具体可感、完整生动了,不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
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从中收到了美的熏陶,异想世界丰富了,对春天的感受也深刻了,学习的兴趣也就会自然而然地提了上来。这样,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收获了一份能与作者共享的好心情。实行这种教学思路,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学习不再痛苦,不再被动,学生成了课堂教学活动的主题,老师成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辅助者和指导者,不再依靠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指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启发他们去思考、去发现,并联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这种转变从根本上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新课改把知识面拓宽了
以前的语文学科,学生学的、考试考的基本都是书上的内容,课外知识很少涉及。这就容易使我们的学生形成这样的错误认识:课内知识重要,课外知识不重要。于是有的学生死啃书本,死记硬背书上的答案,成了十足的书呆子。对于书本外的东西,他们却知之甚少,有的甚至一窍不通。有一次考试,考四大名著,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四大名著都是什么。课改以后,又有一次考试,由教材中的东晋才女谢道韫引发了一个问题:中国古代四大才女都是谁?这个问题看似语文题,实际是道历史题。学生如果对中国古代史不熟,这个题就没法答了。如果学生课外能够读一些与语文学科比较接近的其他学科的书,可能轻而易举就回答上来了。这就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教师及学语文的学生必须要有除了语文之外的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也就是语文教师必须通晓史地政生,而学生也必须对这些学科加以重视,否则,语文学习就是本本主义,一潭死水,缺乏更新的活力。
由以上论述可见,经过新课改的尝试,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宽了,学习的内容更丰富了。过去死啃书本应付考试取高分的做法行不通了。在几年的教改时间中,无论老师还是学生,思想观念都有了很大的转变,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涉猎也更加广泛了。不少学生对课本中的史地政生等学科的知识也重视起来,知识这些学科的教学也得到了推动。
新课改带来的第三个变化是教育思想的变化。以往的重知识。转向了重能力,即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变化使学生受益无穷。由于实行了层次教学法,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都能不同程度地品尝成功的喜悦。所以,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也明显提高。
从以上几点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新课改充分体现了“教育为人”的思想,使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提高学习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都将有极大的帮助,这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
在几年来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地在探索,由于经验不足,很多地方做的还不够,我一定会继续努力,争取在教改中能走出一条新路来。
(作者单位:辽宁省盘山县古城子学校初中部)
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