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难担人才培养的全部责任

来源 :经济视角·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_gejian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大学生是社会所需人才的主要来源,但当前许多单位不愿意录用高校应届大学毕业生。为此,本文从高等教育角度探讨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提高等相关问题。
  关键词: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提高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z).2012.02.5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2-129-02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针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提高”问题,都是从某一专业训练或某一教育阶段培养方案的完善上,基于学生自身现有状况,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和途径来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形成学生的“两个”能力。能力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高等教育不可能承担人才培养的全部责任。
   根据法国某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学生在14岁左右的时候最没有思维定势,最具有创造潜力,而且这个峰值还具有前移到12岁的趋势。但是,这样稚嫩的创造潜力在经受了长期的应试教育体系后被逐渐埋没,学生从小到大所有的学习几乎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这种机械的、标准答案式的应试教育使我国的大学生形成的思维定势与创造性思维格格不入,无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欲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育部曾经做过一个关于中小学生创造力的调查,只有33%的人曾做过一点小发明,14.7%的人有初步的创造欲望,仅有4.9%的人具备创造性人格。
   经济学家预言:“随着创新节奏的加快,任何企业如果没有达到每年10%以上的营业额来自创新,那么它将在5年内出局。”提高创新能力不仅是企业迎接市场挑战的动力,也是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的唯一选择。
   二、影响学生“两个能力”的因素分析
   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与创新能力提高,不仅仅是通过高等教育所能完成的,同时还需要家庭、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特别是在绝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的“摇篮式”培养模式下,家庭教育更是开启独生子女动手实践能力的先决条件和重要基础。
   (一)家庭教育对孩童动手能力形成的影响分析
   “家庭是孩子永远眷恋且不停课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且永不卸任的”。不同的家庭、家庭背景、家长素质,其孩子的自理能力水平也不尽相同。受传统的思想影响,家长们注重对幼儿生活上的照顾,为避免出事故、添麻烦,长辈们大多不让幼儿动手,特别是现代家庭中大都是独生子女,中国父母习惯包办一切,这就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孩子动手的机会,使孩子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事事依赖”的习惯,从而导致现在的孩子自理能力特别差,依赖性特别强。究其成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家长的全依赖及其溺爱所致
   良好的家庭环境及教育思想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而现实中的情况却不容乐观:一是家长因为工作忙,教育任务全依赖于长辈和幼儿园,这就导致了这些孩子自理能力差。二是家长和祖辈们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剥夺了孩子学习锻炼的机会,使孩子形成了依赖心理,导致其独立能力无法形成。三是有些家长缺少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他们面对孩子需要鼓励帮助时,采取的是一种怪罪、批评的态度,甚至是暴力打骂的方法,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信心,从而阻碍了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四是家庭环境是教育的基础。人是很容易受客观环境影响的,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影响的作用不可忽视,而现阶段的家庭教育中,有些家长只重视孩子知识技能的获得,忽视孩子能力的培养,如在早期教育上违背儿童的心理特点而进行强制性的智力开发。事事不让孩子动手,就等于阻断孩子探索、尝试的途径,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失去对新事物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使其许多功能退化,甚至连思维也会变得迟钝起来,进而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2.家长的不同教养方式所致
   现实中因各种原因导致家长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式:一是为了所谓的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有些家长小学期间就让孩子上寄宿学校,长期脱离父母和家庭。实践证明,从小脱离家庭的孩子在高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遇事不会沟通、不会与人交流、自私、暴燥等。二是孩子要有固定的人来教养,这样才能使其有安全感。有些家长基于各种原因,将孩子交由其奶奶、姥姥等轮流来教养,不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三是对于孩子的教育,家庭中要有固定的人采用适宜的方式方法来进行,不能似是而非,放任自流。另外,离异家庭孩子的性格缺失的概率一般高于非离异家庭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共同抚养、教育孩子。
   (二)学校教育对学生“两个能力”培养的影响分析
   教育是一个特殊行业,教育一定要顺应人的本性,人的个性和志趣是不能压抑的,要尊重人的尊严、权利和选择性。而我国目前施行的应试教育模式,虽创造过无数的成功和辉煌,但也存在着严重缺陷。
   1.评价体系应试化。对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评价考核仅通过标准性、规范性、答案唯一的试卷来进行,抹杀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
   2.教育方式灌输式。教师整堂灌,学生记笔记,这种教育方式缺少师生互动和交流,灌输有余,启发不足,使学生没有思考、质疑的时间和机会。
   3.学习方式记忆式。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对教师讲解内容的消化方式仅仅是记忆,被强迫读死书、背答案,不仅创新不够,而且“食书不化”。
   4.教育目标定位低。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迫于就业压力,给自己奋斗目标定位——往往仅满足于毕业后能找个好工作或是考取研究生(这也是目前一些高校的教育目标,只要能就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的激发。因为正上学的青年学生几乎将所有可利用的时间都花在学习课本知识上、考各类“证”上,甚至为考“证”而弃课本,完全成了“应试的机器”,忽略了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相当淡薄,何谈创新能力。
   5.投身实践的勇气不足,能力欠缺。应该承认,部分青年学生是具有创新动机的。他们对创新有一定的认识,也希望通过在校学习和实践产生一些新思想与新理论,这体现出他们在认识上追求创新和比较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而在行动上却迟迟不能落实,表现出主动投身实践的勇气不足和能力的欠缺。
   另外,学生在参加工作前没有涉足真实的社会的阅历,学习和实践完全脱节。这种教育模式,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残酷竞争,使我国的学生既缺乏创造性的培养,又缺乏一种与人合作的精神。
   (三)社会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分析
   不论是政府和学校,还是社会和家庭,对青少年一代的培养都面临教育目标重新定位、教育方式重新选择、教育效果重新评估等问题。这些深层次的问题不解决,鼓励青少年创新的激励机制和社会环境就难以形成。从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社会因素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经济基础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从事的一切活动,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就创新活动的条件而言,经济因素在根本层次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经济基础是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社会条件和物质利益动因。
   2.社会教育环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在社会环境中,个体总是通过相互关系而从事社会活动的。个体活动不但受着社会关系的制约,而且还受着社会环境的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社会教育环境的优劣,对青年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影响极大。不良社会教育环境会带给学生非正常的人生教育和影响,容易使其心理和生理扭曲、思想道德畸形发展。特别是青少年中的意志薄弱者在受到不良社会教育环境的影响后,逐渐与学校教育产生对立情绪,不接受甚至对抗学校教育,继而在黄、赌、毒以及“暴力生存”的极端诱惑下,铤而走险、以身试法,逐步走向犯罪。所以,青少年所置身其中的社会整体的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创新素养的生长发育的现实状态,以及生活于其中的具体社会文化环境和交往情境,就成为青少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社会条件或制约因素。
   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创新能力
   创造能力是衡量人才质量高低的标准,未来社会的发展与竞争归根到底是创造能力的竞争。由于历史、文化的不同,中美两国教育观折射至家庭教育在观念和方式上也存在着显著差异。而创造力的相关研究表明,个体的创造力应从小开发,儿童最早接触的教育环境就是家庭,家庭教育对儿童创造能力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适宜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子女创新能力的条件。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创造思维这种集体性缺陷直接暴露出我国的教育体制和培养方式的弊端。环境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创造力,也可以抑制创造力的发挥。因此,笔者主张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孩童时代做起,让孩子从父母的溺爱中解放出来,真正做到给其足够的机会和时间,让其在日常生活的环境中得到全面的锻炼,通过寓教于乐不断提高孩子的求知欲望,积累动手实践经验,增加探求未知的兴趣,培养主动做事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为其日后的继续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进而真正实现我国的全民素质教育,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孩童的动手能力培养与成人后的创新能力提高成正比关系,就像建造高楼大厦一样,其地基的厚实度(即承重能力)与楼高成正比关系。要想高楼大厦永远婷婷玉立,必须有坚不可摧的地基做基础。学生“两个能力”的形成在青少年阶段,应通过后续的高等教育使“两个能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精英——刘道玉精彩言论收藏[EB/OL].笑看人生的网易博客,2010-06-23.
  [2] 刘道玉.中国高等教育需要“启蒙性改革”[J].瞭望东方周刊,2010,(49).
  [3]孩子动手能力差主要与家长的养育方式有关[EB/OL].寒梅香的网易博客,2009-09-24.
  [4] 中国为何培养不出大师?只因现在教育太功利[EB/OL].http://edu.QQ.com,2009-11-30.
其他文献
双足机器人研究领域属于典型的多学科交叉领域。类人的结构设计使其可以更灵活的完成其它类型机器人难以完成的复杂动作,因此在各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也掀起了双足机器人研究的热潮。目前双足机器人研究的难点是其运动过程中的稳定问题,特别是在避障、上下楼梯等复杂环境下,保持稳定就显得更加重要。步态规划是研究其稳定性的重要环节,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针对步态规划展开深入研究,并进行了一些改进,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首先,对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进行简要概括,介绍了双足机器人国内外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对现有的
摘 要:本文从界定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出发,构建了由3个层次14个指标组成的工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安徽省工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根据相关评价结果提出安徽省发展可持续工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模糊层次分析法;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426.2;F2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z).201
期刊
摘 要:评级方法论是评级结果准确与否的基础。金融危机暴发以来,金融市场上对国际评级公司的质疑声愈来愈强烈。标准普尔公司在金融危机后即开始着手修改对银行业的评级方法论。本文通过对标准普尔新旧银行业评级方法进行比较,阐述了银行评级方法的变化趋势,并提出了评级方法论变化对我国银行信用评级业发展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标普;评级方法论;银行业信用评级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内部控制是保障企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企业经营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内部控制就显得愈来愈重要。英国巴林银行倒闭与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破产就是企业内部管理松散导致失败的典型案例。经过前期实践检验,我国五部委在2008年6月联合出台企业内部控制法规,统一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阐述企业必须做好哪些工作才能有效保证“政策落地”,使企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并正确、持续地贯彻执行内控
期刊
摘 要:经济和税收的关系,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对经济具有反作用。本文以我国为例,通过构建回归模型并分析两者之间关系,得出结论:我国经济和税收的关系符合经济增长决定税收的原则;我国税收收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有提升的空间。并对如何保持经济和税收协调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税收;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2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
期刊
摘 要:社会环境的变化、就业压力的增大以及家庭教育不当等因素,在高校出现了诚信危机。一些大学生为了个人利益,做出了许多失信行为。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内容设计,要具有科学性,要全面真实地反映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合理使用大学生诚信档案,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诚信档案的约束和教育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诚信缺失;诚信档案  作者简介:闫彩红(1976-),女,
期刊
摘 要:本文利用陕西省1994~2008年的年度数据,对陕西省税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协整分析,研究表明,陕西省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均衡关系,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地方税收、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税收收入;经济增长;协整分析;因果检验  中图分类号:F224;F0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z).2012.02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新疆库尔勒市为代表,通过实地调查,应用Logit模型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通过模型分析,最后得出影响库尔勒市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主要因素为非农收入比重、农业补贴政策以及户主文化程度。  关键词:土地流转;意愿;因素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z).2012.02.29 文章编
期刊
摘 要:我国本科院校物流实验建设基本还处于探索阶段,基于不同高校的行业背景和人才培养方案,各高校有不同的实验室建设方案。笔者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应用型物流本科专业教学的特点,从实验室设计思路、实验室模块及其功能体系、服务课程及其实验内容等,对物流实验室建设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所稗益。  关键词:物流实验室;实践教学;建设  作者简介:谷再秋(1973—),女,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我国重点高校通识教育发展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在课程体系设置、教育资源整合、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建议和思考,以实现为地方高校建立和发展通识教育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通识教育;地方高校;思考  中图分类号:G412;G65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z).2012.02.5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