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

来源 :小小说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yuzi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爷爷不知是何方人氏,只听说他带着全家狼狈而逃,一路走一路丢,最后把爷爷扔给一家当学徒。爷爷穷,没人正眼看,只好从逃荒的人群中找了个漂亮姑娘做媳妇,那就是我奶奶。奶奶虽瘦弱,却精明强干,吃苦耐劳,不仅帮爷爷开荒种地,广种多收,而且帮爷爷精打细算,置办家业。
  


  爹是长子,爷爷从不让他干活,只让他一心读书。待他长到15岁,经商的姥爷看他稳当,便把18岁的女儿嫁给了他。她就是我娘,从此爹便跟随他的老泰山东奔西走。不知从何时起,爹长出息了:不但来往账目精细,而且结识的人越来越多;不但公开买卖山货,而且还暗里鼓捣药材,让娘终日惶惶不安。
  爹领着娘住在镇里,那是小日本占領的地盘,进出都要良民证。姥爷家住在离镇10多里的小山村,那是游击队的拉锯区。白天鬼子来了游击队就撤,夜晚鬼子走了就进,高高的山头上总有人站岗放哨。因山村不给鬼子纳粮,故山村人不能出入小镇。爹就不停地赶着毛驴车找各种借口来往于两头,一边把村里的土产山货卖到镇里,一边偷偷把咸盐、药品之类送往山村。
  1941年秋,就是娘出嫁的当年,老天爷开恩,赏赐给山村一个大丰收。高粱醉红了脸,谷穗压弯了头,就连地上跑的鸡,房檐飞的鸽也肥得流油。民兵队长、妇女主任们大小干部,连开会带动员,让大家赶紧动镰开收,怕的是鬼子上山扫荡。这边紧锣密鼓,快割抢收;那边虎视眈眈,蠢蠢欲动。爹一反常态,闷在家里不出城,不是给这个送礼,就是请那个喝酒。有天傍晚,爹带着一身酒气回来,脱去棉袍,闷闷在地上转悠。娘问爹:“有事?”爹说:“鬼子抢粮。”娘道:“啥时候?”爹答:“明儿。”娘着急地说:“快报信!”爹说:“全城戒严。”爹娘不语。突然,爹匆匆翻出娘贴身戴的红兜肚,用毛笔在上面写了暗语,唤来趴在门口随娘陪嫁来的老黄狗,把兜肚系在狗背上,轻轻地抚摸着它,亲切地吩咐:“回家。”爹顺着水道把狗放走。
  翌日凌晨,连鬼子带伪军百十号人,骑着马,扛着枪,驾着摩托,套着大车,浩浩荡荡向山村进发。唯一的一条进村“大”路上,鬼子遭遇伏击;漫山遍岗的崎岖小道上,百姓们背的背、扛的扛,扯儿带女藏进深山老林。鬼子损兵折将,一无所获,气急败坏地一把火烧毁了小山村,虏走了没来得及躲避的猪鸭牛羊……
  1942年腊月一个夜晚,寒风凌冽,白毛雪唰唰落地,娘一边搂着刚刚出生三天的哥哥偎在被窝里,一边急切地隔窗瞅着屋外,惦念着外出的爹还没回还。忽然,爹像个雪人似的钻进屋来,紧跟着蹿进一个女人,爹赶紧把她外衣上的雪抖擞干净,把她塞进炕上早就挖好的地洞里。爹把带血的尿盆摆在刚刚站湿的地上,又把带屎的尿布扔了满地,弄来一盆热水,假装洗尿布,遮盖了因雪化而潮湿粘润的地面。
  片刻,院门被砸得砰砰作响,院内鸡飞狗跳。爹故作斯文地披上风衣,拿把大竹笤帚从雪中扫出一条小道,正好把刚踩实的脚印去掉,慢慢拉开门拴。几个黄狗子冲在前,两个小日本跟在后,不由分说往屋内闯。爹急急拽住领头的,指着门头挂着的红布条说:“坐月子,血屋,男人不能进!”来者不善,几个魔鬼头也不抬就一下挤进来。爹慌忙阻拦,脚步踉跄中“踢”翻了尿盆,娘也假装害羞往被窝里缩,照婴儿屁股上掐了一把,孩子大哭……凶神们在一片狼藉中捂着鼻子,闻着尿臊,踩着泥泞,东挑西翻……臨走撩开娘的被,看了下襁褓中的孩子小脸,骂骂咧咧地又向别处搜查去了。深夜,两个有“头脸”的人将那女人接走,顺便带走爹藏在地洞中的许多药……解放后,那女人成了这个小镇的镇长。
  算来算去,爹那时刚刚十六七岁,一个白面书生,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孩”,竟敢在鬼子面前耍大刀,我为“父亲”骄傲!只因爹是参加抗日战争的一员,只因我是中华民族的后人……
其他文献
我有一个舅舅,是母亲的表弟,在他们那一辈里,他可能是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小的一个。按理说,最小的孩子理应得到家里的照顾,可是,他年纪轻轻的,却走了北荒。  所谓的走北荒,就是从我们家乡那样一个末等小站坐上火车,往北,再往北。到了哈尔滨,再往北,具体北到什么地方,我就说不清了。我那时很小,只觉得母亲他们那几天总是慌慌的,好像发生了什么大事情,直到这个舅舅走,大家都往村口送,我才明白,一个人的远行,对他的
期刊
银桥饲料公司建厂半年以来,销售一直不景气。原因是周边许多养殖场发生了传染病,禽畜存栏数少了很多,此外公司品牌也没有知名度,所以一直都没能打开市场。经公司领导商议,从社会上扩招一批经验丰富的推销人员。  这天上午,来了一个应聘者老杨。依照惯例,销售部长李拓对他进行了面试。  李拓和老杨聊了几句,发现对方年龄已过40岁,相貌憨厚中带着土气,更关键的是,他从来没有从事过推销方面的经历。李拓正想打发他走人
期刊
她喜欢水。  她说,我从小就喜欢水,为此差点死在水里。她吐了吐舌头继续说,那年我的屁股差点被我爸揍开花。  我问,那次事故之后你有过……  我突然犹豫该不该说出那个字,或许对一个小姑娘来说太过残忍。  她笑了笑,接过我的话说,当然有过死的念头,可是奶奶说,那年生我时屋前的梧桐树上落了一只喳喳叫的凤凰。  呵呵!  她很開朗,笑的时候眉梢就挑起了一弯月牙。她说,我知道奶奶是在安慰我,那只是只喜鹊。 
期刊
那年,家成六岁。  四叔快死了。四叔才三十五岁,得的是肺结核,这病传染人,大人们都避开了。粗心的父母没有看管好家成,他在四叔的病床前玩耍,将死的四叔给了他三本古册──《巫傩祭本》。  他在极度恐惧的时光里保存和阅读。书里有整整一千幅头像,一个头像一个名,有的名字生僻、古怪。一个头像一段简介。  家成只上过小学四年级。为读这些书,他翻烂了一本同音字典、一本新华字典、一本康熙字典和一本词源,他无可选择
期刊
不久前,科里的姑姑病逝,科里继承了遗产,得到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  “姑姑把房子留给我们了?!太好了!”老婆感慨万分。  “不过是偶然得到的罢了。”科里装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老婆瞪大眼睛说:“这房子对我们来说,就是天上掉下来的一个大馅饼啊。感谢上帝!”老婆双手在胸前合十,虔诚地说。  姑姑半年的丧期刚过,在老婆的催促下,他们就一起来到姑姑的房子。每进入一个房间,他俩都一步一步量着走,一眼不眨
期刊
三爷坐在门口的座石上,低头呼噜呼噜吃饭。过来一个人:大爷,吃饭呀。三爷没抬头:哦。那人说:大爷,我看看你这块座石行吗?三爷说:这石头有啥看头?那人说:我就是看看。三爷起身,那人围着石头左右地看,点着头,最后给三爷打声招呼走了。走老远还回头瞅那块石头。  三爷不吃饭了,端着碗仔细地围着石头转了三圈,没看出啥。这块石头他天天坐,都坐了几十年了。  那还是年青时他跟人学活,回家找来一块大青石,先打成方型
期刊
梅雨下的庭院,缠绵,凄美。青色的砖瓦已经在岁月里浸淫成另一种颜色,陈旧、灰黑,布满了苔藓的痕迹。那屋顶上的天井,如同女人的心思,似乎细节间藏匿着虚空、失色、错位的人世美好。  忽然,天地之间,传来一声叹息。“五月里来是黄梅,梅雨漫天泪满腮。又怕雨湿郎身体,又怕泪洒郎心怀。”这是隔壁堂姐珍的声音,她是个黄梅戏迷,偷得闲时,常常关上院门,在自家的天井旁挪移莲步,蹑轻步,收裙裾,像一朵桃花,落于青花瓷盘
期刊
十八岁的女兵,是花儿一样的年龄。她和她一个来自东北辽西,一个来自江南水乡,同年入伍。她们是卫生员,在军区医院接受培训后,就进藏去边防的一个哨所巡诊。她们是随着一车进藏的老兵奔赴边防的。  十八岁,身着国防绿,就像亭亭玉立的一竿绿竹,窈窕,娟秀,青春。她们的到来,即刻让清一色男人的军营有了别样的温情与韵味。  其实,她们到基层来,是对哨所的支援,也是对自身的一次锻炼与考验。在离开军区医院时,一位首长
期刊
……枪声稀了,硝烟淡了。  一条满是尖利石子的羊肠小道,被两个艰难爬行的血人,涂抹成了一轴骇人的巨幅彩图。有风无声横空掠过,翻搅凝滞于空气中的黏稠血腥……  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是刚和强在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与某个星期六夜晚的共同回忆。  遥想30年前在硝烟中惨死的二十个弟兄,两条汉子忍不住泪如雨下,一脸悲伤。  “大哥,喝,咱喝!”刚愧疚地紧盯着强那条空荡荡的右袖管,话语哽咽。  “喝,咱喝!
期刊
当瘸腿的中年男人拿出一个小竹筒时,我的父亲才想起来三十四年前的一件事。  那是在我四岁的那一年,我生了一场大病。父亲为我的病,四处求医,跑了许多地方,都说是不治顽症,命悬一线。家里为此更是悲困交加。就在这当口,村里来了一游医。游医对父亲说,你孩子有救,但需些时日,此药材稀缺,我得回老家配制药料。父亲听说有救,纳头便拜,多少钱都行。游医临行前留下一药方,嘱咐父亲按此药方给我暂时服用,一月之内他便可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