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缺乏文学性,毫无文采,难以吸引学生,从而影响教学质量,文章旨在通过语文教学文学性探讨,引导学生热爱学习语文,提高文学素养。
关键词:文学性探讨提高文学素养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为此,我们也可以说语文教学“教之无‘文’,行而不远。”枯燥乏味、毫无文采的教学,学生不愿听,又有何教学质量可言呢?语文教学突出文学性,再现课文本身的感染力,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寓教于“文”(课文的文学性)应成为语文教师的自觉行为。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看法。
语文本来是最能吸引学生的一门学科,最能给人美的享受、情的感染、意的激发。但作为语文教师,有时却不得不直面这样的现实,语文在中学生心目中日渐冷落。他们常常醉心于时尚的英语,灵活的数学……语文有时甚至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但如果一味地从学生或社会影响去找原因,这显然是不全面和客观的,语文老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优劣,也是制约语文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此,方家多有成见,我不想赘述。我只想说,让我们全体语文教育工作者都积极的行动起来,将文学性引入我们的语文课堂,增强语文教学文学育人的功能,使语文学习“风情万种”,情识并茂,则是我语文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
如何才能使语文教学具有文学性呢?
一、培养语文教师的激情
语文教学有别于理论学科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其生动性、形象性,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形象思维高于理论思维的特点。教师只有情动于衷,才能传情于外,以情激情,感染学生。看春花秋月,喜意盈怀;观惊涛骇浪,壮怀激烈;听高山流水,叹知音难觅;歌大江东去,抒壮志情怀……教师的激情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对学生的关爱。很难想象一个视教书为“副业”的人,对教书育人会充满激情,对语文教学会品味诗情画意,对学生会施以温情关爱。其实,语文教材中许多经典的例文给教师文本教学的再创造活动留下了无限的空间,足以让我们激情奔放,游目骋怀。如《水调歌头·大江东去》的壮美与豪放,《雨霖铃》的婉约与柔情,《声声慢》的寻觅,《紫藤萝瀑布》深情与执着等等,都值得语文教师以激情去挖掘,去表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辛弃疾《贺新郎》),这是语文教师应有的基本素养,也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有了激情,课堂才会有生机,有活力,教学活动也就有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二、提高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师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优劣,而要让语文教学突出文学性,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很难想象,一个文学素养低的语文教师能在教学中突出文学性。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那么,教师应该怎么做呢?首先,必须坚持不懈的学习。这里所说的学习,非专指专业方面的学习,而是泛指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但是就目前而言,语文教师的读书状况令人堪忧。我们的许多语文教师只是在看一本参考书,一本参考书外加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师仿佛就有了永远的看家本领。这种教师学习状况,是一种纯自然状态下的小作坊式的教学状态。要知道,现代社会知识更新的步伐日益加快,人类最新的文明成果不断涌现,如果我们对此视而不见,充耳不闻,那么,我们僵化的知识体系如何帮助学生构建起崭新的知识框架,语文课又怎能赢得学生喜欢,甚至难以想象在教学活动中的那种呆板和枯燥,更遑论教学活动对人的教育和影响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不读书,无以教书;不充实自己,无以育人。教师不仅要关注世界政治、科技、社会动态,也要研究教育理论专著,让自己的生活中有不竭的清泉,也要让这清泉在理性的渠道中自由的流淌。当然,传统名著更要细研,不能断章取义。为了教一段文,就读一本书,这种应付式的仓促应对的结果,只能使语文教学变得枯燥而苍白。读书是一种涵养,浸淫于古今中外文化大师营造的精神家园中,我们的心灵会变得纯净而柔情,我们的心胸会变得浩瀚而广阔;读书是一笔财富,陶醉于精神世界的悲欢离合,我们便拥有了追求真善美的勇敢和坚毅;读书是一种追求,它能激励我们在人类文明的冲撞中,不满于苟且的现实,张扬起开拓进取的风帆,在继往开来的伟业中上下求索。不读书,也许有一天,我们真的不会教书,不会育人,不敢走上那神圣的三尺讲台。我们学校教语文的老教师李老师就是“活到老,学到老 ”的典范,他五十多岁了,但还“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思想常新,运用多媒体上课,丝毫不亚于年轻人,经常教学生写诗词,撰对联,讲文坛趣事。因此,他上的课学生非常喜欢,他所教的班级语文成绩也居于全级之首。他也就成了一棵教坛“常青树”,成了年轻教师的学习模范。其次, 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文本“诗意”。诗意存在于生活之中,诗意蕴藏于文本中。语文教师就应该象一个采矿工,将散落于文本中的诗意“因子”拾收,并串联成精美的项链,呈现于学生的面前,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爱莲说》中称赞的君子风度;《天净沙·秋思》中透示的怀乡情愫;篇篇优美的诗文,都值得我们用心灵去解读,去体悟。教师领悟了,才能以此引导、启发学生,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去体味人类文化的经典,夯实学生文化素养的大厦根基,使语文教学走出单纯的知识传授,进入一个充满诗意的、散发着文化馨香的意境。
三、营造平等温馨的课堂气氛
要实现教学活动的育人功能,教师就不能总是高高在上。只有在民主的课堂上,才会启迪开学生的思维之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谱写出诗意的旋律,也才能“润物”于“无声”之中。教师要更新观念,构建起“自主、探索、互动”式的学习模式,做教师的应该明白,今天的学生接受信息的来源异常广泛,他们的思想也异常活跃,在他们年轻的心中,没有什么绝对的权威,也不需要绝对的权威。他们需要的不是命令和呵斥,他们喜欢的是平等的交流、真诚的理解、合作式的对话。如果我们把教学活动建立在民主、合作、探究的平台上,那么,语文学习就会获得更广阔的空间,师生在相互的交流中会获得更多的理解,文本在自由探讨中会获得新的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立师生良好的合作关系,也是创造语文文学育人功能的一个重要保障。
当然,对于文学性的品悟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也是对语文教学提出的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我想也正因为如此,方显文学育人的任重道远吧!语文教师应加倍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关键词:文学性探讨提高文学素养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为此,我们也可以说语文教学“教之无‘文’,行而不远。”枯燥乏味、毫无文采的教学,学生不愿听,又有何教学质量可言呢?语文教学突出文学性,再现课文本身的感染力,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寓教于“文”(课文的文学性)应成为语文教师的自觉行为。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看法。
语文本来是最能吸引学生的一门学科,最能给人美的享受、情的感染、意的激发。但作为语文教师,有时却不得不直面这样的现实,语文在中学生心目中日渐冷落。他们常常醉心于时尚的英语,灵活的数学……语文有时甚至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但如果一味地从学生或社会影响去找原因,这显然是不全面和客观的,语文老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优劣,也是制约语文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此,方家多有成见,我不想赘述。我只想说,让我们全体语文教育工作者都积极的行动起来,将文学性引入我们的语文课堂,增强语文教学文学育人的功能,使语文学习“风情万种”,情识并茂,则是我语文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
如何才能使语文教学具有文学性呢?
一、培养语文教师的激情
语文教学有别于理论学科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其生动性、形象性,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形象思维高于理论思维的特点。教师只有情动于衷,才能传情于外,以情激情,感染学生。看春花秋月,喜意盈怀;观惊涛骇浪,壮怀激烈;听高山流水,叹知音难觅;歌大江东去,抒壮志情怀……教师的激情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对学生的关爱。很难想象一个视教书为“副业”的人,对教书育人会充满激情,对语文教学会品味诗情画意,对学生会施以温情关爱。其实,语文教材中许多经典的例文给教师文本教学的再创造活动留下了无限的空间,足以让我们激情奔放,游目骋怀。如《水调歌头·大江东去》的壮美与豪放,《雨霖铃》的婉约与柔情,《声声慢》的寻觅,《紫藤萝瀑布》深情与执着等等,都值得语文教师以激情去挖掘,去表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辛弃疾《贺新郎》),这是语文教师应有的基本素养,也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有了激情,课堂才会有生机,有活力,教学活动也就有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二、提高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师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优劣,而要让语文教学突出文学性,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很难想象,一个文学素养低的语文教师能在教学中突出文学性。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那么,教师应该怎么做呢?首先,必须坚持不懈的学习。这里所说的学习,非专指专业方面的学习,而是泛指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但是就目前而言,语文教师的读书状况令人堪忧。我们的许多语文教师只是在看一本参考书,一本参考书外加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师仿佛就有了永远的看家本领。这种教师学习状况,是一种纯自然状态下的小作坊式的教学状态。要知道,现代社会知识更新的步伐日益加快,人类最新的文明成果不断涌现,如果我们对此视而不见,充耳不闻,那么,我们僵化的知识体系如何帮助学生构建起崭新的知识框架,语文课又怎能赢得学生喜欢,甚至难以想象在教学活动中的那种呆板和枯燥,更遑论教学活动对人的教育和影响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不读书,无以教书;不充实自己,无以育人。教师不仅要关注世界政治、科技、社会动态,也要研究教育理论专著,让自己的生活中有不竭的清泉,也要让这清泉在理性的渠道中自由的流淌。当然,传统名著更要细研,不能断章取义。为了教一段文,就读一本书,这种应付式的仓促应对的结果,只能使语文教学变得枯燥而苍白。读书是一种涵养,浸淫于古今中外文化大师营造的精神家园中,我们的心灵会变得纯净而柔情,我们的心胸会变得浩瀚而广阔;读书是一笔财富,陶醉于精神世界的悲欢离合,我们便拥有了追求真善美的勇敢和坚毅;读书是一种追求,它能激励我们在人类文明的冲撞中,不满于苟且的现实,张扬起开拓进取的风帆,在继往开来的伟业中上下求索。不读书,也许有一天,我们真的不会教书,不会育人,不敢走上那神圣的三尺讲台。我们学校教语文的老教师李老师就是“活到老,学到老 ”的典范,他五十多岁了,但还“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思想常新,运用多媒体上课,丝毫不亚于年轻人,经常教学生写诗词,撰对联,讲文坛趣事。因此,他上的课学生非常喜欢,他所教的班级语文成绩也居于全级之首。他也就成了一棵教坛“常青树”,成了年轻教师的学习模范。其次, 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文本“诗意”。诗意存在于生活之中,诗意蕴藏于文本中。语文教师就应该象一个采矿工,将散落于文本中的诗意“因子”拾收,并串联成精美的项链,呈现于学生的面前,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爱莲说》中称赞的君子风度;《天净沙·秋思》中透示的怀乡情愫;篇篇优美的诗文,都值得我们用心灵去解读,去体悟。教师领悟了,才能以此引导、启发学生,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去体味人类文化的经典,夯实学生文化素养的大厦根基,使语文教学走出单纯的知识传授,进入一个充满诗意的、散发着文化馨香的意境。
三、营造平等温馨的课堂气氛
要实现教学活动的育人功能,教师就不能总是高高在上。只有在民主的课堂上,才会启迪开学生的思维之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谱写出诗意的旋律,也才能“润物”于“无声”之中。教师要更新观念,构建起“自主、探索、互动”式的学习模式,做教师的应该明白,今天的学生接受信息的来源异常广泛,他们的思想也异常活跃,在他们年轻的心中,没有什么绝对的权威,也不需要绝对的权威。他们需要的不是命令和呵斥,他们喜欢的是平等的交流、真诚的理解、合作式的对话。如果我们把教学活动建立在民主、合作、探究的平台上,那么,语文学习就会获得更广阔的空间,师生在相互的交流中会获得更多的理解,文本在自由探讨中会获得新的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立师生良好的合作关系,也是创造语文文学育人功能的一个重要保障。
当然,对于文学性的品悟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也是对语文教学提出的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我想也正因为如此,方显文学育人的任重道远吧!语文教师应加倍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